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11-2360/TE 国内刊号
  • 1000-0747 国际刊号
  • 5.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简讯、综合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中国3类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1-6

摘要:中国中西部发育3种不同的前陆盆地系统组合类型,即叠加型前陆盆地(冲断带)、早期型前陆盆地和晚期型前陆盆地(冲断带),它们的生储盖组合、成藏时期、成藏后的改造作用以及油气有利勘探部位均有不同.叠加型前陆盆地主要发育早期前陆盆地和两期前陆盆地之间的拗(断)陷湖盆两大套烃源岩,多期成藏,以晚期成藏为主;早期型前陆盆地主要烃源岩发育与前陆同期,油气成藏时期相对较早;晚期型前陆盆地只发育再生前陆期之前的拗(断)陷湖相和湖沼相烃源岩,以晚期成藏为特征.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潜力取决于冲断带与烃源灶的匹配关系和冲断带上覆盖层的保存条件.图4参57

前陆盆地构造建模的原理与基本方法7-14

摘要: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变形复杂,增大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与成图的难度,是对圈闭钻探与油气田开发的严峻挑战.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前陆盆地及其冲断带合理的构造模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构造建模要综合应用地表地质、遥感、钻井、重、磁、电、地震等资料,将地表构造、浅层构造与深层构造有机结合,建立几何学上内在协调的、运动学上平衡的与力学机制上可行的构造模型.主要遵循4个基本步骤,轴面分析是基础,断层-褶皱形态分析是核心,平衡观念是灵魂,构造复原是手段.中国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构造建模的关键环节有较大差别.构造模型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将不断得到修正,从而越来越符合前陆盆地的特点,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图10表1参32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它
“中国石油地质实验技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14-14

摘要: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部和勘探与生产公司组织召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协助举办的“中国石油地质实验技术研讨会”于2005年3月25日至27日在西安召开。会议目的和任务是“研讨石油地质实验技术发展现状,交流实验室管理经验、地质实验发展思路”。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临清坳陷西部侏罗纪-晚白垩世原型盆地恢复15-22

摘要:综合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原型盆地的地层剥蚀厚度、原始沉积厚度、盆地边界、沉积相展布特征、盆地类型等进行了恢复和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剥蚀厚度一般在200~1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1500m,厚度稳定,以河湖交互沉积为主,是在印支期形成的向斜坳陷背景上发育的断陷盆地;下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2000~4500m,厚度变化较大,发育面积较大的湖泊,有较深湖相沉积,为一断陷型盆地;上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4000m,仅分布在南部的丘县凹陷,主要是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在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化验资料研究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主要存在下白垩统和侏罗系两大套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丘县凹陷和南宫凹陷,有机质丰度较低,热演化程度较高,可能正处于生油高峰阶段,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自生自储型和潜山型.图11表5参24

塔河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及与邻区的对比23-26

摘要:根据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塔河地区石炭系可划分为6个标准三级层序,反映了海平面的6次升降旋回.在归纳总结塔河地区石炭纪沉积演化和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分析并结合海平面变化对地层沉积及演化的影响,认为塔河地区下石炭统巴楚组砂砾段与塔中、满西地区的生屑灰岩段为同期沉积,岩性的差异是同期异相的结果.图4参12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早白垩世湖底扇27-32

摘要:湖底扇是深湖区所有重力流沉积的总称.在面积为2500km2的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湖底扇发育面积达800km2,厚1000~2000m,在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同类沉积中是典型一例,揭示其特征对勘探和丰富深湖沉积学具有意义.以系统的岩心观察为基础,根据钻井剖面、测井曲线及地震剖面等,从旋回性、韵律性的视角,探索湖底扇沉积时空演化的规律.湖底扇有缓坡、陡坡和深水平原3种类型,共有6个亚相7种微相和多种岩相,各有特定的规模和分布空间.依据湖底扇发育的时空特征,概括出了湖底扇退积地层模式,即'向上变薄、变细的序列'.发育湖底扇的条件是:不对称汇水盆地的古地理景观;典型的单断箕状凹陷结构;持续强烈差异沉降的古构造背景;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从储集层角度看,厚层内扇主沟道和中扇辫状沟道应是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目标.图10表3参26

