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Petrolei Sinica

  • 11-2128/TE 国内刊号
  • 0253-2697 国际刊号
  • 5.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综述

石油学报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战略1-6

摘要:保障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给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加强油气勘探,实现资源战略接替,增储上产,增强国内油气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已迫在眉睫。近年勘探实践和资源评价表明,我国沉积盆地发育,油气资源总量多,勘探潜力较大,但勘探难度加大。为此提出了“深化东部,加强西部,加快海上,开拓新区”的勘探战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

改进的区带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实现方法7-11

摘要: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三轮油气资源评价大量数据统计成果,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区带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其中包括地质评价、资源评价、经济评价、综合优选等4个子模型以及一套实现方法。该模型与方法适用于中国石油地质特点的区带评价,丰富了我国油气勘探的定量评价技术系列。该模型在辽河坳陷的应用实例表明,辽河坳陷的19个区带中有7个地质条件“好”的区带,4个未探明地质资源量大于1×10^8t的区带,5个可获高收益的区带,并根据综合优选法将19个区带划分三类,为该坳陷的近期勘探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陆相断陷盆地复式成烃及成藏系统研究——以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为例12-18

摘要: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证明,丰富的油气资源与富含有机质的生烃凹陷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陆相断陷盆地多沉降中心、多物源供给和充填演化的多旋回性,发育了多套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的生油层系和多种油气储集相带组合,形成了不同层系、不同圈闭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并在空间上构成了多个相互交叉、叠置或并列的复合含油气系统。研究表明,盆地叠加演化及动力学环境所构成的复式成盆系统孕育了复式成烃系统,复式生烃系统的特点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复杂性,它们控制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多源油藏)的形成和分布。

按SEC标准进行油气证实储量评估的基本原则19-24

摘要:SEC的证实储量定义是在美国上市的石油公司必须遵循的储量标准。该标准归纳起来着重于10个方面,即合理的确定性、现行经济和操作条件、经济生产能力、流体界面和含油气面积、岩石物理资料的证实程度、提高采收率的储量、证实已开发储量的界定、证实未开发储量的界定、经济评价以及概率法的应用等。其中,在含油气面积的确定原则和提高采收率及其储量方面,中、西方评价标准存在着差异,也最值得关注。

西峰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25-29

摘要:西峰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是近两年来发现的一个亿吨级大油田。主力油层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长8段,迄今共新增三级储量2.1956×10^8t。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一套内陆湖盆沉积的碎屑岩,厚度为500~1200m,自上而下可划分为10个油层段(长1至长10段)。其中,以长6为重点的石油勘探在陕北地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探明了安塞、靖安、吴旗、绥靖4个大油田。而西峰油田是盆地在长8油层段中发现的第一个亿吨级大油田。该区成藏地质条件优越,长7深湖相泥岩形成了丰富的油源,来自盆地西南方向物源所沉积的河流、三角洲砂体,提供了大面积储集体。在盆地区域平缓的构造背景下,发育了大型岩性圈闭,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初步评价推测,长8在该区近期可形成(2~3)×10^8t储量规模。

坳陷湖盆坡折带特征及其对非构造圈闭的控制30-35

摘要: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表明,在该地区发育多级坡折带。按其成因机制可分为断裂和挠曲坡折带,根据自然地理位置又可将坡折带分为盆缘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两大类。构造运动是坡折带发育的主控因素,而且其规模与构造运动大小相关。多级坡折带对非构造圈闭的控制主要表现为:①非构造圈闭紧邻多级坡折带发育,沿着坡折带呈串珠状展布;②非构造圈闭在纵向上发育具有继承性;③非构造圈闭发育的类型随着坡折带和坡折带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④同一个坡折带在横向上存在较大的变化,可形成不同类型的非构造圈闭;⑤多级坡折带的存在导致了在盆地的不同地理位置发生不同的沉积剥蚀响应,非构造圈闭的生、储、盖组合较好;⑥坡折带控制下的非构造圈闭的含油性条件优越。

东辛油田东南部油藏描述及滚动勘探目标选择36-40

摘要: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全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与微构造分析、测井—地震约束波阻抗反演、地震资料油气预测等配套新技术的综合应用,重新建立了东辛油田东南部地区的油藏地质模型。在对成藏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区构造油藏和岩性油藏两类共7个滚动勘探目标。前者主要为沙三中以下目的层;后者为微构造或斜坡背景下的岩性尖灭型圈闭,砂体类型分别为沙三上至沙二下三角洲前缘前积砂体和沙四段至沙三中的深水浊积砂岩体。

原油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及其示踪作用——以黄骅坳陷港西油田为例41-46

摘要:以黄骅坳陷港西油田为例,测试并研究了原油中的稀有气体氦和氩同位素组成,并探讨了其示踪作用。研究表明:①港西油田6个未受空气污染原油样品具有幔源稀有气体个入的特征,其中氦气占介入稀有气体总量的13.9%~32.8%,平均为24.1%,说明港西油田具有幔源氦侵入的构造背景,且大地热流值较高,平均达75.0mWm^-2;②据原油^40Ar/^36Ar的年代积累效应,推测港西油田油源应为第三系烃源岩;③注水是港西油田原油稀有气体受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对原油中的^3He/^4He和^4He/^20Ne以及^40Ar/^36Ar和^4He/^20Ne的关系研究在推测油气井是否注水、产层连通性和注水效果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应用潜力。原油稀有气体研究拓宽了稀有气体在油气地质领域的应用范围,为判识气体来源、大地构造背景、大地热流、油源和油田注水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石油学报》2004年第3期部分文章预告46-46

