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11-2360/TE 国内刊号
  • 1000-0747 国际刊号
  • 5.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简讯、综合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不同类型断陷湖盆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富集规律——以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对比为例129-134

摘要: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是潮湿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大型断陷湖盆,二连盆地则是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小型断陷湖盆群。二者尽管构造演化特点相似,但湖盆规模、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差异很大,导致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富集规律不同。对比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近几年发现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总结归纳出5方面油气藏分布与富集特征:①断陷湖盆大小决定凹陷油气资源及岩性-地层油气藏的规模。②成熟烃源岩厚度控制岩性-地层油气藏纵向分布范围。③主洼槽(生油中心)控制岩性-地层油气藏平面分布形态,例如,冀中坳陷岩性油气藏沿主洼槽带周缘呈“槽缘多环型”分布形态,二连盆地岩性油气藏在主洼槽内呈“槽内半环型”分布形态。④断陷湖盆地质结构决定油气运移主方向及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格局。⑤断陷湖盆成藏组合控制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富集程度。图5参11

大民屯凹陷隐蔽型潜山成藏条件与勘探135-141

摘要:大民屯凹陷隐蔽型潜山是低平或负向形态的元古宇或太古字基底潜山,中生界、古近系房身泡组或沙四段的非渗透层对不整合面形成封闭,在多期构造运动改造、风化剥蚀作用下,具有多种较好的储集岩性和多期发育的裂缝型储集层,潜山内幕层状地层或层状岩性组合与微幅度断层一起构成潜山内幕圈闭,来自各生油洼陷的油气首先沿连通油源的深大断裂垂向运移,之后沿不整合面长距离侧向运移至隐蔽型潜山圈闭,形成潜山油藏。大民屯凹陷元古字臆蔽型潜山勘探已见到良好效果,发现了安福屯、平安堡、东胜堡西等一系列隐蔽型潜山油藏。由于形态和成藏条件的隐蔽性,隐蔽型潜山很难被发现,但其特征决定其在各个凹陷广泛分布,勘探空间十分广阔,在进一步加强分布规律、成藏机制、勘探方法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有望为老油区潜山勘探开拓新领域。图9参18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142-149

摘要:以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部不整合整合面多为流体输导体;发育风化黏土地表现为“近源”油气运聚,有陡坡带断地多为“远源”油气运聚,不整合面与断带主要为“源上”油气成藏,断层沟通上较强的控制作用,且随时间而逐渐演变面为例,剖析了不整合面的结构特征。若不整合面之上无风化黏土层而为砂岩,层时不整合面多形成圈闭。不整合面、断层和输导体构成优势运移网络,在断陷层运移一不整合面分配和缓坡带不整合面运移一断层调整分配2种成藏模式;坳陷裂构成的输导体系呈阶梯状逐渐升高,导致油气呈阶梯状运移聚集;前陆盆地冲、下不整合面“系统”,油气呈“之”字形运移。不整合面的结构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图8表1参62不盆盆断有

火山岩岩性宏观预测方法——以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为例150-155

摘要:断裂、构造及岩性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和高产,根据酸性岩到中性岩再到基性岩密度逐渐增大的特点,提出了利用重力地震剥层增强处理方法进行火山岩岩性宏观预测的新方法。首先,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建立地球物理模型,通过重力地震剥层准确进行重力异常的分离,即去除与火山岩无关的由于地层之间的密度界面所产生的重力异常;在此基础上,对剩余重力异常进行弱信号增强,去除大区域场的影响并对埋藏较深的火山岩岩性所产生的微弱的重力异常进行增强。将反映火山岩宏观分布的航磁二次导数异常图与重力地震增强处理后的图件叠合,即可对火山岩的岩性进行预测。该方法在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油气藏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12表1参26

