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0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主要认识和勘探方向1-7

摘要:我国西部的盆地基本上都属于小型克拉通盆地,其石油地质特征可以概括为:①盆地主要为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发育史,造成油气资源分散;②多套烃源岩复合叠置,多阶段成烃演化与油气多期成藏;③两套构造层和多套沉积沉序形成多种储集类型;④多套沉积层序和后期构造运动控制的油气多期成藏决定了勘探的多目的层和勘探工作的复杂性,晚期成藏现象尤其值得重视;⑤油气藏类型多.各层系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丰富,前陆盆地冲断带主要是构造型,克拉通区油气藏类型主要是构造、岩性、地层和复合型油气藏.根据这些石油地质特征,西部地区的重点勘探领域主要分布在继承性的古隆起区、前陆盆地和正向构造上的岩性地层带.参照西部地区年均新增探明油气储量的趋势,未来10年内年新增探明油气可采储量可保持在0.5~0.7亿t和1500~2000亿m3.

再论贺兰山地区新生代之前拉张活动的性质8-11

摘要:贺兰山地区在新生代之前经历了几次区域性的伸展活动,表现出显著的'多旋回'构造特点.而导致这些伸展活动的机制并不一样,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在早古生代不是拗拉槽,而更可能是北祁连岛弧靠大陆一侧的弧后盆地,在晚期演变为弧后前陆盆地.在此期间,其沉积表现出较典型的非补偿型前陆盆地的特征.在晚古生代,由于伸展的时间晚于造山期,因此该地区也不是所谓的碰撞谷,而是北祁连造山带及临近地区后期伸展跨塌的结果,伸展开始的时间发生在晚泥盆世晚期;在中生代早期,贺兰山地区北段由于受南侧的挤压发生伸展,因此不是前陆前渊而是碰撞谷.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石油地质特征12-17

摘要:对乌什凹陷重-磁非地震资料和新老地震剖面的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了解释,确定了乌什凹陷的盆地结构和断裂构造格架,分析了中生界的地层分布特征,对乌什凹陷的构造区带进行了重新划分.结果表明,乌什凹陷构造样式在东、西向有一定差异,可分西、中、东3个次级凹陷以及西、东2个低梁带,中生界主要分布在乌什凹陷东部.对乌参1井及邻区沉积储层研究表明,乌什凹陷白垩系扇三角洲相砂砾岩物源来自温宿凸起,与北部和东部沉积体系有较大差别.凹陷内白垩系砂岩储层发育, 总厚度约为200~300m,纵向上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在阿瓦特河剖面的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新发现了一套更好的湖相灰黑色泥质泥晶云岩源岩.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母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生油潜力巨大;西部石炭-二叠系海相源岩的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丰度低,综合评价其生油潜力相对较差.乌参1井油气源对比和成藏研究表明,其油气不同源,天然气来自侏罗系陆相腐殖型源岩;原油来自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湖相腐泥型母质.乌参1井为常温超高压层状富含油凝析气藏,其成藏机制为:异常压力封存箱内,侧向运移供气,沿断裂或不整合面充注,择优富集,晚期成藏.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乌什凹陷东部低梁及其南翼陡断阶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运聚成藏区带,它们具有类似于却勒地区的有利成藏条件,是目前石油勘探的最现实领域.

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早白垩世盆地的重新厘定18-22

摘要:对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解释,结合钻井资料对其早白垩世时期的沉积与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盆地的原型进行了新的厘定.在早白垩世时期,该区中部并未发育宽台山-黑山隆起与天泉寺-合黎山隆起,原酒西盆地与花海、酒东和金塔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泉盆地.其中,原花海、酒西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西坳陷,内含青西、赤金、石大-花海3个凹陷,后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花海次凹、石北次凹和大红圈次凹.原金塔、酒东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东坳陷,内含金塔、盐池、营尔和马营4个凹陷.2个大坳陷间以嘉峪关隆起作为分隔,而原始盆地的南部边界应位于现今边界以南30~50km处.

大巴山前陆盆地形成及演化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23-28

摘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大量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大巴山前陆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分析了油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大巴山前陆盆地形成始于燕山中幕,盆地演化经历了J1-J12陆内坳陷湖盆阶段、J22-J3前陆盆地阶段、K1-N盆地萎缩阶段以及喜马拉雅期最终定型阶段.大安寨段和凉高山组两套优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侏罗系发育大安寨段、凉高山组自生自储型和下沙溪庙组下生上储型3套生储盖组合.有利勘探区带包括大巴山前冲断带、川北凹陷带和川中低隆起带.

