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社
分享到: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综合研究、学术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0-0747
  • 国内刊号:11-2360/TE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155
  • 创刊时间:197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5.29
  • 综合影响因子:4.24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中国油气产区战略接替形势与展望

摘要: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依靠生产的战术接替和战略接替,战略接替中新区新领域开拓具有更重要更长远的影响。中国石油经历了第1、第2次的战略展开,已有油区整体上进入相对稳产的壮年期,迫切需要开展新一轮的战略接替以保持中国石油的长期稳产、增产。新区新领域必须具备烃源和油气保存条件,经过一系列工作,新区新领域开拓的目标已初步显现:①北方的上古生界,特别是中、新生界覆盖下的石炭.二叠系;②西藏高原的羌塘地块和新生代裂谷系,前者古生界特别是中生界海相地层发育,后者油气赋存条件较简单,易获得突破;③南海和东海新生界之下广泛发育的海相中生界;④非常规油气,目前应特别注意致密油气、煤层气、页岩气、页岩油及油页岩等。
513-523

苏里格气田西区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

摘要:苏里格气田西区气藏产水严重,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认识不清,制约了气田滚动开发进程。利用钻井、测井、录井、生产测试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明确了气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建立了气水成因演化模式。研究表明:①该区气水分布呈“渐变互补”特征,相对富水区在西北部;②控制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烃源岩、储集层物性及构造等,地层水主要分布在烃源岩欠发育区、物性不佳区和连通体内构造低部位;③烃源岩对气水分布起关键作用,烃源岩成熟度低值区地层水发育、高值区天然气富集。该研究可直接指导研究区开发选区、选井工作。
524-529

琼东南盆地宝岛北坡浅层天然气成因与成藏机制

摘要:根据琼东南盆地宝岛北坡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研究宝岛13区浅层气田运聚期次和成藏时间,建立天然气运移成藏模式。依据宝岛13区浅层天然气组成和δ^13C1、δ^13C2特征,并与同一构造带南部下倾方向宝岛19.2构造高成熟天然气特征比较,认为宝岛13区浅层天然气可能是以生物气/低熟气为主含有部分成熟气的混合气。结合共生的凝析油标志物特征和包裹体信息,推测生物气/低熟气源于附近未熟-低熟的中新统-渐新统烃源岩,低熟气充注时间约为距今3Ma;来自宝岛凹陷成熟度较高烃类气晚期注入,2号断裂为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良好通道,而后经中新统梅山组~三亚组砂岩输导体向北侧向运移到宝岛13区圈闭与近源聚集的天然气混合成藏。由此预测松东-宝岛北部斜坡应是琼东南盆地东部浅水区下步拓展天然气勘探的现实领域。
530-536

库车克拉2气田多期油气充注的古流体证据

摘要:对库车前陆盆地克拉2气田储集层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岩心显微CT扫描及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从古流体证据的角度综合研究克拉2气田多阶段油气充注过程。克拉2气田经历了中新世早中期(N1)原油充注、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N2)高成熟油气充注与破坏、第四系(Q1以来)高一过成熟煤成气充注的3期成藏过程。储集层中广泛分布的残余干沥青、较发育的气液两相烃包裹体、纳米孔中的残余油、现今气层和水层中较高的颗粒(抽提物)荧光指数、储集层岩石较大的热解值等均是早期原油充注的证据;残余干沥青、含沥青的3相烃包裹体、凝析油轻质正构烷烃大量损失、石蜡质和芳烃等重组分含量相对较高、金刚烷含量异常高等均是早期原油遭受气洗发生脱沥青作用的有力证据。
537-544

