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论中-新元古界的原生油气资源1-7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西伯利亚、非洲、东欧、印度、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克拉通,均有中-新元古界至下寒武统原生油气与油气藏的报道,特别是东西伯利亚与阿曼两地,现探明的油气储量业已达到十亿吨级至亿吨级油当量的规模,证明中-新元古界的原生油气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能源资源领域。中国中-新元古界,乃至下古生界,热演化程度普遍处于过成熟状态,不利于液态石油的保存,目前尚未发现其原生油田,但是,在一些地区已发现大量中-新元古界油苗,或大规模的沥青脉,剖析其中-新元古界的含油性,有利于指导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资源的勘探。以扬子克拉通川西北龙门山前山带,以及华北克拉通燕山北部坳陷带为例,由于上覆沉积盖层累计厚度较薄,中-新元古界无深埋经历,或者岩石圈异常增厚,形成"冷圈、冷盆"的地质条件,中-新元古界原生烃类始终处于石油"液态窗"内,仍有利于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资源的保存。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8-17

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的资源潜力、油藏类型、裂缝型储层及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等4个方面进行的再认识,作者认为:①四川盆地侏罗系的石油资源量可能比目前的(10~11)×108t要大得多。②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面积非常规致密油聚集,没有明显圈闭界限;没有明显边、底水及油水界面,属"无水油藏";浮力与重力分异不明显,缺少大规模二次运移,源内或近源聚集;储层具有特低孔渗、双重介质特征;大面积整体含油,多层系叠合连片,"连续"分布在斜坡及凹陷区,不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受岩性控制,含油范围以油井分布范围划定,往往是先有产量后有储量。③不能把侏罗系油层简单定性为"裂缝型",裂缝是测试及生产初期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但各类孔隙对储量和长期低产稳产有重要贡献。④这类非常规致密油的储量规模很大,但是要采用以压裂为主的非常规技术进行开采。建议以龙岗地区沙溪庙组为突破口,推动四川盆地石油勘探开发打开一个新局面。

陆相断陷盆地洼槽聚油理论及其应用——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为例18-24

摘要:陆相断陷盆地洼槽区通常被当作生、排烃区而非油气成藏区,故在被证实具有生排烃能力之后,往往被以寻找油气藏为主的勘探工作所忽视。依据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和二连盆地白垩系多年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陆相断陷盆地洼槽区多元控砂、优势成藏、主洼槽控制油气分布、三主元因素控制油气规模富集、构造油气藏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具共生互补性等洼槽聚油新认识,指出洼槽区反转构造带翼部扇三角洲前缘、缓坡坡折带三角洲前缘、湖底扇、断层根部河道砂等是形成规模富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和勘探的有利方向。应用这一理论,华北油田在断陷盆地洼槽区发现了数亿吨石油地质储量。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深部优质储层成因25-31

摘要: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类型,其岩石类型以成分成熟度低的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压实作用是控制储层质量的主要成岩作用。通过铸体薄片和物性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在埋深3 500~4 500m发育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的优质砂岩储层带,且此深部优质储层带是原生孔隙带,而非次生溶蚀孔隙带。结合测井资料分析,认为莫索湾地区存在欠压实带,该区莫13井、莫15井、盆5井等在欠压实带均表现出高声波时差、低视电阻率等异常。该区欠压实引起的异常高压大大削弱了正常压实作用对深部地层的影响,是造成该区深部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原因。研究区欠压实砂岩储层分布具有明显规律,即砂泥比越低,泥岩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发育欠压实砂岩储层。