川西两期前陆盆地南北两段构造演化的地球物理特征29-32

摘要: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早中生代和晚新生代两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无论是前陆盆地的发育程度还是前陆变形特征及前渊带沉积作用,盆地的南、北两段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川西地区及邻区的重磁场特征,获得了川西地区基底性质及主要断裂带分布的研究成果.德阳-绵阳一带刚性基底对新生代变形由南向北的传播起了阻挡作用,奠定了新生代变形南强北弱的格局.同时,一系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新生代变形作用.基底性质的差异和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存在是造成川西前陆盆地南、北两段差异的主要制约因素,直接造成了南、北两段新生代变形的差异.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系统33-37

摘要: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法、研究特点及信息集成需求状况,讨论了信息集成系统的设计思路,提出了以数据集市、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构成的三层式系统结构,由数据集市、空间分析、三维可视化、图形输出、油气藏预测评价和资源库等子系统实现系统功能,以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平台对该系统进行二次开发.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将为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可共享的集成平台,提高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

断-压双控流体流动与油气幕式快速成藏38-43

摘要:通过对超压的成藏物质效应和能量效应分析,系统论述了超压盆地油气幕式快速成藏机理.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使深部源岩和时代较老的源岩与较年青的源岩(准)同时保持在有利的生排烃阶段,而超压伴生的流体排放延迟使深部超压源岩在不同温度、成熟度条件下生成的烃类在晚期集中排放,两者的共同作用增加了有效源岩的层位和体积,进而增大了晚期源岩的累积排烃速率,为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超压可以引起未变形地层的水力破裂和超压流体的初次排放;超压流体的二次排放受超压和断裂特征的共同控制,即断-压双控流体流动.超压的成藏物质效应和能量效应决定了新构造运动(或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油气快速成藏:①油气成藏由多幕次流体充注完成,每一幕次包括稳态汇聚期和瞬态充注期;②油气成藏速率异常高,大型油气田可在0.1Ma内形成;③构造活动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建设性作用,晚期构造(或新构造)控制油气分布.

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勘探技术综述44-47

摘要:针对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勘探这一公认的难题,介绍了济阳坳陷在近几年勘探实践中所形成的碳酸盐岩潜山勘探配套技术系列,如用重、震联合反演,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和连片处理技术提高目标选区和圈闭描述的精度;采用井点储层分析描述技术和井间储层横向预测技术提高储层预测能力;运用油气运聚模拟和模式识别技术,为勘探决策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应用多项钻井工艺技术和酸化压裂改造技术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储层性能.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勘探水平,勘探成效显著.

大民屯凹陷压力场演化及其成藏意义48-52

摘要:利用Basin 2盆地模拟软件模拟了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5条横向地质剖面的压力演化史,并探讨了其超压形成机制及油气成藏意义.模拟结果显示:①大民屯凹陷超压较明显,超压主要出现在沙三段及沙四段,超压演化总体上遵循'无超压-陡增-平缓上升-最高值-下降-最低值'这一规律;②大民屯凹陷超压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沙三段和沙一、二段沉积期(距今43.0~36.9Ma)为超压积累阶段,东营沉积期及其以后(36.9Ma至现今)为超压释放阶段.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均衡压实和生烃作用是大民屯凹陷超压发育的主要机制,断层对超压的积累与释放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②大民屯凹陷的超压对油气成藏起着积极的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和通道,提高了高分子量组分特别是'蜡'的排出效率,同时也是泥岩刺穿构造的诱发因素,并可成为下伏油气藏的优质盖层条件.

石油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中国油气有重大发现——西藏蕴藏大量油气资源7-7

摘要:在“新一轮中国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初步证实,西藏高原羌塘盆地蕴藏大量油气资源,将成为青藏高原海相盆地找油最具有前景的地区,并有可能成为中国油气工业的新领域。

《石油学报)2005年第1期部分文章预告72-72

柴达木油砂资源开发前景看好82-82

摘要:目前结束的柴达木盆地首次油砂资源野外调查表明,柴达木盆地油砂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目前,我国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而国际油价又持续走高。在这种形势下,油砂作为油气接替资源显得非常重要。在世界范围内,油砂资源量占石油储量的30%。我国的油砂分布较广,最富集的是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松辽盆地。

柴达木盆地天然气探明储量突破3000亿m^387-87

摘要:青海油田台南气田天然气储量近期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该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526亿m^3,从而使柴达木盆地天然气探明储量突破3000亿m^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简介-F003

摘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油气田增产改造方面的专业中心。主要从事:压裂酸化应用技术与应用理论研究;为中油集团公司和中油股份公司生产决策提供技术信息与科学依据;为国内油气田进行综合性科研攻关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技术培训。

石油学报2004年第25卷总目次-Z012

石油学报杂志油田开发
高含水期油藏储集层物性变化特征模拟研究53-58

摘要:在华北油区的5个主力高含水期砂岩油田不同沉积微相带上选取了具有可对比性的292块岩样,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技术、密闭取心井分析技术和示踪剂监测技术,对储集层物理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物性相对较好,长期水驱后变化幅度较大,其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升高了38%和17%,排驱压力和粘土矿物含量分别约降低了23%和24%.河口坝和近岸滩坝储集层物性较差,长期水驱后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升高了17%和12%,排驱压力和粘土矿物含量分别约降低了11%和17%.各种储集层敏感性减弱,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油层润湿性主要从弱亲水变为强亲水.该研究成果在制定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调整方案、选择注采调整措施及设计三次采油方案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孔隙流体的声学性质59-62

摘要:为了研究孔隙流体的声学性质,建立了3种流体性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流体声学性质(速度、密度、体积模量)与地下岩石孔隙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同时还给出了两种流体混合状态下声学性质数学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将天然气的实测数据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误差为0.2%~2%,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