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天津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12-1290/C 国内刊号
  • 1008-4339 国际刊号
  • 0.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天津大学学报是天津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天津大学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新工科教育、法学、高等教育、现代企业管理、政治与历史、社会学、建筑与文化、语言与文学、科技与哲学

天津大学学报 2006年第B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天津大学学报杂志博士后论坛
氢化可的松晶体形貌预测3-6

摘要:氢化可的松(HC)是一种重要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它不仅是最重要的即效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之一,而且具有低剂量、持续时间长和疗效确切等特点.从甲醇溶剂中培养出长方柱形的单晶,采用Cerius。分子模拟软件对其晶体形貌进行了理论预测.将Cerius^2软件的几个模型对氢化可的松在“真空中”晶习进行预测,其中BFDH和AE模型较符合实际晶习,AE模型预测效果更佳,故选其作进一步的计算.采用DREIDING2.21力场,通过电荷及能量的最小化计算并修正各晶面的附着能,得到的理论预测晶习与实验晶体形貌能很好吻合.

不同流加发酵方式对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生产维生素B2的影响7-12

摘要:在5L发酵罐中培养重组枯草芽孢杆菌RH33生产核黄素,该重组菌的染色体上舍有多个解除了转录调节的核黄紊操纵子.由于过高的初糖浓度导致严重的代谢溢流,因此间歇发酵过程只能得到较低的菌体量和产物产量.分别采用了3种不同的流加培养方式:分批流加、恒速流加和葡萄糖限制流加来减弱代谢溢流并提高核黄素的产量.同间歇培养相比,分批流加培养能微弱提高重组菌的核黄素产量,而恒速流加和葡萄糖限制流加均能显著提高菌体量和核黄素产量.对于恒速流加培养,当流加速率为0.48mL/min时核黄素产量和菌体量可以分别达到9.8g/L和27.3g/L.对于葡萄糖限制流加培养,通过人工控制葡萄糖流加速率使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浓度为1—2g/L时,重组菌RH33可以达到最高的核黄素产量和菌体量(分别为12.5g/L和34.7g/L).在葡萄糖限制流加培养中核黄素产率约为0.06g(核黄素)/g(葡萄糖),高于其他几种培养方式.

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一)12-12

单反应器活性污泥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13-19

摘要:为了优化能量消耗和提高废水排出质量提出了基于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模型.采用ASM1模型来模拟生物反应.对于仅有一个生物反应器的处理过程进行了模拟和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操作费用降低了约1/3,并且出口处的TSS、COD和BOD全部满足环境标准,然而由于处理系统不包括硝化和反硝化,TKN未满足出口环境标准.

癸酸抗性突变株流加发酵法生产达托霉素20-24

摘要:采用He-Ne激光对达托霉素产生茵玫瑰孢链霉菌LC-54进行诱变,筛选前体癸酸抗性突变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一次补料、间歇补料和恒速流加补料等不同补料策略对达托霉素发酵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选育前体癸酸抗性突变株可以提高达托霉素的生产能力,并最终获得了达托霉素发酵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7.2%的高产突变株LC-KS-54.采用恒速流加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达托霉素产量,经过130h的恒速流加培养,细胞干重达到15.4g/L.达托霉素产量达到258mg/L.明显优于其他前体补料策略.

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二)24-24

测定高压气体溶解度的装置25-30

摘要:建立了一套测定高压下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的装置,该装置具有以下特点:气液相可充分混合,平衡釜通过底部活塞加压,最高测定压力可达40.0MPa,液相在体系循环状态下取样可避免物系的二次平衡,体系死体积较小,装置恒温槽的控温精度较高(±0.1℃).利用此装置测定了温度为298.15K、303.15K和压力2.0-12.0MPa下甲烷在正己烷中的溶解度数据并与文献值相比较。从实验数据的精度和重复性考察了实验装置的可靠性,实验值和文献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5%,同时根据Krichevsky—Kasarnovsky(K-K)方程提出了一种从高压实验数据回归常压实验数据的方法.

雨生红球藻和红发夫酵母混合培养体系的氮代谢机理31-34

摘要:雨生红球藻和红发夫酵母是自然界中能够大量合成虾青素的两种主要微生物,二者混合培养比单独培养能提高虾青素的产量,氮代谢是影响虾青素合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着重研究了雨生红球藻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过程中的氮代谢机理.结果表明,在强光照射诱导雨生红球藻合成虾青素的过程中,藻细胞迅速吸收硝酸盐并向胞外分泌NH4^+,培养液中的NH4^+浓度上升,同时值pH值也急剧升高.由于NH4^+对藻细胞有毒害作用,抑制了虾青素的进一步合成.而在混合培养过程中,即使在虾青素大量合成阶段,培养液中的NH4^+浓度也基本稳定.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红发夫酵母细胞吸收利用了雨生红球藻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H4^+,培养液的pH值基本稳定7.0左右,从而使藻细胞内流向虾青素合成方向的碳代谢流始终保持较高的通量,提高了虾青素产量.

