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0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活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1-7

摘要: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NE、NW向为主的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侏罗系主要发育NE、NW向三角洲沉积体系。基底断裂的早期“显性”活动控制了主要二级构造带的边界、古凸起(古梁)展布、主断裂分布及四大压扭构造带的展布方向。后期NE向基底断裂的“隐性”活动导致上部盖层破碎,使早期的二叠纪古凸起带成为浅表断裂破碎带。河道水系的冲刷下切极易取其走向,从而控制了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的主河道及主砂体沿NE向主断裂构造线及早期凸起带的展布,进而也就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基底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早期原生成藏与晚期调整次生成藏和再分配,盖层断裂通过与基底断裂的(反)树Y型、阶梯型、交叉型3种耦合方式形成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组合而控制成藏,两类断裂在活动期和静止期控藏作用各不相同。腹部凸起区及斜坡上部为“三位一体”断控砂体次生成藏模式,凹陷区和斜坡下部还可能存在低幅度背景相控砂体原生(混生)成藏模式。油气沿古梁聚集的构造本质是基底断裂显性及隐性活动的上延穿层效应。基于这2种模式,提出了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勘探领域和勘探方法。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克拉通坳陷盆地煤成气成藏机制8-12

摘要:克拉通坳陷型含煤盆地具有构造稳定、沉积速率低、煤层分布广、温度场和压力场渐变式演化以及构造变形微弱等特点。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采用德国IES公司含油气系统PetroMod模拟软件,对煤成气成藏过程进行了模拟。坳陷型含煤盆地煤成气藏的成葳特性表现为:岩性气藏为主;气源灶呈“广覆式”分布;以近距离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叠置的砂体和裂缝发育带构成优势运移通道。

断陷湖盆沟谷及构造坡折对砂体的控制作用13-16

摘要:对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古地貌和砂体发育关系的研究表明:断陷湖盆的盆缘发育断槽、断裂调节带和下切河谷3种基本沟谷类型,这3种沟谷控制了砂、砾岩扇体发育的位置;沟谷处的同沉积构造坡折带进一步控制了砂、砾岩体在湖盆内的展布,即砂体厚度在坡折带之下增厚,砂体展布方向与构造坡折带走向一致。各裂陷幕同沉积构造坡折带特征及其对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始裂陷幕发育陡坡控盆断裂和缓坡反向断裂,主裂陷幕发育陡坡控盆断裂和缓坡同向断裂,这些断裂形成的各种同沉积断裂坡折带控制了砂体的发育;裂陷收敛幕断裂活动减弱,部分同沉积断裂坡折转化为挠曲坡折,两者共同控制了砂体的发育。

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17-23

摘要: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分布特征,与构造油气藏相比,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更具有优势,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①岩性圈闭形成较早,形成期次比较多,有利于更多地捕集油气;②油气仅靠初次运移和短距离的二次运移就可以成藏,不一定需要长距离二次运移;③岩性油气藏烃类充注相对较早;④岩性油气藏保存条件更为优越;⑤岩性油气藏可以分布在低势区,也可以分布在高势区;⑥岩性油气藏可以富集在低水位体系域,也可以富集在高水位体系域。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岩性油气藏具有更优越的形成条件和更大的勘探潜力,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

石油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大庆油田2005年原油产量4495万t23-23

摘要:2005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推进“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战略,取得10项重大突破,续写了全国原油年产量第一、采收率第一、纳税第一的纪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5年大庆油田全年生产原油4495万t,天然气24.4亿一,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新增石油探明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均突破亿t,创油田开发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大庆油田公司坚持自主科技创新,创新勘探思路、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实施科学勘探,积极寻求石油勘探新领域、新目标,实现了勘探的大突破。在松辽盆地取得突破的同时,海拉尔盆地探明储量达1亿t。大庆油田迎来了第三次储量增长高峰期。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史数值模拟24-29

