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Oil & Gas Geology

  • 11-4820/TE 国内刊号
  • 0253-9985 国际刊号
  • 2.4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报道、油气地质、方法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油气地质
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例1005-1018

摘要: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是当前勘探的新领域, 本文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重点, 对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 律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 明确了裂谷盆地有别于克拉通盆地的致密砂岩气气藏特征, 指出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上表现为: 多因素促源快速生气、 多物源催生有利储层、 长距离运移立体成藏, 先致密后成藏有利配置.气藏富集规律上具有断槽控制气藏分 布、 沉积相带与构造带控制成藏、 次生孔隙带与物性下限控制气藏富集段的特点.分析了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致密砂岩气勘探 前景, 明确了下一步勘探方向.

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内储层砂体发育特征--以松辽北部州311地区泉三、泉四段为例1019-1031

摘要:为了刻画松辽北部州311地区泉三、泉四段储层砂体沉积特征,为该区隐蔽性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证据,以高分辨 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岩心、测井曲线以及区域地震资料,识别出六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样式,建立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进而分析层序格架内储层砂体发育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泉三、泉四段内部可划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Q3 - LSC1-Q4 - LSC1 )、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 Q3 - MSC1-Q4 - MSC3 )、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Q3 - SSC1-Q4 - SSC7 ).短期基 准面旋回主要发育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型结构( A:、 A2、 A3)、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接近相等的近完全-完全对称型结构 (C2)、以上升半旋回或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结构( C1, C3).泉三、泉四段垂向上表现为基准面上升-下降-上升的演 变规律,发育分流河道-曲流河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纵向沉积演化序列,河道砂体发育样式从较少叠置到较多垂向或侧 向叠置型,再逐渐过渡到孤立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在短期基准面旋回约束下,解剖曲流河道砂体、分流河道砂 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剖面及内部旋回结构特征,其中Q4 - SSC1和 Q3 - SSC5 沉积时期河道砂体普遍油浸,砂体连续沉积厚度 相对较大,为最有利的砂体分布层位.由于储层内部存在复杂的非均质性,因此,进行河道砂体精细解剖势在必行.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3区多期叠加断裂体系形成机制1032-1042

摘要:针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3区内广泛发育的多期叠加断裂体系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不清的问题,以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理 论为指导,采用三维地震解释、构造物理模拟、有限元数值模拟等综合、联合技术,梳理断裂几何特征及组合样式,恢复不同构造活 动期的应力状态,分析平面上变应力场条件下的断裂形成演化规律,探讨垂向上断陷盆地深部先期构造对晚期断裂形成和演化的 控制作用,建立研究区多期叠加断裂体系动力学模式.结果表明:以沙河街顶不整合为界分为上、下两套断裂系统,常呈现为“ X” 型叠加样式,中间具短期反转特征,上部为+N向伸展兼左旋走滑的复合断裂系统,力学机制为纯剪,下部为N L - S E 向伸展断裂系 统,力学机制为单剪.叠加断裂体系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地质力学层分布、晚期应力强度、先期断裂与后期应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先 期断裂的存在影响着局部应力场的重新分布以及后期断裂的发育,晚期断裂要么继续扩展,要么产生新的断裂.以不整合面为主 要特征的岩层界面作为一种力学薄弱面,受力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不协调或滑移”现象,使得断裂发育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不连 续性或间断性;区域上,多期叠加断裂系统的形成和发育直接受控于郯庐断裂古近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的转变.

