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社
分享到: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综合研究、学术讨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际刊号:1000-0747
  • 国内刊号:11-2360/TE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155
  • 创刊时间:197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5.29
  • 综合影响因子:4.243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

摘要:分析国内外各种油气藏勘探和研究现状,基于油气分布共性本质特征的认识,阐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内涵与成藏特征。“连续型”油气藏指在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其地质特征是:在盆地中心、斜坡等大面积“连续”分布,且局部富集;以大规模非常规储集层为主;非常规圈闭,储集空间大,圈闭边界模糊;自生自储为主;多为一次运移;主要靠扩散方式聚集,浮力作用受限;非达西渗流为主;流体分异差,饱和度差异较大,油、气、水与干层易共存,无统一油气水界面与压力系统;资源丰度较低,储量主要按井控区块计算;开采工艺特殊,需针对性技术。论述了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成因及其“连续型”油藏、大型浅水三角洲低一特低孔渗及致密砂岩油气藏、煤层气以及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等典型实例。图8表5参33
669-682

火山岩测井解释理论与应用

摘要:在总结国内外火山岩测井解释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完整的火山岩测井处理解释流程:岩性识别基质孔隙度定量计算饱和度定量计算流体性质识别。提出了完整的非均质复杂岩性储集层孔隙度、饱和度精确定量计算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模型,建立了复杂火山岩储集层解释框架;提出了以ECS和电成像测井相结合的三维岩性识别新方法,找到了准确识别火山岩储集层岩性的一种可行途径;在微裂缝模拟井定量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复杂岩性储集层裂缝参数定量计算方法,进而给出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非均质裂缝孔隙度定量计算方法;以高温高压全直径岩心实验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裂缝对饱和度计算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考虑裂缝影响的饱和度定量计算方法。大庆徐家围子地区和新疆陆东-五彩湾地区的实际处理结果验证了上述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图17表1参17
683-692

柴达木盆地东部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勘探方向

摘要: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天然气分布广泛,除巳发现5个气田和2个含气构造外,还有大量的气显示。该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为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轻、重烃气含量低,经成因判识为典型的生物气,甲烷成因主要与二氧化碳还原作用有关。部分样品中检测到一定含量的C5-C8烃类,个别样品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组成偏重,揭示该地区天然气中可能混有一定量热成因气。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生物气成藏具备良好的烃源条件和较好的保存条件。建议在天然气勘探中积极扩大目标领域,适当关注浅层和极浅层生物气、深层生物气以及深部热成因油气。图12表1参20
693-700

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潜山储集层特征

摘要: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潜山储集层的岩心及地面露头进行了综合研究。潜山储集层的岩性主要是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包括溶孔、溶洞、裂缝和基岩微观孔隙,形成孔-洞型、裂缝型、缝-洞型和孔洞-缝复合型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区内多期次的古岩溶作用是储集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古岩溶作用主要发生于沿潜山不整合面的风化淋滤带、水平潜流带、断层裂隙带及顺层层面,形成相应的溶蚀孔洞型储集层。由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裂缝不仅增加了储集层的孔隙度,还极大地改善了孔洞的连通性,提高了储集层的渗透性能。但不同岩性、不同构造部位储集层的发育程度不同:白云岩类储集层好于灰岩类储集层,无石炭-二叠系覆盖区的储集层好于有石炭-二叠系覆盖区,断层发育区内储集层好于断层不发育区。河西务构造带西南端潜山储集层发育,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图4表4参14
701-708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神木地区山西组成岩与沉积相耦合关系

摘要:通过岩心描述、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探针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榆林-神木地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储集层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分布。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储集层经历了压实、压溶、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交代、高岭石胶结、杂基蚀变以及溶蚀等各种成岩作用,其中溶蚀作用是控制有效储集层形成的主要成岩作用。同时对成岩作用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成岩作用在区域内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顺沉积体系方向,成岩作用表现为压溶硅质胶结、溶蚀作用增强,压实、碳酸盐胶结交代作用减弱,由河道中心向侧翼方向,压实、碳酸盐胶结、杂基蚀变作用增强,硅质胶结、溶蚀作用减弱。孔隙主要发育于顺沉积体系方向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中。图5表1参40
709-717

塔里木盆地原油酸值特征及成因

摘要:塔里木盆地原油酸值总体不高,一般低于3mg/g,三叠系、侏罗系原油酸值相对较高,一般在0.96~1.12mg/g,但也只有部分地区原油刚达到高酸原油级别(酸值为1.0~5.0mg/g),石炭系、奥陶系原油酸值较低,大部分在0.5mg/g以下。塔里木盆地原油属于混合型中、低酸原油,有机酸主要来自于原油的生物降解,少量为原生的有机酸。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原油曾经历严重降解,但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在随后的酸一岩反应中被消耗,呈高降解低酸值特征,侏罗系、三叠系、石炭系原油酸值的形成主要与地层水活动造成的晚期降解有关。图9表1参33
718-724

