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社
分享到: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综合研究、学术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0-0747
  • 国内刊号:11-2360/TE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155
  • 创刊时间:197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5.29
  • 综合影响因子:4.24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大油气区地质勘探理论及意义

摘要:"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提出并形成了大油气区地质勘探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发现。大油气区是指同一大型构造背景上,由相似成藏条件决定、以某一种类型油气藏为主,纵向上相互叠加、横向上复合连片的大型含油气区,由多个油气藏(田)群或带构成。大型构造背景、良好烃源条件、广泛分布的非均质储集层3要素的有机配置是大油气区形成的关键。大油气区主要发育于陆相坳陷、前陆盆地和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大型构造背景上,含油气面积大、储量规模大;油气藏类型相对单一,多以某一种类型油气藏为主;储集层大面积分布,但以低孔低渗储集层为主,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不受局部构造控制,无统一油气水界面,油气水性质变化大。根据储集层岩类将大油气区划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3大类,进一步划分为低孔渗碎屑岩岩性型、山前复杂高陡深层构造型、碳酸盐岩岩溶地层型、碳酸盐岩台缘礁滩型、火山岩地层型等5个亚类大油气区,并形成了集地震、钻井、测井、试油于一体的针对性关键配套技术。大油气区勘探强调"整体研究、整体勘探、整体控制"3个整体的勘探思路和"勘探开发一体化、上产增储一体化"两个一体化勘探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开发整体效益。
513-522

松辽盆地深盆油成藏门限及勘探潜力

摘要:为了深化对深盆油藏成藏机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在实验室内进行不同粒级砂柱水封油物理模拟实验,并从理论上分析水封油机理和深盆油成藏门限。研究表明,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形成稳定的深盆油现象,深盆油成藏门限主要取决于储油砂层的孔喉半径以及该条件下的油水界面张力和地层倾角。对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深盆油藏的成藏门限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深盆油藏边界预测模型:孔隙度不大于11%,渗透率不大于1×10?3μm2,最大孔喉半径不大于6.2μm,埋深为1 800~2 100 m,位于向斜或斜坡低部位,青一段优质烃源岩发育且具明显超压异常。依此确定了松辽盆地深盆油发育的3个有利"甜点"区:两井南"甜点"区、海坨子东"甜点"区和乾安西"甜点"区,3个"甜点"区预测深盆油潜力共计3.17×108 t,松辽盆地探明深盆油总资源量达15.75×108 t,勘探前景较好。
523-529

济阳坳陷古近系深层成烃与成藏

摘要:运用地球化学与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相结合的方法,从深层烃源岩空间展布及沉积有机相分析入手,研究济阳坳陷深层有利勘探方向。济阳坳陷古近系深层孔店组—沙四段烃源岩发育缺氧有机相、短暂充氧有机相、低氧有机相和充氧有机相4种沉积有机相类型,缺氧相、短暂充氧相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沙四段,孔店组烃源岩主要为低氧有机相、充氧有机相,为一般烃源岩。排烃过程可分为自由排水、烃类生成和能量积累及微裂隙排烃等3个阶段,深层烃源岩的排烃主要发生在微裂隙排烃阶段,不同地质条件下可发生垂向运移、侧向运移和向下运移3种油气运移方式。已探明中浅层源自沙四段缺氧有机相、短暂充氧有机相优质烃源岩的油气藏,主要通过沿断裂的垂向运移方式成藏,而大量以侧向运移及向下运移方式形成的油气藏尚有待于揭示。古近系深层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530-537

川西坳陷复合-联合构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摘要:据不整合和岩相记录及古构造分析,川西坳陷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中至少存在11个构造运动界面。受西缘龙门山冲断带、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和西南缘川滇构造带影响,川西坳陷发育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主要构造,其中北东向构造在多数构造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发育,而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则分别形成于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同时,3组构造在多期次构造活动中相互叠加,形成了同轴复合、横跨复合、斜接复合、多向复合和联合等5种主要形式的叠加构造。川西坳陷构造对油气的控制表现在构造适时性、构造控位和构造改造3个方面,原生气藏形成及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早期构造(印支—燕山期),而晚期构造(主要是喜马拉雅期)仅对早期气藏起改造作用,表现为早期构造变位、储集层改善、原生气藏破坏或次生气藏形成。印支—燕山期古构造的精确恢复以及多期、多组构造叠加过程中裂缝活动特征是该区今后油气勘探应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
538-551

深层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定量模型——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储集层为例

摘要: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深层储集层砂岩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储集层砂岩目前处于晚成岩阶段,储集层发育原生粒间孔隙和长石、岩屑、胶结物等不稳定组分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储集层物性分布受碳酸盐等的胶结、溶蚀及异常高压带分布的控制。孔隙度参数演化分析表明,储集层初始孔隙度为36.75%,压实过程孔隙度损失率为40.49%,胶结-交代过程孔隙度损失率为37.25%,后期溶蚀、溶解过程孔隙度增加率为17.88%。储集空间中原生孔隙占总孔隙的55.03%,次生孔隙占总孔隙的44.97%。孔隙度计算过程中误差率为0.96%,影响误差的主要因素为颗粒分选系数。
552-559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潜力

