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 44-1193/R 国内刊号
  • 1006-5725 国际刊号
  • 2.4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实用医学是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实用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述评、专题笔谈:胶质瘤、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药物与临床、中医药现代化、综述

实用医学 2011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实用医学杂志述评
登革热: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3459-3461

摘要: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DENV属于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据WHO估计,全球约25亿人有DENV感染的危险,每年有1亿新感染病例,其中50万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

实用医学杂志专题笔谈
登革热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3462-3464

摘要: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DENV有4种血清型(DENV1~4),感染DEN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1]。登革热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早在16世纪就有类似病症的描述记载[2],

登革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3464-3465

摘要: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可引起登革热(denguefever,DF)、重症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每年世界上有1亿人受到DENV感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全球温暖化,DF疫情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

登革热的实验室诊断3466-3468

摘要:登革病毒是一种重要的虫媒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含单一的开放读码框依次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和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

登革病毒疫苗研究进展3468-3470

摘要: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发病患者数最多、分布最广的虫媒病毒病。疫苗是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途径,然而,迄今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用于登革热的特异性预防。

登革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研究进展3470-3472

摘要:登革病毒(DENV)是黄病毒属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全长约为10.7 kb,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架,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依据E蛋白的抗原性不同,DENV分为4个血清型(DENV 1~4)。DENV主要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引起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DHF)。

登革热媒介控制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3472-3473

摘要: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其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全球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过登革热的流行,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这些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实用医学杂志专题报道
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3474-3476

摘要:目的:分析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预测其优势抗原表位。方法:利用NCBI、CBS等生物信息学网站和DNAStar、VectorNTI等软件包,分析登革2型病毒NS1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可能的空间结构和抗原表位。结果:NS1基因编码352个氨基酸,含1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脂质含量相对较多,理化性质不稳定。无分泌型信号肽及跨膜结构,但存在多个糖基化、磷酸化、酰胺化位点。空间结构为一紧凑球形,N端和C端暴露于球体表面,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的区域较为密集。中段包埋于分子内部,但含有一些与血小板、血管内皮或纤维蛋白素原高度同源的B细胞表位序列,可能在登革出血热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NS1不仅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诊断性抗原,其抗原表位的预测将为登革病毒表位多肽疫苗的开发提供依据。

实用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误诊为蜂窝组织炎1例3476-3476

摘要:患儿女,4岁,2010年4月2日玩耍时不慎跌伤右足,家人用药酒按揉,3d后患儿右足肿痛加重,出现右小腿红肿,在外院外科求治,摄片检查未见明显骨折征象,按右小腿蜂窝组织炎给予外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和静脉抗炎治疗,

实用医学杂志专题报道
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3477-3480

摘要: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718例,包括1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最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2010年广州登革热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3480-3482

摘要: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统计2010年8-12月我院收治4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扩增并鉴定感染患者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别。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100%)、头痛(44.7%)、肌肉痛(55.3%)、骨关节痛(19.1%)以及皮疹(59.6%),实验室特征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80.9%、63.8%)以及肝脏转氨酶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为23.4%和36.2%);巢式PCR结果提示14例患者为DENV-4感染,6例为DENV-2感染。结论:2010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症状典型、病情较轻,流行型别是DENV-4和DENV-2,DENV-4均为本土病例有输入及本土病例

登革热重症病例的临床与实验室预警指标3483-3484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006年我院收治484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登革热重症病例发生的临床与实验室预警指标。方法:收集484例登革热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项实验室检查数据,将病例分为重症组与普通组并分析两组之间各项数据的差异。结果:重症组患者多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与普通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性呕吐、束臂实验阳性、ALT或AST升高5倍以上可作为登革热重症病例发生的预警指标。

实用医学杂志基础研究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3485-3487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单的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oop-medi atedisotherma lamplification,LAMP)。方法:针对幽门螺杆菌的16SrRNA基因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2条内引物和2条外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对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评估,并评估检测粪便模拟标本的敏感性。结果:使用LAMP方法可以在2h内得到检测结果,加入染料后阳性结果为绿色,电泳后有明显的阶梯状条带。幽门螺杆菌的基因组DNA检测敏感性为12pg,是普通PCR的10倍,对模拟粪便标本进行检测,检测限为102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LAMP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检测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46,XX,15p+,22p+异常核型2例3490-3490

摘要:患者1,女,1岁,表型正常,追踪至今无异常发现。曾于孕23周因唐氏筛查高风险行羊水染色体检查,诊断46,XX,15p+,22p+(图1)。患者2系患儿母亲,28岁,46,XX,15p+,22p+(图2)。母亲表型正常,先前有3次早孕期人工流产史,

实用医学杂志实验研究
创伤合并内毒素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建立3491-3494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创伤后感染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观察其病理变化,为临床防治DIC提供依据。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创伤组(T组)、内毒素组(E组)、创伤合并内毒素组(T+E组)。在造模1h和造模后2、6、12h取血,检测PT、APTT、PLT、D-二聚体等指标,观察家兔精神等一般情况变化及取家兔肺、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T组、E组、T+E组PLT、APTT、PT、D-二聚体在不同时相,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T组相比,T+E组6h时PT、APTT、D-二聚体均明显延长或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组相比,T+E组12h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与D-二聚体从6h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E组、T+E组肺肾病理均可见微血栓形成,T+E组尤甚。结论:创伤联合内毒素可制备DIC兔模型,反映创伤后继发感染致DIC发生的病理过程,并且该模型各项指标较单纯创伤或感染引起的DIC更有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读者·作者·编者
第一届广东省分子影像学新进展学术交流会征稿通知3494-3494

摘要:"第一届广东省分子影像学新进展学术交流会"定于 2011年12月22-24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大厦召开。本次大会由广东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广州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办,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暨南大学分子影像学研究所承办,

实用医学杂志实验研究
靶向phTERT-PE38KDEL重组质粒联合硼替佐米抑制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研究3495-3497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hTERT-PE38KDEL联合硼替佐米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方法:采用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系建立荷瘤裸鼠模型,通过腹腔给药和瘤内注射方式,以硼替佐米联合phTERT-PE38KDEL对荷瘤鼠进行治疗,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和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核增殖抗原及微血管密度,TUNEL染色检测肿瘤的凋亡。结果:联合治疗组(A组)的肿瘤体积及瘤重在每个检测点均小于基因治疗组(B组)、单纯化疗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P〈0.01),与D组相比,A、B、C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8.98%、51.44%、16.39%。与B和C组相比较,A组的瘤体PCNA增殖指数与MVD显著降低(P〈0.01),A组的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结论:phTERT-PE38KDEL与硼替佐米对裸鼠胰腺癌移植瘤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用效果更佳。

实用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3498-3501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WHOQOL-HIV生存质量简表对102例已经开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6个月的动态追踪,分析抗病毒治疗时间、免疫学变化及药物毒副作用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时间的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独立领域得分逐渐升高,心理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在开始抗病毒治疗7~24个月的患者得分最高,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不同的组间存在差异(P〈0.05);CD4+计数及Th/Ts的差异及变化对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未引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化,而在抗病毒过程中出现血液毒性及肝损害的患者在生理领域得分偏低,与未出现这两方面毒副作用的患者有不同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独立领域得分,而抗病毒药物的血液毒性和肝损害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