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07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前景1-7

摘要:对南方海相构造-层序-油气系统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方海相地层发育5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和多套局域性烃源岩(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不均一性决定了南方下古生界以天然气勘探为主,上古生界为油气勘探兼顾。印支及其以后的改造运动对南方海相及中新生代盆地的含油气性控制起到主要作用,叠合盆地中、晚期形成的油气系统最具勘探潜力。原生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生烃有利相带和古隆起、古斜坡的控制。环扬子陆块叠合盆地群、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以及江南隆起北缘冲断推覆体下海相地层保存区将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点。

库车前陆盆地东秋里塔格区带盐相关构造特征8-12

摘要:库车前陆盆地的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新近系中广泛分布着厚层膏盐,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盐上地层、盐层和盐下地层分别具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理。分别进行的地质模型研究表明,盐上层构造地质模型主要有逆冲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顶板反向逆冲断层、逆冲推覆体、盐上向斜等构造;盐层构造地质模型主要有盐枕构造、鱼尾构造、盐推覆构造等;盐下层构造地质模型主要有断层转折褶皱、背冲断块构造、Ⅰ型三角带构造、逆冲断块构造、逆冲断裂带等。盐上层、盐层和盐下层共同组成的构造样式有Ⅱ型三角带,具有明显的三位一体的构造特征。盐相关构造形成各种各样的盐相关构造圈闭,这些盐相关构造圈闭与阳霞凹陷烃源岩生气期相匹配,在盐下构造圈闭中形成大量的天然气藏。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始新世洼陷结构研究13-16

摘要:利用新采集的长电缆地震资料及地质、测井和地化资料研究表明,白云凹陷在始新世文昌期由一系列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组成,断裂对文昌组沉积的控制作用明显,但晚期白云凹陷的持续沉降以及巨厚的渐新统一中新统地层沉积,掩盖了早期半地堑的形态。断陷期的半地堑控制了湖相烃源岩的分布,对这些半地堑的进一步分析有利于厘清文昌组烃源岩的分布及促进该区的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北部块断带断层控烃作用17-22

摘要:柴达木盆地北部块断带断层对油气成藏有控制作用。在剖面上,该区发育3套断层系统,即下部冲断层系统、上部滑脱断层系统和顶部正断层系统。下部冲断层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及深层原生油气藏的形成,上部滑脱断层控制中浅层圈闭和次生油气藏的形成,而顶部正断层对油气藏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表明,在研究区断层静止期,侧向封闭性由深到浅变好,垂向封闭性由西向东增强;在活动期,断层构成油气垂向运移的关键通道。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具有上下连通、归一和分隔3种模式,其中上下连通和归一模式的输导能力强,分隔模式的输导能力差。这是造成该区主要构造油气富集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陕北地区中生界石油补偿成藏规律研究23-26

摘要:陕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主要产地,分布有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油藏。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中生界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补偿成藏规律控制。油藏的形成是不同成藏要素相互补偿作用的结果,不同层位油藏之间的成藏条件有补偿关系,长6、长2以及侏罗系油藏在平面分布上具有相互补偿规律。长6油藏主要分布在油源岩有利区,在封、盖良好的地区油藏可连片发育,以岩性圈闭为主。长2油藏受长4+5盖层、长1盖层的共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受鼻状隆起控制,油藏平面分布密度变小。侏罗系油藏的分布除了受下伏地层中盖层的控制外,受到构造控制的程度更高,油藏规模小,并呈零星分布。

变形分解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运聚的影响27-31

摘要:柴北缘反“S”型构造是柴达木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的大型复合构造,其雏形最早源于早侏罗世的不对称倒“V”字型盆一岭构造,最后定型于新生代晚期(N2)柴北缘压剪断裂作用。将柴北缘压剪断裂系统的总应变分解为剪切应变分量与压缩应变分量,其剪切应变分量较小的区段也是压缩应变分量较大的区段。压缩应变分量较大的区段对应的冷湖构造带与鄂博梁构造带中的区段是油气流失的区段,而剪切应变分量较大的区段对应的冷湖构造带与鄂博梁构造带中的区段则是油气聚集的区段。因此,反“S”型构造中的冷湖六号、七号区段是油气流失区,冷湖三号、四号、五号区段及南八仙马海一带是油气聚集区。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烃源岩及北部油气成因32-38