四川晚二叠世生物礁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编图47-50

摘要:为了摸索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对四川盆地晚二叠世生物礁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编图试验,以四川盆地晚二叠世生物礁各层序地层的海退低点及海侵高点作为相对等时面编制了8幅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图。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图下仅能极大地减少由传统的压缩法和优势相编图法所造成的模糊失真现象,而且提高了对沉积和构造演化规律的预测水平。

基于随钻资料的地层岩性实时识别方法51-54

摘要:实时确定地层岩性是水平井地质导向钻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随钻测井(LWD)和录井资料实时识别钻井近钻头处的地层岩性的实用方法。该方法从测井相分析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随钻资料,并从中提取反映岩性的一些特征参数,建立随钻岩性统计模式,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时处理随钻资料,进而识别近钻头处的地层岩性,将其应用于新疆莫北油田3口水平井的地质导向钻井中,及时地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岩性剖面,提高了水平井钻井中的随钻跟踪地质目标层的能力。

利用聚合物溶液提高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55-58

摘要:实验测定了水解聚丙烯酰铵(HPAM)溶液和黄原胶溶液的流变特性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特性,建立了衰竭层效应和粘弹性效应共同存在条件下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表观粘度计算模型。用这两种聚合物溶液在不同的浓度和注入速度条件下进行了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缠结作用的增强可引起表观粘度增加或衰竭层厚度降低,从而使平行于油水界面的拉动残余油的力增加,残余油饱和度译低,驱油效率提高。随浓度或注入速度的增加,HPAM溶液的驱油效率升高。在浓度低于缠结浓度时,黄原胶溶液的驱油效率很低。但其浓度只要高于缠结浓度一定程度后,驱油效率就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值。增加注入速度时,黄原胶溶液的驱油效率提高值不变。

油层受水敏伤害时水驱油渗流特征59-64

摘要:利用真实的砂岩模型进行了单、双及组合模型3种类型的水驱油实验,比较了有水敏、无水敏伤害时水驱油特征的差别,并对两种条件下的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有水敏伤害的注入水驱油与无水敏伤害的地层水驱油相比,水驱油的入口压力增高,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加强,水驱油绕流加重,驱油效率及波及系数降低;两种条件下的水驱油方式均为活塞式,残余油类型主要为绕流形成的簇状残余油。影响木钵区块延10油层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储集岩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水敏伤害、注水压力及加压方式。在对木钵区块延10油层注水开发中,应加强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并注意采取有效的储层保护措施,提高油层采收率。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应逐渐提高注水压力,以最大限度地开采木钵延10油层的石油资源。

梳形聚丙稀酰胺的特性及应用65-68

摘要:梳形聚丙烯酰胺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梳形聚丙烯酰胺比大庆产聚丙烯酰胺的增粘能力高58%~81%,比日本三菱公司产MO-4000的增粘能力高22%~70%;其驱油效果比聚丙烯酰胺约提高一倍,降低聚合物用量30%以上。梳形聚丙烯酰胺在油田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和深部调驱中已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成为油田新一代的高效驱油利和调剖剂。

A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机理研究69-73

摘要:对A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岩心常规和特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油田的低电阻率油层主要有3个影响因素:①储层中粘土矿物蒙脱石和伊蒙混层的高阳离子交换量直接导致了电阻率的降低;②储层中大量微孔隙的存在导致了高的束缚水饱和度,也影响了储层的电阻率;③微量黄铁矿的存在使储层电阻率降低。储层的孔隙度为15.0%~28.2%,但是渗透率较低,一般小于0.03μm^2。储层的阳离子交换量较高,孔隙度指数仅为0.530,而岩性系数α为6.363。电阻增大率与含水饱和度在双对数坐标中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且饱和度指数值仅为1.01~1.10。经阳离子交换量校正后的饱和度指数值明显增大为1.56~1.65。利用CT扫描和扫描电镜(SEM)分析有助于研究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孔隙以及矿物的分布。

河南油田浅薄层稠油开发技术试验研究74-79

摘要:河南稠油油藏埋藏浅,厚度薄,原油粘度高,按照当时国内外稠油油藏蒸汽开发筛选标准,绝大部分油藏不能投入开发。借鉴国内外稠油开发经验,针对本油田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划分层系、优化射孔井段、合理有效地动态调配注采参数、实施组合注汽技术及强排等措施,使浅薄层特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开发技术获得了成功,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开发技术程序。为了进一步提高稠油资源动用程度和开发效果,不断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先后开展了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螺杆泵出砂冷采、热水驱、间歇汽驱等新技术的矿场试验和推广应用,使河南油田浅薄层桐油资源动用程度由原来的8.3%提高到了75%,为河南油田近10年的稳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庆油田成为我国陆上第五大油气田79-79

热中子俘获饱和度测井示踪剂研究80-83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油田兴起使用高俘获截面的示踪剂进行热中子俘获饱和度测井技术(中子寿命测井或中子伽马测井),最初使用示踪剂硼(硼酸或硼砂)进行测井—渗入—测井,随后又研制出钆络合物作为示踪剂,经理论研究和测井实践证明,在核物理性质方面,钆的热中子俘获截面远大于硼,能为示踪测井曲线提供明显的异常值,而在测井中的所用的重量远轻于硼;在化学性质方面,钆示踪剂以络合物的形式存在,比硼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用钆络合物作为示踪剂,在大庆,中原和南阳油田进行了中子寿命,中子—伽马测井—渗入—测井工艺试验,其测井资料在油田开发应用中见到了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