大港油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二次成烃1043-1051

摘要:大港油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南部, 分布面积近10 000 km2.烃源岩包括煤层、 碳质泥岩和泥岩3 种类型, 总厚度 100?450 m,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太原组和山西组, 本溪组少量发育.煤层有机质丰度高,85%以上属于好- 极好烃源岩类型, 而泥岩 丰度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烃源岩显微组分构成中以镜质组含量占优势,50%以上, 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气条件, 同时受成煤环 境的影响, 主要成煤中心的煤系地层也富含一定的富氢组分, 在低熟- 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油能力.上古生界在地史演化中经 历了多期构造活动的改造, 煤系源岩也随之经历了两次生烃过程, 其中二次生烃范围分布广, 资源规模大, 是潜山勘探的重要区域. 按照构造演化分类, 油田内发育4 种埋藏史类型, 即早埋晚抬型、 早抬晚埋型、 持续深埋型与稳定埋藏型.除早埋晚抬型之外, 其他 3 类均具有二次生烃条件.经多年的勘探, 在二次生烃范围内, 相继在孔西“古生中储型”和乌马营潜山、 埕海潜山、 王官屯潜山“ 古 生古储型”原生油气藏实现了潜山勘探的重大突破.

东营凹陷新生代扭张构造样式及控藏规律1052-1058

摘要: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 采用地层切片、 地震相干等技术手段, 系统解剖扭张构造基本特征, 明确扭张构造样式及其分布规 律, 并建立了扭张构造的控藏模式.研究表明, 东营凹陷新生代共发育王家岗、 八面河、 高青、 青西以及郝现等1 1个扭张构造带.依 据断层平面、 剖面组合特征及地层变形特征, 对这11个扭张构造进行了分类研究, 该地区主要发育帚状- 半花状, 雁列- 树形花状 及侧接- 卷心式花状3 种类型的复合构造样式.帚状- 半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盆地的陡坡带, 雁列- 树形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斜 坡带, 侧接- 卷心式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凹陷的中央隆起带.这3 种扭张构造样式控制了不同的圈闭类型, 并形成了帚状两段式、 雁列分割式以及侧接弧形式的成藏模式.

渤海海域北部秦南凹陷东南缘古近系断层活动及其对沉积的控制1059-1067

摘要: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在断层活动速率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海域北部秦南凹陷东南缘古近系边界断层活动演 化特征,并探讨了边界断层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边界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且由石北1 西、石北1 东、石北 2 西、石北2 东等4 段组成.纵向上,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期,边界断层开始活动,且活动性较弱;沙三段沉积期,断层活动增强;沙 一 +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性减弱;东三段沉积期,断层活动再次增强,东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逐渐减弱,至东一段沉积期,断层停 止活动.平面上,同一地质时期不同段的边界断层均表现为中部强、两端弱的特点.空间上,同一位置的断层活动性具有继承性. 边界断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了盆地的差异升降,导致物源区的差异剥蚀,并形成了不同的沉积格局和构造转换带,进而对物源区的 剥蚀以及沉积区的沉降速率、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分布、三角洲的延伸距离、岩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五段流体赋存状态1068-1078

摘要: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气藏试采均表现出气水同产, 天然气究竟是以水溶气还是游离气为主尚无定论. 为此, 对该区须五段地层水开展了不同温压条件下的甲烷溶解度实验, 并与1 mol/kg 溶液中甲烷的溶解度进行对比, 并结合现今产出流体气水比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明确了须五段中流体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在现今平均埋深和历史最大埋深状态 下, 新场须五段地层水中甲烷的溶解度分别为2 .260 m3 /m 3 和3 .1 9 4 m3 /m 3 .受白垩纪末以来地层抬升影响, 新场须五段水溶气脱 溶主要是地层抬升减压降温脱溶.在不同埋深状态下, 游离气和地层水在孔隙中所占体积比例分别普遍低于和高于5 0 % , 白垩纪 末以来地层温压降低使得须五段中游离气体积发生膨胀, 所占体积比例略有增大, 而地层水被驱替排出, 所占体积比例有所降低. 地层温压降低导致部分水溶气脱溶出来, 在总的天然气中游离气所占比例增大而水溶气所占比例降低, 须五段天然气以游离气为 主, 水溶气所占比例不足5 %..在地层抬升过程中, 新场须五段有约29. 3 %.的水溶气脱溶成为游离气, 地层水共脱溶出了约1.8 ×10 9 m3 的天然气.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台地边缘相带地震识别及其分段特征1079-1086

