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12-1280/J 国内刊号
  • 1008-2530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是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学术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音乐史学、音乐批评、音乐翻译、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学术资讯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关于佛教、道教与民间乐社用乐相通性的思考1-6

摘要:本文针对寺院、道观、民间乐社某些层面用乐的相通性、一致性,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视角,从功能性仪式用乐,从文化整体的层面,结合文献和当下实际进行考察分析,力求能够对传统音乐有如此众多的适应性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礼乐户”的萌发——北宋后期的生员奏大乐7-14

摘要:“礼乐户”是指萌发于北宋,雏形具于金,成型于元,在明清时期得到继承延续,至清亡以后解体的一个出身于“非贱民”阶层,专门承应祭坛之上的坛庙吉礼礼乐,与乐户在社会身份、社会对待、行使职能等方面有明显区别的群体。北宋后期,在个别官方坛庙吉礼场合,以生员代行乐工之事,承应坛庙吉礼的登歌大乐,是为“生员奏大乐”。“生员奏大乐”标志着礼乐户的萌发。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论商鞅的音乐美学思想15-23

摘要:文章从商鞅变法所处的时代特征入手,通过对商鞅变法具体措施的考察,进而对商鞅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商鞅对于音乐的看法只是他思想的一部分,只有把商鞅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才能认识到商鞅音乐观产生的内在原因,也才能作出更为符合历史真实的评价。

“虢叔旅钟”辨伪及其他24-26

摘要: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一件“虢叔旅钟”,经考察鉴定,为器真铭伪,时代属于西周晚期。此钟铭文乃仿自传世的虢叔旅钟,后者现存五件,分藏于中国和日本的博物馆。传世虢叔旅钟的固有组合为八件,其音阶结构为四声羽调。现存的五件虢叔旅钟,应属原套的第一、二、四、六、七钟。

关于羯鼓研究的若干思考27-33

摘要:本文基于目前可见的羯鼓相关史料、图像及研究成果,对羯鼓形制、演奏方式、存亡、有无音高等问题做探讨。旨在对相关学术情报的整理、辨析,以求列出羯鼓的基本特点。

漫谈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划分34-40

摘要:中国音乐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但学科意义上的中国音乐研究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的,杨荫浏等学者们的研究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学科内含。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理念的引入,我国“传统音乐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本以音乐形态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逐渐拓展到了以文化研究为主要焦点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在相关学术机构还设立了“民族音乐学”专业,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学”等相互关联又各不相同的学科门类。

“后学科”语境中的世界音乐41-45

摘要:世界音乐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发展潜在地反映了音乐学术研究中对于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进行重新梳理的某种内在要求,文化多元与价值相对的观念使得世界音乐进入音乐学术观察视野时带有其特定的学术背景与观察视角,研究领域与方法的开放性使其表现出当代文化研究的学术特点,由此产生的特定文化含义直接对长期浸染在中西音乐关系问题中的中国音乐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台湾原住民音乐文化的观察与思考46-56

摘要:台湾原住民是台湾岛上最早出现的群体。据专家考证,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台湾原住民不仅文化丰富多彩,而伴随其生活的音乐也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特点和方式。本文立足于他们生活中的音乐,探讨其对音乐的态度、音乐的存在方式、音乐的表现特点。以此期望,对台湾原住民文化及其音乐能有深层次的了解。

感性与理性交融之结晶——浅析巴托克《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音乐》第一乐章的音乐57-67

摘要:巴托克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民族主义作曲家,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弦乐、打击乐、钢片琴音乐》为二十世纪的室内乐创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第一乐章(赋格曲)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础,作曲家通过理性的设计使其达到一种完美的艺术效果。因此本文在继承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第一乐章中的多个音乐要素进行多角度的尝试性分析,以便了解第一乐章这部艺术作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勋伯格复兴复调的演变阶段68-83