层流剪切力对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HMGR酶基因转录的影响35-38

摘要:以HMGR酶基因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研究了Couette式反应器中0.3Pa层流剪切力作用后悬浮培养的对数期东北红豆杉细胞HMGR酶基因转录情况.结果显示,在对数生长时期,未经剪切处理的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HMGR基因转录水平呈增长趋势,而剪切处理后的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HMGR基因转录水平则基本保持不变.同时,对相应细胞生物量的测定结果也显示出类似的变化.以上结果说明在对数生长时期施加一定强度的剪切力,将使细胞生长发生停滞,该生长停滞现象可能与因剪切所引起的HMGR基因转录水平下降有一定相关性.

水飞蓟宾自微乳制剂的制备39-41

摘要:为了提高水飞蓟宾生物利用度,制备了蓖麻油、丙二醇和聚氧乙烯(60)氢化蓖麻油组成的水飞蓟宾自微乳化浓缩物,它在水的存在下可自发形成平均粒径为57nm的微乳.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表明,该浓缩物的Cmax=653.1ng/mL,AUC0-12h=2468.6h·ng/mL,明显高于原料的Cmax=58.0ng/mL,AUG0—12h=177.2h·ng/mL.

基于并行计算的消声器三维数值模拟42-46

摘要:针对某款汽车复杂消声器建立了三雏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并行计算技术对该模型进行计算.通过分析数值计算结果,找到该款消声器产生压力损失和再生噪声的主要部位分别是消声器进气内插管开孔处和出气内插管的进口处.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计算结果显示,改进后消声器的背压比原消声器背压大幅度下降,最大可下降20%左右.这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结合并行数值模拟技术的设计方法,计算一个算例仪需20min左右,降低了设计周期和设计成本.

现代柴油机排气微粒生成历程及理化特性47-50

摘要:为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对现代柴油机的重新认识和研究势在必行.利用全气缸取样系统对不同工况下的柴油机燃烧过程中的微粒生成历程、微粒形貌及基本粒子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粒质量浓度曲线呈单峰状,峰值出现在上止点后约20°CA ATDC.在燃烧后期,约70%-80%碳微粒被再次氧化;此后微粒质量浓度接近于排放水平.微粒形貌呈现出链状结构.链状粒子由直径为10~30nm准球状的基本粒子连结而成,主要由碳元素构成,并包含少量如氧、氮和硫等其他元素.

稀燃汽油机空燃比滑模-神经网络控制及实验51-56

摘要:提高电控汽油机空燃比控制精度是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动力性和降低尾气污染的关键环节.针对稀薄燃烧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个稀燃汽油机空燃比滑模.神经网络控制方案,并对方案中的各环节进行了详细描述.采用自行开发的发动机电控系统,在一台稀燃发动机上进行了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滑模-神经网络方案对稀薄燃烧发动机空燃比进行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准稳态时发动机的空燃比控制精度,而且可以降低过渡过程的空燃比超调.节气门急速变化时的空燃比超调最大为1个空燃比单位,最小为0.2个空燃比单位,大大优于车用电控系统的控制结果.

润滑油急性生物毒性评定技术及毒性分级标准57-61

摘要:润滑油的生物毒性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以发光细菌为受试生物,参照美国ASTM标准的水融合组分(WAF)方法制备润滑油毒性测试样品液,采用半数效应载荷EL50作为润滑油在水中生物毒性的判定指标,建立了一套检测润滑油和添加剂急性生物毒性的评定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稳定、经济以及测定只需微量样品等特点,使润滑油等难溶物质的生物毒性判定更加科学.该方法也为油类污染的生物监测和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试验生物模型,给出的难溶物质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为润滑油的毒性评定提供了依据.依据该标准对几种典型润滑油和添加剂进行了评定试验和分级,从而验证了润滑油生物毒性评定技术及毒性分级标准的可行性.

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三)61-61

润滑油生物降解性评定技术及其基础油的降解性62-65

摘要:为解决车用润滑油的污染问题,参照欧洲CEC标准创建了适于国情的润滑油生物降解性试验方法以厦该方法采用的菌种.以该方法考察了润滑油基础油的降解性能和不同类基础油生物降解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合成酯的化学结构更容易转化成脂肪酸,故生物降解率高于矿物油和PAO(聚α-烯烃);同一类型的基础油随油品黏度的增大,降解性能下降.这些研究为评价润滑油对环境的影响及开发可降解型润滑油创造了条件.

点燃式发动机火花塞离子电流的数学模型66-70

摘要:针对火花塞离子电流的应用问题,基于点燃式发动机在燃烧过程中特定时域内燃气呈等离子体状态的认识,分析研究了发动机燃烧室内燃气离子化的过程;综合运用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定律,推导出点燃式发动机火花塞离子电流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离子电流信号强度与火花塞中心电极截面以及火花塞间隙间外加偏置电压成正比,与火花塞间隙成反比;离子电流还受燃气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迁移率和带电粒子浓度的影响,且直接正比于这两个参量;离子电流在特定时城内的变化呈现双峰值状态,这是由于在燃气离子化进程中,带电粒子浓度将呈现两个高峰期.

火花点火发动机稀燃NOx排放控制的电控节气门系统研究71-75

摘要:为应用吸附还原催化器控制稀燃NOx排放,建立了一套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电控节气门系统。 当发动机短时间工作在富燃状态时,通过控制节气门开度和点火提前角,可以获得稳定的功率和扭矩输出.在丰田8A16气门电喷汽油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采用吸附还原催化器和三效催化器控制排放.催化后NOx排放最低可达50×10^-6.转化效率高达90%以上.在浓稀变换过程中,催化后的NOx排放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