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0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1-4

摘要: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总体处于盆地负向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为南倾的单斜带和洼陷带,无特征明显的正向构造圈闭,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展布断层不发育,目的层埋深大,勘探程度低.该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有高压带、断层区、沉积相、古隆起四元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地层和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重要领域.勘探部署方案是:立足富洼陷,寻找古隆起,优选沉积相,解析断层区,预测高压带,勘探叠合区.在该区部署了多口探井,均取得了勘探突破.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低效气藏的形成机理5-9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一个地质储量为5336.52×108m3、含气面积为4054.6km2的大气田,同时也是一个低丰度储量、开发难度大的气田.对该气田低效形成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储集体内部非均质性强,平缓构造背景导致气柱高度小,因而气层连通性变差,异常低压使天然气穿透流动能量不足,这些是导致气藏低效的主要因素.

华北盆地中南部早古生代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10-16

摘要:华北盆地下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厚度较大.虽然其沉积沉降中心不断迁移,但其迁移性主要受板缘构造活动带影响,板内并未发生构造变形(褶皱、断裂),故沉积环境和沉积厚度差异不大,总体表现为浅水、高能、盆内碎屑丰富的陆表海沉积环境.沉积岩的有机质丰度低,基本无有效生油岩发育.统计了1500余个沉积岩有机质丰度资料,总结了有机质丰度与岩性、沉积相的关系,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孔洞型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表明,加里东期古岩溶主要发生在太康-开封古斜坡,印支期古岩溶主要发生在郯庐断裂西侧的褶皱和推覆构造带,可形成有工业意义的碳酸盐岩储集层.

鄂尔多斯西部长6砂岩成岩演化与优质储层17-23

摘要: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盐池-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砂岩成岩作用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套砂岩目前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的早期,受酸性成岩环境控制,长石类易溶颗粒普遍发生溶蚀,石英次生加大发育,特别是早期形成的绿泥石粘土膜非常发育.对砂岩组分的统计和计算表明,机械压实作用是造成该区原生孔隙消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为胶结作用,而由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约为初始孔隙度的10%.结合沉积相分析成果,在研究区可划分出3个典型的沉积-成岩相带,即:台型三角洲前缘-绿泥石胶结+晚期铁方解石交代相,坡型三角洲前缘-绿泥石胶结+晚期铁方解石交代相,三角洲前缘末端-绿泥石胶结+晚期铁方解石交代相.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绿泥石胶结相带,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安边至铁边城的一个不规则的区域内.

准噶尔盆地钙质夹层成因及层序地层学意义24-27

摘要: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井区为例,探讨了侏罗系西山窑组三角洲前缘亚相油气储层中钙质夹层的成因机制,揭示了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钙质夹层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的底部和河口坝的顶部,可以作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标志.对石南井区含油层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建立了该区层组(六级层序)级别的地层叠置模式及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博兴洼陷下第三系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岩性油藏形成机制28-32

摘要:博兴洼陷下第三系岩性油藏的形成具有'复式排烃、排聚耦合和四元控藏'的总体特征,而其独特的烃源岩结构和地层压力系统决定了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烃源岩在排烃方式、排烃机制以及岩性油藏成藏特点上的不同.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地层压力较高,多为微裂缝排烃;其排烃效率高、范围大,油气顺层侧向运移至洼陷南斜坡鼻状构造的储层发育带聚集成藏.而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较分散,地层压力低,多为差异突破压力排烃;其排烃效率低、范围小,只有在有效排烃体内的储集体才可能聚集成藏.断层排烃可以提高其排烃效率和成藏有效性,沙三段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洼陷中心附近.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33-37

摘要: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段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38-41

摘要: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马五段白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白云岩成因,并建立了本地区白云岩的形成模式。区内马五期沉积环境为陆表海潮下-潮间坪碳酸盐沉积,白云岩产状呈透镜体状,具有穿层、爬坡特征,岩性以微晶、粉晶白云岩为主;微量元素表现为低锰、低锶、低钠;碳、氧同位素特征为:δ^13C值在零值附近,而δ^18O值偏负。该地区的白云岩成因为潮间,潮下环境下的准同生期-成岩早期海水-淡水混合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结果。

海外油气田开发新项目评价方法研究42-47

摘要:中国石油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准选好新项目.新项目开拓程序包括信息获取-资料收集-快速筛选-技术经济评价-决策-投标-谈判-项目跟踪-接管的全过程,可分为机会研究、评价决策和谈判接管3个阶段.项目机会研究中的快速筛选方法是以公司的投资政策为依据、对制约项目的关键因素进行审查,根据项目的优势和技术难度,筛选出进一步进行详细技术经济评价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主要针对项目类型确定评价技术路线,油气开发项目以有效储量及潜力评估为核心,在开发工程及对开发难度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合同模式研究项目收益大小.新项目综合优选排队方法是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影响项目的关键技术经济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新项目的综合评估排序.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对烃类的蚀变作用48-52

摘要: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是指硫酸盐与烃类作用,将硫酸盐矿物还原生成H2S等酸性气体的过程,是高含H2S天然气形成的重要机制.由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是热动力驱动下烃类和硫酸盐之间的化学反应,因此伴随着烃类的氧化蚀变,烃类气体的组分和碳同位素则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渤海湾盆地古生界高含硫化氢气藏中烃类气体组分和碳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消耗烃类的过程中,重烃类优先参与了该反应,从而导致天然气的干燥系数增大.同时,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过程中,12C-12C键优先破裂,12C更多地参与了该反应,而13C则更多地保留在残留的烃类中,使反应后残留的烃类中相对富集13C,烃类气体碳同位素值增重2‰~4.0‰,且重烃类碳同位素的增重幅度大于甲烷.