廊固凹陷大兴砾岩体成因类型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摘要: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及试油等资料,对廊固凹陷古近系沙三中下亚段深水期大兴砾岩体的成因类型、孔渗特征及油气产能进行研究。在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岩心、地震相和测井相,建立了断槽重力流、颗粒流型近岸水下扇和泥石流型近岸水下扇3种砾岩体成因模式。断槽重力流砾岩体主要由杂基支撑的砾岩和颗粒支撑的砾岩组成,砾岩中各类次生孔隙发育;颗粒流型近岸水下扇砾岩体主要由颗粒支撑的砾岩组成,储集空间以砾内溶孔、晶间孔和裂缝为主;泥石流型近岸水下扇砾岩体主要由杂基支撑的砾岩组成,孔隙类型主要为砾内溶孔。不同成因的砾岩体,其储集层特征和油气产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颗粒流型近岸水下扇砾岩体储集层的孔渗条件最好,油气产能最高,是勘探的重要目标。
545-551

基于弛豫-扩散的二维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

摘要:基于MRIL—Prime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现有采集模式,将不同采集模式测井信息进行组合后获得二维核磁共振信号,利用多回波串联合反演技术获得孔隙流体弛豫一扩散的二维核磁共振信息分布,用以识别复杂储集层流体性质。相对一维核磁共振测井,该流体性质识别方法增加了扩散域流体信息,可以在二维空间内将油、气、水信号分离,提高核磁共振测井流体性质识别能力。利用MRIL-Prime仪器对南堡凹陷A井油层和B井水层进行多回波间隔的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试验,解释结果与试油结果相吻合,说明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在轻质油识别和大孔隙储集层流体识别方面相对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有明显优势。
552-558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简讯

中国砾岩油藏开发获突破——新疆油田七东1区克下组油藏聚合物驱工业化试验取得成功

摘要:截至2012年7月3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新疆油田七东1区克下组油藏聚合物驱成效显著,中心井区阶段提高采收率10-3%,预计提高采收率12.1%。这预示着中国石油首个砾岩油藏聚合物驱工业化试验取得成功。
558-558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天然气在岩石中扩散系数的新认识

摘要:分析国内外对天然气在岩石中扩散系数的测定方法及结果,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石中甲烷扩散系数的测定,厘清天然气在岩石中扩散系数的含义及其在天然气扩散模拟中的应用方法,并分析扩散系数的影响因素。目前测定天然气在岩石中扩散系数的实验方法可分为游离烃浓度法、水溶烃浓度法和时滞法,这3种实验方法测定的扩散系数具有不同的扩散浓度含义和不同的影响因素,游离烃浓度法测定的扩散系数比水溶烃浓度法测定的扩散系数小约1~2个数量级,比时滞法测定的扩散系数小约2~3个数量级,在天然气扩散量计算过程中扩散量计算的浓度含义应与扩散系数测定的浓度含义保持一致。天然气在岩石中的扩散系数与岩石孔隙度呈线性正相关,与温度的关系满足动力学方程,随压力增加呈对数减小。
559-565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与关键参数探讨

摘要:研究页岩气资源的评价方法及关键参数,以准确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在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推荐以体积法为主、类比法为辅进行资源评价;在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推荐采用类比法进行资源评价。提出了“含气泥页岩系统”的概念,并将其作为评价单元计算泥页岩厚度。含气泥页岩系统是指由上下致密层封挡的同一压力系统内的岩性组合,主要由富有机碳的泥页岩和砂岩、碳酸盐岩夹层构成,有含气泥页岩的测井响应特征,顶、底板为致密岩层,含气层段连续厚度大于30m,内不合明显的水层。根据勘探程度和资料丰富程度的不同,可采用不同方法获得含气泥页岩系统的厚度;在勘探程度较高、资料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利用测井资料和有机碳含量较准确计算其厚度;在勘探程度低或者特低的地区,可以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地震剖面、沉积特征等资料,使用类比法来推算含气泥页岩系统的厚度。
566-57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简讯

长庆油田原油日产突破6×10^4t

摘要:2012年5月30日,长庆油田原油日产量首次突破6×10^4t,达6.0169×10^4t。 日产原油6×10^4t,表明长庆油田已具备年产原油2200×10^4t的生产能力。这对长庆油田今年油气当量突破4500×10^4t,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西部大庆”,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571-57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田开发

