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素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炭素杂志 省级期刊

Carbon

  • 23-1172/TQ 国内刊号
  • 1001-8948 国际刊号
  • 6.02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炭素是哈尔滨电炭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黑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期刊。炭素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实验研究、综合论述

炭素 201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炭素杂志实验研究
双峰分级多孔炭快速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5-11

摘要:以乙酸钴为模板、柠檬酸为炭源,采用快速升降温工艺,一步模板炭化法制备出分级多孔炭。通过SEM、TEM、XPS、物理吸附等测试手段对多孔炭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所得多孔炭具有典型的中孔-微孔分级孔结构,微孔集中在0.8nm,中孔集中在4nm,比表面积达753~890m2/g。采用三电极测试装置测试了所得分级多孔炭在6M KOH电解液中的电容性能,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所得分级多孔炭的电容和倍率性能均不断提高。700℃处理所得多孔炭在0.2A/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144F/g;在电流密度为5A/g时比电容为102F/g,电容保持率为71%,展现出较好的倍率性能。

三维有序大孔炭材料制备与结构表征12-17

摘要:本文以蔗糖为炭源,以二氧化硅胶晶微球为模板,利用胶晶模板法制备了具有微观上具有三维有序大孔结构的新型炭材料,并利用SEM、TEM、XRD、BET等手段对制备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蔗糖浓度为300时,制备的大孔炭材料结构完整、尺寸均一、三维结构长程有序,是一种具有多级孔结构的新型炭材料,在环境保护、分子催化、分子吸附、电化学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C/C多孔体热处理温度对C/C—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热学性能的影响18-23

摘要:以针刺网胎无纬布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压力浸渍树脂/炭化(PIC)及反应熔体浸渗法(RMI)等组合工艺快速制备C/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C/C多孔体的高温热处理温度对C/C—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袁明:多孔体经高温热处理后密度有所减小而孔隙率增大;相较于180A)℃热处理,多孔体经2200℃热处理后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密度更大(P=2.12g/cm^3),孔隙率更低(η=2.7%),SiC基体含量更高((t)=41.11%);C/C—SiC复合材料的比热容和平均热膨胀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减小;多孔体经2200℃热处理后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X-Y向具有更大的导热系数和更小的热膨胀系数,其室温下的导热系数为83.120W/(m·K),室温-1000℃的平均热膨胀系数为1.608×10^-6/℃。

一种硅基石墨密封用浸渍剂的制备研究24-26

摘要:本文针对石墨材料多孔、结构不致密、气孔率较高、机械强度低的缺点,设计制备了无机硅基浸渗剂,以降低石墨材料的开孔率。实验结果表明浸渗剂的最佳配方工艺为:硅酸钠70g、四硼酸钠30g、分散剂14g、表面活性剂10g。使用该浸渗剂对石墨材料进行浸渗后,其开孔率由20.01降低到了12.88%,开孔率降低率为35.63%。

动态图像法、激光散射法及筛分法的比较27-34

摘要:现如今,颗粒样品的粒度分布测定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动态图像法作为21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粒度分布测定方法正在逐步扩大其影响力筛分法作为一种经典的粒度分布测定方法,如今仍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激光散射法从上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一直保持着长久不衰的繁荣与发展。本文简单阐述了三种不同粒度分布测定方法的原理,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各自方法的优缺点。

低质褐煤的干法分选工艺的分析研究35-36

摘要:本文针对低质褐煤干法分选工艺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原煤提质取决于含矸量,矸石易碎成〈8mm的粉砂岩,造成〈8mm的精煤污染。经过对全粒级分选进行分析,对现工艺简单调整,脱除〈8咖粉煤可将精煤热值明显提高。

炭素杂志综合论述
新型煤化工行业的现状与发展37-39

摘要:近几年,由于国内煤炭市场的价格比较低,而且国际油价还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价格在运行,所有的人都将焦点放在燃煤污染上,也都预期以后会用到以煤来代替油,所以也较好的推动着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本文先针对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做全面的分析,其重点还是在探讨新型煤化工关键技术的研发的重大突破与示范项目的最新情况;其次是针对国家处于不同时期的新型煤化工产业的政策框架与规范等做了认真的梳理与分析。

卧式浸渍罐端头与浸渍罐门底部残存浸渍沥青原因及处理40-44

摘要:相对于其它浸渍装置卧式液体加压浸渍系统在质量水平,操作控制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是卧式浸渍罐端头与浸渍罐门底部本身性质使得每一浸渍循环都残存一定量的浸渍沥青,处理残存浸渍沥青时,易造成浸渍罐端头与浸渍罐门配合障碍,严重影响浸渍生产,我们认为,浸渍罐端头与浸渍罐门底部动配合间添加橡胶圈类似材料是目前解决浸渍罐端头与浸渍罐残存浸渍沥青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