利用分形维数定量表征断裂发育程度——以红柳地区为例53-56

摘要:根据分形几何学的重要参数--分形维数可以反映复杂分形体空间分布的特征,将红柳地区构造层断层系作为一个平面集来进行分形维数的研究.按照研究区不同构造层系断裂带的特点,将该区分为垦东断块区、垦利断块区和垦东6断块区3个子区域,并分别对T6、T2和T1这3个时期的构造层断层系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系分形维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断裂的发育程度,可以作为断裂系统研究的一种辅助手段.

用Markov链模型随机模拟储层岩相空间展布57-60

摘要:将Markov链模型应用于储层建模来获取二维或三维的储层岩相展布图像是近年来储层随机建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应用该模型时,须将一维的Markov链模型拓展到二维、三维,同时要对侧向转移概率矩阵的估算和顶层初始化这2个关键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对二维和三维的空间Markov链模型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依据Walther相序定律从岩相状态之间的转移记数矩阵入手,来估算侧向转移概率矩阵的方法,并对顶层初始化的解决办法进行了探索.在相关原理及技术细节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Markov链模型进行二维储层岩相空间分布随机模拟的具体算法.二维空间Markov链模型的实际算例表明,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有效的.

石油学报杂志油田开发
三元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维物理模拟研究61-66

摘要:建立了三元复合驱纵向非均质油藏物理模型.在该模型上布置了压差传感器和饱和度测量探针,测量了三元复合驱的开采效果、压力场和饱和度场变化,研究三元复合驱提高波及效率与驱油效率的宏观渗流机理.对于纵向非均质油藏,三元复合剂在油藏内的吸附、滞留、乳化等作用下使阻力增大、压力上升及流动转向.在平面上,三元复合剂从主流线流向两侧非主流线的剩余油区,驱替出剩余油,提高了平面上的宏观波及范围;在纵向上,三元复合剂从高渗层内流向中低渗层,提高了纵向波及范围.在三元复合剂的协同作用下,不仅驱替出高渗层及主流线上的残余油,而且驱替出中低渗层、非主流线上的剩余油.因此,三元复合驱可以提高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海拉尔油田沉凝灰岩储层岩石稳定乳化压裂液的研制及应用67-70

摘要:在对海拉尔油田碱性沉凝灰岩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经常出现前置液造缝顺利但加砂时发生砂堵的早期砂堵现象.对碱性沉凝灰岩岩石矿物学和岩石的水化实验研究发现,碱性沉凝灰岩储层具有强烈的水化作用.分析了常规水基压裂过程中水化作用导致早期砂堵的原因,研制了防止碱性沉凝灰岩水化的岩石稳定乳化压裂液.现场应用于24口井40个压裂层位,压裂施工均获成功.利用这种压裂液不仅解决了早期砂堵问题,而且油藏改造也取得良好效果.

分支水平井和直井井网油水两相渗流理论研究71-73

摘要:根据拟三维原理,将理论分析方法和一维油水两相渗流理论相结合,求解分支水平井和直井混合井网三维两相非活塞渗流问题.采用适当的保角变换,将XY 平面二维两相复杂渗流问题转化为一维两相问题求解,从而确定出水平井在油水两相流条件下XY平面内的渗流阻力,根据各部分的渗流阻力,确定出水平井的产液速度和无因次产液速度;根据一维渗流条件下见水前后的无因次时间和无因次见水时间,确定出井网条件下见水前后的无因次时间和无因次见水时间.根据水平井的无因次产液速度确定出直井的注水速度,无因次注水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该理论的建立为水平井整体注水开发油田的动态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弱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驱替机理74-77

摘要:利用室内微观驱替实验装置,采用透明的单层油砂充填模型研究了弱凝胶驱和后续水驱过程中不同时刻各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微观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弱凝胶沿原先被水占据的大孔道流动,并且可以通过变形被挤入窄小孔喉,在弱凝胶的前沿存在稳定的水胶界面.在后续注水过程中,存在于大孔道的弱凝胶迫使后续注入水改向进入未被注入水波及的小孔隙,驱替的残余油滴聚集并形成油墙.弱凝胶的流体改向作用是提高微观波及效率和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弱凝胶的粘弹作用有利于在油藏深部进行深度调剖.

聚合物驱油开发指标预测模型78-80

摘要:根据聚合物驱油机理,综合应用聚合物驱开发输入输出指标历史数据以及数学建模方法,建立了聚合物驱开发指标动态规律数学模型,分析了描述聚合物驱本质的油田开发动态特征.应用该模型,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区块开发指标进行的预测结果比较理想.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结构形貌研究81-84

摘要:用自组装技术在云母片表面制备了固体膜,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结构形态.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和分析了4种去溶剂化后HPAM分子的结构形貌.结果显示, HPAM在云母片表面均呈现规则的分布,但分布形态差别很大.有的呈花朵状,有的呈树枝状,有的呈梳子状,形态各异,结构的异同非常清楚.这种方法有助于了解聚合物分子形态乃至其凝胶结构,同时也有助于研究聚合物溶液结构和开发新型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