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Oil & Gas Geology

  • 11-4820/TE 国内刊号
  • 0253-9985 国际刊号
  • 2.4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报道、油气地质、方法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综合报道
“塔里木盆地塔河-轮南油田石油地质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562-562

摘要:2004年8月24—25日,“塔里木盆地塔河一轮南油田石油地质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在王涛老部长的倡导下,由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联合召开的。会议由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具体承办。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大学等单位的近80人参加了会议。邱中健院士、贾承造院士、王志刚高级副总裁、牟书令董事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上有22位代表作了大会报告。报告内容主要集中在:交流塔河一轮南油气勘探进展及科研成果;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酸盐岩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中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新成果和新进展;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新技术和新方法。

构造应力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563-571

摘要: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油气运移具有沿破裂和断层向上运聚和从凹陷中心向周边运聚的趋势.破裂和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准噶尔盆地在印支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最大.印支期控制的石炭-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基本平行最大主应力梯度值的方向,油气运移从高值应力区向低值应力区运移,已探明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主应力低值区以及应力等值线密集区的两侧.喜山期控制的侏罗系及第三系油气系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构造变形强烈的盆地南缘地区,油气总体运聚方向表现由南缘生油凹陷高值应力区指向北部低值应力区.盆地南部的呼图壁、车排子地区(独山子)、马桥和白家海等局部的构造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影响因子大幅上升571-571

中国大中型气田成藏的主控因素及勘探领域572-583

摘要:研究大中型气田成藏的主控因素及勘探领域,对于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国目前只在西部、中部、东部及近海4个含气区11个盆地有储量大于100×108 m3的大中型气田[统计不包括南海南部含气(油)区及台湾省].结合中国的地质条件,总结了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10条主控因素,其中充足的生气量、较高生气强度的富气凹陷以及大区域良好的封闭保存条件是形成大中型气田诸多地质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地质因素.据天然气资源的探明程度,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仍应以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莺琼、东海、柴达木、准噶尔以及松辽、渤海湾盆地深部为重点,并以中西部前陆盆地、中古生界碳酸盐岩气和煤成气、近海及东部含煤-含气(油)盆地及深部湖相泥岩气、具有二次生气及良好保存条件的中古生界煤系及碳酸盐岩系为重点勘探领域,并要重视广义生物气的勘探与研究工作.

近20年中国石油储量变化分析584-589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工业处于储、产量相对稳定的壮年期.从1984年到2004年,中国累计的探明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呈起伏不大的平稳升势.其中,东部老油区仍是增储的主力,20年间地质储量年均增长4.6×108 t,可采储量年均增量约为0.95×108 t.西北区及海域地质储量年均增长分别为1.93×108 t及1.11×108 t,可采储量年均增量分别为0.396×108 t及0.237×108 t.从对未来经济发展更具影响的剩余可采储量看,中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处于稳定的局面,20年期间平均年增量仅为0.1×108 t.东部老油区已处于稳产阶段后期,其剩余可采储量已开始下降,但西北和海域的增加弥补了东部的下降.今后东部老油区与西北、海域之间的减、增平衡状况决定着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的变化趋势.为保持中国石油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今后应加强东部挖潜,开拓西北及南海深水海域战略接替区.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590-597

摘要: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含油气层系众多,目前探明储量主要分布于奥陶系、泥盆系和三叠系.台盆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3个大型古隆起.通过塔河、哈德逊及塔中11井油气田(藏)的剖析,烃源岩的分布、生烃史与古隆起、古斜坡之间的匹配关系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台盆区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和调整的特点,海西晚期是现存古生界油藏的主要形成时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发生调整、形成次生油气藏的主要时期.区域盖层之下、不整合面上下、断裂带周围油气较为富集.在分析塔河、哈得逊、塔中11油气藏成藏特征及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泥盆系、石炭系和志留系及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是下步勘探的主攻方向.

塔里木盆地研究进展与勘探方向598-604

摘要:油气勘探实践和技术攻关,促进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和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体现在:紧邻主力烃源岩的古隆起及其斜坡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和成藏的有利条件;多期旋回岩溶和构造裂隙形成的优质储层是油气富集、高产稳产的关键;优质盖层、多期成藏、后期调整是油气藏保存及形成油气复式聚集的重要因素.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主要是深刻认识到油源断层的沟通作用、广泛发育的构造圈闭、优质盖层和晚期构造运动的促进与调整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阿克库勒凸起、雅克拉断凸、塔中古隆起、和田河古隆起、古城墟古隆起和库车凹陷南缘是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的有利地区,巴楚隆起南部、孔雀河斜坡和克拉通盆地深层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领域.

