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家论坛、专题笔谈、专题报道、临床新进展、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5725
  • 国内刊号:44-1193/R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44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48
  • 综合影响因子:1.36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实用医学 2013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实用医学杂志临床新进展

恶性肿瘤治疗相关性血栓疾病研究现状

摘要:肿瘤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中心静脉置管、手术、化疗等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黏附分子增多,使血细胞相互黏附并释放促凝物质,形成高凝状态进而形成血栓性疾病。癌症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4.1倍,接受化疗的患者风险增加6.5倍。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作为癌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20%,并且常成为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
1379-1381
实用医学杂志短篇报道

左心房梭形细胞肉瘤3例临床分析

摘要: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1]其占心脏肿瘤的15%~25%,左侧心脏恶性肿瘤发病率比右侧心脏恶性肿瘤发病率更低,并且左心房恶性肿瘤极易被误诊为黏液瘤。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了3例原发性左心房梭形细胞肉瘤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3例,男2例,
1381-1381
实用医学杂志基础研究

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染料木黄酮对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染料木黄酮作用于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染料木黄酮对不同的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和C666-1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作用方式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并可将CNE-2和C666-1细胞阻滞于G2/M期,对CNE-2作用更强;0、30、60、90和120μmol/L染料木黄酮处理CNE-2细胞72h后,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75%、34.95%、84.05%、83.80%和79.60%。结论:染料木黄酮对于未分化鼻咽癌细胞株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本研究为鼻咽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资料。
1382-1385

正常人外周血Th17细胞的频率、表型及其功能特征

摘要:目的:研究正常人外周血Th17细胞的频率、表型及其功能特征。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加入刺激剂PMA和离子霉素,同时加入蛋白转运抑制剂BFA,细胞置于37℃、50mL/LCO2培养箱培养4~5h。收集细胞,以荧光素-mAb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正常人PBMCs经PMA+Ionomycin刺激后,Th17细胞的频率为(1.63±0.72)%,细胞表达CD45RO(99.32±0.79)%、CCR6(97.37±3.04)%和CCR4(96.27±3.49)%;约15%的Th17细胞表达IFN-γ,超过80%的Th17细胞表达IL-2,但Th17细胞几乎不表达IL-10或IL-4。结论:正常人外周血中存在记忆性Th17细胞,该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6和CCR4,且具有不同于Th1和Th2细胞的功能特征。
1385-1387

p53、14-3-3σ、miR-365在UVB致HaCaT细胞G_2/M期阻滞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30mJ/cm2的UVB照射后,HaCaT细胞周期的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为研究对象,波长305nm的UVB为干预因子,首先观察了HaCaT细胞在30mJ/cm2的UVB作用后其细胞周期的变化;其次观察了UVB照后不同时间点p53蛋白、14-3-3σ蛋白表达的改变;最后用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分析了miR-365在UVB所致了的周期阻滞中的可能作用。结果:HaCaT细胞在30mJ/cm2的UVB作用后18h出现较明显的G2/M期阻滞;p53、磷酸化的p53以及14-3-3σ蛋白在UVB照射后均有明显升高;miR-365高表达的HaCaT细胞,14-3-3σ蛋白的mRNA表达下降,且在UVB照射后无明显改变。结论:30mJ/cm2的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G2/M期阻滞,p53、14-3-3σ、miR-365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88-1391

可降解胸骨固定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THP-1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可降解胸骨固定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对THP-1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EdU和Hoechst 33342染色法分别研究PBS浸提液共培养后THP-1细胞的增殖和凋亡;RT-q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和Smac/IAP-1的表达变化;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其基因毒性。结果:PBS浸提液对THP-1细胞的体外增殖率影响较小,不存在细胞增殖半数抑制剂量;浸提液共培养后的细胞出现部分凋亡,基因表达改变以Bax/Bcl-2显著(P〈0.05),Smac/IAP-1变化不明显(P〉0.05);最大浓度浸提液共培养后的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在正常范围。结论:PBS对THP-1细胞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小,对该细胞显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1391-1394

尿酸钠结晶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Snail表达的信号通路

摘要: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尿酸钠结晶(MSU)促进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Snail表达中的作用。方法:用500mg/LMSU刺激NRK-52E细胞24、48、72h;另外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和MSU共同刺激NRK-52E细胞24、48、72h。采用Real-time PCR检测Snail的mRNA表达量,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印迹检测Jagged1、Notch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结果:MSU刺激NRK-52E细胞后Snail、Jagged1和Notch1的表达量较之正常组细胞明显上调;而经DAPT阻断Notch信号通路后,MSU诱导Snail、Jagged1、Notch1上调的趋势被明显逆转。结论:尿酸钠结晶可以诱导NRK-52E的Snail表达增高,Notch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1394-1396