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响应及层厚/围岩影响快速校正

摘要:建立上下3层介质的水平井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响应。结果表明,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响应受井眼位置的影响,井眼位于目的层不同垂向位置时,非厚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差异明显;不同层厚及围岩条件下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响应与直井差异较大,且在无侵入条件下深浅侧向电阻率显示明显的幅度差异。在三维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建立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层厚及围岩影响校正图版,并据此研究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层厚及围岩影响校正快速计算方法。利用快速校正公式计算得到的校正图版与基于三维数值计算的校正图版具有很好的相似性,说明该方法可快速、有效地实现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层厚及围岩校正。图5表4参15
725-729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田开发

应用水平井资料开展精细油藏建模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摘要:以高尚堡油田高104—5区块馆陶组8#小层水平井开发油藏为例,分析水平井钻井资料、地震资料等各种基础信息的地质意义并加以综合利用,在单砂体内部开展沉积旋回精细划分对比的基础上,采用目前流行的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水平井目的层单一目标砂体高精度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建立油藏动态模型,进而通过历史拟合以及动态方法对静态模型进行验证,经验证,所建立的地质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能够满足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对水平井开发状况、含水特征、见水规律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价。图11参10
730-736

胜利油田老油区CO2提高原油采收率及其地质埋存潜力评估

摘要:胜利油田经过近40年的开采,大部分油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CO2EOR)及地质埋存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以胜利油田老油区3个采油厂共183个油藏作为评估对象,依次从区域地质、CO2埋存油藏筛选、CO2EOR油藏筛选、增产油量及埋存潜力计算4个方面进行CO2EOR及埋存潜力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胜利油田老油区距离CO2主要排放源近,具备CO2埋存的地理和地质条件,共有41个油藏适合埋存,其中18个适合EOR,23个可作为废弃油藏直接埋存,期望总增产油量为999.72×10^4t,CO2总埋存量为9553.92×10^4t,整体可提高采收率5.76%。油藏的地质储量越大,CO2埋存量和增产油量越大,越适合大规模的埋存工程。地质储量大的CO2EOR油藏是将来CO2埋存的首选场地。可用于埋存的(即将)废弃油藏数量多且地质储量大,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成为CO2埋存的主力油藏。图6表6参27
737-742

利用水平井提高稠油油藏剩余油采收率技术

摘要:为了挖潜辽河油田A块超稠油油藏井间剩余油,应用数值模拟软件描述了水平井有利部署区温度场、压力场及剩余油分布:蒸汽吞吐周期较高的生产井周围油层动用情况较好,油层温度高达190~210℃,但蒸汽加热的有效面积只在井筒周围20~30m,井间仍然有大部分区域处于45~65℃的低温状态;由于蒸汽吞吐过程中的汽窜现象,部分井之间有热连通形成。动用最好的区域油层压力为3.00MPa,一般在3.40~3.90MPa。井间存在大量剩余油,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0%。在兴Ⅲ、兴Ⅱ。油层单层厚度大于5m区域整体部署水平井30口,水平段长度250~400m。模拟预测水平井蒸汽吞吐8周期后,平均单井累计产油25220t,油汽比0.42,采出程度为31.5%。与直井生产效果对比,加密水平井可以挖潜稠油油藏井间剩余油,提高该区块采收率。图5表3参10
743-748

储集层裂缝预测分析的多参数判据法

摘要:利用优化反分析方法获得目标区地应力场分布,并考虑储集层岩石多轴应力状态,提出了储集层裂缝预测分析的多参数判据法。该方法采用基于多个岩石材料参数建立的破坏曲面作为边界条件,通过研究应力状态函数与破坏曲面间的相互关系预测分析储集层裂缝发育情况,并根据关键井处的实测裂缝参数计算得出储集层平面内各点处的裂缝密度。利用该方法对江苏油田某区块油藏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了储集层关键井点处裂缝密度与数值模拟得出的发育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储集层裂缝体密度与发育指数的常用对数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对该区块油藏裂缝发育程度及密度进行预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油藏目标层段储集层裂缝体密度主要分布在0.23-1.20m^2/m^3且受断层和构造部位影响显著。图9表5参10
749-755

带气顶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特征及技术政策

摘要:哈萨克斯坦让纳若尔油田为带凝析气顶的大型复杂碳酸盐岩油田。Г北油藏是让纳若尔油田的主力油藏,油藏具有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渗流特征,且平面上不同区域的裂缝发育程度具有较大差别。由于油藏早期注水不足,地层压力持续下降,导致自然递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研究不同裂缝发育程度储集层的开发特点以及合理开发技术政策发现,裂缝发育区与不发育区的开发技术政策存在明显的差别:裂缝发育区合理压力保持水平为25~27MPa,以1.1的注采比恢复压力,可以获得更高采出程度;裂缝不发育区合理压力保持水平为32MPa,合理注采比1.3。屏障注水与面积注水注水量比例为2:8时,能实现既合理利用气顶能量,又提高面积注水效果的目的。图9参10
756-761