西部新勘探区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评价605-612

摘要:以有效烃源岩发育为主线,从生、运、聚、保等角度,综合分析了影响油气成藏的油源条件、油气输导体系、时空配置关系和保存条件等要素,将中国石化西部新勘探区的油气资源潜力分为4类.其中,Ⅰ类区块9个,Ⅱ类区块24个,Ⅲ类区块20个,Ⅳ类区块17个.塔里木盆地的塔中和准噶尔盆地的准中等9个Ⅰ类区块,是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的重点地区,应加紧勘探,并建议积极探索Ⅱ类区块、综合研究Ⅲ类区块、舍弃Ⅳ类区块.

塔里木盆地的热史613-617

摘要: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热历史与其构造演化史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自古生代以来古地温总体呈下降趋势,其间存在两个相对较高的古地温期:一个是寒武纪-早奥陶世,另一个是石炭-二叠纪.早古生代塔里木盆地古地温梯度较高,寒武纪-早奥陶世古地温梯度为每百米3.2~3.5℃,此后地温梯度显著下降;石炭-二叠纪古地温略有上升,地温梯度为每百米3.0~3.2℃;中生代古地温梯度下降平缓,中生代末地温梯度为每百米2.5℃;新生代地温梯度持续下降,现今地温梯度为每百米2℃.由于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发展演化史不同,塔里木盆地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热历史各具特征.沙雅隆起与卡塔克隆起以及古城墟隆起在地质历史过程中,长期处于基底隆起区,大地热流始终相对较高;而满加尔坳陷长期处于坳陷区,基底埋深大,古热流相对较低.此外,新生代期间,塔里木盆地受南北向的挤压,由于山脉的负载作用,使盆地中部岩石圈相对上拱的卡塔克隆起地温梯度变化较小或略有上升,而边缘向下挠曲的塔西南坳陷新生代期间持续的快速沉降,地温梯度下降迅速,且幅度较大.

塔河油田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类型618-622

摘要:塔河油田天然气组分以烃类气体为主,平均含量占气体总体积的94.09%;非烃气体以N2和CO2为主,平均含量分别占4.2%和1.19%.烃类气体中以甲烷占绝对优势,平均含量为76.23%;重烃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17.86%;干燥系数(C1/C1-5)平均为0.81,整体上属典型的湿气.塔和油田所有样品的δ13C2都轻于-30‰,属于典型的油型气范畴;天然气的δ13C1<δ13C2<δ13C3,呈明显的正序排列,显示天然气为典型的有机成因.塔河油田伴生天然气主体属于典型油型气,未发现其他母质类型天然气的混入.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母质演化程度已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且以高过成熟阶段为主.结合地质背景进行分析,源岩应属寒武-奥陶系.部分系列碳同位素的非线性分布模式显示,塔河油田的天然气具有两期充注特征:早期充注的为原油伴生气;晚期充注的为高温裂解气.

缝洞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对策——以塔河油田主体开发区奥陶系油气藏为例623-629

摘要: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典型的古岩溶缝洞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初期采取滚动勘探开发模式、分批次动用储量、"点、线、面"复合直井井网控制储量、以地震属性的提取与分析为主的储层预测与识别技术、深度酸压和侧钻水平井等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使开发井建产成功率由不足60%提高到85%以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突破5×108 t,油田年产量达到350×104 t.随着开发进程的深入,对缝洞储集体的识别精度不够,缝洞性油藏储量的可信度低,开发中后期缺乏提高采收率和单井产能的对策等方面影响了开发效果的进一步提高.为此,下步的开发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以动用储量或可采储量作为开发方案编制或调整的依据;2)用直井加水平井的复合井网增加对储量的控制;3)重新划分开发单元;4)采用单井控制储量规模确定合理开发井数;5)以合理生产压差确定单井配产.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缝洞型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630-633

摘要:塔河油田4区储集体主要分布在奥陶系风化壳,呈不规则网状.储集空间以溶洞、裂缝为主,溶洞高度大多数低于2 m,裂缝平均宽度大于0.1 mm的层段占总层段的58%.储集体的平面分布与古岩溶发育有关,古岩溶水道的地震反射特征呈串珠状强反射,深浅侧向测井异常具有幅度差.利用蒙特卡罗法计算缝洞型油藏储量,一种方法是利用测井解释的结果,统计孔隙度、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的概率分布;另一种方法是假设孔隙度、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为精确值,储集体面积符合某种概率分布,求得每口井的储量分布.塔河油田是块状底水油藏,油藏的水体主要由深部发育的古岩溶水道系统沟通底水.合理开发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应以缝洞单元为基础,以循环注水、钻侧钻井为主要措施,宜采用"一井一策"方针.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渗流特征634-640

