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0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塔里木盆地“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其应用159-166

摘要:阐述了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次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期次调整与改造的油气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古隆起、烃源灶、区域盖层以及构造平衡带4个要素的控制。“要素复合、过程叠加、多期成藏、晚期定型”是复杂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和分布的基本模式。依据这一模式,在恢复研究区4个主要控藏因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各主要成藏期奥陶系目的层有利油气聚集区带及构造调整改造后的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及其沥青质裂解生气动力学模拟研究167-172

摘要:应用50MPa高压封闭体系,对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及其沥青质进行了热裂解模拟实验,对气态烃产率及碳同位素演化、焦沥青的生成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原油裂解和沥青质裂解生气机理。研究发现,原油和沥青质裂解气各组分及焦沥青的产率变化类似。完全发生裂解时,沥青质裂解的总气体产率为原油裂解的50%,原油裂解和沥青质裂解生成总气体和焦沥青的质量比值分别为6:4和3:7。在裂解过程中,气态烃碳同位素δ^13C值的特点是δ^13C1〈δ^13C2〈δ^13C3,且原油裂解气各组分(C1-C3)碳同位素δ^13C值小于沥青质裂解气的相应组分。运用kinetics软件,计算得到原油和沥青质裂解的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在此基础上,将实验结果外推至地质条件下,探讨了动力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为原油裂解气的判识、资源评价、勘探决策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西藏羌塘盆地侏罗系膏盐岩与油气成藏173-178

摘要:石油地质调查与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在中生代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广泛地发育了膏盐岩沉积,其中中侏罗统雀莫错组、布曲组和夏里组膏盐岩最发育。受前陆盆地北部冲断带和前陆隆起的制约,膏盐岩主要沿中央隆起和盆地北部边缘展布。膏盐岩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封闭-半封闭泻湖和萨巴哈环境,具有较好的封闭性,为盆地最重要的盖层。同时,膏盐层变形产生了多种类型的盐相关构造圈闭,这些圈闭构造主体形成于侏罗纪末-白垩纪初,与盆地主力烃源岩的生烃高峰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为盆地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场所。

高煤阶与低煤阶煤层气藏物性差异及其成因179-184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煤层气成藏物理模拟及热变模拟实验手段,系统研究了高煤阶、低煤阶煤储层在孔隙特征、渗透性、吸附/解吸特征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并深入剖析了该差异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煤阶气藏的孔隙度低,渗透性差,吸附平衡时间长且较分散,初期相对解吸率与相对解吸速率低;低煤阶气藏孔隙度高,渗透性好,吸附平衡时间短而集中,初期相对解吸率与相对解吸速率高。煤的化学分子结构、物理结构及显微组分的差异是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高煤阶煤层气藏解吸效率较低,开发难度较大,而低煤阶煤层气藏开发较容易。同时,构造热事件对高煤阶煤储层的改造作用很显著,有利于高煤阶煤层气藏开发。

石油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中国石油学会第三届学术期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公告184-184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石油学会学术期刊的质量,促进学术交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不断创新,倡导和鼓励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科技人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中国石油学会组织了第三届中国石油学会学术期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在优秀论文评审过程中,有关专家对2007年度《石油学报》和《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的审读,从两刊发表的304篇论文中推荐出67篇候选论文,经过复审和论文评审委员会的终审,共评选出10篇论文作为中国石油学会第三届学术期刊优秀论文。在此,对给予本次活动大力支持的专家学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同时也希望荣获中国石油学会第三届学术期刊优秀论文的作者再接再厉,为促进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学术繁荣和人才成长做出新的贡献。现将获奖优秀论文名单公布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中国东部第三系典型断陷盆地幕式构造旋回及层序地层特征185-190

摘要:应用盆地充填记录、盆地构造特征和盆地沉降史等信息,揭示了中国东部第三纪典型断陷盆地的幕式构造演化过程。幕式构造演化是断陷盆地层序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因素,不同序次的构造幕控制不同序次的层序地层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中国东部古近系裂陷期经历了4个发育阶段,相应形成了4个二级层序。其中,强烈裂陷沉降幕发育深湖盆型层序,初始和晚期裂陷幕发育浅湖和河流-浅湖型层序。而新近系拗陷期可划分为2个阶段,形成2个二级层序,以河流和三角洲-浅湖型层序为特征。受裂陷幕控制的二级层序在中国东部各断陷盆地中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但受低级幕式伸展事件控制的三级层序在不同盆地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我国东部油田红层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191-194

