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0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学报杂志地质勘探
基底断裂对松辽南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1-6

摘要:松辽盆地南部主要发育北东、北西和东西向3组基底断裂,受不同大地构造环境控制,表现为伸展、走滑和挤压多种活动性质.以长岭凹陷、英台-四方坨子两个地区为例,分析了基底断裂对盆地区域构造格架、二级构造单元和次级断层形成与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岭凹陷发育北东向的基底断裂,控制北西向次级断层带的形成;英台-四方坨子地区沿嫩江存在一条北北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与北东向的哈拉海等基底断裂共同作用,使次级断层展布方向以南北向为主;北西、南北向次级断层对形成大面积断层-岩性油藏有重要控制作用;北西向基底断裂呈右行走滑性质,主要起到调节北东向断裂带延伸方向的作用;北东向断裂带、近南北向的嫩江断裂带附近是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东沙海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分布的地质因素7-12

摘要:分析了东沙海区似海底反射波(BSR)分布区的地质构造特征,以了解水合物的地质构造控制因素.似海底反射波通常被认为与水合物密切相关,主要出现在下陆坡沉积物碎屑流和浊流发育区,邻近在海陆过渡带,也是活动断裂构造密集发育和快速沉积作用(重力流沉积作用)地区.该区位于被动大陆边缘,发育巨厚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能够供应大量的流体(天然气和水),在渗透性相对高的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物中形成水合物.此外,沿洋陆壳过渡带,岩石圈热结构表现较高的热流值,容易形成似海底反射波.相反,在缺乏似海底反射波分布的广大上陆坡区,较薄沉积作用和构造剥蚀等因素不利于似海底反射波发育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13-18

摘要:柴达木盆地在一定深度及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一方面,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异常高压在一定地质背景下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油气运移中,可以使上覆封隔层产生大量微裂缝,油气向上运移到在较低压储集层中,也可以使封闭性断层开启,通过断层进行侧向运移;异常高压形成的流体势能驱动流体从凹陷中心向凹陷边缘流动,最终形成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分布的格局.该区与异常压力有关的油气成藏模式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即:位于异常高压体系内部裂缝型高压油气藏,异常高压体系下部孔隙型高压油气藏,位于封隔层之上的孔隙型常压油气藏.这些模式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冀中坳陷杨村斜坡结构成因及油气成藏模式19-22

摘要:渤海湾盆地断陷湖盆的斜坡带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通过对廊固-武清凹陷构造演化历程分析,确定了杨村斜坡的形成演化过程.杨村斜坡不具有相邻文安斜坡'深沟高垒'式的垒嵌结构,而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单斜.从斜坡成因机制上解析了垒嵌结构与单斜地质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根据杨村斜坡的单斜地质结构特征,其成藏模式应以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

无烟煤煤层气成藏与产气机理研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例23-28

摘要:煤层气成藏和产气必须具备6个方面的必要条件:①生气母质;②储气空间;③吸附动力;④导流通道;⑤驱动能量;⑥煤体结构.当前的气藏潜力判定条件主要包括等温吸附性质、导流性质、含气性质和吸附与驱动能量,吸附常数、渗透率、含气量以及储层压力是4个重要的代表性参数.在以4项参数为表征时,常规无烟煤作为煤层气储层存在着很大的地质缺陷,因而无法成藏和产气.而沁水无烟煤则具备良好的沉积、构造和地热作用历史配置,用当前较为成熟的中阶煤产气理论来判定,由其4项参数所定性的气藏是典型的优质商业气藏.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抬升造成的浅埋、莫霍面上拱造成的快速热变、区域拉张应力以及特殊的汇水构造是沁水无烟煤煤层气成藏和产气的根本原因.

裂变径迹研究构造抬升应用实例29-32

摘要:介绍了利用裂变径迹年龄剖面求取地质构造抬升时间、抬升幅度、抬升速率的方法,列举了江苏滨海凸起、江西弋阳盆地2个应用实例.前者的构造抬升时间为38~15Ma,与本区三垛事件、盐城事件相吻合,抬升幅度大于3100m,抬升速率为20~50m/Ma;后者的构造抬升时间为20~14Ma,抬升幅度为2600m.该研究结果得到了地震资料、地球化学资料的验证.

