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Oil & Gas Geology

  • 11-4820/TE 国内刊号
  • 0253-9985 国际刊号
  • 2.4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报道、油气地质、方法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杂志综合报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荣获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奖201-201

塔中与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形成条件的差异202-207

摘要:对比研究表明,塔中、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存在显著差异,塔中奥陶系白云岩储层以小型岩溶孔洞为特征,而灰岩储层以发育局限的岩溶洞穴型储层为特征;塔河地区岩溶洞穴型储层以大面积、多层系、叠置连片的分布为特征.造成塔中、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构造演化、古地理岩相和可溶岩岩石类型之间的差异.加里东中期塔中地区冲断褶皱强烈发育,可溶的白云岩或灰岩地层呈窄条带状分散出露,岩溶斜坡发育局限;塔河地区构造活动微弱.海西早期塔河地区整体抬升幅度大,地层强烈剥蚀夷平,可溶的灰岩地层大面积平缓出露,岩溶斜坡发育,大气水沿先前的裂隙系统流动并呈管状流溶蚀改造裂隙,形成大型洞穴系统,多套洞穴储层大面积多层系叠置连片分布;塔中地区构造活动却相对平缓.因此,塔中地区以加里东期岩溶为主,塔河地区以海西期岩溶为主.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成藏年代学特征208-213

摘要: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可划分为两套生储盖组合:下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三叠世中晚期;上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导致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的原因:一是机械压实;二是自生矿物充填.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时期为中侏罗世上沙溪庙期末至晚白垩世.流体包裹体指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的主要充注时期为须家河期须四时末至中侏罗世末.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形成了多期次的圈闭,以燕山期形成的大型古隆起与油气运聚匹配最好.综合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期、流体充注储层时期、圈闭形成期,可以确定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主要成藏期为印支中晚期-燕山中晚期.

第六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在江苏无锡成立213-213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05年4月18日在江苏无锡市召开。金之钧主任首先汇报了第六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的筹备过程及第六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任期的工作思路及工作计划。经过委员的充分讨论,确定了第六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总的工作思路:1)以学会为纽带,加强三大油公司及高校和研究所之间的学术交流;2)既要坚持“三个贴近”原则,

川西坳陷的复合构造与油气关系214-219

摘要:川西坳陷受多期构造事件影响,较普遍地存在同轴叠加型、横跨型和斜接型等复合构造.这些复合构造形成时间早,有利于天然气在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之前适时运移、聚集成藏.构造的复合有利于形成破裂构造.这些破裂构造一是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提高了气井产能;二是沟通了深层源岩与浅层储层,形成远源型气藏.川西坳陷大断裂是在多期次构造事件中复合形成的,造成了气藏的破坏.在远离大断裂面的区域,因储层非均质性,有可能残存有中、小型气藏.

长石砂岩次生溶孔的形成机理220-223

摘要:在酸性水介质条件下,长石类矿物都能发生程度不同的溶蚀反应并形成次生孔隙.根据原始矿物和次生矿物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定量计算次生孔隙度.钾长石被溶蚀时形成的次生孔隙度最高,达11.91%,钙长石形成的次生孔隙度最低,为0.72%,钠长石和中长石形成的次生孔隙度介于两者之间.长石溶蚀过程中所需的CO2,一部分来自大气降水或水与大气接触过程中所溶解的空气中的CO2,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有机质在生烃过程中的分解产物.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与古构造关系224-229

摘要:基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深、超压、超致密、超晚期构造'的地质条件,通过中坝、合兴场及平落坝3个已知气藏的生烃史、孔隙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勘探成功与失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古构造在气藏成藏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燕山期古隆起带决定了气藏的展布;早期成藏具有普遍性;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区内重要的含油气圈闭类型.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经历了早期常规圈闭、中期冻结、晚期改造等多个演化阶段.马井-德阳地区存在燕山期隆起,且具有相似的演化过程,应是一个前景良好的区带.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特点与成藏机理探讨230-236

摘要:研究区盒8、山2两大成藏组合具备深盆气的形成条件及特征,其储层具有致密化程度高、含气范围内零星产水、气藏压力分割性强等特点,主要归因于陆相沉积层序和气藏的后期改造.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表明,砂岩体走向上区域连通,在成藏环境下可以发生气驱水的运聚过程.以早白垩世末为界可划分出形成发育期和深盆气改造期两个阶段.在成藏过程中气藏压力经历了由超压到负压的演变过程.引起不同地区压力降低的主控因素是不同的:苏里格庙地区主要由储层溶孔体积增大引起,温度降低也有一定影响;而东部榆林、神木-米脂地区,主要由后期抬升温度降低引起.在综合分析成藏特征和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覆叠置式源顶改造型深盆气"成藏模式.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简讯236-236