摘要:四川盆地绵竹- 长宁裂陷东、西两侧发育震旦系灯影组台地边缘相带,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区.运用地震精细解释及层拉平等 技术对台地边缘相带开展地震识别、精细刻画及分布研究.台地边缘相带地震反射特征为“ 丘状” 反射或括弧状外形、内部为杂乱 或蚯蚓状反射、中弱振幅、中低频率.绵竹- 长宁裂陷东、西两侧震旦系灯影组发育灯一期、灯二期及灯四期3 期台地边缘相带,其 中灯二期发育两个级别台地边缘相带.灯一期台地边缘相带分布在安岳- 乐至东侧地区,近南北向展布;灯二期台地边缘相带呈 半环状展布;裂陷东侧灯四期台地边缘相带在安岳以南为近南北向,在遂宁- 射洪地区为北东南西方向.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 系灯影组台地边缘相带分布指示出震旦系灯影组有利勘探区带,对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西侧奥陶系烃源岩评价及成藏模式1087-1097

摘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西侧奥陶系有效烃源岩评价, 证实了在该地区斜坡低部位发育有源自奥陶系内部烃源岩的气藏新 类型.根据11 口钻井347块烃源岩样品分析, 中上奥陶统台地边缘斜坡相带发育良好烃源岩.乌拉力克组和克里磨里组烃源岩有 机质含量高 , 泥灰岩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3%和0.39% , 泥质岩类TOC 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51 % 和0.65% , 有效烃源岩 累计厚度分别在12-40 m和7-14 m, 局部烃源岩厚层发育区, 生气强度达( 14 .0-15.5) ×108m3/km2,证实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 研究区奥陶系气藏主要经历两期成藏过程: 早期为中侏罗世, 奥陶系烃源岩生烃形成古油藏, 晚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古油藏 裂解形成油型气.晚期气烃包裹体甲烷碳同位素平均值在-38. 84%., 证实晚期具有油型气充注特征.古隆起西侧斜坡高部位普遍 发育煤成气气藏, 在克里磨里组斜坡低部位大量发育碎屑钙质角砾岩, 与上覆中上奥陶统有效烃源岩近距离接触, 侧向上远离奥陶 系顶面风化壳, 能够形成自生自储型气藏类型, 如余探1 井气藏.台缘斜坡带低部位发育的岩溶缝洞体, 是寻找该类气藏的有利勘 区.

煤成气干燥系数影响因素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为例1098-1104

摘要:干燥系数广泛应用于煤成气(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成藏研究,而对于煤成气干燥系数影响因素的专题研究较少.通 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东胜(杭锦旗)、大牛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煤成气化学组分的测试及资料收集,分析了该区煤成气干燥系 数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建立了“二段式”纵向分布模式,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控制其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表明:①该 区上古生界煤成气干燥系数呈自盆地中心向边缘减小的平面分布特征和自下而上先减小再增大的“二段式”纵向分布特征;②煤成 气干燥系数受到成熟度、地质色层作用和逸散作用等影响;③干燥系数的宏观区域分布主要受控于气源岩成熟度作用.纵向上,影 响干燥系数“二段式”分布的主控因素不同,下部烃源层内为成熟度作用,而上部储集层内则是地质色层作用.局部保存条件欠佳 地区干燥系数还受到逸散作用影响而减小.

