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声乐审美提纲1-6

摘要:本提纲从声乐审美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声乐审美研究的出发点、方法和原则开始,进一步引申到声乐种类的多样性和声乐审美的多样性以及共性。提纲的主体是从声乐创作、表演、教学分别表述其审美观的框架和要点。

试论二胡运弓的基本原理7-16

摘要:本文试图从运弓发音时产生的“弓速”、“弓压”和“发音点”三个基本因素入手,分析探讨新的运弓理念、运弓要领和弓法转换的规律特点,以利于二胡演奏和教学更趋科学、合理而规范。

琵琶曲《飞花点翠》研究17-21

摘要: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改编的《飞花点翠》,现已成为琵琶文曲中的珍品。刘氏通晓古今中外音乐,在作曲技法上有时借鉴西洋作曲手法,但能与民族曲调相结合而融会贯通。有时又能以传统手法加以出新之。此曲即是刘氏运用传统的放慢节拍,曲调加花而成,却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说明传统手法也并不过时,只要运用得当同样能谱出感人的作品。

西安鼓乐《雨霖铃》记谱分析22-26

摘要:《雨霖铃》是西安鼓乐的著名乐曲,有局内人所用乐谱流传于世。通过以实际演奏音响的记谱,与当地乐社所传俗字谱的译谱比较,可以看出其间的差异,从而对乐曲分析有所助益。

从曲牌的应用看晋南眉户戏音乐创作的演变27-32

摘要:晋南眉户戏是优秀的传统民间歌舞小戏。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其在“现代戏”的音乐创作中,越来越多地加入了新元素,主要体现在对曲牌的实际应用上。从整体上看,传统曲牌的应用逐渐减少,而新的音乐材料逐渐增多;从细部上看,新材料的引入,主要是通过改变传统曲牌的句式、结音、旋法、调性,以及采用半音化等一系列技术手法而形成的。创新使得晋南眉户戏在音乐风格上有很大丰富,但同时也使晋南眉户戏的部分传统音乐特质消失。在这种境况下,要清醒地了解晋南眉户戏的音乐特质,坚持在扎根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品种得到健康、科学的发展。

《史记·律书》中“律数”与“生黄钟术”33-40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律书》是我国传统律学史上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从《史记》三家注起,许多学者都曾对其展开研究。其中“律数”与“生黄钟术”两节内容令历代经学家耗费心力极多,尝试从不同角度对此文字进行笺释,但聚讼千年仍不得解。这两节内容要表达的学理是什么?是否在历代传抄过程中而出现疏失以至难解?本文将对历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观点进行分析。

勋伯格《拿破仑颂》音高结构特点分析41-54

摘要:《拿破仑颂》是勋伯格十二音序列音乐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本文选择这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十二音序列作曲法为出发点,从基本结构成分与特性、基本结构成分及其派生体的相互关系、音高关系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其音高结构特点的分析,揭示勋伯格在把十二音序列技法作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和声思维与技法特征。

现代音乐中的东方之韵——东西方音乐的融合在武满彻《吾听水梦》中的体现55-64

摘要:在目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中,结合本民族传统和当代世界一体化倾向,创造更具深度的个人音乐风格,需要艺术家的想象和语言表达的完美统一。作为东方作曲家武满彻在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之上,不仅将西方的音高组织方式及现代作曲技法为我所用,又将东方音乐的发展方式及曲式原则和日本民族的传统意境加之乐器的发声特点等诸多方面相结合,创作出与他同时代的国际同仁们相媲美的具有当代国际一体化的现代音乐作品,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创作经验。

新浪漫手法与民族地域风格的融合——姚恒璐管弦乐《虹》的作品分析65-75

摘要:新浪漫手法与民族地域风格的融合,是管弦乐《虹》的主要风格特征。作品采用四音动机主题,轴心对称的调式的设计,民族纵合化和声、半音化和声、平行和声、管弦乐室内乐化等写作技法,以新浪漫手法与我国民族地域风格相融合,使这部作品既新颖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以新浪漫手法创作,融合我国民族地域元素,注重情感的表达,注重作品的易理解性,是作曲家的创作观念和追求。