摘要: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于4月16日-19日在江苏无锡市召开,有来自全国各油田、高校及科研院所以中青年为主的290名有机地球化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325篇,表明了自第九届有机地球化学会议以来,有机地球化学的成果十分丰富,中青年专家已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目前我国有机地球化学领域有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分布在全国24个油田的实验室和研究院、10个高等院校和11个科研院所,

周口白垩系砂泥岩的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学意义237-241

摘要:白垩纪周口盆地的盆地原型应是山前凹陷盆地.钻井岩石中白垩系砂泥岩的石英、长石和岩屑含量的Q-F-L图解投点主要位于前陆盆地区;白垩系砂页岩的主要化合物数据主要投点于活动大陆边缘区;稀土总量和轻/重稀土含量之比变化不大,与俄罗斯地台砂岩、粉砂岩具相似的特征.因此,周口盆地白垩系沉积物的物源来自秦岭-大别造山带,且来自物源区的成岩物质已经过充分的混合.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浅层三维地震勘探242-245

摘要: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油层埋藏浅、厚度大、富集程度高,油藏类型以断鼻断块油藏为主.针对新庄地区油层埋深浅、断块复杂的特点,采用了保护好浅层反射信息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采集上运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技术而确定了小偏移距、小面元的束状观测系统;处理上注重速度分析和叠前偏移处理;解释上综合应用人机联作系统的多种功能识别断层、落实断块.解释成果用于部署探井,发现了一批含油圈闭,收到明显的效果.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246-251

摘要: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形成是在区域和局部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下,由陈南断裂的伸展断弯褶皱和盐-泥塑性层拱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盐-泥层分布、断层活动时的沉积特征、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等因素的差异作用,中央隆起带构造的发育程度及组合特征在空间上有较显著的差异,可划分为辛镇、东营及梁家楼-现河庄3个构造带.中央隆起带上,油气分布与断裂活动关系密切:①断层活动强度由弱变强,油气主要分布于浅层,形成次生油藏;②断层的活动强度由强变弱,油气主要分布于下部,多为原生油藏;③断层的活动强度由弱变强又变弱,油气在上下层位均有分布,形成具多套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南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252-256

摘要:大别造山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为高含钾的碱性岩,对应的构造环境不是消减带,但与板块消减有关;郯庐断裂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右行平移活动,活动性质为张扭性.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由于所处具体构造位置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以平舆-蚌埠隆起为界,南部坐落在大别造山带逆冲前缘地带,如合肥-信阳盆地,为具挤压造山形成的前陆盆地原型、张扭性形成的走滑盆地原型、拉张反倾正断和平移-断陷盆地原型组成的三重叠合盆地.北部坐落在相对稳定陆块之上,对应形成挤压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原型、走滑盆地原型、弱挤压形成的坳陷盆地-张扭盆地-断陷盆地原型、整体沉降形成的坳陷盆地原型组成的多重叠合盆地.

白音查干凹陷变换构造与油气关系257-262

摘要:白音查干凹陷在发育演化过程中,由于基底的升降、断裂活动的不均衡性,导致伸展变形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多种类型的变换构造调节体系.白音查干凹陷毛呼凸起就是一个大的变换构造带,由两个同向型斜向调节带和一个平行走向型调节带组成.西部洼陷的构造调节带主要有反向型背斜调节带、同向型横向调节带、同向型斜向调节带和平行走向调节带4种类型.勘探实践证明,西部洼陷南部的锡林好来、达尔其南、达尔其东和翁特等构造调节带及附近地区,构造、岩性和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发育,又长期处于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富集.

李廷栋院士简介-F002

摘要:李廷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年10月7日生于河北省栾城县宋北村。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历任地质部技术员、研究队队长,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科技司司长、部高级科技顾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简介-F003

摘要: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是为了实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资源接替战略,加强西部新登记区块油气勘探的技术支持,于2002年4月在北京组建成立并派驻新疆乌鲁木齐的科研单位。西部分院的主要任务是落实中国石化西部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部署,按照西部新区勘探的工作要求,承担有关油气地质基础性研究、规划部署、选区与目标评价、随钻研究、钻后评估、资料处理解释和信息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