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0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多旋回叠合盆地构造控油原理1-9

摘要: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揭示了多旋回叠合盆地的构造控油特点.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这3个伸展-聚敛旋回的演化.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控油作用具有6个基本特点:①三大伸展期的原型盆地发育了三套优质烃源岩;②三次关键构造变革期孕育了三个有效成藏时期;③原型盆地的叠合界面导致了新的成藏组合类型;④多旋回盆地叠合产生了多种成藏模式;⑤新构造运动导致油气晚期成藏具有普遍性;⑥油气分布受控于叠加地质结构,具有有序性与层次性,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受控于盆地结构的层次性.

塔里木盆地主力烃源岩的诸多证据10-15

摘要:对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相分析、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及生烃-成藏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是塔里木盆地海相主力烃源岩.主要依据有:①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是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奥陶系沉积水体最深的层位,沉积有机质相对平均含量最高;②北部坳陷区地震响应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下部为一套弱反射或无反射区,具有以泥质岩为主的反射特征,推测为烃源岩,其地震反射特征与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反射特征相似;③海平面变化及沉积相分析表明,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的饥饿盆地-盆地边缘相环境,据推测分布于整个北部坳陷区;④生烃-成藏配置关系分析表明,塔中及塔北隆起的主要海相原生油藏的成藏期为晚海西-燕山期,与北部坳陷区下奥陶统上部-中奥陶统烃源岩的生油高峰期吻合,而与下寒武统源岩生油高峰期(晚奥陶世-石炭纪)及上奥陶统源岩生油高峰期(白垩纪以来)不配套;⑤目前在塔中及塔北隆起已发现的油气藏分布特点说明了油气主要来源于北部坳陷盆地相烃源岩分布区.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16-20

摘要:论述了陆西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类型与油气运聚特征、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的证据以及不整合-断层运聚体系的成藏模式.陆西地区存在上超-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削蚀型和整一-整一型4种不整合类型,其中上超-削蚀型和整一-削蚀型不整合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在陆西地区有6种不整合结构类型,其中Ⅰ、Ⅱ型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最有利.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发生于陆西斜坡区,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隆起区.陆西地区存在源边-不整合-斜坡-环带状和源外-不整合-断控-阶状2种成藏模式.由此可见,与不整合有关的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主要位于陆西斜坡区、三个泉油田与石南油田接合处及三南凹陷南段.

马海-大红沟凸起油气勘探成果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勘探方向21-25

摘要: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大红沟凸起区的勘探成果及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盖组合、构造与演化特征、成藏类型等)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周围的侏罗系生油凹陷,具有油气源多、储层厚度大、油气运移距离远、圈闭发育和油藏分布多的特点.对其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发育的3大古凸起区是今后勘探的有利目标.

中国碳酸盐岩大气田硫化氢分布特征及成因26-32

摘要:具有工业价值的硫化氢气藏可为硫磺产品提供重要资源.对中国目前发现的8个碳酸盐岩大气田中硫化氢气体的含量特征分析表明,含硫化氢气藏主要分布在三叠系,在二叠系、石炭系、奥陶系、寒武系和震旦系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硫化氢含量较高的气田和层位普遍发育硫酸盐岩,这是控制天然气藏硫化氢含量的关键因素,温度和时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碳酸盐岩大气田中的硫化氢是由硫酸盐还原和烃类裂解生成的.

辽河坳陷黄沙坨油田沙三段粗面岩储层地震预测33-36

摘要:随着火山岩油气藏的发现,火山岩作为油气储层的重要性已引起勘探开发工作者的更多重视.火山岩石物性和储集空间具有特殊性,一些原本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已不适用火山岩储层预测.研究发现,火山岩储层与非储层之间存在差异,应灵活运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火山岩储层的预测.对辽河坳陷黄沙坨地区沙三段粗面岩储层地震预测结果表明,综合运用精细构造解释、多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基于模型的储层参数反演、电阻率差比法裂缝预测等实用技术,在研究区实现了粗面岩储层的地震预测及描述,其结果与钻井实测数据比较符合.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古地貌研究37-39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位于稳定克拉通中央古隆起东北部,是一个与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有关的风化壳型气田.对其古构造、地层出露状况和沟槽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残余厚度法对奥陶系古地貌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貌单元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高精度层序地层技术在松辽盆地南部隐蔽油藏勘探中的应用40-43

