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石油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合信息、综述、学术论坛、来稿选登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697
  • 国内刊号:11-2128/TE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0-110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4.08
  • 综合影响因子:3.75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石油学报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阶煤储层固-流耦合控产机理与产量模式

摘要:高煤阶煤层气资源占中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21.2%,是中国目前产量规模最大的煤层气资源。开展高煤阶煤储层控产机理和控产模式研究,有利于提高煤层气有利建产区优选成功率。研究认为,构造和水动力条件是高煤阶煤层气富集的两大主控因素,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程度、地应力、储层流体可疏导性是控产的3个关键要素。基于这些认识,定义了微裂隙发育指数、地应力控产指数和储层流体可疏导指数,建立了控产效应量化评价方法及三大类12种产量模式,讨论了各种模式的主要控产因素。采用储层流体可疏导指数,量化表征了固态储层、地层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提出了三向主应力综合控产的认识,突破了传统上以单一方向应力大小(深度效应)评价控产效应的局限。对比分析开发资料,应用该套评价体系建立的产量模式与实际生产情况高度吻合,验证了控产机理、效应评价方法和控产模式的可靠性。
1029-1034

川南及邻区龙马溪组黑色岩系成岩作用

摘要:为了厘清成岩作用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以川南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岩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背散射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其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合有机质的镜质体反射率(Ro)、岩石热解、伊利石结晶度等分析,划分出成岩阶段,明确了成岩演化特征。在埋藏成岩过程中,页岩气地层经历了无机和有机成岩作用的共同改造,无机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有机成岩为有机质的生烃演化作用,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成岩演化已达到晚成岩阶段,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快速压实阶段;2弱溶蚀-压实阶段;3弱溶蚀、胶结阶段;4弱胶结、交代阶段。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孔隙演化可分为早期原生孔隙大量、快速丧失阶段和中晚期次生微孔隙、微裂缝形成阶段。中成岩A期的弱溶蚀、胶结阶段中的黏土矿物转化和有机质生烃的协同作用是页岩气储层发育的主要原因。
1035-1047

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为例

摘要: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沉积物成分结构、浓度、搬运沉降方式及流体流变学特征的差异,对该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济阳坳陷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包含碎屑流和浊流2种类型,碎屑流沉积根据杂基含量和结构差异,分为起结构杂基作用的泥质碎屑流和起成分杂基作用的砂质碎屑流;浊流根据其触发机制、沉积相序特征,分为沉积物滑塌成因的似涌浪浊流和洪水成因的准稳态浊流(异重流)。泥质碎屑流沉积物多为厚层块状杂基支撑砾岩、含碎屑砂质泥岩等,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砂质碎屑流沉积多为厚层块状砂岩、含砾砂岩,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可见逆粒序,泥岩撕裂屑和漂浮泥砾多在沉积相序中上部发育。似涌浪浊流沉积以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发育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可见冲刷充填构造;准稳态浊流沉积以含砾粗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逆正粒序、正粒序沉积发育,相序内部可发育突变接触面或侵蚀界面,上攀层理、炭质纹层发育。滑塌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似涌浪浊流沉积组合为主,包含部分的滑动滑塌伴生沉积;洪水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准稳态浊流沉积组合为主。
1048-1059

浅水湖盆三角洲岸线控砂机理与油气勘探意义——以川西坳陷中段蓬莱镇组为例

摘要:川西坳陷在蓬莱镇组沉积期,地形平缓,构造活动稳定,水体较浅,发育了一套以浅水三角洲为主的沉积体系,受短期气候旋回的控制,具有"湖岸线控砂"的特点。此次研究,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对蓬莱镇组浅水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和测、录井资料,阐明了在湖平面频繁变化的浅水条件下湖岸线控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当湖平面处于高水位稳定期,受波浪改造作用,形成第一期平行岸线的河口坝-滩坝叠覆体;当湖平面处于低水位稳定期,形成第二期河口坝-滩坝叠覆体,这2期坝体在湖退体系域末期得以保存;2"河流侵蚀控厚砂,岸线迁移控薄砂"是研究区内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发育的主要特点;34条水位线控制着5个沉积相带发育区,稳定湖盆背景下发育2种岸线控砂模式;4除了分流河道砂体,受岸线控制的河口坝-滩坝叠覆体也可作为优势储层,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
-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为例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地层因微生物岩类型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微生物岩储层特征。上震旦统以发育泡沫绵层白云岩、非叠层石球粒白云岩和层状叠层石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石类型,并发育于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的中上部,以微生物层产出;而下寒武统则以凝块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石类型,并以礁体或微生物层产出。总体上,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以窗格孔、球粒相关溶蚀孔、泡沫绵层腔溶蚀孔、泡沫绵层腔铸模孔、泡沫绵层腔超大溶孔、凝块间溶孔、晶间孔与晶间溶孔为特征。与其他类型碳酸盐岩储层类似,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是沉积、成岩、构造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之处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微生物结构对该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结构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其中,沉积微相和微生物结构总体上控制着微生物岩储层类型及其展布特征,是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基础,而白云石化、埋藏溶蚀作用和构造运作用是微生物岩储层有效孔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该项研究成果将为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1074-1089