摘要:目前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发现的最为重要的烃源岩分布于始新统和渐新统。其中始新统主要为Ⅰ-Ⅱ,型文昌组湖相烃源岩,渐新统则以Ⅱ-Ⅲ型生气为主的恩平组泥岩为主,含煤及碳质泥岩夹层。油气源对比表明,白云凹陷北坡主要聚集了白云主洼恩平组Ⅱ2型烃源岩在Ro值为1.2%~1.8%时生成的天然气。白云凹陷文昌组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以早期生油为主,现今成熟生烃范围主要集中在凹陷的南部,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方向。

阳信洼陷火成岩对烃源岩形成及演化的作用39-43

摘要:阳信洼陷沙河街组主力烃源岩中发育有玄武岩和辉长岩等基性火成岩.并拌有规模不等的热液活动。火成岩热液为烃源岩提供了大量矿物质和养料.使火成岩上部地层的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形成优质烃源岩。火成岩及其热液活动给烃源岩带来热量、大量过渡金属矿物和外部氢源.这些因素使烃源岩在进入成熟门限之前即可生成低熟油气。同时.降低火或岩区生油门限的深度.可使烃源岩存在多个生烃高峰。建立了阳信洼陷火成岩区烃源岩的演化模式。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层序地层及有利储层分布44-50

摘要:应用地震、钻井、测井、野外露头等资料,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识别出了10个三级层序(Sq1~Sq10)及4个二级层序,其中Sq1、Sq4、Sq8和Sq10层序为Ⅰ型层序,其余为Ⅱ型层序。盆内Ⅰ型层序主要以滨岸-内陆棚沉积体系为特征,与典型的Ⅰ型层序相比,低位体系域缺失盆底扇、斜坡进积复合体等沉积体系;Ⅱ型层序主要以滨岸(潮坪)-陆棚沉积体系为特征。在志留纪早期,层序覆盖于起伏不平的剥蚀面之上,以填平补齐的充填沉积为主,中后期层序则发育在宽阔平坦的盆地内;在志留纪末-泥盆纪,盆地处于挤压状态,出现了大范围的隆起;在泥盆纪末期至早石炭世早期,又出现了一次新的海水侵入,发育了分布广泛的东河砂岩。这种层序格架明显不同于被动大陆边缘经典型的层序格架,它反映了稳定地块内坳陷性盆地的层序特点。Sq1、Sq4和Sq10层序的低位体系域是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的3个有利勘探层位。

准噶尔盆地储层中方沸石的溶蚀作用51-54

摘要:大量铸体薄片镜下观察表明,准噶尔盆地夏子街玛湖西斜坡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方沸石、方解石及菱铁矿溶蚀后形成的孔隙,其中以方沸石溶孔为主。方沸石溶孔主要发育于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的中段、下段和百口泉组,最高面孔率可达6.0%。方沸石的溶蚀作用发生于晚成岩阶段,纵向上随着埋深加大,其溶蚀作用有所增强。由北向南方沸石溶蚀形成的孔隙呈现出发育带-较发育带-不发育带的趋势。这些以方沸石溶蚀作用为主导的次生溶孔的形成,大大改善了该区储层的物性。

济阳坳陷储备圈闭钻探状况55-62

摘要:对济阳坳陷1995年以来预探圈闭的资源量、分布层系、埋藏深度和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东营、沾化、车镇、惠民4个凹陷预探圈闭随勘探程度提高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预探圈闭的层系、类型和埋藏深度的勘探分布不均衡,不同类型圈闭年度升级率差异较大,各凹陷预探圈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对深层和前第三系的圈闭勘探逐步增加,对岩性类圈闭勘探相对比较成熟,潜山类圈闭勘探已经有较大发展,地层等其他类圈闭勘探还属于初级阶段。尽管近年来对储备圈闭预探投入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受到地质认识、储层预测水平和地震资料分辨率等方面限制,新发现的圈闭升级率不断下滑,有效圈闭储备量明显不足。根据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的特点,济阳坳陷深层、前第三系和非构造圈闭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理论和技术创新,仍然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圈闭勘探总的发展趋势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