用C7轻烃参数判识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探索156-159

摘要:选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KLPG)轻烃数据库中11个油区170个油样的轻烃数据(其中125个油样有饱和烃色谱一质谱分析数据),按各油区地质背景和Gam/C31H(S+R)值将油样分为盐湖、半咸-咸和淡-微咸3类不同的烃源岩沉积环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7轻烃族组成主要受烃源岩沉积水体盐度的控制,各地区烃源岩沉积环境相似的油样,其C7族组成N/I、I/P、A/P有一定的相似性,分布相对集中。盐湖相烃源岩油样具C7芳烃含量高(平均约30%)、N/I值低(小于2)的特征;半咸-咸水沉积环境烃源岩的油样具C7链烷烃含量高(平均约60%)、N/I值低(小于2)的特点;淡微咸水沉积环境烃源岩的油样具C7环烷烃含量高(平均约50oA)、MCC6含量高(平均约35%)、N/I值高(大于2)的特点。图3表1参23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沉积环境演变及其石油地质意义160-164

摘要: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东段大煤沟剖面侏罗系沉积层序发育完整。下侏罗统岩性以细砾岩、细一粉砂岩与炭质泥岩和页岩的不等厚互层为特征,其中大煤沟组一、二段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关的湖沼相炭质泥页岩较发育,多含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静水环境生物化石,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一滨浅湖体系;由3个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构成1个长期旋回。中侏罗统厚层河流-冲积相砂砾岩较发育,化石面貌以介形虫和植物为主,沉积环境为扇三角洲一滨浅湖体系,中上部发育较深湖相沉积;由9个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构成1个长期旋回。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化石与岩相分布特征反映侏罗纪沉积中心由西向东迁移。构造活动和气候是沉积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前者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早侏罗世潮湿气候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为柴北缘提供了重要的生烃母质,但中侏罗世中晚期半干旱气候更有利于形成高品质的烃源岩。图5表1参18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165-169

摘要:通过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进行叠合分析,认为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南屯组烃源岩供烃窗口、烃源岩断裂和破坏断裂、裂缝发育区、油气运移汇聚区、中期变形形成的断阶和断垒型潜山的共同控制。油气成藏具2种模式:油气沿断裂或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潜山顶部风化壳聚集成藏;油气沿断裂或裂缝垂向运移至潜山内部裂缝或破碎带聚集成藏。根据对各种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的分析,预测: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中部、呼和诺仁断鼻构造带中部的贝17井区周围和敖瑙海洼槽中部的贝36井周围;较有利勘探区主要为霍多莫尔背斜带南部和呼和诺仁断鼻构造带北部的贝5井周围。图5表2参10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他
推荐两部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研讨力作169-169

摘要: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李庚忠先生与张进博士合作编著的《岩性油气田勘探——河道砂储集层的研究方法》一书,已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李院士以精湛的研究功力.用历史沉积学观点,精辟见地,图文并茂,阐述了陆相河道砂岩的沉积规律,并通过分析已有河道地震解释实例,应用地震模型深入探讨了河流相薄砂岩地震响应特征,提出了河道地震解释存在的偏向和改进方向。指出勘探开发好岩性油田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做好高精度三维地震,波阻抗反演.用好三维可视化研究砂岩分布。李庆忠院士与王建花博士合作编著的另一部力作《多波地震勘探的难点与展望》.也已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多波地震勘探增加了横波信息,提高了地震勘探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识别岩性和油气藏的能力,因此使地球物理界对其寄予愿望。然而对于薄油气层地质效果不尽人意。该书分析了国内外多波地震勘探实例。系统总结了5大难点,认为最大难点是纵、横波层位对比难,严重影响到岩石物理参数计算精度。在介绍近几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多波地震勘探的出路是发展叠前反演技术,直接用纵波数据反演多渡参数。建议大家研读这两部力作,会对发展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裨益。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勘探
顺宁油田长2^1低渗砂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开发意义170-174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顺宁油田长2^1低渗砂岩储集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致密夹层比较发育,渗透率剖面属正、反韵律复合型;非均质性呈现纵向强于横向、河道边侧部强于河道主体、长2^1-2层强于长2^1-1层的规律。分析认为,微观非均质性是制约储集层渗透性的关键,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对储集层非均质性控制明显,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及注采剖面有重要的约束和影响;致密夹层能够有效地阻挡流体的纵向渗透,约束层内渗流,并阻止人工裂缝的穿层延伸,有利于集中水驱能量,提高水驱效率和储量动用程度,是划分开发小层、编制注水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图5表3参17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三维地质建模175-180