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判别准则33-37

摘要:实验研究表明,变形导致的岩石微破裂会使岩石产生扩容(体积膨胀)和非线性变形.当差应力达到岩石的屈服应力时,扩容和非线性应变开始.此外,随应力水平的增加,扩容和非线性变形呈幂函数形式增加.在围压低时,最大扩容量呈上升趋势,围压较高时呈下降趋势;非线性应变量随围压的增加而呈单调增加.这一结果可作为评价裂缝型油气藏裂缝发育密集程度的一种判别准则.与以往用破裂准则、应力和应变能大小等评价裂缝发育程度的方法相比,它更真实地反映了裂缝形成、扩展直至饱和阶段与应力的对应关系.扩容和非线性变形之间的差异在于扩容更偏重于张性裂缝,非线性变形更偏重于剪切裂缝.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评价储层的捕集能力38-41

摘要:在常规油藏评价中常常忽略对盖层和储层组合的评价.特定储-盖层组合下的综合储集能力主要取决于盖层孔隙半径和储层孔隙半径之间的相对数值关系,这个数值关系可以用临界油柱高度表征.盖层一般为泥岩或其他类型的致密岩石,对其取心和岩心分析都很困难,导致盖层孔隙半径的计算精度不高或根本不能计算.根据核磁共振测井对岩石孔隙结构的敏感性,提出了利用核磁测井计算盖层和储层孔隙半径的方法,经过压汞资料的刻度后,核磁共振测井可以计算连续的孔隙半径.在渤海湾井区的实际应用表明,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岩石孔隙半径对于确定储-盖层的临界油柱高度、评价特定储-盖层组合下的油气捕集能力、识别层内致密夹层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

东营凹陷湖相盆地类型演化与烃源岩发育42-45

摘要:对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下亚段和沙四段上亚段3套主力烃源层的地层层序、岩性组合、微观结构特征和有机质丰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湖相盆地类型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东营凹陷在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为均衡补偿盆地,受气候的影响显著,因而这两个层段岩性组合易于变化、非均质性强,表现为由纹层理发育的泥页岩与块状泥岩形成的不等厚互层沉积,有机质丰度整体较高,且频率分布曲线上呈现双峰形特征.相应地,在微观尺度上,固体颗粒有机质赋存方式以'富集有机质'为主.沙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表现为过补偿盆地,受气候影响较小,烃源岩非均质性不明显,'富集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质丰度低于前两个层段,且其频率分布呈现单峰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是东营凹陷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时期.

岩屑热解参数恢复的新方法46-49

摘要:在利用岩屑地化录井资料进行油层产液性质评价的过程中,准确地确定岩屑中的烃类损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由于引起岩屑烃类损失的因素较多,使恢复系数的确定异常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临界点分析法.首先利用烃类组分含量与轻重组分含量比值之间的关系,确定出两者关系变化的拐点,称为临界点;进而对比不同类型分析样品临界点对应的热解参数,最后可确定恢复系数.该方法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科学的解释,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石油学报杂志综合信息
第一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12-12

摘要: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于2004年6月18日~6月2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公司联合协办,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

我国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快速发展18-18

《石油学报》2004年第5期部分文章预告37-37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简介49-49

摘要:陆相断陷盆地断层发育,沉积体系类型多样,具有多期成盆、复合成烃、复式成藏的特点,其所固有的地质特点决定了隐蔽油气藏是成熟探区增储稳产的重要领域。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技术要求高,勘探上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也正因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术界少有专

《天然气工程丛书》出版104-10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研究所简介-F003

摘要: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研究所成立于1972年,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田评价及其开发工程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其主要研究领域有:开发地质、岩石物理测井、层序地层和储层预测、油气藏工程、全国重点油气田评价和开发方案设计、经济评价等。

石油学报杂志油田开发
可动凝胶调驱技术在断块油田中的应用50-53

摘要:利用室内岩心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可动凝胶体系的成胶行为、渗流机理和影响因素,给出了矿场试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聚合物浓度为800mg/-L,交联剂浓度为18mg/-L的可动凝胶配方和撬装注入设备,在华北二连油田吉45断块开展了整体区块调驱先导试验.试验区包括注入井5口,生产井19口.试验共注入凝胶溶液98540m3.实施可动凝胶调驱技术后,油田的整体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区块内19口生产井平均综合含水率下降6.5%,产油量增加15t/d,提高采收率6.2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基于过程神经网络的水淹层自动识别系统54-57

摘要: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水淹层判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神经元网络的自动识别方法.过程神经网络是由若干过程神经元和一般非时变神经元按一定拓扑结构组成的一种连续神经网络,其输入和权值可以是过程函数.过程神经网络能够自动提取输入函数的曲线形态和幅值特征,并将多条曲线特征加以组合,形成类别输出.考虑到实际测井资料为随深度变化的离散采样数据,采用一种基于离散Walsh变换的方法对测井数据进行转换,实现了原始测井数据向网络的直接输入.根据取心井分析资料和专家解释结果确定了区块油层水淹类型,建立了水淹层标准模式库.在进行学习样本筛选时,考虑小层沉积微相类型和旋回特性对油层水淹状况的影响,模式库中包含了研究区块内各类具有沉积特征代表性的典型水淹油层样本.所建立的过程神经网络判别模型稳定,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对大庆萨北油田具有试油资料或投产初期分层测试资料的加密井进行了实际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