致密砂岩储层石英溶蚀成因及对孔隙发育的影响——以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为例

摘要:通过岩石(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川中—川南过渡带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石英溶蚀特征、成因机理及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中存在大量石英溶蚀现象,石英沿颗粒边缘、颗粒内部、次生加大边等部位进行溶蚀,石英溶蚀主要发生在中成岩A2亚期;石英溶蚀的成因机制有两种,第一种是碱性成岩环境下的直接溶蚀,溶蚀程度相对较弱;第二种是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交代溶蚀,其中黏土矿物对石英颗粒交代溶蚀作用较强;石英颗粒溶蚀后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有效增加储集空间,改善孔隙结构,提高储层孔渗性能,尤其是黏土矿物交代溶蚀石英后形成的次生孔隙对储层孔隙的贡献较为可观。
1090-1097

蓬莱9-1构造新生代构造演化: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摘要:作为国内最大的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田,蓬莱9-1构造中生界花岗岩的构造演化直接制约着储层的分布及好坏,而区域构造演化证实花岗岩在整个新生代经历了长期的暴露和改造过程。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对该构造中生界花岗岩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新生代热史分为4个降温期和2个升温期共6个阶段,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可将新生代构造演化进一步划分为稳定期(65~51 Ma)、低速隆升期(51~34 Ma)、高速隆升期(34~18 Ma)、沉降期(18~5 Ma)和成藏期(5 Ma至今)5个阶段。不同隆升期花岗岩剥蚀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高速隆升期剥蚀速率可达110.7 m/Ma,新生代平均剥蚀量约2 260 m。成藏研究证实构造演化与花岗岩成储成藏有着密切联系,隆升期的风化壳形成和沉降期的泥岩沉积使花岗岩具备了良好的储盖组合,成藏期的新构造运动又为油气的运移和充注提供了有利条件。
1098-1107

基于改进BISQ模型的AVA方程

摘要: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VA)技术是油气储层地震预测核心技术。目前,AVA技术建立在单相介质基础上,但实际储层是典型的多相介质,因此研究多相介质AVA分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导基于改进BISQ模型(不含喷射流长度)的AVA方程,建立了双相-双相、双相-单相、单相-双相、单相-单相介质分界面模型,对AVA曲线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BISQ-AVA方程在单相介质分界面时退化为传统Zoeppritz方程,在含双相介质界面处,其反射、透射分析结果与Zoeppritz方程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该结果对油气储层地震解释有重要影响。
1108-1115

高效缓蚀性氯化苄基喹啉衍生物制备与表征

摘要:随着油气田开发工艺的不断更新发展,酸化过程使用的酸液浓度越来越大,使用温度也越来越高,对于酸化缓蚀剂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中发现氯化苄基喹啉(BQC)在15%盐酸中对N80钢的缓蚀能力不佳,但BQC却能在碱性条件下生成具有高效缓蚀性能的氯化苄基喹啉衍生物(BQD)。当BQD的加剂量为0.05%时,就能使N80钢片在90℃下15%盐酸中的腐蚀速率降至3.1g/(m2·h),表现出了优异的缓蚀性能。用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分离得到了BQD并通过核磁共振1 H-NMR、13 C-NMR、DEPT分析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机等技术表征了BQD的结构。结果表明,BQD是一种稠环季铵盐类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32H23N2Cl。进一步提出了由两分子BQC经过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BQD的反应过程,并从构效关系角度对BQD的优异缓蚀性能进行了探讨。
1116-1121

油藏环境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微生物的分布

摘要:通过对表面活性素、地衣芽孢杆菌素等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合成酶基因(srfA/licA)的检测,在功能基因水平上分析了胜利油田55~95℃油藏中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微生物的分布,同时对油藏样品进行了克隆文库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油藏样品中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所分析的4个油藏共8口油井产出液样品中,有3个油藏共6口油井产出液样品检测到srfA/licA,所有样品经振荡富集培养后,均检测到srfA/licA含量升高,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微生物在胜利油田不同温度油藏中分布较为普遍;油藏中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细菌种属推测为芽孢杆菌(Bacillus)、假单胞菌(Pseudomonas)、沙雷氏菌(Serratia)、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和弓形杆菌(Arcobacter)。因此向油藏中注入营养激活产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是一种实现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1122-1126