塔里木盆地东部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组海相碎屑岩中的有效烃源岩32-40

摘要:对塔里木盆地东部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组碎屑岩中多个泥岩样品的热解有机碳分析、英东2井岩心详细描述及多条二维地震剖面的综合解释表明,在巨厚的却尔却克组碎屑岩地层的中下部存在一套累计厚度约100m的海相烃源岩。这套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可达1.23%;具有较高的自然伽马值和低电阻率值;在地震剖面上具明显的强相位反射特征。该套烃源岩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均有分布,向东、西两方向分别超覆尖灭于罗西台地边缘和古城—轮古东台地边缘,在南北方向上,分别断失在车尔臣断裂、孔雀河断裂发育处,其中西北缘超覆在孔雀河斜坡处。却尔却克组海相烃源岩是在海侵背景下,大规模海底扇发育间歇期,水体相对安静时沉积的一套深水陆棚—盆地相泥岩。

青藏高原比如盆地中-上侏罗统烃源岩41-48

摘要:比如盆地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以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浊积沉积体系为主,不完整的鲍玛序列为其标志性沉积构造。通过对残留盆地不同部位观测点数据统计、样品测试与分析,认为拉贡塘组烃源岩累计厚度巨大,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与Ⅱ1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TOC主峰分布在0.40%~1.20%;拉贡塘组有机质Ro主峰分布在2.0%~5.0%,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对拉贡塘组烃源岩热演化指标Ro偏高的原因进行探讨,初步认为特提斯构造域独特的构造演化背景下,中生界的褶皱、堆垛加厚,以及燕山期—喜山期岩浆、热液等方面作用,引起中生界区域变质作用与局部构造变质作用,很可能是导致中生界有机质高演化及其出现演化程度地区性差异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青藏高原油气勘探与评价应注重喜山期构造演化对油气富集与保存的研究。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大煤沟组一段优质烃源岩49-53

摘要: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中-下侏罗统是主要的油气源岩,而其中的大煤沟组七段是优质油气源岩。为了进一步评价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侏罗系生烃能力,系统采集了大煤沟剖面中-下侏罗统大煤沟组的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煤岩等样品,并进行了系统的常规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S1+S2,IH,沥青A,总烃,H/C与O/C值,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δ13C,生物标志化合物规则甾烷的组成等)。结果表明,大煤沟组一段与七段一样,是优质油气源岩,这是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新发现。大煤沟组孢粉的显微沉积有机质组成及有机质类型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在对盆地中-下侏罗统进行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部署时,对大煤沟组一段的优质油气源岩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徐家围子断陷烷烃气碳同位素反序机制54-61

摘要: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重,且烷烃碳同位素序列大部分为倒转和反序。关于这些碳同位素反序的天然气是有机成因还是无机成因,一直存在争议。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烃类生成和合成实验。利用徐家围子断陷幔源二氧化碳进行了费-托合成实验,其烃产物大部分未发生碳同位素反序。选取松辽盆地深层沙河子组低成熟烃源岩,开展了生气模拟实验,并在对模拟产物进行化学组成和碳同位素测定的基础上,根据模拟实验温度条件与地质条件的差异,客观地选定了化学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均与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一致的端元气,进行泥岩和煤生成的烃气产物在理论上的混合。混合结果表明,两种有机成因的端元气,在一定的混合比例区间内,会发生碳同位素倒转和反序。因此,无机合成的烃气碳同位素并不一定反序,而有机成因天然气混合也可能出现碳同位素反序现象。对生气模拟实验结果、现代火山泉水逸出气以及研究区源岩生烃条件综合分析表明,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以有机成因气为主。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大磨拐河组油气来源及成藏机制62-69

摘要:自近年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发现工业油流以来,其油气来源、成因机制及资源潜力倍受关注。系统油-油对比、油源对比表明,乌尔逊凹陷南部(简称乌南)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原油物性特征、正构烷烃分布、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相似,南屯组原油的成熟度稍高于大磨拐河组,但均属于成熟原油,并且这两个层位的原油均主要来自南屯组烃源岩。大磨拐河组油藏与南屯组油藏不具伴生性,以及储层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分布、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原油成熟度变化表明,乌南大磨拐河组油藏形成时期晚于南屯组油藏,为南屯组古油藏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乌南原油具有"两期成藏、早聚晚调"的成藏特征,在伊敏组沉积中期,南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短距离侧向运移,受断层遮挡聚集在同层的储层中;伊敏组沉积末期—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盆地抬升回返,乌南次凹发生褶皱式反转作用,东翼断层活动强烈,南屯组油藏破坏,原油被调整到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故大磨拐河组油主要富集在反转构造上。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台内滩与台缘滩沉积特征差异及对储层的控制70-76