摘要: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是以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古岩溶型储集层,储集层非均质性极为严重。为制定试验区稳油控水综合治理方案,运用地震方差体技术、云变换技术、岩溶相控建模技术等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资料,通过构造建模、岩溶建模、属性建模、裂缝分析及模型分析筛选开展储集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改善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集层三维地质随机建模方案,为该区油藏精细描述和数值模拟提供了合理的地质模型。随机模拟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有利储集层与构造高部位存在一致性,且储集体的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及岩溶作用有关;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值均较低,分布具有随机性,整体表现为北东高,向南变低的趋势,由浅到深随井数减少不确定性增加,图9参16.

阜新盆地白垩系阜新组煤层气系统181-186

摘要:运用非常规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阜新盆地煤层气系统地质特征。阜新组孙家湾煤层组、中间煤层组和太平煤层组是煤层气的生储层。阜新组上部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阜新组煤层气的盖层,盖层条件中等。上覆岩层是阜新组上部及孙家湾组。阜新组煤层的第一次生气高峰出现在孙家湾期末,此时镜质体反射率最大达到0.67%;后来喜马拉雅期辉绿岩的侵入导致煤层到达第二次生气高峰,在靠近岩浆侵入位置的局部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最大达到4.95%;另外,地表降水下渗带入细菌导致煤层产生大量次生生物气,而后进入煤层气保存期。煤层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是古近纪晚期。阜新组煤层气系统的特征表明,盆地阜新组煤层气具备进一步勘探开发的前景。图5表3参37

兴隆台地区沙三段砂体发育模式与岩性油气藏勘探187-189

摘要:兴隆台地区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西部凹陷正处于凹陷的强烈断陷期,深水浊流沉积十分发育。当时,处于西部凹陷深陷带的兴隆台地区存在一个水下低凸起,阻止了来自研究区东部的近物源沉积物,浊流携带物被迫倾泄在水下凸起的东坡和深洼中。因此,兴隆台潜山的东斜坡及其向东延伸的深洼区发育上倾尖灭型和透镜状浊流砂体。这些浊流砂体纵向主要分布于层序界面附近的湖侵体系域下部和湖退体系域上部,最大湖泛面附近也有分布。砂体分布与层序界面的这种关系,反映断陷盆地断裂活动是导致湖水升降和发生浊流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砂体这种分布模式对预测岩性油气藏分布有指导意义。图7参14

江汉盆地潜江组与沙市组盐间非砂岩油气藏勘探潜力对比190-196

摘要: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发育盐间非砂岩油气藏。江陵凹陷沙市组也沉积了一套含盐地层,但盐间非砂岩油气藏发育程度不如潜江组。沉积特征、成藏条件和成藏机制研究发现,两套含盐地层及其盐韵律特征的差异受构造环境、古气候环境控制。潜江组沉积时期,断陷活动强,形成补偿或欠补偿的深水沉积环境,利于有机质堆积,盐韵律特征由纯盐岩层和盐间深灰色泥岩、油页岩、含芒硝白云岩和白云岩等组成,深灰色泥岩、油页岩为有利烃源岩,含芒硝白云岩和白云岩等为有利储集层,具备形成盐间非砂岩油气藏的条件。沙市组沉积时期,断陷活动弱,气候干旱,形成补偿到过补偿的沉积环境,盐韵律由含膏盐岩、膏质盐岩和盐间紫色、灰色泥岩或含芒硝泥岩组成,烃源岩和储集层条件较差,但其下段上部的一套灰色盐岩、膏岩夹灰色泥岩组成的盐韵律层存在勘探潜力。图6表1参18