巴赫《德国组曲》中前奏曲的装饰音特征研究76-80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德国组曲》是代表巴洛克时期键盘组曲体裁的成熟之作,其中的六首前奏曲体现出体裁与风格的多样性特征。本文从装饰音版本标记的版本差异现象、风格特征、释义入手探讨前奏曲中装饰音运用的特色和演奏方法。

索菲亚·古柏杜丽娜的巴扬独奏作品——《发自深处》和《期望奏鸣曲》分析81-87

摘要:索菲亚·古柏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1931-)是当代俄罗斯著名女作曲家。本文介绍了她是如何开始关注巴扬这件乐器,并为之进行创作的。从手风琴专业教学的角度对《发自深处》和《期望奏鸣曲》两首独奏乐曲进行了结构上和演奏上的分析。

音乐先锋派在苏俄的形成与发展88-92

摘要:“先锋派”是20世纪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在法国,流行于欧美,并广泛深入到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之中。然而发展迅猛的“先锋派”在苏俄的形成与发展却有其独特的方式,与社会意识、政治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形成自具特色的“苏俄先锋派”。本文通过对这一流派在音乐上的表现进行研究,梳理这一群体在苏俄的发展脉络与特点,探索其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希望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论相对固定唱名法93-96

摘要:自学堂乐歌以来,西方的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在我国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但是,之前国人采用了何种唱名法呢?从已知的山西八大套、西安鼓乐、福建南曲、潮州弦诗、琵琶谱五大乐种了解到,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是并用的。而且,民间艺人常采用着一种有别于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颇具民族特色的相对固定唱名法,它是以该地区乐种的最为常用调为基础。相对固定唱名法尤其适用于各种暂转调。

对博物馆内中国民族乐器陈列的思考——以闵行博物馆为例97-100

摘要:一、闵行博物馆内中国民族乐器陈列馆概况 (一)馆内陈列状况闵行博物馆成立于2093年,共有两个陈列馆,其中的中国民族乐器陈列馆内共有乐器100多种500余件。馆内工作人员以馆藏乐器为基础,配合了一些乐器的照片、音响资料等辅助展品,将乐器分为体鸣、气鸣、膜鸣、弦鸣四大类别,向观众展示了乐器不同的发声方式和声学原理。

天津音乐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分析101-105

摘要:通过对1979—2009年期间我院330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整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对各专业方向的选题内容和选题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客观反映出我院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质量管理的对策性建议,以期为今后研究生选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别具一格 天籁之声——对2000-2009年度《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的编辑学分析106-112

摘要:本文就2000——2009年度以来出版的《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进行了编辑学分析,了解到《天籁》有40个不同的栏目,合并同类项后为17个拦目,其常设栏目有7个。分别为【中国音乐史】【作曲技术理论】【表演艺术】【教学研究】【民族民间音乐】【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它们构成了《天籁》发文的核心栏目;还有13个临时性的专栏。《天籁》的办刊质量甚高,装祯与版式设计独具匠心,透出典雅清新与浓重醇厚的学术气息。它是我国“别具一格”的音乐类期刊,彰显出“天籁之声”的豪放气势。

厚积薄发 继往开来——第二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综述113-117

摘要:第二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10月24日至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举行。本次会议为音乐考古学在中国的首次国际盛会,由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和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联合举办,由《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和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协办。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近5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信息资源共交响 图文音谱齐奏鸣——“第五届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综述118-123

摘要: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联合主办,天津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于2009年11月25日至11月27日在天津音乐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中央、中国、上海、西安、武汉、四川、沈阳、星海、天津等九所音乐院校,以及山东、南京、云南、吉林、新疆等五所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