中国致密砂岩气开发工程技术与实践

摘要: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主要类型。根据中国近年来发现的大型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地质特征,可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透镜体多层叠置致密砂岩气、多层状致密砂岩气及块状致密砂岩气。前2种类型以提高单井产量、降低开发成本为技术目标形成了系列开发技术,推动了致密气的规模化发展。针对透镜体多层叠置致密砂岩气,形成了以优化布井、多级加砂压裂、井下节流与低压地面集输为特点的开发技术。针对多层状致密砂岩气,形成了以富集区预测与评价、水平井整体开发和排水采气为特点的开发技术。中国致密砂岩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包括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新类型和难动用储量的开发、气田稳产接替与开发后期气井管理等。
572-579

新型表面活性聚合物驱油剂

摘要:从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入手,研发了具有低界面张力、可聚合的表面活性单体,将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与丙烯酰胺进行共聚,采用复合引发体系、控制低温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表面活性聚合物驱油剂,并利用红外光谱、冷冻蚀刻电镜技术对其结构及其在溶液中的分布状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可聚合表面活性单体与丙烯酰胺参与了接枝共聚,因而克服了色谱分离效应,新型表面活性聚合物驱油剂在不同水质中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增黏性、耐温抗盐性与抗剪切性能,同时具有较低的油水界面张力,质量分数为0.15%的聚合物溶液与大庆采油一厂原油的界面张力达到1×10^-1mN/m数量级。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新型表面活性聚合物驱油剂具有较好的增黏性及较低的油水界面张力,采收率较普通水解聚丙烯酰胺提高了5.2%。
580-584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摘要:采用钻孔和熔蜡的方法分别制备了缝洞油藏定量模型和随机模型,并用两种模型进行全直径岩心驱油实验,研究缝洞型油藏中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驱替相与被驱替相的密度差异和缝洞连接点位置决定溶洞中流体分布规律;一次水驱结束后剩余油包括油水密度差异形成的“阁楼油”、油水置换非瞬时性造成的“封存油”、溶洞不规则性造成的“角隅油”、缝洞复杂连接关系或者低连通度造成的“盲洞油”以及岩石润湿性造成的“油膜”。连接点位置越高,“阁楼油”含量越少;注入速度越低、原油黏度越小,“封存油”含量越少;溶洞形状越规则,角隅数量越少,“角隅油”含量越少;缝洞连接关系越简单、连通程度越高,“盲洞油”含量越少;水湿岩石表面“油膜”含量较少。
585-590

酸蚀蚓孔的分形性和酸液类型对蚓孔的影响

摘要:建立双尺度(达西尺度和孔隙尺度)蚓孔扩展模型,研究碳酸盐岩油藏酸化酸蚀蚓孔的分形性及酸液类型对酸蚀蚓孔形成条件的影响。模型考虑了孔隙中的对流传质和液固表面的酸岩反应,并用盒维数法计算了酸蚀溶解形态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蚓孔是对流作用与扩散作用相当时形成的,对流作用占主导作用时形成均一溶蚀,扩散作用占主导作用时形成面溶蚀;对于孔隙度大于0.7的区域,面溶蚀、蚓孔和均一溶蚀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46、1.50和1.44,其中蚓孔的分形维数与Daccord和Lenormand得到的实验结果(1.6±0.1)相近;弱酸与岩石反应受反应动力控制,酸蚀蚓孔较粗,消耗酸液量较多;强酸与岩石反应受传质作用控制,酸蚀蚓孔较细,消耗酸液量较少。通过算例模拟发现,水平井段较长时,产生蚓孔所需的排量大,不可对其笼统酸化,宜采用分段酸化方式。
591-596