摘要:一、现代音乐的特殊问题 如果我们接触并了解西方音乐自产生以来的演变规律,将会很容易理解后瓦格纳时代的复调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确切的说,一个在许多方面与以前有着根本不同的阶段。毫无疑问,对照之前复调发展的历史,这显然是各个新生代作曲家在音乐思想上的真正更新。相比过去或后来复调演变的阶段,后瓦格纳时代的复调不再重要或必要。在复调的演变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它最终的结果很重要——完成了中古调式到大小调体系的转变。现在,根据我们的确切观察,有证据显示瓦格纳的调性体系导致了它自身的崩溃。因此,这时我们又遇到了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将产生调性体系到新体系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又痛苦的过程,我们目前的时代可能仍然处在这种演变的中期,现在来讨论可能为时尚早。但这种演变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本质特点,因此,在揭示调性体系到新体系的转变中,我们提出现代音乐的特殊问题。

有关音乐史“事实”问题的若干关键词84-87

摘要:无论是历史的撰写还是历史的研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论反思意识,这种“反思”外化为具体的史观,而史观之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如何看待历史的事实。本文对音乐史事实问题的考察,结合了普通历史学及音乐史学领域中若干史学大师(如马克·布洛赫、爱德华·卡尔、乔纳·德罗伊申、卡尔·达尔豪斯等)的相关重要理论,围绕音乐史事实的若干组相辅相成的侧面进行讨论,以期为该论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

试论古典吉他的音质和右手运指法88-93

摘要:古典吉他的基本音质应具有“清澄性”,即发音要清澈、清脆、圆润和富有弹性。“清澄性”是颗粒感的基础,颗粒感又是穿透性的前提。发出“清澄性”音色的关键是右手要“斜”、“侧”拨弦,右手大关节要会动,尽量缩短发力绷弦的时间。绷弦后大关节要充分打开;要区别“手指绷弦方向”、“手指离弦方向”、“手指运动方向”三个概念。用靠弦方式拨弦,能够培养向下绷弦和大关节发力的习惯。

一代粤魂 千古流芳——纪念粤乐大师吕文成先生诞辰110周年94-96

摘要:粤魂,是指近百年来开创粤乐(即广东音乐)这一优秀民间乐种的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而吕文成先生正是开创这一事业的杰出代表。纵览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史,“吕文成(1898—1981)与他同时代的杰出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阿炳(1893—1950)同辈齐名,统称为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三杰’。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吕文成先生为核心,创立和完善了别具一格的广东乐派,推动了二胡(粤胡)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是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的又一高峰,也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骄傲。”

浅议笛曲《秋湖月夜》的艺术特色97-102

摘要:上世纪80年代,由俞逊发和彭正元先生合作的低音大笛独奏曲《秋湖月夜》风靡海内外,乐曲古朴典雅、委婉秀丽、充满诗情画意,充分表现出我国民乐作品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该作品从创作和演奏上均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并于1984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在中国民族乐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今该曲作者之一、著名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先生已经仙逝(2006年1月21日逝世),作为蒙受俞先生教导过的学生,回想起当年恩师的耳提面命,感受颇深,写一些学习此曲的心得,并以此文作为对恩师俞逊发先生的怀念。

“五项全能”比赛对音乐教育专业学斜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启示103-107

摘要:由教育部主办的“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唯一的部级赛事,自创办以来以其明确的导向型及示范性在全国各高校的音乐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此项赛事促进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对建立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小学课程改革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音乐学院实施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108-112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音乐教学,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发挥音乐艺术课程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实现情景教学。天津音乐学院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的搭建和实施,促进了学院的信息资源的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并在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美声唱法演唱中声音的协调统一——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协调解决演唱中的矛盾达到声音统一113-117

摘要:本文阐述了演唱中造成声音不统一的原因是由于演唱者对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认识不足;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演唱过程中不同声区的声音变化是必然的、绝对的。我们求统一不是求不变,而是求渐变,求变得均衡。因此,解决的方法是:协调。只有在正确的呼吸支持下,运用好真假声、共鸣、轻重机能等几种机能共同协调转换,才能做到声音统一。

略论吴方言文化与其民歌小调演唱118-122

摘要:“吴文化”是在江南地区产生的文化,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可以概括为“精、细、雅、洁”的文化品味。吴语方言对吴歌地方色彩产生重要的影响,表现为方言的调值、押韵形式、双关语和衬词和衬句等方面,通过语言与发音的独特表达,体现吴地民歌温柔、含蓄、缠绵,以及“软、糯、甜、媚”的吴方言语风导致的独特的音乐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