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炼制与化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炼制与化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

  • 11-3399/TQ 国内刊号
  • 1005-2399 国际刊号
  • 1.0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炼制与化工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57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炼制与化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催化剂、简讯、加工工艺、油品与添加剂、节能减排、控制与优化、分析与评定、设备及防腐、综述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炼制与化工杂志加工工艺
市场导向炼油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选择1-6

摘要:我国炼油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油品质量升级、降低柴汽比以及向化工转型的任务十分紧迫。结合我国现有炼油工艺流程特点,提出了炼油产品结构调整与质量升级组合技术流程,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可以满足大部分炼油企业产品技术升级的需求;同时还提出了典型的化工型炼油技术流程,并重点介绍了炼油向化工转型的关键技术,为盘活炼油存量资产、实现炼油与化工一体化、增加炼油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可选的技术路线。

低酸耗硫酸法烷基化工艺技术中试研究7-11

摘要: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通过研制新型反应器、强化传质与分离过程等方法,研发出低酸耗硫酸法烷基化工艺技术,并在中国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建成80ta硫酸烷基化中试装置。中试结果表明,烷基化油产品的研究法辛烷值可达96.5~97.0,终馏点小于197.5℃,满足烷基化油产品质量要求,是优质的汽油调合组分。中试稳定期间烷基化油标定酸耗为46.4kgt,较传统烷基化装置的酸耗低。

渣油加氢装置掺炼溶剂脱沥青油的工业实践12-15

摘要:介绍了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1.7Mta渣油加氢装置掺炼溶剂脱沥青油(简称DAO)的工业实践情况,结合掺炼前后的主要操作参数、原料油及产品性质、杂质脱除率等,对掺炼DAO后装置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掺炼DAO可改善渣油加氢原料性质,提高杂质脱除率和降低床层压降,对延长装置运行周期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改善催化裂化原料性质,提高公司整体经济效益。

降低焦炭塔操作压力对焦化过程的影响16-19

摘要:考察了降低焦炭塔操作压力对延迟焦化过程的影响。中试结果表明:在炉出口温度、注汽量、循环比等操作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焦炭塔的操作压力由0.195MPa降低到0.115MPa时,气体和焦炭的产率降低,液体产品收率提高且表现在焦化蜡油收率的提高上,二者分别提高了2.03百分点和4.64百分点;随着焦炭塔塔顶压力的降低,焦化汽油和焦化柴油的性质不变,但焦化蜡油性质变差,主要表现在密度、残炭、沥青质、氮含量及金属含量等均有所升高,95%馏出温度提高14℃;石油焦的挥发分呈降低趋势。

催化裂化柴油深度加氢装置改造后的运行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20-26

摘要:中国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2号汽柴油加氢装置于2017年进行质量升级改造,采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SSHT技术,新增1台加氢反应器。装置加工以催化裂化柴油和焦化汽油为主的汽柴油原料,经深度加氢脱硫后生产硫质量分数小于10μg/g的柴油和石脑油。装置改造后出现一些运行问题,主要包括反应系统温升偏高、冷油中断、反应器径向温差偏大、高压分离器液位波动、柴油产品色度不合格等。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近期和远期的解决措施,保证了装置生产稳定和产品质量合格,为同类装置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经验数据。

石油炼制与化工杂志简讯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两项煤基液体加氢提质技术通过技术鉴定11-11

摘要:2019年1月15日,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简称石科院)牵头的“煤基浆态床低温费-托合成产物加氢提质CFHL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和“煤直接液化油加氢提质RCHU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两个项目分别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曹湘洪院士以及来自国内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领域的专家组成。经过评审,参会专家一致认为该两项技术具有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煤直接液化油加氢提质RCHU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属国际首创。

英国发明将石油转化为氢气而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19-19

摘要:使用石油作为燃料的最大缺点之一是会产生大量的CO2(一种温室气体)。英国和沙特阿拉伯的研究人员已经朝着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迈出了一步。他们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将石油转化为高纯度氢气(一种清洁燃烧的燃料)和固体碳,不产生CO2。而固体碳可以安全地存储在地下或在商业上使用。目前,大多数氢气来自于甲烷蒸汽重整工艺,这是一种会产生大量CO2的高能耗过程。牛津大学的Peter P.Edward、剑桥大学的John M.Thomas和同事们开发的新方法是使用微波直接激活低成本的铁纳米颗粒催化剂,而不是用燃料加热使催化剂活化的常规加热方法。对柴油、汽油和甲烷的试验结果表明,微波激活法能立即产生气体,且90%以上是氢气;对于重质原油样品,试验所产氢气的纯度约为80%。而采用相同的催化剂和常规加热方法转化柴油时只能产生65%的氢气以及烷烃、烯烃和其他气体的混合物。

通过催化过程化学解聚PET和聚苯乙烯来减少塑料垃圾26-26

摘要:应对废塑料正在成为社会最为紧迫的重大环境问题。目前回收聚合物的方法仅对部分塑料有效,全球范围内回收的原始聚合物只有8%。部分废塑料进入了河流和海洋,海洋中的废塑料估计高达150Mt,且每年还要增加8Mt。目前大多数废塑料采用机械方法加工。废塑料瓶、塑料管、食品包装及塑料袋经过分离、洗涤后再加工成颗粒,之后这些颗粒加工成其他物品。经过机械加工后,这些废塑料价值降低。这些颗粒通常与新的聚合物混合生产一些非食品包装的产品。机械加工的另一个挑战是不能处理含有多种类型聚合物的多层或片状的塑料。

中国石化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通过鉴定31-31

摘要:2018年12月18日,由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共同完成的“绿色高效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引领了乙烯技术持续创新,推动了乙烯产业及下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建议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扬子石化成功开发乙烯废热锅炉抑制结焦新技术31-31