利用储层岩石学研究油气运移期次63-67

摘要: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四川盆地西南部犍为地区为例,利用储层岩石学特征对油气运移期次进行了研究。根据储层溶蚀作用和自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期次,结合成岩演化序列成果,确定了库车坳陷中生界储层曾在古近纪末期、新近纪康村末期以及新近纪库车期接受过3期油气充注。对储层成岩演化特点的分析表明,犍为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层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晚期接受了液态烃充注。上述研究结果与利用地球化学定量(如包裹体)分析手段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吻合,说明运用储层岩石学特征可以确定油气运移期次。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脉流体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分析68-74

摘要: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流体包裹体的CO2成因及其与油气演化的关系,应用同位素分馏方程计算了奥陶系碳酸盐岩脉流体包裹体中CO2的碳同位素值和H2O的氧同位素值。结果表明,其碳、氧同位素值分别为-1.64‰~-11.15‰和-22.12‰~-33.06‰。该包裹体的CO2以无机成因为主,其碳同位素组成形成于100℃~160℃的条件下,对应于油气演化的成熟-高成熟阶段。

石油学报杂志油田开发
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75-79

摘要:我国东部油田已普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因此,以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为线索,深化油藏开发地质研究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以胜利油区高含水油田为例,在低级序构造、储层精细刻画和剩余油定量描述等开发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低级序断层、夹层和物性差异等油藏非均质性的控制,因而重点形成了低级序断层精细描述与预测、河流相储层构型、夹层描述与预测、储层优势通道描述与预测等先进技术,并且建立了分割性约束的精细数值模拟模型,增加了空间流体拟合条件,使得剩余油富集区的定量描述更加符合油藏实际动态。

中国陆上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80-84

摘要:根据我国陆上具有聚合物驱油潜力的油田特点,分析了在不同的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油参数对注采井距、聚合物用量和油价的要求。考虑到钻井、地面建设及化学剂的投资对采收率指标的影响,根据标准测评油价,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将总投资折算为需要的增油量下限值,进而确定出需要提高的采收率下限,建立起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油藏适应性经济评价模型。根据采收率指标和每吨聚合物增油量指标,对聚合物用量进行了综合优化,为聚合物驱油方案评价提供了一种简易可靠的方法。

提高薄层底水油藏注入水存水率室内研究85-88

摘要:针对薄层底水油藏的注入水沿水平高渗透孔道易窜至油井和沿垂直高渗透部位进入底水层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薄层底水油藏注入水存水率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沿高渗透层建立层内隔板和沿油层与底水层界面建立底水隔板。为了建立层内隔板和底水隔板,研究了清洗液、密度调整液、隔板液和过顶替液4种工作液。并设计了清洗隔板液通道、局部提高底水密度、注入隔板液、过顶替和关井侯凝等施工工艺。通过合理选择工作液和建立施工工艺,可使层内隔板和底水隔板在一次施工中同时完成。隔板的建立由可视化物理模拟形象证实。

常用水驱特征曲线理论研究89-92

摘要:将平均含水饱和度与岩心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不同函数关系式与Welge方程相结合,导出了目前国内注水油田开发评价和可采储量标定中最主要、最常用的4类水驱特征曲线——马克西莫夫-童宪章水驱特征曲线(甲型)、沙卓洛夫水驱特征曲线(乙型)、广义西帕切夫水驱特征曲线(广义丙型或卡札柯夫曲线)和广义纳扎洛夫水驱特征曲线(广义丁型或俞启泰曲线)。为进一步揭示这些水驱特征曲线的油水两相渗流比值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用界面张力法测定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93-95

摘要:采用悬滴法,测定了在模拟地层温度为356.5K、压力为8.54~23.43MPa时的CO2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实验发现,CO2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增加近似呈线性下降趋势。对该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并用外推法计算出当界面张力为零时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4.17MPa,与实验观测达到一次接触混相状态时的压力(23.43MPa)相比,相对误差为3.16%。采用界面张力确定CO2与原油间的最小混相压力,既可通过直接观测接触混相状态确定,也可利用所测界面张力数据进行估算,操作简单易行,且耗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