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社
分享到: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综合研究、学术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0-0747
  • 国内刊号:11-2360/TE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155
  • 创刊时间:197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5.29
  • 综合影响因子:4.24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四川盆地台缘带礁滩大气区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

摘要:以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长兴组—飞仙关组台缘带礁滩大气区为例,阐述了台缘礁滩体带状大气区形成条件与地质特征。四川盆地晚二叠世经历了克拉通内裂陷作用和基底断裂活动,在区域大缓坡背景下,形成了以城口—鄂西海、开江—梁平海槽及南充—绵阳台内洼地3个负向单元以及奉节—镇巴台坪、石柱—仪陇台坪、遂宁—磨溪台坪3个古地貌高点为特征的"三隆三凹"的古地理格局,台坪向海槽过渡的高能带环境发育大型台缘带礁滩体;经历早期溶蚀、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与埋藏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了沿台缘带分布的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台缘带礁滩体具有良好烃源条件,断层发育,油气成藏条件明显优于台内礁滩体,台缘带控制天然气富集,即大型台缘古地理背景、规模白云岩溶蚀礁滩储集层、良好的下生与侧向气源条件和带状集群展布的岩性、构造及构造-岩性复合3类圈闭"四要素"有机配置决定带状大气区的形成与分布,展示了台缘带礁滩大油气区的良好勘探前景。
641-651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区特征与主控因素

摘要:成藏地质条件与典型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以奥陶系碳酸盐岩非构造油气藏群为主体,形成大面积复合连片的环满加尔碳酸盐岩大油气区。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多类型岩性-地层油气藏纵向叠置、横向连片,沿古隆起斜坡广泛分布;储集层非均质强、大面积展布,沿不同级别层序界面近层状分布;油气相态与物性多样,呈"下气上油"的分布特性;碳酸盐岩油气水产出变化大、递减快,20%~30%的高效井支撑70%以上油气产量。稳定的古隆起、广泛发育的非均质储集层与多期成藏等3大要素的配置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大油气区的形成与分布。邻近烃源灶的古隆起长期稳定发育,是大油气区储集层发育的地质基础与油气运聚的指向区;储集层特性造成不规则的缝洞型油气藏群大面积断续分布,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储集层,储集层是大油气区形成与富集的关键;碳酸盐岩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具有普遍性,造成含油气的广泛性与油气性质的多样性。
652-661

水溶气脱溶成藏——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机理之一

摘要:近年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现了大量岩性气藏及构造-岩性复合气藏,且普遍含水。通过开展流体性质与特征研究,发现了水溶气脱溶成藏的天然气组分变化依据与碳同位素特征变化依据:远离气源中心区的水溶气脱溶气藏甲烷含量高、干燥系数较大、异构烷烃与正构烷烃比值大、甲烷与乙烷碳同位素较重。水溶气脱溶成藏主要存在地层抬升减压降温脱溶成藏与水溶气顺层侧向运移减压脱溶成藏两种模式,川中地区具有水溶气脱溶成藏所需的有利条件,即丰富的水溶气资源、地层强烈抬升、流体减压降温及地层水矿化度局部浓缩等。水溶气的脱溶成藏是大川中地区大面积岩性气藏发育及天然气规模聚集的重要成藏机理之一,也是合川—安岳地区须一段烃源岩发育很差而须二段却能形成大规模天然气聚集的重要原因。
662-670

烃源岩矿物组成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上扬子古生界海相优质烃源岩为例

摘要:系统分析中上扬子古生界3套海相优质烃源岩矿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烃源岩矿物组成所蕴含的油气地质意义。中上扬子古生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上二叠统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硅质型泥页岩,黏土矿物含量低,而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矿物组成变化较大。约65%的烃源岩样品中石英含量大于70%,黏土型泥页岩主要发育在龙潭组。海相烃源岩矿物组成的差异主要由沉积环境导致,同时受生物沉积作用、热演化成熟度的影响。矿物组成差异是导致烃源岩生烃模式和排烃能力差异的因素之一。牛蹄塘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富脆性的硅质矿物而低黏土矿物,有利于页岩气的开采,但较低的黏土矿物含量对泥页岩吸附气能力是一种制约因素;龙潭组页岩气勘探应根据其矿物组成的变化在不同区域分别对待。
671-68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组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富集因素

摘要:利用钻井、岩心、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白云岩沉积环境、成因、分布规律及白云岩储集层油气富集高产因素。风城组白云岩按产状和沉积构造可分为纹层状泥质白云岩、薄层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白云岩和后生白云石化白云岩。准同生白云岩形成于半深湖咸水环境;后生白云石化白云岩是发育在半深湖咸水环境下的碳酸盐岩灰泥在成岩期经后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云岩主要分布在火山喷发或逆冲断裂活动形成的古地貌斜坡上。白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隙和裂隙。白云岩储集层富集高产的控制因素是裂缝及构造背景。
685-692