挥发油非平衡相变对脱气影响的定量评价模型

摘要:为了定量评价非平衡相变对油气系统脱气的影响和准确确定不同采油速度下油气系统的泡点压力,以亨利模型为基础,考虑挥发油非平衡相变,建立了考虑压降影响的气体溶解度计算模型。利用变压器油和二氧化碳组成的油气系统在不同压降速度下进行脱气实验,分别测量非平衡相变和平衡相变状态下的脱气速度,经计算、拟合得到表征油气系统非平衡性的重量函数,最后计算出不同压降速度时的脱气速度和泡点压力,并定量评价非平衡相变对脱气的影响程度及泡点压力偏离程度。考虑油气系统非平衡相变模型的计算精度高于未考虑非平衡相变的亨利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挥发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气非平衡相变降低了油藏泡点压力,延缓了挥发油脱气进程,压力降落速度和压力降落幅度决定非平衡相变对脱气的影响程度:压力降落幅度越大、压力降落速度越大,非平衡相变对脱气影响越明显,泡点压力越低、脱气速度越小。
597-604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工程

膨胀水泥环空界面径向应力理论解及实验验证

摘要:为了确定固井水泥凝固过程中套管和水泥环初始载荷状态,综合考虑水泥凝固过程中体积膨胀和材料参数的变化规律,推导出水泥凝固过程中环空界面的径向应力理论解。在理论解推导过程中,将水泥环的凝固过程分为多个时间步长,在每一个时间步长中,先计算水泥环无载荷状态下的原始半径,然后依据套管、膨胀后的水泥环和地层3者的协调变形条件,计算出变形后的径向应力,并将其和变形后的半径值一起作为下一步计算的初始数据。通过室内实验测量了套管和地层在水泥凝固过程中的环向应变,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解的正确性。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水泥环在凝固过程中,内外两个界面的径向应力均为压应力,其绝对值随着井壁岩层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增加。水泥环的弹性模量越大,其凝固过程中对井壁产生的径向压应力越大,而对套管外壁产生的径向压应力反而越小。故对不同弹性模量的地层应采用适宜弹性模量的水泥固井,以达到使系统载荷均衡的目的。
605-611

分体式平台对接过程中牵引索动态响应分析

摘要:采用分体式平台模式,对现有作业水深(50m)较浅的圆柱形桩腿自升式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即在其底部增加一套沉垫式刚性支撑结构,利用对接装置将上分体平台桩腿和下分体支撑桩腿对接,使上、下分体结合成一座沉垫型自升式平台。基于三维时域线性势流理论和Morison理论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压载模式下平台上分体对接过程中的平衡位置和位移响应,通过时域分析研究牵引索应力分布和位移响应情况;并通过实验室物理模型实验分析不同对接位置牵引索的动态响应。当环境载荷作用力从平台艏部入射时,纵荡对牵引索的位移响应影响最大。随着水深的增加,牵引索的轴向拉力值逐渐减小,竖向偏离角度逐渐减小。分体漂浮状态下牵引索受平台质量影响较大,下分体拖缆受力远小于上分体;一端分体固定时,牵引索牵引力下降明显。牵引索受力震摇幅值受波浪周期和波高影响显著,总的趋势是随着波浪周期和波高的增大而增大。
612-619

水平井地质导向录井关键技术

摘要:水平井钻进过程中,录井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随钻过程中获得的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气性资料进行地质导向。水平井地质导向录井包括两项关键技术:一是进入目的层前的地层对比和预测技术;二是进入目的层后的地质解释与导向技术。通过对这两项技术难点的系统分析,结合应用实例,深入分析了在目的层设计深度不准确的情况下,通过录井精细对比及时修正模型、保证准确进入水平段开采目的层的技术;水平段钻遇非目的层岩性情况下(井眼偏离正确轨迹、目的层沉积相变化、钻遇断层、钻遇泥岩夹层等),可利用随钻测井资料、井区资料、地震剖面等进行精确解释,提出钻头前进方向,保证油气层钻遇率和井身质量。
6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