摘要:基于构造层序与基准面分析原理,利用高分辨地震、测井、岩相等资料重点研究了白垩纪松辽湖盆各体系域的沉积特征.应用多种地球物理手段在体系域内进行的储集层预测、岩性-地层圈闭分析及勘探实际表明,本区发育在湖扩展域和高位域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远砂坝以及湖底扇等各类砂体,对形成隐蔽油气藏最为有利.大布苏地区勘探实例可以作为隐蔽油藏勘探的典型,对广阔的松南西部斜坡区下步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烃源岩非均质性对生烃和排烃定量计算的影响44-47

摘要:对烃源岩宏观非均质性的级别进行了划分,重点考察了韵律层这一级别烃源岩非均质性的特点.对以往利用体积法计算生烃量及利用'压实-排液'模型计算排烃量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考虑到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别是韵律层非均质性的特点,提出了计算非均质性烃源岩生烃量及在不同排烃模型下的排烃量的新方法.以牛38井中的一段烃源岩为例,详细介绍了新方法的计算流程.与以往的方法进行比较表明,新方法计算精度较高.

正确理解和使用工业油流标准48-51

摘要:现行的工业油流标准作为地质储量的起算标准,经过50多年的争论、演化和应用,证明其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部分体现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理念;但对低渗透及特低渗透储层,特别是对于须采取酸化及压裂等增产措施的储层,衡量其是否达到工业油流标准时应使用单井稳定产量.稳定产量与试油初期瞬时高峰产量的比值一般为2/5~1/8,不同地区、不同物性条件的储层有所差异.尽管提高措施强度可以提高试油初期的瞬时高峰产量,但稳定产量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储层厚度与渗透率的乘积.对于低渗低产储层,由于层间的相互干扰,合层测试产量与分层测试产量之间并非简单的求和关系.

石油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柴达木建设千万吨级大型油气田9-9

摘要:未来5年内,中国石油青海油田油气年产量将突破1000万t,跨入千万吨级大型油气田的行列。柴达木盆地具有丰富而优质的油气资源,是青海油田的主要勘探开发领域。盆地内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青海油田在柴北缘马北等地区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长足进展。截至2004年底,累计发现油气田25个,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质储量4亿多吨,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4005亿m^3。油气年产量突破400万t,多项指标创历史之最,实现了油气产量历史性的新跨越。

敬告作者55-55

我国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网105-105

摘要:我国正在加紧建设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网,以高效、清洁的天然气资源替代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石油学报》2005年第4期部分文章预告126-126

西南石油学院简介-F003

摘要:西南石油学院创建于1958年,观占地约100万m^2,包括四川成都、南充两个校区,总建筑面积70余万m^2;是一所以石油和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社会通用专业设置广泛,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文、法相结合,层次齐全、学科配套、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学校。

石油学报杂志油田开发
疏水缔合聚合物驱油能力的三种重要影响因素52-55

摘要:根据三次采油的特点,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与疏水缔合聚合物(HAP)的相互作用以及HAP的吸附和临界缔合浓度对HAP驱油能力的影响.微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复合型表面活性剂均能使HAP溶液粘度大幅度降低.原油的活性组分可生成上述物质,油田水处理也可能引入微量表面活性剂,所以这些影响因素不可忽略.HAP的结构特征使其在岩石矿物表面的吸附量约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1.7倍.根据HAP的缔合特性要求,其驱油体系的有效浓度须高于缔合浓度,以保证足够的驱油能力.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大大增加了HAP增粘体系在油田应用的难度.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效果评价研究56-59

摘要:自1993年以来,大庆油田先后开展并结束了5次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为评价试验效果,在第3次试验即杏二区西部三元对复合驱结束后钻了杏2-2-检试1密闭取心检查井,从井网、注采关系及取心目的层PⅠ3层的空间分布上看,该井是很有代表性的.对杏树岗油田北部PⅠ3层密闭取心检查井水驱与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率对比分析表明,两种不同的驱替方式具有相同的驱油效率,说明三元复合驱的优越性并没有显示出来,所以仅从提高采出程度对三元复合驱效果作简单评价是远远不够的.

利用神经网络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60-63

摘要: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剩余油饱和度是一个变量,且受多种因素的共同控制,预测难度较大.针对构造背景相对简单、分层测试资料比较齐全的海上非注水开发的典型边、底水油藏,初步研究出了一套根据主要的多种动、静态参数并应用神经网络技术预测含水饱和度随时间变化速率的方法,进而根据含水饱和度变化率来预测不同时期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在我国海上某油田进行了应用实例验证,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