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四段-姚家组西部坡折带的成因及演化33-36

摘要:大型坳陷湖盆中存在与海相盆地中陆坡相似的坡折带.根据对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等的综合研究,松辽盆地南部的泉头组四段-姚家组发育两级西部坡折带(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同一坡折带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控因素.早期两级坡折带都受到基底断裂的影响,后期发育过程中,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的主控因素是物源的方向和侵蚀力,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后期发育主要受沉积物的供应和差异压实作用的影响.坡折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不同,则坡折的规模、延伸性以及坡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图7表1参14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浊沸石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37-40

摘要:岩心观察及野外剖面考察表明,四川盆地的川中、川东北地区沙溪庙组砂岩普遍含浊沸石胶结物,其含量一般为5%~8%,最高可达18%.通过对含浊沸石砂岩进行铸体薄片、电镜扫描、电子探针及有机包裹体等分析,认为浊沸石主要形成于早成岩阶段B期,酸性火山岩岩屑在碱性地层水条件下蚀变并提供Si、Ai、Ca等成分,在砂岩孔隙中形成浊沸石胶结,然后在中成岩阶段A期,凉高山组、大安寨组烃源岩中的有机质脱羧形成大量有机酸,沿着断裂或裂缝向上运移到沙溪庙组河道砂岩中,溶蚀其中的浊沸石胶结物,形成浊沸石次生溶孔.勘探实践表明,现已找到的侏罗系油藏中的油气大部分聚集在浊沸石溶孔中.图7参8

陆相砂砾岩油藏裂缝发育特征分析——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乌尔禾组油藏为例41-44

摘要: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乌尔禾组油藏是低孔、低渗的块状砂砾岩油藏,裂缝发育,既有构造缝,也有非构造缝.据岩心观察、成像测井和薄片鉴定,将裂缝分为4种类型:微裂缝、斜交裂缝、高角度裂缝和网状裂缝.油藏西部以低角度缝为主,裂缝倾角为0~40°,方位为170~180°;油藏东部多为高角度缝或直劈缝,裂缝倾角为10~60°和80~90°,方位为60~120°和170~190°.认为岩性和局部构造位置是控制该油藏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不同岩性交互的层段裂缝发育程度高.构造缝主要为剪切裂缝,裂缝延伸方向与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相关,非构造缝为砾缘溶蚀缝等.图6参11

江汉盆地原油轻烃的地球化学特征45-47

摘要:目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原油轻烃数据库有548个中国油样的分析数据,样品基本覆盖了中国各个油区,具一定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江汉盆地(中国典型的盐湖相沉积盆地)原油轻烃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它们具甲苯含量高、(2-甲基己烷+2,3-二甲基戊烷)/(3-甲基己烷+2,4-二甲基戊烷)值高的特征,推测可能与江汉盆地独特的沉积环境有关.原油轻烃中甲苯含量高和(2-甲基己烷+2,3-二甲基戊烷)/(3-甲基己烷+2,4-二甲基戊烷)值偏高的特征有望成为判别烃源岩沉积环境的地化指标之一.图4表1参14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原油含氧化合物分布特征48-50

摘要: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分布正常原油和生物降解原油,探讨原油中含氧化合物的变化,对认识该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实际意义.对不同降解程度原油样品进行含氧化合物分析的结果表明:酸性非烃中的含氧化合物以正构一元链烷酸甲酯为主,主峰碳数均为C16,含量变化较小;中性非烃含氧化合物以正构链烷醇为主,碳数分布范围变化不大,一般为C8至C19,含量变化大,主要受原油降解程度的影响,随原油降解程度增加,主峰碳数逐渐前移.西部斜坡区原油非烃及含氧化合物变化反映原油从东向西的运移过程以及从东向西原油降解程度逐渐增加的特征.图3表2参9

西峰油田延长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51-54

摘要:通过Rock-Eval岩石评价、显微镜下观察、有机元素分析、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烃源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生烃潜力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延长组长7段、长8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普遍较高,其中,中等和好烃源岩所占比例分别为94%和77%,长8段烃源岩样品有机质丰度与生烃潜力均高于长7段烃源岩样品,董志区烃源岩样品高于白马区烃源岩样品;②长7段、长8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多为腐殖-腐泥型;③长7段、长8段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普遍处于成熟阶段,具有生成大量原油的有利条件,这对该区油气源对比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价值.图5表2参14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55-58

