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音乐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的回顾与展望1-8

摘要:本文所论及的音乐民族志(MusicalEthnography)同学术界以往所提倡的民族音乐志在研究对象上总体一致,但在规模范畴和方法论特征上则存在一定差异和相互承续的关系,可具体归结为以下几点:1.学科主旨——音乐本体研究→文化语境中的音乐研究;2.描写方式——比较→描述→描述、解释和比较的方法相结合;3.学术立场——“局外观”(客位)→“局内观“(主位)→“局内→局外观”双视角相结合;4.研究模式——“概念音声”的研究→“概念、行为(活动过程)、音声”三者的研究;5.规模范围——宏观→微观→微观与宏观视野相结合;6.研究过程——由三阶段论向四阶段论(理论准备、实地考察、案头梳理、社科目标)发展;7.文本方式——归纳梳理型—,百科全书型→表演活动型;8.研究维度——共时性研究→共时性、历时性结合的三维(个体经验、社会维护与历史构成)关系。若综合研究过程与学术立场看,则存在“艺术切入→随缘选择→文化思考”的特点。

浅谈中国音乐考古学学科建设的有关问题9-13

摘要:音乐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音乐活动遗留下来的遗存,探讨人类古代音乐文化面貌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的科学。作为音乐学与考古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人音乐活动留下的遗物或遗迹,它以研究古代音乐文化面貌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为直接目的,进而了解古代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程。本文认为,应该结合现代考古学发展的趋势和成果,重新审视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朱载堉的应用律学思维与理论律学思维索隐14-20

摘要:本文以作者所构建的“应用律学”与“理论律学”概念为依据;以作者对朱载靖学术成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钩沉朱载靖的律学思维。从而证知朱载靖的律学思维包含着应用律学思维和理论律学思维的不同层面,且二者之间有着思维环节上的链接。

也谈《吕氏春秋》生律法——对“上生”、“下生”与“为上”、“为下”再认识21-27

摘要:《吕氏春秋》记载的生律法,学者们对它的生律次序争议颇多。王光祈、杨荫浏认为“先损后益”;陈应时则力主“先益后损”;最近,修海林又提出“先损后益”“先益后损”两说并存的观点。以上诸家都是从律算或古汉语语法的角度,来解释“上生、下生”“为上、为下”这两对术语,因而产生诸多分歧。把律算和《吕氏春秋》所要表达的天文、阴阳、随月用律等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是:“上生、下生”指的都是“方位”即“向上生”和“向下生”;“为上”指的是从黄钟律开始(位于“子”辰),阳气上升,“为下”指的是从林钟律开始(位于“未”辰),阳气下降。

第二届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天津赛区比赛我院选手创佳绩27-27

摘要:八月上旬,第二届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天津赛区决赛在新落成的天津音乐厅进行,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获奖的23个节目中,21个是我院选手。张洁、刘宏、朱蕾、高长春、王舒、李菲、陈璐、廖梦婷等9名选手获得最佳奖;常远等12个节目获优秀奖。

希腊化——罗马音乐美学述要28-31

摘要:希腊化-罗马音乐美学是西方音乐美学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出现了与古希腊对立的观点。本文将从七个方面来讨论其音乐关学:一、音乐的概念;二、音乐感官论与理智论;三、性格论与反性格论;四、反宇宙音乐论、五、音乐判断;六、音乐与文学的比较;七、美感大于思想。

思想的交锋:荀子与墨子在音乐社会学方面的分歧32-36

摘要:墨子和苟子的音乐思想均属于音乐社会学的范畴。针对音乐的流弊,墨子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非乐”的主张,墨子“非乐”的实质是反对财富的等差分配。荀子反对“非乐”,既有正面的驳斥,又未严格针对墨子提出的问题,而是转而论述音乐的积极意义。荀子批评“非乐”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反对墨子的“节用”和平均主义思想。