煤层气开采关键地质影响因素1105-1112

摘要:中囯储量丰富的煤层气有着巨大的环保效益和资源潜力, 但因独特的资源赋存条件, 其规模化开采水平不高, 亟待运用科学 合理的方法来筛选出各类关键地质因素以实现开采创新.针对中囯煤层气开采影响要素多、 动态复杂性高等特点, 构建了基于粗 糙集属性约简的关键地质因素识别分析模型并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煤岩特征、 煤层特征、 地质影响3 方面选取1 6个原始地质因素, 以华北、 西北、 西南地区的40个煤层气井作为研究对象, 对原始地质因素进行判定并构建决策数据, 进而运用粗糙集数据分析工具 集进行决策表属性约简, 最终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并确定了关键地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地质构造类型、 地应力、 煤层孔隙 及裂隙等8 个地质因素重要度相对较高, 且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 外界的地质作用影响程度总体要比内部( 如煤层与煤岩等) 要大, 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 应多关注于煤田外部地质因素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式, 以期提升矿区瓦斯隐患治理水平.

构造挤压背景下深层砂岩压实分异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白垩系储层为例1113-1122

摘要:压实作用作为影响储层质量演化及预测的重要因素, 常被理解为中浅层砂岩所经历的成岩作用, 深层的压实作用长期被忽 视, 然而, 库车前陆冲断带白垩系深层砂岩储层存在显著的压实分异现象.利用薄片、 阴极发光和粒度分析对白垩系砂岩压实作 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层砂岩压实分异受构造挤压作用、 肢结作用和砂岩粒径控制.压实作用在不同构造出现规律性的变化以 及在纵向上呈现反深度的变化, 而且随肢结程度降低, 不同构造砂岩压实分异的幅度增大; 中砂岩与细砂岩随压实程度增高, 压 实作用分异减小.深层储层仍存在较强的压实分异意味着在进行深层砂岩储层预测时, 应该重视压实作用对深层储层质量差异 的影响.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规律1123-1134

摘要: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一 下石炭统的东河塘组- 巴楚组共同构成“东河砂岩”, 在盆地范围内对东河砂岩进行追踪和对比, 并对 其沉积演化规律展开精细研究, 是当前盆内油气勘探所关注的重点.以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为研究对象, 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指 导下, 利用盆地中大量钻测井、 录井、 岩心以及地震资料, 对东河砂岩层序地层及格架内沉积演化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认为:东 河砂岩共识别出两类层序界面, 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 SQ1 - SQ6), 并建立盆内层序地层格架, 发现层序的分布受古 地貌影响较大, +Q4-SQ6在全盆保存完整.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共识别出包括三角洲与滨岸相等5 类沉积相, 并对层序格架内沉积 相的平面演化进行研究, 发现SQ1-+Q6时期, 东河砂岩沉积面积逐渐扩大, 顺南地区的SQ4砂体、 顺西SQ5砂体以及顺托地区SQ6 砂体都有较好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 是下步勘探重点区域.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层压力异常特征与控制因素1135-1146

摘要:应用钻井地层压力实测资料、 测录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资料等, 结合盆地地层沉积结构分析, 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地层超压 异常的横、 纵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控制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1 %超压异常在盆地腹部地区普遍存在, 其出现的顶界面 具有穿层性, 整体具有向西北方向超压顶面埋深变浅、向凹陷内埋藏变深的特点; 超压顶面在莫索湾地区为侏罗系三工河组, 顶面 埋深在4 400 m 左右, 向西到夏盐- 达巴松和玛湖地区超压顶面为三叠系, 埋深在3 500 m 左右,在莫南凸起的永进油田超压顶面在 白垩系底部, 埋深在5 800 m 左右.2)莫索湾地区的侏罗系以下地层都存在超压异常, 侏罗系的异常压力值最高, 在二叠系- 石炭 系有所降低; 同时, 根据压力系数结构剖面特征分析, 将超压异常划分为两种类型.3%分析盆地腹部超压异常的空间特征, 认为不 同层系、 不同构造位置的超压异常形成具有不同的控制因素.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南部文昌组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1147-1155