右美托咪定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NC组)、H组、D组、DH组、DHY组和HY组。200μmol/LH2O2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差别;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Hoche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测定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结果:与NC组比较,H组细胞生存率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SOD活力下降(P〈0.05),MDA含量增加(P〈0.05);而DH组相对于H组,细胞生存率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SOD活力升高,MDA含量减少(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H2O2诱导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397-1399

微小核糖核酸-21调控spry2影响Jurkat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21通过调控spry2进而对Jurkat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人T淋巴细胞系Jurkat E6-1细胞分为miRNA-21模拟物组、miRNA-21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NA-21抑制物组和miRNA-21抑制物组阴性对照组,每组例数为8,进行细胞转染,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的miRNA-21和spry2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spry2蛋白表达情况,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10、IL-2和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与其阴性对照组比较,模拟物组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和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增加(P〈0.05),spry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spry2的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减少(P〈0.05);抑制物组miRNA-21的相对表达量和细胞上清液IL-10的分泌水平明显减少(P〈0.05),spry2 mRNA相对表达量和spry2的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两组细胞上清液TNF-α和IL-2的分泌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Jurkat细胞中,miRNA-21可能通过抑制其靶基因spry2的表达而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表明miRNA-21可能通过影响IL-10的分泌而作为血管的一种保护因子。
1400-1402
实用医学杂志实验研究

咪达普利对舒张功能不全大鼠心房肌细胞钠通道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咪达普利对舒张功能不全心衰(DHF)大鼠心房肌细胞钠电流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HF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腹主动脉缩窄建立DHF模型。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术后灌胃予咪达普利1.5、3、6mg/(kg·d)。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通道电流。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DHF组大鼠心脏室间隔(IVS)、左室后壁(LVPW)、左室心脏指数(LVM)和E/A比值增加;咪达普利降低DHF大鼠IVS、PW、LVM和E/A比值,该作用随咪达普利剂量增加而增大;(2)与对照组比较,DHF大鼠心房肌细胞INa峰值电流密度降低,复活延迟;咪达普利增加DHF大鼠心房肌细胞INa峰值电流密度,加快复活,该作用随咪达普利剂量增加而增大。结论:咪达普利增加DHF大鼠心房肌INa峰值电流密度,加快复活,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1403-1405

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脑梗死大鼠脑内分化为小胶质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其脑内分化情况。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模型,筛选成功模型后随机分为溶剂组(vehicle组)和BMMNCs移植组(BMMNCs组),BMMNCs组于24h后经尾静脉注入1mLBrdu标记含1×107个BMMNCs细胞悬液,vehicle组注射同等剂量PBS溶液,采用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观察神经行为学功能,免疫荧光双标法示踪BMMNCs脑内分化情况。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BMMNCs组Nss明显降低(P〈0.05),BMMNCs组脑内梗死皮层区、海马齿状回检测到Brdu和Iba1双标阳性细胞。结论:BMMNCs移植在脑梗死大鼠脑内分化为小胶质样细胞,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
1406-1408

心衰大鼠侧脑室置管方法的改良

摘要:目的:提高心肌梗死造模和侧脑室置管后大鼠的存活率以及侧脑室置管的长时间稳固性,为研究大脑内分泌激素对心衰的影响提供基础。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20只。甲组传统方法侧脑室置管,1周后心梗造模;乙组与丙组均先心梗造模,1周后,乙组传统方法侧脑室置管;丙组改良方法侧脑室置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在心梗造模前与之后3周进行。结果:两次造模后大鼠存活率,甲组50.0%,乙组及丙组均85.0%,与甲组相比,乙组及丙组存活率显著提高(P=0.023)。侧脑室置管第10天导管松脱率,甲组62.5%,乙组52.9%,丙组11.8%。丙组松脱率与甲组相比明显下降(P=0.008),与乙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0);置管第30天导管松脱率,甲组75.0%,乙组76.5%,丙组17.6%。丙组松脱率与甲组相比显著下降(P=0.005),与乙组相比明显降低(P=0.001);超声结果证明所有存活大鼠心梗造模成功。结论:合理的造模顺序能提高心梗造模及侧脑室置管后大鼠存活率,改良固定方法可明显提高脑室置管稳固性。
1409-1412

