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Oil & Gas Geology

  • 11-4820/TE 国内刊号
  • 0253-9985 国际刊号
  • 2.4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报道、油气地质、方法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含油气盆地
羌塘盆地褶皱变形特征、定型时间及其与油气的关系283-289

摘要: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勘探前景最好的盆地。盆地地表褶皱构造主要发育于侏罗系构造层中,呈带状展布,以东西向和北西西向直立水平褶皱为主,并构成类隔挡式组合样式。褶皱变形受挤压、走滑作用和基底构造多种构造机制制约,盆地南北缝合带造山作用控制了盆地褶皱形态、样式和空间分布规律,是褶皱变形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侏罗系构造层中大型背斜形成于侏罗纪末-早白垩世,与盆地主力烃源岩油气生成和运聚时空配置关系较好,为油气有利圈闭构造。

东营凹陷古近纪控盆断层演化特征及盆地结构类型290-296

摘要:东营凹陷古近纪控盆断层形态经历了早期(基本上对应于古近纪孔店组沉积时期)板式、中期(古近纪沙河街组四段到沙河街组三段早期沉积时期)铲式和晚期(沙河街组二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坡坪式3个阶段的演化,而断层的活动强度存在迁移性。古近系裂谷盆地各演化阶段沉积地层的空间展布与主要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断层活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作用,与边界断层的演化相对应。东营凹陷古近纪盆地经历了早期旋转半地堑、中期滚动半地堑和晚期复式半地堑3个演化阶段。

流体改造及地貌高差:含油气盆地分析和评价的重要内容297-302

摘要:云参1井是楚雄盆地云龙凹陷部署的第一口参数井,在钻进过程中发生严重井漏。对其发生条件和周邻环境的综合剖析揭示,云参1井严重井漏是该地区在较广阔范围内发生非封闭性流体运动及交换的表现,与盆地后期强烈而不均匀的改造造成较近距离地貌起伏高差较大有成因联系。这说明,流体改造是盆地后期改造的重要形式。地貌高差是流体改造作用发生所需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二者共同导致了流体改造型盆地的形成。所以,地貌高差与流体改造是含油气盆地地质研究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指出,对地表起伏较大、大气降水量多、水系发育和河流切割较深的盆地或地区(如在我国西部和南方诸盆地),在油气评价和勘探部署时,应加强对流体改造在油气聚散、成藏、改造和分布等方面可能产生影响的研究。

酒西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特征及原型盆地恢复303-311

摘要:通过对盆地下白垩统各组古流向、砾岩砾石成分等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玉门油田地震、测井、钻井资料,证明早白垩世赤金峡山、黑山并未隆起成山;宽滩山凸起(宽滩山为其一部分)只在下沟组沉积早期露出水面遭受剥蚀。由于规模较小,且呈长轴状沿北东-南西向展布,不足以隔断酒西地区(现今酒西盆地所涵盖的区域)同花海凹陷的联系。酒西盆地早白垩世为一受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控制的断陷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断陷初始阶段、断陷扩展阶段及盆地萎缩消亡阶段,分别对应于下白垩统赤金堡组、下沟组和中沟组沉积时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油气地质
渤海湾盆地中南部上古生界生烃史与天然气勘探前景312-319

摘要:渤海湾盆地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以上古生界煤系为主力烃源岩。该套烃源岩经历了复杂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具有多期次的生烃过程。该地区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具晚期成藏特征,只有与古近纪以来有效成藏期相匹配的晚期生烃才具有现实的资源意义。通过建立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生烃史地质模型,划分了3种生烃史类型。以东濮凹陷为代表的“燕山期抬升、喜马拉雅期强追加”最有利于晚期二次生烃;以东营凹陷为代表的“燕山期弱追加、喜马拉雅期强追加”也具有较大的晚期生烃潜力;以莘县凹陷为代表的“燕山期较强追加、喜马拉雅期较弱追加”晚期生烃潜力有限。通过生烃史数值模拟,预测了不同阶段的生烃强度。济阳坳陷在新生代生烃量占其总生烃量的60%;临清坳陷在新生代生烃量占其总生烃量的14%;东濮凹陷在新生代生烃量占其总生烃量的90%。生烃史模拟预测了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生烃强度的平面分布,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地区上古生界的天然气资源前景和有利勘探方向。