Marangoni对流启动残余油微观机理

摘要:Marangoni对流可以有效地剥离油膜、乳化油滴的现象已经引起关注,研究Marangoni对流启动残余油的机理对提高石油采收率有着重大意义。在此背景下,选用了能产生Marangoni对流的季铵盐和OP7两种表面活性剂,设计了微观膜状残余油和喉道残余油启动实验,分别对比了强和弱Marangoni对流启动残余油的现象并分析了机理。结果表明:油膜在Marangoni对流引发的界面扰动作用下拉伸聚集成小油滴,同时界面扰动与浮力做功之和超过了油的黏附功,油膜收缩成油滴后从表面脱离。Marangoni对流产生的界面扰动在低界面张力条件下使喉道处的残余油自发乳化为粒径小于喉道尺寸的小油滴,使滞留油滴能够克服贾敏效应所产生的毛细管压差顺利通过喉道。Marangoni对流对启动残余油有着重要作用。
1127-1134

稀油火烧油层物理模拟

摘要:注空气开发主要分为稀油注空气低温氧化以及稠油火烧油层2种技术。针对轻质原油火烧油层技术开展研究,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同步热分析仪研究稀油高温氧化放热特性和反应动力学参数;在实验压力为5 MPa条件下采用高压燃烧管研究稀油高温火烧前缘传播稳定性以及稀油火烧油层基础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稀油高温氧化活化能为148kJ/mol,与文献中稠油高温燃烧反应活化能相近;人工点火后,稀油可以形成稳定的高温氧化前缘,实现稳定的高温燃烧驱替,前缘温度高达500℃;出口CO2浓度和燃料的视H/C原子比进一步证明,燃烧前缘处的反应类型为高温氧化反应;稀油火烧油层驱油效率达92%,空气/油比为858m3/t,具有较高的驱油效率和较低空气/油比。
1135-1140

井下增压装置提高钻速机理与适用性

摘要:利用井下增压装置产生高压射流辅助钻头机械破岩是提高机械钻速的有效手段之一,现有井下增压装置可分为利用钻井液水力能量和钻柱振动能量2种增压方式。针对不同地层对井下增压装置输出压力要求和不同增压方式适用井深条件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地层岩石力学参数对增压射流破岩的压力要求,探讨了2种井下增压方式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在地层岩石的摩擦角为20°~50°、内聚力小于60 MPa、当井下增压装置输出射流压力达到100 MPa以上、喷距不超过10倍当量喷嘴直径时,增压射流具备直接破岩能力。钻柱减振增压集钻柱减振和井底钻井液增压为一体设计新思路,装置活动部件少,受井深、钻井液性能参数等影响小,井下最长工作时间已达230h以上,比利用钻井液水力能量的增压方式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
1141-1147

多源单汇多批次顺序输送管道调度优化

摘要:多源单汇管道系统可用于油田烃液、成品油、原油等的多批次顺序输送,是经济有效的输送模式之一。国内外学者对该种输送模式下批次调度优化做了一些研究,但目前并无模型及算法可以有效解决水力与调度非线性耦合、多源点同时注入的批次界面跟踪等问题。针对多源单汇多批次顺序输送管道,考虑源点外输模式、批次运移、新批次注入、罐存、流量以及水力等约束条件,以运行过程中泵的运行费用、启停泵成本及掺混成本最小作为多目标函数,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MINLP),并选用优先级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多源单汇多批次顺序输送油田烃液管道为算例,建立了长期规划模型并求解,计算用时4.58s,计算结果符合现场操作工艺。
1148-1155

全球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及理论技术进展

摘要:通过对全球861个深层油气田储量、产量分布及近10年来的勘探发现和开发实践进行分析,揭示了全球深层油气藏的分布领域及形成的基本地质特征,预测了深层油气勘探潜力、理论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深层大油气田发现个数、总储量和产量占全球比例总体上还较低,但近10年来的勘探发现展示了深层油气良好的发展前景。深层油气田主要发育在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克拉通区中下组合和裂谷盆地深层等领域。深层油气勘探及地质理论研究揭示深层油气的独特石油地质特征,其油气生烃特征突破了传统的油气消亡线,扩大了"油气窗"赋存范围;深部由于超压、深水重力流砂体沉积、碳酸盐岩生物礁发育、次生白云石化、裂缝发育和岩溶等多种作用而发育优质储层,突破了传统储层的"死亡线";盐岩发育及变形控制深层油气聚集及盐相关圈闭发育。未来,深部储层预测、超压预测、深层钻井、完井改造和测井技术发展将推动深层油气的勘探开发。
1156-1166

《石油学报》广告征订启事

1167-

《石油学报》征稿简则

1173-

欢迎订阅2015年《石油学报》

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