摘要:四川盆地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时期处于局限—蒸发台地—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勘探实践证明雷口坡组的储层发育台内滩和台缘滩两类颗粒滩,不同类型的颗粒滩储层具有明显分异。通过对两类颗粒滩特征及形成条件的深入分析,指出台缘环境浪基面影响深度最大可达20m,沉积物可容空间大,形成的单滩体厚度大,早期暴露几率小,较大的上覆地层静压易使颗粒呈格架支撑,喉道减小,有利于滩体内部粒间孔保存,储集空间以(溶扩)残余粒间孔为主;而由于台缘环境的遮挡,台内环境的浪基面影响深度一般为2~3m,颗粒滩在局部微地貌高地发育,厚度较小,暴露几率大,早期大气淡水可影响单旋回台内滩中上部,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和铸模孔为主。沉积环境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后期成岩演化与孔隙演化的关键,影响了颗粒滩储层最终的储集面貌。

辽河坳陷兴隆台潜山结晶基岩油气储层特征77-82

摘要:近年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兴隆台潜山结晶基岩勘探获得重大突破,Xg7、Xg8等井深层钻探揭示了千余米含油幅度的大型潜山内幕油藏,形成了亿吨级储量规模。通过对潜山钻井取心、岩屑资料的详细研究,认为兴隆台结晶基底由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变质岩是潜山的主体,岩浆岩为后期岩脉,以中酸性为主,厚度为1~50m,十分发育,在潜山古老的变质岩中穿插分布。通过岩石物理特征研究建立了岩性与测井曲线的对应关系,应用自然伽马、岩石密度与补偿中子等测井曲线来识别潜山结晶基岩的岩石类型。潜山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构造裂缝、破碎粒间孔等,岩性不同、构造改造程度不同,储层发育程度也不同。在同种应力作用下储层的发育程度取决于岩性,同种岩性储层的发育程度取决于应力,并按照暗色矿物含量的多少形成了优势岩性系列。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兴隆台潜山的油气储量计算和勘探开发。

西昆仑山前甫沙—克里阳地区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油气控制作用83-89

摘要:甫沙—克里阳地区位于西昆仑山弧形构造带的东段,是研究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变形特征的关键区域。在详细地面地质调查和钻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最近完成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对甫沙—克里阳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自南向北由甫沙、柯克亚和固满—合什塔格3排构造带组成,其中甫沙构造带的结构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差异;3排构造带变形时间由南向北变新,冲断带表现为"前展式"的变形,同一排构造带的变形存在着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研究区新生代总缩短量为54.5km,缩短率为35.9%;新生代构造变形对研究区的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甫沙构造带的深层构造是下一步最有利的勘探领域。

准噶尔盆地南缘托斯台背斜的几何学分析90-94

摘要: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的托斯台背斜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地表出露丰富的断层相关褶皱现象,是北天山山前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及其叠合的复杂构造单元。笔者从过托斯台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入手,以地表和钻井揭示的构造现象为约束条件,配合基于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变形的数值模拟,建立了与实际数据吻合的构造几何模型,将构造解释的多解性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通过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再现了托斯台构造几何变形的运动学过程。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西段存在多期次的构造逆冲推覆与叠加,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构造活动以向地表逆冲推覆为主,形成垂向叠加的双重构造;喜山晚期,则以隐伏逆冲为主,形成现今的托斯台断坡背斜,推覆位移量达12km。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断层圈闭钻探风险性评价95-100