高邮凹陷陈堡及陈堡东地区断层封闭性研究197-201

摘要:在复杂断块地区.断层封闭性的研究对于确定油气藏的分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断层两盘的岩性配置关系、泥岩涂抹分析、断层活动期与生排烃期的配置及断面力学性质等影响封闭性的因素,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陈堡及陈堡东地区主要断层进行封闭性分析.最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各断层在三垛组沉积期封闭性较差,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凹陷内生成的油气在此时期可沿断层向上运移,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三垛组沉积末期至今.断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图6表3参9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在黄珏油田的应用202-206

摘要:为了预测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黄珏油田岩性油气藏Ed2^4有利砂体发育区,提出了利用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砂体的思路。通过研究区地层弹性参数对砂岩的敏感性分析试验,筛选出2个对砂岩反应较敏感的弹性参数(弹性波阻抗和体积模量)。在精细地震AV0处理的基础上进行AV0属性反演,然后将常规波阻抗反演算法应用于AV0属性数据,最终得到纵波速度、30°弹性波阻抗和体积模量3个弹性参数。针对黄珏油田Ed2^4地层特征,利用30°弹性波阻抗、体积模量和弹性波阻抗的反射率预测有利砂体发育区。Ed2^4体在平面上整体呈扇形展布,主要可分为2个大的朵叶体,其中位于H83井-H32井西侧的②号砂体发育区最为有利,是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图6参14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油气田开发
注水开发油藏高含水期大孔道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以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油藏为例207-211

摘要: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沙三段中亚段(Es3^中)油藏为扇三角洲沉积,其中4至8油层组由于长期注水形成了许多大孔道。综合分析研究区具有明显大孔道的井段所处的沉积微相、砂层厚度和储集层物性,结果表明,宏观上,大孔道主要分布于厚度大干3m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中;微观上,孔隙度大干20%、渗透率大干100mD的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砂岩中、下部及河口坝反韵律砂岩顶部的中一粗粒砂岩易于形成大孔道。岩石成分成熟度高、成岩演化程度低、长期大规模注水是形成大孔道的主要原因。大孔道形成后,储集层孔隙度增大3%~5%,渗透率增大5~20倍,主要表现为孔喉半径增大;自然电位基线偏移,微电极幅度差和声波时差增大,电阻率降低;相对吸水量明显高于邻层,注水量增大的同时,产液量也增加,但油量下降,注入压力减小。图6表1参19

聚合物驱后石油磺酸盐体系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212-215

摘要:针对孤岛油田中一区Ng4砂层组油藏条件,开展了聚合物驱后以石油磺酸盐为主剂的表面活性剂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室内实验研究工作。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研制出以石油磺酸盐为主剂的复配体系,并开展了驱油效率实验。对比了几种低界面张力活性剂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筛选出效果最好曲石油磺酸盐驱油配方体系:0.3%SLPS-01C+0.1%助剂1#。研究了不同转注时机对石油磺酸盐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在注聚合物后含水率最低时,由于聚合物驱的作用,形成“油墙”,可防止表面活性剂窜流,此时转注石油磺酸盐体系效果最好,洗油效果最佳。图4表7参21

分阶段流动单元模型的建立及剩余油预测——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216-221

摘要:针对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已经进入高含水期、产量递减较快、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的开发现状,以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开发时期油田的含水特征,分3个开发阶段(开发初期、中期、后期),选用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不同含水期流动单元的三维模型,研究了注水开发过程中流动单元的变化,并结合开发后期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对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在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与储集层流动单元类型关系密切,在开发后期,工区3、4类流动单元储集层是剩余油分布的相对富集区域。图8表1参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