宋代教坊之部色制度37-45

摘要:文章追溯“部”“色”之字义,进而对“乐部”、“执色”进行考证,对宋教坊“部色”制度进行探索。认为“部色”制度尤其是“执色”制度早在唐代亦有萌芽,并非是宋代新出之制度,把“部色”制度还原于教坊,沿教坊在宋代各朝之重要变革,梳理其在两宋时期随教坊的沿革演变,亦对其演出场合、功能诸方面进行探讨。

汉代礼乐中的钟磬乐46-51

摘要:金石之乐是我国土古以来的礼乐传统,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汉代的礼乐实践继承了上古礼乐传统,钟磬是主要的金石乐器。鉴于学界对汉代礼乐的金石乐研究的不足,本文从礼仪与乐悬两个方面对汉代礼乐中金石乐的具体应用、乐悬的等级制度、钟磬的编列、音阶结构、乐悬摆列以及旋宫应用等问题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供学者们参考。

汉代袖舞研究三题52-61

摘要:汉代是中国古代袖舞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笔者站在这时期袖舞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全面的收集图像资料,并将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着重分析了袖舞的服饰、舞姿与风格,以图最大限度的恢复袖舞的样貌。

耶律楚材所弹《广陵散》研究——兼考《广陵散》在宋元时期的发展62-71

摘要:本文选取蒙元时期琴家耶律楚材所写关于琴曲《广陵散》的诗文进行研究,通过相关文献的相互比勘,发现耶律楚材所弹《广陵散》与留存于世的今人所弹琴谱之间的关系,并对宋元时期琴曲《广陵散》的发展状况进行探索。

卧箜篌起源探微72-78

摘要:卧箜篌是兴盛于我国汉唐时期的一种弦鸣弹拔乐器,其形制类似于我国琴瑟.然而卧箜篌与琴、瑟有着根本的不同一它具有数弦通用的通品装置。通品不仅意味着弹弦乐器调控方式的一种转变,在律学实践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资料显示卧箜篌是我国最早具有这种装置的乐器。因此,卧箜篌的研究对于我国乐器史、乐器制造史乃至乐律学理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卧箜篌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试图对卧箜篌的起源进行分析和讨论,并以此作为全面探究卧箜篌的起点。

圆筒类拉弦乐器马尾弓出现时间的再思考79-85

摘要:圆筒类拉弦乐器马尾弓的出现时间,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个观点:一是以项阳等人为代表的宋代时间点,另一个则是以朱岱红等人为代表的明代时间点。本文运用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马尾弓的发展规律、现存的各种壁画、雕塑等,就圆筒类拉弦乐器马尾弓出现时间进行考察。

古乐器錞于的音乐特性探析86-90

摘要:錞于是古代巴人所使用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在巴人的政治、军事、宗教和娱乐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錞于的音色随形体的椭、圆、大、小,器壁的厚、薄及肩、口比例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演奏方法上大体分为两种,一是杠杆敲击,二是用手拍打;音乐用途表现为军队作战或田猎时使用的打击乐器,或者作为宫廷贵族宴飨活动中的娱乐性乐器。

我院将举办“国际音乐考古研究会(ISGMA)第七届学术研讨会”90-90

摘要:继2008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第六届国际音乐考古研讨会之后,国际音乐考古学研究会(ISGMA)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9月20-25日在中国天津音乐学院召开。

神奇的打击乐器——叮咚91-93

摘要:本文对海南特有的黎族民间打击乐器——叮咚作了全方位的介绍,以期有更多的音乐同行来认识、了解这一原生态打击乐器。

“借字”辨正94-96

摘要:“借字”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音乐术语,也并非工尺谱字的简单替换,它所体现和所代表的是“一种旋宫转调的技法”。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原调与新调之间为“同一曲调”的“移宫变奏”。

“妆古史”仪式探析97-103

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全国各地的民间传统文化正在不断地走向衰微走向消亡。因此,全国各地政府及文化机构正在有针对性地对当地的民间文化红红火火地进行各种人为的保护。然而在2009年元宵之际,笔者参与了赣南宁都县客家民俗仪式,虽然该仪式未列入任何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自然的传承效果让笔者大为震惊,笔者试图通过选取其中一个田头村“妆古史”民俗仪式进行分析,力图探寻赣南客家仪式盛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