摘要:成藏史数值模拟是通过对成藏温度及成藏诸要素(生、储、盖、运、圈、保)的模拟来研究油气聚集规律,确定成藏主控因素。对黄骅坳陷孔西潜山埋藏史、地热史、生储盖发育史和排烃史的研究表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主要形成两期油气藏,第一期油气成藏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该期生烃量有限,成藏规模较小;第二期成藏始于早第三纪且持续至今,是黄骅坳陷的主要成藏期。对上古生界石炭一二叠系成藏条件的综合研究表明,以孔西潜山为代表的黄骅坳陷的成藏主控因素是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的匹配以及成藏后的保存条件,次要因素是储集层和盖层条件。

石油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渤海湾将成为中国第三大油田29-29

摘要: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获悉,位于渤海辽东湾海域的自营钻探预探井金县1-1-2D井喜获成功,预计日产原油约136t,天然气超过20679m^3。此次发现的金县1-1含油构造,是在已有12口废弃探井的、国外大公司先后16年勘探却最终放弃的区块内。有关专家分析指出,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步入到以提高发现率、采收率为主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储集性非常规评价30-33

摘要: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在宏观上以块状、顺层状、不均匀斑块状分布;在微观上,不同性质的沥青以充填状、侵染状充填于孔隙及胶结物中。实验表明,常规物性分析不能客观地表征被不同性质沥青充填的砂岩的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因此在定量测算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残余孔隙度和残条得透率来客观表征沥青砂岩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的方法。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表明,低粘度原油可以再次充注残余孔隙度大于4%的沥青砂岩并溶解其中的有机质,使其残余孔隙度和残余渗透率大幅度提高,从而成为有效储层。

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烟囱构造特征34-36

摘要:在异常高压发育、有流体活动及发生沸腾作用的地层内,易形成烟囱构造。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超压一般出现在明月峰组下部地层,部分井的泥岩超压带开始发育于灵峰组。古新世和始新世地温梯度高,是大量生烃和热流体形成时期,也是烟囱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根据其成因,将烟囱构造分为有机、无机和混合3种类型,有机成因和混合成因是台北坳陷烟囱构造主要发育类型。有机成因又分为泥底辟型和层间侧向疏导型;混合成因有热液底辟型和热液断涌型。烟囱构造的发育可以引起幕式排烃和改善储层物性,不仅有利于烃类的运移,也有助于油气的聚集成葳,压力过渡带和正常压力区的目的层是油气富集有利地区。

黄河口凹陷BZ34断裂带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模式37-41

摘要:应用单井及二维盆地模拟、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定年等方法和技术,对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生烃演化史、BZ34断裂带油气运移通道、油气来源和充注历史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新构造运动活动地质背景下,油气成藏可以在数百万年内快速完成。在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活跃烃源岩及其持续快速、充足的供烃能力、断裂贯通型输导格架高效的油气汇聚效应与快速穿层运移是油气晚期多层系快速成藏的主控因素。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层岩石类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42-46

摘要:根据储层岩石的层理构造产状将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层分为变形层理混积岩岩层、水平层理混积岩岩层和块状层理混积岩岩层3种类型。对备类岩层的成因、组成、岩石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类型的混积岩层对应3种沉积环境。岩层的岩石类型组合决定了储层岩石的做结构构造,而微结构构造决定了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微裂缝发育程度,进而决定了储层的物性。变形层理混积岩岩层的储层物性最好;水平层理混积岩岩层次之;块状层理混积岩岩层储层物性最差,这种储层必须配合以发育的构造裂缝才有实际意义。本区储层的含油气性与储层的岩性和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有关。

利用对比技术分析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储层孔隙特征及有效性47-52

摘要:镜下成岩演化及孔隙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台北凹陷储层孔隙纵向上分为原生孔隙带、原生与次生孔隙混合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减少带、二次次生孔隙发育带和二次坎生孔隙减少带6种形式。结合层序地层分析,利用对比技术对各孔隙带的展布特征分析表明,储层孔隙明显分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整体呈现“西深东浅、南深北浅”的特征。根据现有工程技术条件,明确了储层孔隙的有效性与次生孔隙发育带关系密切,主体分布在次生孔隙发育带深部。根据台北凹陷储层物性控制因素、沉积埋藏史以及油气运移机理等特征,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并分析了储层有效孔隙下限的控制因素,为隐蔽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高速层出露区常规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3-57