高渗盐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10%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H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水肿、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变化的关系。方法:12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脑缺血再灌注6、12、24h组(模型6、12、24h组,各组n=18)和脑缺血再灌注+10%HS6、12、24h组(治疗6、12、24h组,各组n=18)。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制作动物模型,比较各组右侧脑组织脑水含量(brain water contain,BWC)、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及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模型6、12、24h组和治疗6、12、24h组BWC、EB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BWC、EB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治疗组BWC、EB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治疗6、12、24h组BWC、EB含量均低于模型6、12、24h组;模型6、12、24h组和治疗6、12、24h组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治疗6、12、24h组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低于模型6、12、24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HS可明显降低MCAO模型BBB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1412-1415
实用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miR-27a、miR-146a在骨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检测骨性关节炎(OA)患者与非OA患者滑膜中miR-146a和miR-27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该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6例滑膜组织(OA患者23例,非OA患者23例)中miR-27a和miR-146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miR-27a和miR-146a在所有的滑膜组织中均能检测到,根据qRT-PC原理,ΔCt值越高其目的基因在相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越低,即OA患者滑膜组织的miR-27a和miR-146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呈低表达趋势(P〈0.05)。结论:miR-27a和miR-146a的差异性表达与OA滑膜病理变化有关,可能调控uPA的表达促进OA的发展。
1416-1419

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联性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探讨MAPK信号通路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收集737例散发性CRC患者(实验组)及70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DNA,利用TaqMan-MBG荧光探针法检测MEK5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饮酒和吸烟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K5基因位点-1118C〉T等位基因在CRC患者人群与健康对照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BMI≥24kg/m2的肥胖人群中,-1118C〉T突变基因型(CT+TT)较野生型CC有增加CRC风险的趋势(OR=1.42,95%CI=0.97~2.08,P〉0.05),-1118C〉T突变基因型与饮酒和肥胖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风险增加(OR=1.73和1.19;95%CI=1.24~2.42,1.04~1.37,P〈0.01,P〈0.05)。结论:饮酒和吸烟是散发性CR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MEK5基因-1118C〉T多态性单独与CRC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但其突变基因型(CT+TT)与饮酒和肥胖两个环境因素在增加CRC风险性上存在交互作用,使CRC发病的风险增加。
1419-1422

FMNL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Diaphanous相关成蛋白(DRFs)家族中FMNL3基因在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MNL3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0例石蜡组织标本(其中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100例、淋巴结转移灶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50例、癌旁正常组织30例)FMNL3蛋白的表达;(2)采用RT-qPCR技术分析FMNL3在60对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FMNL3蛋白在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80%和26.7%,P﹤0.01);在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原发灶(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90%和80%,P﹤0.05;其中强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25%和5%,P﹤0.01);在伴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不伴转移者(阳性表达百分比为86.7%和80%,P﹤0.05;其中强阳性表达百分比分别为8.3%和0,P﹤0.01))。(2)FMNL3 mRNA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是否发生转移有关,癌组织低分化者共表达水平高于高、中分化者,侵犯肌层乃至浆膜层以外者其表达水平高于早期浸润者(黏膜下层以内);伴发转移的癌组织其表达水平高于未发生转移者(前者为后者的2.3倍)。结论:FMNL3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相关,并可能对其起促进作用。
1422-1425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摘要:目的:以24h动态血压研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住我院查颈彩超及24h动态血压的患者102例,分为有斑块组(68例)及无斑块组(34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平均血压、脉压差(PPD)及BPV等动态血压参数及其他常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t=5.302,P=0.000)、24h收缩压的变异性(BPVSBP)(t=3.664,P=0.000)、PPD(t=4.503,P=0.000)及白昼的BPVSBP(t=2.854,P=0.005)均高于无斑块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患者的年龄(OR=1.075,P=0.004)、24h BPVSBP(OR=1.0E+30,P=0.001)及PPD(OR=1.111,P=0.002)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PPD及BPV影响,其中BPVSBP是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1426-1429

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轻度认知障碍(MCI)与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关系。方法:以50例MCI、45例AD、30例VD患者和40名健康老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BDNF浓度。结果:对照组(6.4±3.1)μg/L、MCI组(6.2±5.1)μg/L、AD组(8.1±5.0)μg/L及VD组(5.6±4.8)μg/LBDN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且AD组BDNF浓度显著高于MCI及VD组(均P〈0.05)。轻、中重度AD及MCI组间BDN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未发现各组BDNF浓度与性别、年龄、病程、卒中次数、MMSE评分、CDR评分及ADL评分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AD患者血浆BDNF浓度显著高于MCI及VD患者,但三者BDNF水平与病程及认知功能损害变化无关。
1429-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