摘要:在我国东部油田的新生代地层中,多发育大套的红色碎屑岩地层,其中发育有很好的油气藏。红层中油气藏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东部油田的红层油气藏的研究表明,沉积与构造是控制红层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因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油气保存条件直接影响圈闭的有效性。厚层泥岩沉积对圈闭的封闭性也有重要影响。对红层中油气藏的分析与对比表明,供油断层与砂岩体相接触、储层侧向与垂向受泥岩或其他岩性或不整合的封堵是形成红层中油气藏的关键因素。

支持向量机在多地质因素分析中的应用195-198

摘要:将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多元回归分析及参数乘积判别法4种算法分别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40个致密砂岩储层的含气性评价,其预测结果与试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分别为:0,4.63%,29.71%,18.75%。该实例表明:前两种非线性算法远比后两种线性算法优越;非线性算法中,支持向量机比人工神经网络优越;线性算法中,参数乘积判别法比多元回归分析优越。其根本原因在于:含气性与其相关地质因素(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当描述一个研究目标与多个相关地质因素的复杂关系时,应提倡采用非线性算法,特别是在耗时巨大、多次反复进行多地质因素分析的数据处理作业中,应提倡采用支持向量机。因为它与人工神经网络相比,具有计算速度快、计算结果精度高的特点。另外,参数乘积判别法也具有简明、快速的优点,其精度远高于多元回归分析;而多元回归分析不仅计算速度快,而且还具有能表达研究目标与其相关地质因素之间亲疏关系的优点,可作为辅助手段。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层分布与油气成藏199-205

摘要:准噶尔盆地腹部普遍发育深层超压系统,超压段具有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以及低地震速度的响应特征。盆地腹部不同地区超压层分布的深度范围不同,其中盆1井西凹陷为4000~7000m,东道海子北凹陷和昌吉凹陷东部为5000~9000m,昌吉凹陷中部和西部为6000~10000m。超压大多顺层分布,只是在各凹陷边缘以及凹陷内部的局部地区有穿层上拱现象。超压顶面分布的层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逐渐变浅,即从三叠系顶部过渡到白垩系底部。准噶尔盆地腹部的超压为成岩压实后由晚期生气作用和封闭层围限共同作用形成的,油气主要分布在超压顶面附近。深层超压是油气运移的驱动力,超压层分布与深部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密切相关,与超压配置的输导体系和储集空间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箕状断陷形成时代研究206-212

摘要:箕状断陷是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最主要的构造样式。利用野外剖面观察、室内地质剖面分析、地震剖面分析以及裂变径迹年代学等方法对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箕状断陷的形成时代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鲁西隆起的箕状断陷发育在本区沉积的最新地层官庄组沉积之后(即始新世以来),与距今42-38Ma发生的蒙山抬升事件有关。济阳坳陷的箕状断陷形成时代为沙三段至东营组沉积时期,大约为距今42-24.6Ma。由此可见,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箕状断陷的形成时代一致,均为距今42-24.6Ma。

惠民凹陷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213-218

摘要:针对惠民凹陷西部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薄、横向变化快、旋回性发育的特点,利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了该区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旋回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湖相碳酸盐岩在滨浅湖、半深湖和火山锥附近均有发育,且不同沉积环境的碳酸盐岩准层序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识别标志及形成机理;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发育受海侵作用、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的影响,其中气候的周期性波动和火山的多期喷发控制着湖相碳酸盐岩准层序的发育。