摘要:根据塔河缝洞型油藏储层及生产动态特征和流动机理不同,把塔河缝洞型油田划分成5种类型的油藏.1) 溶洞为主的低饱和缝洞型油藏,初期产能高、稳产期长、见水慢、有较长的无水采油期.这类油藏要注意地层压力的变化并及时注水补充能量.2) 缝洞为主的低饱和缝洞型油藏,初期产能较高、稳产期较短、易见水、无水采油期短、水淹速度快.这类油藏要注意早期完井不要进行大型的酸压作业并减小生产压差、延长无水采油期.3) 缝孔为主的低饱和缝洞型油藏,初期产能相对较低、稳产期较短、见水速度快.这类油藏要注意减小生产压差、减缓底水的锥进.4) 具气顶的过饱和缝洞型油藏,初期具有较高的产能、见水速度慢、含水上升的梯度小.这类油藏要注意尽可能减小气顶气的采出、保持地层中气的驱动能量.5) 稠油缝洞型油藏,初期具有较高的产能、含水率呈脉冲式、整体含水率上升趋势缓慢.这类油藏要注意地层压力及采油方式的研究.

西非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641-646

摘要:西非海岸盆地群的形成和发育,与中生代以来大西洋裂开和后期的持续扩张作用有关,是冈瓦纳大陆解体和大西洋扩张形成的大陆裂谷和被动陆缘盆地.盆地的发育受西非板块构造演化的影响,经历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大陆克拉通阶段(前裂谷阶段)、中-晚中生代以来的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中生代末-第三纪的被动陆缘阶段.由于南大西洋的裂开南早北晚,受其影响,盆地的形成时间也具有南早北晚的特征.裂谷中部盆地发育良好,向南次之,北部发育较差;裂谷末期,广泛发育了一套厚层的盐岩沉积;被动陆缘发育早期继承了裂谷阶段的沉积特征,但晚期(始新世后)则与裂谷阶段相反,北部形成了巨厚的尼日利亚三角洲沉积.北部油气藏的形成明显较南部晚,加蓬盆地以南以盐下含油气系统为主,尼日利亚盆地则以盐上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为主;油气藏的形成与盐岩活动形成的构造关系密切;油气分布向海方向层位逐步变新.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647-654

摘要: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济阳坳陷前第三系油气勘探前景655-660

摘要:济阳坳陷前第三系发育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煤系、中生界侏罗系煤系3套烃源岩系.其中,上古生界煤系最好.因此,济阳坳陷前第三系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应以勘探天然气为主,层系上以上古生界含气系统为主,兼探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孤北古1气藏的地质特征及成藏过程表明,上古生界自生自储天然气藏成藏有赖于深凹区存在较厚的上古生界烃源岩、大型构造背斜圈闭背景和良好的生储盖配置.经有利生烃区分布、储层及盖层条件和圈闭类型等因素评价,济阳凹陷上古生界的7个有利勘探区带分别为沾化凹陷的孤北、孤南、罗家和郭局子、东营凹陷的金家和林樊家以及车镇凹陷的车西;4个较有利区带分别为沾化凹陷的埕东和义南、东营凹陷的南坡和惠民凹陷南坡.

华北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南部原生油气藏勘探前景661-667

摘要:依据古生界烃源岩特征与烃源岩生烃史的分析,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虽然有机质类型好、厚度较大,但有机质丰度低,基本为差-非生油岩.加之烃源岩成熟以后,后期埋藏历史及烃源岩热演化史复杂,作为一个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勘探风险较大.下古生界烃源岩仅在渤海湾南部地区具有中等-较差生烃潜力,经喜山期的深埋,在济阳坳陷、临清坳陷、东濮凹陷、黄口凹陷下古生界具备二次生烃条件,尚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主要为煤系地层,厚度为150~500 m,有机质丰度属于低-中等,有机质类型为Ⅲ型.上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主要发生于晚三叠世末期和早白垩世末期,油气保存好,原生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上古生界有利勘探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盆地的东濮凹陷、临南洼陷、德州凹陷南部及莘县凹陷北部二次生气强度较大的第三系凹陷内.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成藏作用及成藏模式668-673

摘要: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发育有岩性、背斜和断块3类油气藏.对于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油气藏来讲,上翘尖灭砂体与鼻状构造背景的构造等高线近于正交,形成了大面积砂岩上翘尖灭或侧缘上翘尖灭岩性油气藏.此类油气藏大体有3期油气充注,但以中晚期充注为主.背斜油气藏油源为核桃园组二、三段烃源岩的混源,油气先后沿层状砂体向下二门背斜运移并聚集成藏.廖庄组沉积末期是古背斜+岩性油藏形成期;上寺组沉积末期的断裂活动改造了早期油气藏,并形成了新的断层+岩性油气藏.北部斜坡因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活动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复杂断鼻、断块圈闭.此类油气藏油气源自南部的深凹,廖庄组沉积前由深凹向北作侧向运移,廖庄组沉积后经断层向浅层运移,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预测凹陷南部断裂陡坡带是岩性油藏的有利地区,东部是寻找背斜油藏的有利地区,北部斜坡带是断块油藏的有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