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家具”的解析1-3

摘要:本文解析了晋北地区民间鼓匠所说的“家具”一词的音乐文化人类学含义,并通过阐释说明民间口碑术语之所以不同于文献典籍和文人书面术语的原因。

河北南乐会乐曲《放驴》的曲式结构4-7

摘要:《放驴》是我国传统器乐中河北南乐会的著名乐曲,其风格鲜明浓郁,乐曲结构也很有特点。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曲式结构理论对《放驴》的乐曲结构进行比较细致深入的剖析,在乐曲各个部分内部的具体结构形态和结构性质方面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再谈《180调谱例集》的音乐体系问题——回杨善武《五声性体系与七声体系的分野》8-14

摘要:杨善武《五声性体系与七声体系的分野》一文认为判断音乐体系只能依靠“总体风格”,却未说明“总体风格”因何造成。我认为被杨文批评的“用音统计”、“旋法及音调划分”能科学揭示乐曲风格的形成原因;同一乐曲中不同音阶的转换并非“不伦不类”,而是传统音乐实践中确实存在的现象;杨文认为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是“照本宣科”,在未经实际调查与研究的情况下,武断地提出维吾尔音乐是统一的七声体系,这种说法是根本错误的。

民间礼俗中的孟戏——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刘家孟戏田野调查的纪实与研究15-26

摘要:孟戏是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的一种民间戏曲。据广昌县文史资料记载,孟戏分为刘家孟戏和曾家孟戏,本文针对刘家孟戏田野调查的个案,运用“现场参与和体验”的方法,对刘家孟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通过论证,刘家孟戏长期存在以当地被称为“三元将军”的一种民间信仰为支柱的民间礼俗背景下,刘家孟戏依附在刘家村民间礼俗中并与民间礼俗有着共生共存的关系。

勋伯格的全音阶理论及其实践27-34

摘要: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创作中,全音阶的表现力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勋伯格的全音阶理论及其实践的介绍和研究,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与认识这种音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浪漫主义管弦乐描摹手法的经典之作——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的内容与结构关系探论35-43

摘要:根据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而创作的交响诗《唐·吉诃德》是德国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众多杰出作品之一,文章立足于作品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结构层面的结构和材料分析,来揭示作曲家是如何通过管弦乐队来“讲故事”的,如何处理其中的结构与故事情节的关系,以达到对作曲家娴熟的管弦乐描摹手法的学习与了解。

一首构思精美的钢琴小品——罗忠镕《钢琴曲三首》(Op.50)之《托卡塔》的音高结构分析44-50

摘要:罗忠镕《钢琴曲三首》(Op.50)之《托卡塔》以状声效果模仿了中国民间锣鼓效果,细细听来甚是有味。其创作手法特别,音高设计精细,集多种结构形态于一体。笔者读其有感,遂做分析,欲揭示其音高结构奥妙之所在。

解析贝多芬“英雄”变奏曲Op.3551-58

摘要:本文以贝多芬《“英雄”变奏曲Op.35》的每一个变奏为单位,从曲式,变奏手法,音乐织体和感情色彩,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入手进行详尽地解析,希望借此可以帮助演奏者们来更深入的了解这首作品。

阿诺德·勋伯格眼中的勃拉姆斯59-71

摘要:作为20世纪新音乐的开创者,勋伯格实质上却是一位十分“传统”的作曲家。他在自己的各类著作及文论中都多次提及对前辈作曲家勃拉姆斯相关作品的分析,并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充满着对勃拉姆斯的赞誉。他认为,勃拉姆斯在音乐语汇领域有着巨大的创新,具体体现在对主题材料进行展开性变奏的处理方面。基于此,他提出了“基本型”、“音乐散文”、“特征型”等概念,分别对这一层面进行了深度的挖掘。

汪烜乐学著述及其音乐思想述评72-78

摘要:汪烜是清代中叶宋学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乐学著述《乐经或问》和《乐经律吕通解》以尊崇“乐经”为指归,以兴复古乐为鹄的,一宗程朱之学,反映出其音乐思想中的复古主义倾向,适于当时兴起的汉学思潮形成鲜明对照。但汪炬音乐思想来源广泛,纲领宏大,虽然墨守程朱,重在传承,但也有很多论述超越了朱子论乐的范围而有所发明。而且汪炬的音乐素养较高,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对学士大夫本不重视也不屑于重视的技艺之末学—声律器数也尽力搜讨,多所阐发,从而提升了汪垣乐学著述的史料价值及其学术内涵。

"火车"轰鸣"阿佤山"--对刘湲的音乐史学研究79-85

摘要:该文是对活跃在当代中国的作曲家刘渡进行音乐史学初步研究的文稿。认为刘泼是活跃在当代中国乐坛上的新音乐作曲家。对仍然活跃的作曲家进行音乐史学的研究,是中国当代音乐史学界应当予以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刘泼以自己根植传统、立足民间、面向时代、汲取世俗的艺术人生观念,借鉴西方主流世界的新音乐创作理念,以饱蘸激情的语言、通俗易解的旋法、丰富多变的织体、色彩斑斓的配器、“单细胞生成”的结构手法,谱写出一批新音乐佳作。

从先秦摇响器看南越王墓摇响器的新生86-91

摘要:摇响器的繁荣在新石器时期,之后逐步被淡化而日趋衰落,两周时期被礼乐制度下的编悬乐所取代。新石器时期的贾湖龟甲摇响器和姜寨摇响器中所运用的“响器+笛或埙”或者说“击奏+吹奏”的古老配置至商周时期被“响器+铜铃”或者说“击奏-+击奏二”的配置方式所取代。南越王墓中摇响器与琴、瑟、铃、铎及舞人的完美组合使这一被忘却了的古老乐器再一次焕发出新的生命。

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三十周年国际学术活动述评92-96

摘要:曾侯乙编钟已经出土30年,在这期间,曾侯乙编钟的研讨已经跨越了学界、国界,延展到更广、更深的领域。2008年岁末举行的出土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曾钟每十年一次的重要学术研讨集会,此次研讨会在继承既往传统的基础上,在编钟的历史价值、音乐文化意义、乐律学、同墓出土乐器的比较研究及音乐复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这将为曾侯乙编钟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进一步走向世界开拓了空间,也促使曾侯乙编钟研究走向更深、更广的局面。

语篇层次的音乐文献翻译97-102

摘要: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入手,介绍了语篇分析理论,分析了在音乐文献的源文理解过程中,进行语篇分析的必要性,采用音乐文献语料为例,介绍了具体的语篇分析方法,并论述了在语篇层次下进行音乐文献翻译的优势。

探索古筝演奏中的方法问题103-108

摘要:本文从演奏古筝的经验出发对演奏姿态、放松状态、用力及运指方法和左手技术四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地理论分析。

声乐机理教学法及其应用初探109-114

摘要:机理教学法代表了国外声乐教育的前沿。本文重点阐述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机理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比较,并结合作者在声乐学习上的体会与感想,认为我国当前声乐教育领域在教学法的使用方面上应该做到兼收并蓄,灵活应用。

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教材建设问题的思考115-116

摘要:本文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做了几点思考:一、全方位的教材建设,应是曲谱、理论、音像并行;二、编选教材应有宽阔的民族声乐的概念和思维方式;三、应注意语言风格的全面和多样化;四、教材划分层级的标准;五、教材编写要向中、低声部倾斜。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视唱练耳教学之我见117-121

摘要:本文从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视唱练耳教学以及通过视唱练耳教学培养学生各项音乐能力等环节为切入点,对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中视唱练耳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究,希望对本专业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