摘要: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为裂陷期沉积,裂陷初始期沉积的文五段发育优质储层.为了揭示优质储层成因机理,综合利用 地震、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曲线等资料,对凹陷南部LF - A 洼文五段的沉积、储层及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 LF - A 洼文五段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岩石类型以长石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残 余原生粒间孔,具有低孔隙度、低- 中等渗透率、低- 中等排驱压力特征.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杂基含量少、成熟度高的厚层河道砂岩 中,反映高能环境对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压实和早期肢结使孔隙减少,而晚期溶蚀有助于改善储 层物性.早期构造抬升使文五段在后期未经受上覆地层的强烈压实,使大量原生孔隙得以保存,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Oriente盆地D-F油田泥岩墙成因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1156-1164

摘要:以Oriente盆地D - F 油田M1 - S S层发育的泥岩墙为研究对象, 利用钻测井和地震资料, 精细刻画泥岩墙在平面和垂向上的 分布特征, 从沉积环境和差异压实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了泥岩墙形成的控制因素, 并分析了泥岩墙对油田油藏分布的影响.两条泥 岩墙均为北西- 南东向延伸, 在测井和地震上分别表现为较高的泥质含量和弱振幅反射.研究认为, 泥岩墙对应潮控河口湾环境 的混合坪相带, 与周围砂坪、 砂坝环境相比泥质含量高, 因此在M1 - SS 经历压实作用时, 会发生差异压实作用, 造成M1 - S S 层厚度 在混合坪相带变薄, 甚至在泥岩墙边缘出现微小断裂.另外, 泥岩墙的存在影响了储层的非均质性, 使 M1 - 层的砂体连续性变 差, 对油气横向运移起到了隔挡作用, 将油源断层东侧的油藏分隔成了 5 个油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油气开发
考虑气体滑脱及Knudsen扩散的低渗致密砂岩微观流动模拟1165-1171

摘要:低渗致密砂岩纳米- 微米尺度孔喉发育, 微观非均质性强, 渗流机理复杂, 现有物理实验方法难以准确评价.采用基于数字 岩心理论的微观流动模拟方法来分析低渗致密砂岩中天然气的渗流规律.以川西地区沙溪庙组砂岩样品为基础, 利用C T扫描建 立目标岩样三维数字岩心, 通过孔喉识别、 形态简化及喉道调整, 构建了包含不同孔喉分布的低渗致密砂岩三维孔隙模型; 考虑天 然气在纳米- 微米孔喉中输运机制的复杂性, 建立了耦合Darcy渗流、 气体滑脱和Krmdsen扩散的流动控制方程, 并结合孔隙模型 对其进行离散求解.开展流动模拟, 评价不同孔隙压力下各输运机制对天然气产出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渗致密砂岩中喉道 越小、 孔隙压力越低, 气体流动非线性越强;在孔隙压力高于10 M P a范围, 天然气在平均喉道半径大于0. 1 的砂岩孔隙空间中的流动基本满足Darcy渗流; 而对于平均喉道半径小于0.1 的致密砂岩, 孔隙压力低于10 MPa后气体滑脱和Knudsen扩散是气 体运移中重要机制, 对天然气生产的影响不可忽略.

高温高压作用下致密砂岩三轴压缩试验1172-1179

摘要:为探究温度和围压对四川盆地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石英砂岩力学性质和破坏方式的影响, 利用MTS815电液伺服控制 刚性试验机还原其地下深部高温高压的地质环境进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 温度一定时, 试样的三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 量平均值均随围压增大而增大; 围压一定时, 随试验温度升高, 60 ℃之前, 致密石英砂岩试样的粘聚力呈二次非线性减小, 内摩擦 角、 三轴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呈非线性增加;60 ℃之后, 各参数变化趋势则与之前相反.60 ℃是温度- 围压共同作用条件下试样 力学性质变化的温度节点.在0 -100 MPa围压范围、 1 5-150℃ 温度范围内, 致密砂岩试样变形破坏类型取决于温度和围压, 围压 对岩石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温度.按试样破坏过程和破坏方式, 可将应力- 应变曲线大致分为5 种类型, 破坏方式包含拉张破坏、 剪切破坏、 剪胀破坏和拉张- 剪切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