摘要: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发育众多断层圈闭。对已钻断层圈闭的研究表明,在油源区及其附近,断层侧向封闭性及断层岩的破坏强度是决定断层圈闭钻探风险大小的主控因素。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断层岩埋深及断层倾角余弦的乘积SDD间接定量表征断层的侧向封闭性,用断层圈闭油气藏形成之后断层再次活动形成的断距除以断层圈闭油气藏形成时的古断距与断层圈闭油气藏形成之后断层再次活动形成的断距之差,再乘以断层的活动频数定量表征断层岩破坏强度。通过绘制断层圈闭的钻探成功率与SDD、断层岩破坏强度关系散点图,确定研究区各目的层段断层圈闭钻探成功所要求的SDD和断层岩破坏强度的临界值;再根据此二临界值绘制断层圈闭钻探风险评价图版,来对未钻断层圈闭进行钻探风险评价。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供钻探的12个断层圈闭中,有5个钻探风险较小,是近期重点考虑实施钻探的目标,有7个钻探风险过大,不建议实施钻探。

石油学报杂志油田开发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缝洞系统发育模式与分布规律101-106

摘要: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以缝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特殊型油藏。区域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发育关系密切,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及海西早期岩溶作用,海西早期裸露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塔河岩溶储集体发育的主要因素。塔里木盆地北缘一间房、硫磺沟、三道班和五道班等地区奥陶系古岩溶露头地质调查及塔河油田储集体发育特征揭示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存在地下河系统型、岩溶洞穴型和溶蚀孔缝型3大类型的缝洞系统发育模式。地下河系统和岩溶洞穴是最主要的储集体类型。断裂带附近是缝洞系统发育的密集带;古地貌控制了缝洞系统的平面分布,岩溶台地内的峰丛洼地区溶洞最发育,其次以岩溶缓坡内的丘峰洼地区和丘丛垄脊槽谷区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程度高;垂向上溶洞发育具有明显分带性,表层岩溶带是最重要的岩溶发育段。

断块油藏中阶梯水平井的渗流特性107-112

摘要:根据流体力学和渗流力学的相关理论,考虑阶梯水平井穿越3个独立断块油层的情况,建立了阶梯水平井井筒管流与地层渗流耦合的数学分析模型。在该模型中,对于水平生产段,采用质量守恒原理和微元线汇理论,分析了沿程流入对井筒内压降的影响,导出了阶梯水平井井筒内生产段的压降计算公式;对于各个油层之间的连接段,建立了不同曲率半径情况下的压降计算方法。同时,考虑了阶梯水平井穿越的断块油层具有不同的生产能力,推导并提出了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利用该分析模型,可以求解阶梯水平井井筒沿程压力分布及产量分布。模拟计算表明,阶梯水平井在生产时,产量受各个油层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井筒的摩阻共同影响,且物性较好的储层在水平井的跟端,物性较差的储层在水平井的指端对开采较有利。

低渗透储层产量递减模型的渗流机理及应用113-116

摘要:从相对渗透率曲线和物质平衡原理出发,根据不同的相对渗透率形态推导出注采平衡条件下Arps广义递减模型,即指数型、双曲型和调和型产量递减方程,分析了广义模型简化为常规模型的条件,指出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特性对产量递减类型和递减模型参数的重要影响。实际应用结果表明,Arps广义模型能有效描述低渗透油田的产量递减规律。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决定产量递减类型,油相相对渗透率递减越快,产量递减率越大。

动态渗透率三维油水两相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117-121

摘要:考虑流体在低渗透油藏流动过程中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基于动态渗透率的概念,建立了综合考虑非线性渗流和拟线性渗流的三维油水两相油藏数值模拟数学模型,通过全隐式差分格式建立了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数值模型,并采用预处理共轭梯度法进行了求解。通过对均质油藏五点法井网和大庆油田某区块的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的压力场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定产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则压力变化越剧烈,压降的影响范围越大,注采井间的压力梯度越高。由于非线性渗流规律较好地表达了流体在低压力梯度下的流动规律和最小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因此采用非线性渗流规律计算的压力变化要比拟线性情况平缓,更加符合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