黄骅坳陷板桥凹陷古近系沙一段中部层序地层学研究与岩性油气藏勘探320-325

摘要:黄骅坳陷板桥凹陷含油气储层主要为深湖相泥岩之中的湖底扇砂体。由于湖底扇沉积属突发性洪水事件成因,湖底扇砂体的分布较为复杂,预测湖底扇砂体的难度较大。通过湖底扇沉积特征研究,提出板桥凹陷湖底扇砂体为扇三角洲前缘重力流滑塌成因。湖底扇砂体在垂直于重力流方向上呈透镜状分布;而在平行于重力流方向上,湖底扇砂体则表现为叠瓦状展布。依据湖底扇砂体的井-震响应特征,运用地震相分析以及地震属性提取等手段,预测了湖底扇砂体的分布,发现湖底扇沉积具有优先充填古地貌低势区的规律,提出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用新思路评价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油气勘探风险326-333

摘要:在冀中坳陷深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油气成藏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勘探风险评价参数体系及油气井和干井空间属性特征库。用马氏距离、模糊数学等数据集成方法以及贝叶斯概率模型,结合钻探成果,分别建立了两种集成方法及二者结合的含油气概率预测模板,对凹陷内各点的含油气风险概率进行了预测,实现了全凹陷含油气风险概率可视化。预测结果揭示出深县凹陷低幅构造、深西断阶、深南及衡水断阶等低风险勘探目标,从而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由于方法本身的特点,预测结果存在一些差异。马氏距离和模糊综合预测模板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3.7%和79%,二者相结合法准确率达86%。由于模糊评判法综合利用了所有成藏地质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地质有利性,它指明的低风险范围较大,增加了勘探风险;而马氏距离方法只选取能区分油气井、干井的有效地质因素,指明的有利范围较小,预测目标更具体,但它缩小了有利区范围,可能会遗漏部分勘探潜力区。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泉头组四段沉积相研究334-341

摘要: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泉头组四段的泥岩颜色、粒度分布、沉积构造以及生物化石、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等的研究,确认该工区泉头组四段为浅水三角洲相沉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个沉积亚相,绘制了扶余油田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据此建立了扶余油田沉积模式,研究了它的沉积演化特征,为老油区的挖潜上产提供了依据。

东濮凹陷文留构造东营组油藏油-源对比及注入史研究342-347

摘要: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构造古近系东营组主要由一套河流-冲积扇沉积体系的浅棕色砂泥岩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及甾类和萜类色-质分析显示,东营组含油砂岩具有伽马蜡烷含量高、姥鲛烷/植烷比值较低、甾烷C29aaa20S/(20S+20R)等成熟度指标值相对较低等特点。油-源对比显示,东营组原油与沙河街组三段源岩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根据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及古地温恢复结果和含油砂岩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营组油气充注时期为东营组沉积后期到华北运动Ⅱ幕的构造抬升初期,油气持续充注时间约5.6Ma。在构造抬升中、后期,东营组上部近1000m地层被剥蚀,使东营组储层孔隙中的烃类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但是储层中包裹烃的正构烷烃分布基本完整。新近纪以来,东营组埋藏不断增加,油气藏进入调整与保存阶段。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烃源岩特征348-354

摘要:羌塘盆地海相地层发育,沉积厚度大(最厚处可达万米),其中以侏罗系厚度最大。羌塘盆地中生代具有广泛分布且发育良好的三叠系肖茶卡组、侏罗系布曲组、夏里组和索瓦组4套烃源岩。烃源岩主要为灰岩和泥岩,最厚处超过3000m。上三叠统的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碳含量平均1.5%以上、成熟度从成熟到过成熟均有分布,而且埋藏较好,生烃量大,是盆地油气的主要来源;索瓦组烃源岩虽然厚度大、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但出露较多。烃源岩有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和新近纪早期两次生烃高峰。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高蜡原油高分子量烃类分布及高蜡成因355-360

摘要:运用高温气相色谱技术及双质谱技术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高蜡原油的高分子量烃类的组成、分布特征及非常规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研究。高温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王古1井奥陶系高蜡原油与古近系孔店组高蜡原油具有相同的油气来源,但成熟度高于孔店组原油。双质谱技术分析表明,研究区高蜡原油中含有丰富的C26和24-降胆甾烷,从而区别于本区来源于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的正常原油,这为藻类生源提供了重要证据。除陆源植物外,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也是本区高蜡原油形成的重要母质;微生物改造是研究区高蜡原油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成熟度范围内,相对较高的成熟度影响原油含蜡量的高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油田开发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高成熟开发区隐蔽油藏识别技术361-364