摘要:在对新采集和处理的高精度地震资料进行详细的构造-地层解释的基础上,将琼东南盆地划分为北部隆起区、中央坳陷区和南部隆起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并识别了重要的北西向"堑垒"构造带,表明盆地整体呈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架特征。对北部隆起区和中央坳陷区重要分界地质标志——2号断裂系统开展了详细的地质构造解释和断裂活动性定量分析,证实2号断层具有区段式活动特征。研究了各构造单元凹陷的结构特征,识别出半地堑、地堑和复式地堑3种基本类型和与之对应的10种次级类型。以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基础,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勘探成果,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各区带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560-569

哈萨克斯坦南土尔盖盆地A区块岩性油气藏

摘要:哈萨克斯坦南土尔盖盆地A区块处于断陷湖盆缓坡带,构造圈闭不发育,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勘探突破的关键。已有钻井结果显示,A区块岩性油气藏主要位于侏罗系,其自下而上可分为5套地层:埃巴林组、多尚组、卡拉甘塞组、库姆科尔组和阿克萨布拉克组。通过对侏罗系储集层、烃源岩、储盖组合等方面研究,认为目的层发育3种类型岩性油气藏:斜坡带前缘砂上倾尖灭型油气藏、水下分流河道孤立砂体型油气藏及河口坝孤立砂体型油气藏,已发现的A12井油藏属于中孔中渗的斜坡带前缘砂上倾尖灭型油藏,为油气自生自储和侧向运移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成藏的主控因素为有效储盖组合。结合多种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分析得出,A区块的油气远景区集中分布于区块中部和西侧斜坡。
570-575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田开发

深部液流转向剂与油藏适应性研究——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摘要:针对大庆喇嘛甸油田油层厚度大、相带组合复杂多样、层内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利用室内岩心驱替实验方法,开展了深部液流转向剂调驱增油效果影响因素及其与油藏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转向剂用量、强度以及渗透率变异系数对油藏调驱增油效果均有影响:转向剂用量越大,调驱增油效果越好;采收率增幅随转向剂强度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渗透率变异系数越大,调驱增油效果越好。岩心流动实验和仪器检测分析研究表明,只有当转向剂的分子线团尺寸及其拟流动岩心孔道半径中值组成的点落在配伍性区域内时,转向剂才可以在孔隙内流动。由此认为,对于非均质油藏,在设计转向剂强度和段塞尺寸时,必须兼顾高、中、低渗透层的特点以及转向剂分子线团尺寸与储集层岩石孔隙半径中值间的匹配关系,以确保转向剂对中、低渗透层的伤害最小。
576-582

陕北中生界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特征及成因

摘要:结合油田开发实际,通过对试油试采等资料的综合整理与分析,总结陕北魏家楼油田长6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的基本特征及其高含水区带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魏家楼油田长6油藏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含水率等值线在平面上围绕局部构造高点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油藏内部含水率分布具强非均质性,沿北东—南西方向上含水率变化相对稳定,等值线呈带状延伸;沿北西—南东方向上含水率起伏较大,等值线呈现高、低含水区带交替相间分布;局部夹有高含水带的异常突入。资源条件差、油源不足是魏家楼油田长6特低渗透油藏高含水的根本原因;原油黏度高、流体性质差异大、流度比高、天然裂缝发育是其高含水的主要内因。
583-588

砂岩储集层酸化后试油井壁稳定性模型

摘要:基于塔里木油田大北地区砂岩酸化后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井壁垮塌问题,研究了酸化过程中酸蚀区内岩石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建立了酸蚀区酸化过程中的岩石力学参数变化模型。根据酸化后考虑塑性的井周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建立酸化后试油井壁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表明,酸化会引起岩层弹性模量、泊松比、黏聚力及内摩擦角变化,酸化过程中,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可以通过孔隙度变化计算;岩石黏聚力与内摩擦角随时间的衰减关系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拟合;酸化会引起近井应力的衰减,衰减程度与酸化时间及酸化半径有关;酸化后试油过程中井壁稳定性由衰减后的应力及强度参数共同决定;通常酸化前期对试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比酸化后期严重。
589-593

吉林油田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摘要:针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状况,建立了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适应性地质参数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渗透率级别,优选出2类8个适合水平井开发区块。以M区块、N区块、E区块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从精细地质体描述、油藏工程参数优化、投产方案优化、水平井轨迹控制、能量补充5个方面对水平井油藏工程优化设计进行研究,给出了适合吉林油田地质特点的水平井油藏工程设计参数,形成了水平井系列开发技术。利用Eclipse软件对N区块不同能量补充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直井位于水平井趾端注水时,水平井产量最高。M区块水平井应用效果表明,水平井平均累计产油量是周围直井130-6井同期累计产油量的2.5倍。
594-599