摘要:对比分析了低速近地表和高速近地表对反射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近地表速度为低速时,可以将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近似等同于反射纵波记录。这就是常规地震勘探在低速带区勘探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当近地表速度为高速时,随着界面倾角和入射角的增加,垂直检波器记录的地震记录等效为反射纵波记录的误差增大.这就是存在高速近地表区地震勘探的难点之一。用三分量检波器替换垂直检波器,进而来完整地记录矢量地震波场,这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办法。提出了对高速近地表区进行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方法。

利用催化加氢热解技术提取沉积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58-63

摘要:利用催化加氢热解技术提取了高演化沉积有机质中共价键结合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探讨了干酪根催化加氢热解反应机理,并考察了反应产物分布和影响反应的关键变量。实验表明,程序升温固定床催化加氢热解反应条件:温度上限为520℃,升温速率为5℃/min,氢压大于10MPa,氢气流量为5L/min,分散型催化剂为MoS2(Mo的质量分数为1%)。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加氢热解对提取高产率、结构重排少的干酪根中共价键结合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独特作用。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有机地球化学领域。

石油学报杂志油田开发
聚合物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实验研究64-68

摘要:通过室内三维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了非均质砂岩油田聚合物驱油过程中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变化特征.探讨了采用聚合物驱工艺的储层类型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育隔层的条件下,中渗透层贡献程度达到了48.35%;其次是低渗透层,贡献率为30.86%;而高渗透层仅为20.79%。聚合物驱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中、低渗透层的波及系数。与注水工艺相比,聚合物所具有的粘弹性能提高驱油效率,但其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是有限的。

聚合物凝胶在油藏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研究69-72

摘要:为了确定凝胶体系在油藏条件下调剖的适用性,对影响凝胶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脱水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原胶-铬凝胶体系的脱水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反应速率常数随交联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阿累尼乌斯(Arrhenius)关系式计算得到,黄原胶-铬凝胶体系的反应活化能为144.2kJ/mol。凝胶的脱水行为基本上不受矿化度的影响。提出了评价凝胶脱水程度的方法,即通过脱水反应活化能预测某一温度条件下凝胶的脱水程度。凝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脱水是其固有的性质,轻微的脱水并不影响:疑胶在孔隙介质中的作用。给出了脱水程度为原体积的50%、20%和10%时凝胶有效期的预测结果。

不同类型凝析气藏在低渗多孔介质中的相态及采收率研究73-76

摘要:用凝析油含量不同的凝析气分别在PVT筒和长岩心中进行了衰竭实验,并应用超声波测试技术测试了其饱和度以及高温、高压平衡凝析油气相渗曲线和常温、低压常规油气相渗曲线。实验表明,凝析油含量高的凝析气在多孔介质中凝析油的采收率比PVT筒中约高1倍。采用不同相渗曲线及CMG数值模拟软件对长岩心衰竭实验中凝析油的采收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造成凝析油采收率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界面张力导致凝析油气相渗曲线的差别。在数值模拟中,应当使用真实相渗曲线。对于含凝析油低的凝析气藏,多孔介质中定容衰竭凝析油饱和度远高于PVT筒中凝析油采收率.多孔介质中蒸发现象不明显。凝析油饱和度达到最大值后,随压力的降低不再变化,这表明低渗凝析气藏中尽管凝析油含量低,其污染仍然存在,不能忽视。

特高含水期油田动态监测系统优化技术研究77-80

摘要:对大庆油田目前所有的注入剖面和产出剖面测井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在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得到试验区块的模拟吸水剖面和产出剖面,与测井得到的吸水剖面和产出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了使两者之间有可比性,对小层流量进行了合理的劈分或合并,求出两者之间的样本偏差。其结果可以用于制定下一步动态监测方案.从而达到对试验区块的动态监测系统的优化,为充分挖掘试验区块剩余油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