利用不稳定压力数据建立碳酸盐岩储集层模型

摘要:地质模型通常是根据地质信息,利用地球物理和岩石物理资料来建立。为了建立准确的碳酸盐岩油藏(伊朗海上油田)模型,不仅利用了地震和测芳数据,也结合了该油田现有99井次的试井数据。在试井解释过程中观察到了许多特征,如封闭断层、水层、裂缝和分层系统,其中某些特征只能利用压力瞬态数据来识别,如地震数据中观察不到的一条封闭断层在试井曲线上则可识别。除了识别构造特征外,试井解释得到的渗透率数据也可用于绘制渗透率等值线图,而不再采用岩心分析得到的渗透率数据。试井得到的渗透率是泄油区域的有效渗透率,而岩心分析得到的渗透率并不能代表非均质油藏的渗透性。利用非稳态压力分析结果建立油藏模型,可以提高碳酸盐岩油藏建模的准确性。图6表1参8
762-767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工程

基于膨胀管定位系统的多分支井钻完井技术

摘要:基于膨胀管定位系统开发了膨胀管定位多分支井技术:在分支井钻井、完井甚至后续的采油、修井以及油层改造等作业中,各种工具均根据井下膨胀坐挂定位装置进行定位并作业的一种新型多分支井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完井后通径大和可以在小尺寸井眼内钻多个分支等特点,达到了国际TAML4级完井水平。该技术通过膨胀坐挂定位装置实现了对斜向器的可靠定位;并可承受极大的钻压和扭矩,完全满足开窗、侧钻、等施工要求.在海上油田3口井中的成功应用证明该技术和装备成熟可靠,整套施工工艺和作业难度低,作业安全可靠性高,各工序施工信号明显,司钻易于操作。初步形成了主套管为177.8mm(7in)和244.5mm(95/8in)两个系列的膨胀管定位多分支井工具和工艺技术。图9参19
768-775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钻机选型

摘要:深水钻机是半潜式钻井平台关键设备,如何选择、配置深水钻机系统是设计与建造我国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首要问题。从深水钻机并行和离线操作能力与配置、作业效率、可变载荷及专利影响等方面论证了深水海洋钻机模式选型问题。常规深水海洋钻机、离线钻机和双井架钻机结构特点、应用情况以及离线操作配置分析表明,离线作业配置越完整全面,作业效率提升越大。以甘特图和深水钻井实例详细分解、探讨双井架钻机作业机理,即在工序之间进行并行作业和工序内进行离线作业。对比分析3种深水海洋钻机钻单井、钻多井及完井作业效率,发现双井架钻机相对离线钻机和常规钻机可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但双井架钻机系统质量增加,且受专利影响,成本增加。采用增量净现值模型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双井架钻机总体优于离线钻机。图7表5参17
776-783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资源评价与管理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地质与油气资源储量

摘要:奥里诺科重油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重油富集带,位于东委内瑞拉盆地南缘的北倾单斜上,总面积为54000km^2,重油地质储量约2000×10^8t,可采储量约500×10×8t。该重油带主要储集层是一套第三系河流-三角洲相砂岩,油层埋藏浅,厚度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高,岩石固结程度差,非均质性强。重油带油藏以岩性圈闭为主,局部受断层控制。重油带被划分为4大区32个可开发区块,目前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JUNIN和CARABOBO两个地区,区内油藏具有三高一低可流动的特点,即:高比重,高含硫,高含重金属钒和镍,低黏度,可形成泡沫油。冷采条件下可流动并能获得很高的单井产能,水平井冷采产量一般可达200t/d,冷采采收率较低,为5%~10%。图7表4参6
784-789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学术争鸣

利用芳烃化合物评价烃源岩成熟度——以松辽盆地东岭区块为例

摘要:利用GC—MS检测技术分析松辽盆地东岭区块烃源岩样品抽提物芳烃馏分(包括甲基菲系列、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脱羟基维生素E和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运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深入探讨该区块的芳烃组分特征并评价烃源岩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芳烃化合物分布特征、甲基菲指数、脱羟基维生素E的β/γ异构体比值、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4-/1-MDBT、二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4,6-/1,4-DMDBT、三芳甾烷C27(20R)/C28(20R)值、三芳甾烷相对含量以及镜质体反射率实测值和理论计算值均反映东岭区块下白垩统泉头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中等,而下白垩统营城组和上侏罗统火石岭组烃源岩演化程度较高,泉头组烃源岩成熟度低于营城组和火石岭组烃源岩成熟度。图6表1参19
790-796

《石油勘探与开发》第36卷总目次

I0001-I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