超稠油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

摘要:为了改善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通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驱油效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的降黏机理。研究证实: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驱油效率(80.8%)明显高于常规蒸汽驱驱油效率(65.4%);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实现了降黏剂、CO2与蒸汽协同降黏作用的滚动接替,从而有效降低了注汽压力,扩大了蒸汽波及范围即扩大了降黏区域,提高了产油速度。根据温度分布和降黏机理的不同可将降黏区分成4个复合降黏区,即蒸汽复合降黏区、热水复合降黏区、低温水复合降黏区和CO2-降黏剂复合降黏区。矿场应用表明,水平井CO2与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在深部薄层超稠油油藏、深部厚层超稠油油藏和浅部薄层超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降黏增油效果。
600-605

鱼骨状分支水平井井形设计优化

摘要:针对鱼骨状分支水平井井形设计问题,应用分段耦合模型优化确定了不同参数的设计原则,并应用正交实验方法评价了各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影响鱼骨状分支水平井产能的参数主要为分支展布参数(分支点位置、同异侧和对称性)和分支形态参数(分支长度、数目、角度和间距),其中分支形态参数对产能影响的强弱顺序依次为:分支长度、分支数目、分支角度、分支间距。鱼骨状分支水平井形态设计原则是:异侧、非对称,分支点位置靠近主井筒两端,分支数不少于2支,分支角度不小于30°,实际应用时可结合工程技术能力综合确定。方法应用于胜利油田3口鱼骨状水平井产能计算,预测误差小于3%;设计的东海平湖油气田八角亭油藏BO2井,初期产能达350 m3/d。
606-612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工程

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插桩阶段桩靴承载力计算

摘要:为了准确预测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插桩阶段贯入深度,引入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饱和黏土条件下土-桩靴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桩靴贯入均质与非均质黏土时的桩靴承载力系数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桩靴承载力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体强度和桩靴贯入深度:对土体强度非均匀系数较低的土体,桩靴承载力系数与桩靴贯入深度正相关,而土体强度非均匀系数较大的土体桩靴承载力系数与桩靴贯入深度呈负相关;当桩靴贯入深度为20 m左右时,桩靴的极限承载力系数为10.30(不考虑土体回流作用)和12.25(考虑土体回流作用)。给出了插桩过程中桩靴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计算了渤海5号平台在特定土质条件下桩靴的贯入深度,提出的计算方法由于考虑了整个插桩过程中土-桩靴相互作用、土体的非线性特性、桩靴底面的端阻力和桩靴侧面阻力等影响,预测的桩靴贯入深度更为合理,与传统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差20%左右。
613-619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简讯

2020年中国非常规油气产量有望达千亿立方米

摘要:以页岩气、煤层气等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专家表示,今后几年,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将迎来发展新热潮。如果能有政策支持、克服技术瓶颈,2020年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产量有望达到千亿立方米。
619-619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工程

海底管道S型铺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摘要:在S型海底管道铺设设计中,通常采用手动建模并调整作业线设置参数的传统设计方法。鉴于该传统方法存在费时、费力、无法用于复杂结构的托管架等局限性,开发出一套海底管道S型铺设辅助设计程序。该程序能够为任何形状的作业线建立精细的托管架模型,并自动计算最佳设置的支撑滚轮坐标。该程序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海底管道静态S型铺设问题进行求解,对计算结果自动进行分析,选择最佳作业线设置参数。该程序使繁琐的人工设计调整过程完全自动化,提高了设计效率。实例计算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使设计效率大大提高,按照两段托管架计算,可使工作量减少88%;设计成本降低88%,同时能够解决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3段以上结构的复杂托管架设计问题,有效提升了设计质量,确保了设计结果最佳化。
620-627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综合研究

国外含油气盆地硅质岩储集层主要类型及勘探开发特点

摘要:结合近年来国外硅质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实际情况,简要介绍硅质岩的成因、组成和分类,进而讨论硅质岩油气藏的圈闭分类、储集特性、岩石物理特征及钻井、完井和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硅质岩是指由生物作用、化学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和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SiO2的岩石,岩性致密、坚硬、易碎。硅质岩油气藏圈闭可分为裂缝型、古风化壳型、热液型、自生自储型、水动力型和侧向隔挡型6种类型。硅质岩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孔渗性受岩相、泥质含量和孔隙性质等诸多因素控制。研究表明硅质岩适于作为优异的储集岩类,在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下可以形成油气藏,是重要的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
628-636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学术讨论

围压对含水合物沉积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将实验室人工合成天然气水合物与高岭土混合制成岩心样以模拟海底含水合物沉积层,在不同围压条件下,对不同高岭土体积含量的含水合物沉积物进行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围压较低时,含水合物沉积物试样破坏强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而随着围压的进一步增加,试样强度有平缓下降的趋势。围压对含水合物沉积物试样的初始弹性模量影响很小,而割线模量受围压的影响较大,割线模量先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高岭土含量对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内摩擦角影响不大,但对黏聚力有一定影响,随高岭土含量的增加,沉积物强度增大。
637-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