滇黔北坳陷威信凹陷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与有利区优选

摘要:根据页岩气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钻探和地震勘探成果,研究滇黔北坳陷威信凹陷页岩气成藏条件,优选页岩气勘探"甜点"。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威信凹陷页岩气两套重点勘探评价层系,单层厚度达50 m以上,有机质丰度高,具有低孔、低渗和富硅质特征,具备形成页岩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并易于后期储集层压裂改造。上覆碎屑岩盖层、无通天断层、浅层整体封闭3大因素并存利于页岩气藏保存。岩心解吸显示页岩气成分以甲烷为主,页岩气含量随保存条件变好、页岩TOC丰度增大和地层压力加大而增加。页岩气勘探甜点综合评价优选认为,凹陷北部的筠连—罗布地区为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页岩气目的层叠合的最有利甜点勘探区,中部的花坭—威信地区为牛蹄塘组页岩气有利甜点区。建议重视下石炭统旧司组、上二叠统乐平组的页岩气勘探评价。
693-699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

摘要:为了系统查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聚过程和富集特征,详细研究其油气运移条件,并通过油田开发动态数据验证,总结油气富集的主要特征。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具有垂向-侧向双重油气运移方式,垂向运移主要发生在上覆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内,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T2油源断层"倒灌"进入下伏扶余油层;侧向运移主要有3种类型:源内沿砂体向油源断层上升盘短距离侧向运移;近源沿构造轴向向继承性局部隆起带短距离侧向运移;远源沿砂体沟通的Ⅱ类断裂密集带向朝阳沟阶地长距离侧向运移。油源断层发育部位和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附近、构造轴向与断层走向近一致的鼻状构造为富油区带;因特征不同,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不是主要富油部位,而在朝阳沟阶地为有利储油构造。
700-707

火成岩储集层裂缝特征及成缝控制因素

摘要:基于新疆北部石炭系火成岩的最新勘探和研究成果,研究火成岩中发育的裂缝类型、控制因素,及裂缝对优质储集层发育和油气高产的控制作用。火成岩中发育不同产状(斜交缝、网状缝、水平缝、直劈缝)和成因裂缝(自碎缝、收缩缝、溶蚀缝、节理缝、构造缝),不同类型裂缝的流体渗流能力和渗流半径存在差异。裂缝发育程度受岩性、构造、早期成岩和后期成岩作用控制,在构造作用较弱地区,火成岩裂缝发育程度受岩性控制,在相同构造背景下不同岩性火成岩中裂缝发育程度不同;构造、早期成岩和后期成岩作用是火成岩成缝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作用和后期成岩中的表生作用对火成岩成缝的贡献最大,构造作用强、风化淋滤时间长的区域,不同岩性火成岩中均发育裂缝,并能形成有利储集层,距主断裂带3 km范围是裂缝和有利储集层的集中发育区,油井离断裂越近越易高产、稳产。
708-715

塔中奥陶系优质储集层特征及断裂控制作用

摘要:塔中北坡上奥陶统礁滩体和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为两套优质储集层,早期分别受台地边缘高能相带和早奥陶世风化壳的控制,后期受到断裂活动的整体改造。综合研究认为,塔中北坡奥陶系储集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均与断裂活动有关。塔中奥陶系两套优质储集层受3期重要断裂运动的控制:早奥陶世末的区域拉张奠定了塔中I号坡折带形成的基础,促进了下奥陶统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的形成及随后上奥陶统礁滩体的沉积;奥陶纪末的大规模挤压运动促使塔中北坡发育盐相关构造(沿中寒武统的膏盐层产生滑脱与盐拱),断裂同时改造礁滩体和风化壳储集层;志留纪末的走滑断裂活动对奥陶系储集层的改造有限,却控制着喜马拉雅期塔中奥陶系气侵的部位。
716-724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田开发

克拉玛依砾岩储集层微观水驱油机理

摘要: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下克拉玛依组砾岩储集层为研究对象,从储集层特征分析和渗流机理研究着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砾岩储集层水驱油和渗吸过程中微观孔隙动用规律,分析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关系,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和长期水驱油对储集层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目前剩余油饱和度较高,但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小孔隙之中;水驱过程中,优先动用的是超大孔隙,对采出程度起主要贡献的是中大孔隙;渗吸过程中,优先动用的是小孔隙,对渗吸作用起主要贡献的是中小孔隙;孔隙结构是影响驱油效率和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长期水驱后,孔隙中填隙物发生膨胀、分散、运移和溶蚀,大孔道增多,连通性变好,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进一步增强。
725-732

应用CT研究水平井置胶成坝深部液流转向机理

摘要:根据水平井置胶成坝深部液流转向技术思路,采用室内水驱油实验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技术,研究水平井置胶成坝提高采收率机理。人工胶结非均质模型表面用环氧树脂浇铸,对模型置胶成坝前后水驱油过程进行CT动态扫描,观察胶坝分布特征,跟踪非均质模型内部油水分布、水驱流线改变、流体饱和度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对于正韵律油层,应用水平井置胶成坝,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层位深部窜流通道,使注入水转向驱替,启动低渗透层位剩余油。置胶成坝后,水驱采收率提高16.7%,含水上升速度减慢。水平井置胶成坝技术突破了堵剂深部放置的技术瓶颈,实现油藏深部液流转向,有效扩大了水驱波及体积,是正韵律厚油层高含水期一项有前景的控水挖潜技术。
733-737