摘要:库车坳陷天然气甲烷的氢同位素组成分布为-185‰~-156‰,除DW105-25井为-156‰外,其余9个样品相对较轻,基本轻于-170‰,而DW105-25井的δ13C1值为-28.5‰,也相对较重;库车坳陷天然气乙烷氢同位素组成分布为-139‰~-113‰.塔中地区和塔东地区天然气甲烷氢同位素组成分布为-168‰~-151‰,范围相对较小.轮南地区天然气甲烷氢同位素分布为-190‰~-140‰,分布范围较广,乙烷氢同位素组成分布为-187‰~-145‰,与甲烷的分布范围相近,大多数样品同时出现甲烷、乙烷的碳、氢同位素组成序列倒转的现象.塔西南地区的阿克1井天然气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为-23.0‰,氢同位素组成为-131‰,均较重,这可能与深部物质的参与有关.图5表1参20

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构造带地应力分布特征59-60

摘要:在地质研究、测井分析及岩石AE声发射实验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山前构造带现今地应力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现今地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根据岩石声发射初压应力响应曲线特征,该区现今最大主应力值在不同的部位和深度明显不一致,与深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通过与塔北隆起地应力测试结果对比,库车山前构造带地应力比塔北隆起区明显大,随深度变化的速率明显快.通过砂岩和泥岩中地应力的对比研究,泥岩比砂岩对地应力更敏感.山前构造带地应力值与泥岩电阻率、声波时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而可以通过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来计算其地应力值.图4表1参7

基于参考道的岩性识别与岩性剖面非线性反演61-63

摘要:江汉盆地BH地区已发现多个砂岩岩性油藏,需要开展岩性预测工作.应用基于参考道的岩性预测方法,预测了BH地区Y5井与W51井T5+4层位的岩性差异,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结果吻合,表明该方法对岩性变化和砂岩尖灭敏感,适用于叠后地震资料的岩性定性研究.但此方法只能预测井点附近的岩性,在分析BH地区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非线性函数反演岩性剖面的方法,结合测井资料,建立密度和孔隙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声阻抗反演的基础上反演岩性剖面,减少了常规岩性解释中物性参数值重叠时划分岩性的多解性.用该法直接反演BH地区Y6井附近地震测线的岩性剖面,结果得出目的层位置的岩性是粉砂岩与油浸泥岩,密度为中高值,孔隙度约16%.图4表2参1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陈家庄地区砂砾岩储集层描述中的应用64-66

摘要:在对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馆陶组-明化镇组河流相砂体、东营组三角洲砂体和沙四段水下冲积扇砂体的解释中,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三维地震数据体直接进行构造解释、岩性分析和沉积环境解释,通过种子点追踪,描述河道11条、三角洲前积砂体15个、水下冲积扇体4个,精细解释出河道、决口扇、废弃河道、前积砂体、冲积沟道等沉积微相和亚相.河道解释结果与实钻资料符合率达91.2%,解释的15个前积砂体已钻遇7个(其中3个含油),水下冲积扇体解释结果展示古冲沟对扇体有明显控制作用.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有效描述不同类型碎屑岩储集层的空间展布规律,为沉积相、沉积微相的研究提供依据,并可利用多种地震属性数据体描述、分析储集层特征.图11参10

辽河坳陷牛心坨地区中生界火山岩预测技术与勘探效果67-69

摘要:在辽河坳陷牛心坨地区中生界火山岩储集层的预测中,将钻井、测井信息与地震资料有机结合,应用地震相识别与划分、特殊处理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预测火山岩的空间展布和储集层厚度的问题,为火山岩油气的勘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经钻探,在该区中生界流纹岩中发现了油气藏.图4参14

曲线重构技术在测井约束反演中的应用70-72

摘要:曲线重构是提高储集层与围岩速度差异不明显地区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效果的有效技术.在胜利油田埕岛地区新近系测井约束反演处理和储集层综合描述中,经过曲线重构,由于更多的地质信息参与反演处理过程,提高了应用反演结果进行储集层描述的可靠性.利用该反演结果,结合地质认识和实际的钻井、测井资料,共综合描述主要含油层系的砂体6个、预测砂体2个.反演工区内的钻井及试油资料证实了其埋深、厚度及分布范围,说明曲线重构技术在反演处理中起了有效的作用.图3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