摘要:中国石化扬子分公司(扬子石化)和华东理工大学联合承担的“乙烯废热锅炉抑制结焦技术开发与工业化应用”项目成果通过鉴定。该项目发明了纳米颗粒强化复合镀渗层复合炉管制造新技术;开发了抑制结焦废热锅炉换热管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与成套设备;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用惰性金属涂层换热管制造的急冷废热锅炉的工业化应用,并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

美国化学协会提议放宽GF-6程序测试的某些限值38-38

摘要:2019年1月美国化学协会(ACC)提议了一项计划,可使ILSACGF-6规格油品最早在2020年7月1日认证,但几项台架测试的限值较汽车生产商提出的目标值更为宽松。若该提议获批,添加剂公司有信心在2019年7月1日前完成技术验证,考虑到技术验证期后还有1年的等待期,则ILSACGF-6规格认证有可能在2020年7月1日进行油品授权,若可将1年的等待期缩短至9个月,则ILSACGF-6规格认证时间可提前至2020年4月1日(ILSAC原计划时间)。

上海石化芳烃胺处理系统利用电渗析脱盐技术处理劣化胺液63-63

摘要:近日,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化)芳烃胺处理系统应用电渗析脱盐“体外循环”技术,使得劣化胺液经清洗、恢复活性后再回到系统,实现再次利用。据悉,上海石化芳烃胺处理系统主要是为该部门的高压加氢装置服务,清除其物料中的硫化氢,来保证高压加氢产品的质量。但是在工艺处理过程中,胺液系统会积累一定量的降解产物,如热稳态盐和颗粒物杂质、烃类物质、油类物质等,其中热稳态盐会束缚一部分活性胺的量,在降低设备有效脱硫能力的同时还会加速管道和设备腐蚀,而其他的烃类物质和颗粒物含量高则易引起发泡,形成油状物质堵塞过滤器、塔盘等,影响装置正常运行。

维也纳大学的研究者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68-68

摘要: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如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中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已经达到了性能极限。维也纳大学化学系的材料化学家Freddy Kleitz和其他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锂离子电池纳米结构的负极材料,扩大了电池容量并延长了循环寿命。维也纳大学无机化学系的Freddy Kleitz表示,纳米结构锂离子电池材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他和意大利都灵波利特尼科的应用材料和电化学小组负责人克劳迪奥·格尔巴迪(Claudio Gerbaldi)是这项研究的主要贡献者。这两位科学家及其团队开发的基于混合金属氧化物和石墨烯的二维三维纳米复合材料,大大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经过测试,这种新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大幅度提高,即使在高达1280mA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也超过3000次。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只需大约1000次充电后就会失效。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介孔分子筛技术研究获突破68-68

摘要: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介孔分子筛开发应用技术”取得突破,日前在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兰州石化)1.2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得到了成功应用。据悉,经国家一级查新机构认定,包含该介孔分子筛的催化裂化催化剂目前尚无在其他规模化催化裂化装置上应用的报道。近年来,科研人员对介孔分子筛合成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基础理论和反应过程等方面取得成果,但制约介孔分子筛应用的3个关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介孔分子筛孔壁结构的无定形化,直接导致其在苛刻反应条件下结构坍塌;二是在晶体结构中四配位Al作为酸性位来源的缺失,导致酸活性位不足;三是介孔分子筛合成中大量有机模板剂的使用制约其规模化生产。

沙特阿美公司计划将70%的原油用于生产石化产品74-74

摘要:据S&P Global Platts报道,沙特阿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Amin Nasser最近表示,该公司计划使用其70%的原油生产石化产品。据Nasser先生所说,从现在到2030年,化学品将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到2050年将占近一半。2050年,石化产品的石油需求量将增加近7Mbbld(1bbl≈159L),达到约20Mbbld。未来十年,沙特阿美公司打算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其全球的化学品业务。Nasser先生还说,沙特阿美公司打算将炼油产能提升至8~10Mbbld,以更好地实现上游和下游的平衡,不过没有提供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目前,该公司国内外炼油总产能为5.4Mbbld。

利用氨作为燃料电池氢载体的研究进展82-82

摘要:要想用氨作为氢气载体,必须开发出一种分离技术,能从氨的分解中可靠地回收氢气,并使氢气的纯度满足质子交换膜(PEM)燃料电池的要求。日本Hiroshima大学Yo-shitaugu Kojima领导的一个团队,与Taiyo Nippon Sanso公司、丰田汽车公司和Showa Denko K K 合作,在氨分解制氢方面取得了进展。在一项名为“能源载体”的跨部门战略创新项目的支持下,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分解氨并回收高纯氢气所需的技术。

KBR公司推出新型丙烷脱氢技术82-82

摘要:美国KBR公司开发了一种名为K-PROTM的新型丙烷脱氢(PDH)技术,该技术基于其经过商业验证的催化烯烃技术——K-COTTM。KBR公司声称:与其他PDH技术相比,K-PRO技术具有较高的丙烯选择性和转化率,具有显著的资本和操作成本优势;K-PRO使用流化床反应器,结合新型高选择性、低成本的脱氢催化剂,不需要贵金属;与固定床或移动床反应器相比,其操作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均较高。

甲苯与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技术通过鉴定87-87

摘要:2018年11月30日,由延长石油集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发的“甲苯与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移动床(DTMPX)技术”通过成果鉴定。为了开辟甲苯烷基化生产对二甲苯的新技术路线,延长石油集团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经联合攻关,建成了10kta的甲苯与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工业装置。据悉,该万吨级工业试验装置于2018年4月投料试车打通流程,2018年9月完成72h工业试验考核。结果显示:甲苯单程转化率为26.42%,甲醇单程转化率为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