高温高压注蒸汽采油三维比例物理模拟新技术

摘要:为了解决现有热采物理模拟装置模型热损失大、模型内压控制精度低、实验过程监控不足等问题,自主研制成功了新型高温高压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并提出了注蒸汽采油高温高压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技术路线。该装置采用热流数值模拟、PID自动控制及三维数据场平面设计方法,重点解决了以下难题并形成特色技术:①采用高温高压热采模型热损失比例模化技术,比例控制模型顶底散热量,实现汽腔持续发育;②采用高温高压三维地层温/压模拟技术,实现模型压力均匀稳定控制,高压舱内各点温差小于±2℃;③采用模型三维数据场在线监测与可视化分析技术,实时监测与调控油藏动态。利用该实验装置开展了特稠油水平井与直井组合热采及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三维比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完整刻画了汽腔发育规律,深化了对双水平井SAGD开采机理和生产动态规律的认识。
738-743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工程

系统参数对海洋油气可控源电磁勘探的影响

摘要:对海洋油气可控源电磁探测仪器研发和勘探方案设计中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参数,如收发距、发射天线长度、发射天线高度、发射电流、发射频率、接收天线长度和接收天线高度等进行了理论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深海环境还是在浅海环境,探测系统参数对测量结果均有相似的影响特点,只是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发射电流和接收天线长度仅决定信号幅度,两者呈正比关系,收发距和发射频率对测量结果影响最为显著,过大过小都不能得到明显的油气异常,需取中等值。发射天线长度、发射天线高度和接收天线高度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小,油气引起的电场异常幅度随这3个参数值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通常这3个参数取值不大,可忽略其影响。在浅海环境下,发射和接收天线可贴近海面布置,此时天线高度仍然较小,这种方式不适用于深海环境。
744-749

高含CO_2天然气藏储集层结垢及欠平衡钻井液技术

摘要:通过研究温度、压力、pH值等因素对CO2、CaCO3垢溶解度的影响,分析高含CO2天然气藏储集层的结垢机理。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力升高而升高,随地层水矿化度的升高而降低;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力的升高而升高,溶液pH值升高会促进CaCO3的生成。结合吉林油田典型含CO2天然气藏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结垢预测,认为钻井液滤液侵入储集层后,储集层近井地带存在结CaCO3垢的可能。针对气藏储集层埋藏深、井底温度高、地层压力系数低、裂缝发育等特点,优选了水包油及甲酸盐无固相两种欠平衡钻井液体系,CO2侵入、动态污染实验评价表明,两种钻井液均具有很好的抗CO2污染能力,储集层保护效果显著。两种欠平衡钻井液体系已分别在龙深2井和龙深3井进行了现场应用,效果良好,现场钻井液的岩心渗透率恢复值均在85%以上,满足欠平衡钻井的要求。
750-755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综合研究

岩性油气藏分布区定量预测新方法——以大民屯凹陷为例

摘要:统计大民屯凹陷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分布规律发现,烃源灶(S)、界面势能(P)、沉积相(D)和区域盖层(C)是控制大民屯凹陷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4个功能要素,据此提出T-CDPS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及岩性油气藏有利分布区带预测方法。4个功能要素在纵向上的有序组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层位,在平面上的叠加复合决定着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在地史过程中的同时联合决定着油气成藏的时间。通过分析各功能要素的单因素控油气作用及其定量表征方法,得到单因素控藏概率,经加权平均得到综合控藏概率指数,根据该指数的大小可预测岩性油气藏分布有利区。应用T-CDPS功能要素组合控油气分布模式预测大民屯凹陷古近系Es33、Es34和Es4岩性油气藏最有利分布区,应用结果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756-763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学术讨论

利用地质约束降低天然气概率储量的不确定性

摘要:以YL气田山西组二段主力气层为例,利用储集层展布和物性参数的横向和纵向非均质性等地质条件约束建模,降低气藏建模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主力气藏概率储量的不确定性。地质约束条件包括:①主力气藏东南部大片地区几乎没有砂岩;②砂岩集中分布在辫状河道中部和底部,气藏物性参数比例曲线显示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值呈顶部较小、底部较大的特征。比较没有地质条件约束得到的400个建模实现和利用约束1、约束1+约束2分别得到的100个实现和23个实现,并求取了概率储量P90、P50、P10。所得结果说明,应用地质约束后,山西组二段主力气藏的概率储量不确定性明显降低。
764-768

《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版搭建全球石油科技交流平台

摘要:《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作为中国能源领域重要的学术期刊,以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及石油工程理论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发表了一系列中国与世界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领域最新理论技术论文,贾承造院士《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两项核心技术》、赵文智教授《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地质特征及评价技术》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分别被评为2008、2009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F0002-F0002

《石油勘探与开发》征稿简则

摘要:《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主要刊载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相关的各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具有创新性、能够反映中国石油工业重大成果的高水平科技论文,读者对象为国内外石油天然气科技工作者。《石油勘探与开发》(http://www.cpedm.com)创刊于1974年,为双月刊,每双月下旬出版。
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