摘要:南襄盆地泌阳凹陷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处于高成熟勘探阶段,各油田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在分析隐蔽油藏形成的地质基础上,指出隐蔽油藏与较大规模油藏的形成是同源同步的。充分利用高成熟开发区动、静态资料丰富的优势,提出识别隐蔽油藏的3种技术方法:小层精细对比技术、圈闭评价技术、微构造分析技术。利用这些方法对南襄盆地稀油老区的隐蔽油藏进行了有效识别,成功率在90%以上。新增石油地质储量超过500×10^4t,年增原油超过1×10^4t,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东濮凹陷桥口低渗气藏储层敏感性及对策研究365-368

摘要:东濮凹陷桥口低渗气藏储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借助扫描电镜、X-衍射、敏感性试验等多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受损害的因素,明确提出该区以应力敏感性、速敏、水敏、盐敏、碱敏、酸敏为主的观点。对储层的各种敏感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从而寻求维持储层原始渗透率或改善储层渗滤性质的方法和途径,并相应提出了保护低渗油藏、改善油层开发效果的具体措施,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质烃类堵塞物形成机理及防治方法369-375

摘要: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采过程中有24口井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现象,油井无法生产。实验证明沥青质堵塞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凝析油与稠油互相混合作用的结果。结合塔河奥陶系油藏的成藏特征,发现堵塞井均处在凝析气与重油的过渡带上。通过分析生产动态特征,总结了堵塞物形成前后的生产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以掺改性稠油为核心的油井解堵、以环空注活性水及地层注水预防沥青质堵塞物形成的综合防治技术,对已出现沥青质堵塞严重的6口井进行了成功的治理,恢复了油井正常生产。

异常高压气藏产能特征分析——以四川盆地河坝场构造飞三气藏河坝1井为例376-382

摘要:针对川东北河坝区块飞仙关组三段气藏的地质特点,通过对河坝1井的测试和试采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异常高压气藏的类型和开采动态特征。研究认为,用试采资料求得的气井无阻流量小于1/5产量配产就能充分发挥地层能量,气井弹性产率高、稳产期长、最终采收率高。同时还验证了用井口压力推算井底压力的可靠性,指出了异常高压气藏的开采特征以及开采中所要关注的问题,为开发类似气田提供借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方法技术
电成像测井在东濮凹陷裂缝性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383-390

摘要:为有效识别和精确评价以“双孔介质”为特征的东濮凹陷三叠系致密砂岩裂缝性储层,通过对电成像测井资料的地质应用研究,完善了其在裂缝定性识别与定量评价、地层产状描述、井旁构造分析、地应力分析及岩性识别方面的应用。用岩心刻度电成像测井(EMI)、再用电成像测井刻度常规测井,在地质条件及测试资料的约束下,总结出三叠系砂岩裂缝性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而形成了一套划分裂缝性储层的有效方法。据已测试的10口井分析,该评价方法的测井解释符合率达84.3%,提高了测井对三叠系裂缝性储层的识别能力。

低渗透油藏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规律研究391-396

摘要:基于岩石力学、渗流力学、地质力学、计算力学以及流-固耦合渗流的基本理论,考虑低渗透油藏渗流时的启动压力梯度和低渗透储层的流-固耦合特征,建立了低渗透油藏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差分与有限元相结合的耦合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程序设计,研究了低渗透油藏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规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单井枯竭式开采过程中应力-应变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岩石物性参数动态变化规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和刚性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低渗透油藏的流-固耦合效应非常明显。

胜利探区地震采集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397-404

摘要:胜利油田自1958年开始实施地震数据采集以来,采集技术从二维、常规三维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三维。按照勘探目标、地震仪器和采集方法等,二维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单次覆盖采集阶段(1958-1972年)、多次覆盖采集阶段(1973—1984年)和高分辨率采集阶段(1985年以后);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可分为探索阶段(1966-1984年)、发展阶段(1985-1992年)、大规模应用阶段(1993--1999年)和高分辨率(二次)采集阶段(2000年以后)。地震采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了油田储量的快速增长,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也由简单构造、复杂断块构造向复杂隐蔽性油气藏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