磨溪气田嘉二段陆表海型台地内沉积微相研究219-225

摘要:结合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磨溪嘉二段的岩石类型组合、沉积构造、沉积韵律、古气候及成岩演化等沉积相标志的详细分析表明,嘉二段并非普遍发育潮坪环境,而是属于陆表海型碳酸盐岩局限-蒸发海台地相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台坪、粒屑滩、滩间海、局限泻湖、蒸发泻湖5种亚相及20余种微相,类潮坪相仅出现在嘉二^2B层沉积期。对重点层段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嘉二沉积期沉积微相演化受沉积古地貌特征、古气候及相对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纵向上沉积微相展布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建立了适合本区嘉二段颗粒岩和粉晶云岩沉积时期的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相的沉积演化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山西组2段包裹体古流体压力分布及演化226-230

摘要: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中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分析,将该储层中油气成藏划分为6个期次。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了6期油气成藏发生的时间。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6期油气成藏时的古压力数据。对山2段6期次古压力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表明,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古压力的主要控制因素,可将古压力演化划分为气藏形成初期的常压-成藏高峰期超压-成藏期后萎缩形成低压3个阶段。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231-234

摘要: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为潮控滨岸带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潮坪沉积。在低缓地形背景下发育的柯坪塔格组潮坪沉积环境可分为潮间带和潮下带,发育泥坪、混合坪、砂坪和潮道相沉积。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把塔中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分为2个长期旋回(LSC1和LSC2)、5个中期旋回和11个短期旋回层序。在LSC1旋回主要发育潮道沉积,LSC2旋回的沉积相以砂坪为主。对塔中11井、塔中117井的分析发现,潮道和砂坪相带发育了该区的主要储层。泥坪主要集中在LSC1旋回的顶部,形成油藏的良好盖层;LSC2旋回上覆的大套红色泥岩形成了气藏的良好盖层。由于上覆盖层的有效遮挡,在柯坪塔格组的潮道和砂坪中油气聚集成藏,其中在LSC1旋回中形成油藏,在LSC2旋回中形成气藏。

基于地震资料的储层流体识别235-238

摘要:根据岩石物理模型,分析了油藏流体地震属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新的油藏流体识别因子。基于Gassmann方程和其他有效的岩石物理理论,详细阐述了利用纵波、横波速度(或阻抗)计算新流体识别因子的方法。利用流体识别因子敏感度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新流体识别因子的敏感度与传统流体识别因子的差异,并定量分析了储层孔隙度变化对流体识别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传统的流体识别因子敏感度不同,但都受储层孔隙度变化的影响;而新流体识别因子较传统流体识别因子敏感度更高,且不受储层孔隙度变化的影响。因此,新的流体识别因子对有效降低油藏流体识别的多解性及提高油藏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田深度开发中的应用239-245

摘要: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火烧山油田二叠系平地泉组H2层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和湖泛面的成因类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从H2层(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划分出2个中期、8个短期旋回层序。讨论了短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序列、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分布模式与储层非均质性、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系,建立了以中期旋回层序和洪泛面为年代地层框架。以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地层格架,以短期旋回为等时编图单元,编制了H2层沉积微相图。应用相控储层建模技术,以短期旋回层序为建模单元,建立了火烧山油田H2层精细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阶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多相渗流理论模型研究及应用246-251

摘要:根据一系列实验成果,对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渗流数学描述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渗流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反映特低渗透储层CO2混相和非混相驱油过程中油和CO2的混相作用以及水、油、溶剂(CO2)的相互作用与传输、质量的相互转换,包括对流扩散、质量转换和气、液间的转换,并能反映各相流体的非达西渗流、相对渗透率及有效黏度等特性。运用该模型在扶杨油层进行了注CO2开发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低渗透含水气藏储层评价参数研究252-255

摘要:利用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和低渗透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手段,研究了低渗透含水气藏特点,将喉道半径、束缚水饱和度和临界压力梯度这3个重要参数作为低渗透率含水气藏储层评价的指标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渗透率的低渗透气藏岩心,其孔道半径基本相同,而喉道半径不同。渗透率与束缚水饱和度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的气驱水过程中,其束缚水饱和度是可变的。在含水饱和度很小时,气体渗流符合达西规律;当含水饱和度达到一定值时,气体渗流表现为非线性渗流特性,存在临界拟压力梯度或临界压力梯度。这三个参数不仅对计算低渗透率含水气藏的天然气可采储量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对低渗透率气藏渗流规律的研究和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