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11-2360/TE 国内刊号
  • 1000-0747 国际刊号
  • 5.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简讯、综合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专家论坛
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学1-7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显生宙沉积巨厚,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的克拉通盆地.盆地内已勘探开发的4套含油气系统均属地层-岩性油气藏;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油藏为特低渗透率油藏;下侏罗统延安组砂岩油藏为中-低渗透率岩性油藏;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低渗透率碳酸盐岩风化壳气藏;下二叠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为河流相低渗透率砂岩气藏.自1907年在延长城西钻成我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以来,延长油矿已历经百年勘探开发历程,掌握了适应特低渗透率浅油层的勘探开发工艺技术并不断向前发展,企业愈办愈兴旺.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使特低渗透率油藏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延长油矿2003年产油230万t,历年累计产油1321万t;延安、榆林二地区14个县钻采公司2003年产油330万t,历年累计产油1301万t;加上中国石油长庆石油勘探局2003年产油701万t,历年累计产油6489万t.2003年盆地内共有油井2万口,年产油1262万t,历年累计产油9121万t,为老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图9表3参12照片2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第1期部分文章预告7-7

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成藏特点和勘探思路8-13

摘要:克拉通(内)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领域.中国的克拉通破碎性强,经历了多次开合构造旋回并受到晚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决定了该类盆地油气藏一般有多期多源生烃、晚期定型或成藏的特点,形成原生、准原生和次生油藏的复杂空间组合.其主要成藏控制因素为生烃坳陷、古隆起和古斜坡、不整合和岩溶作用、断裂和裂缝系统、后期保存状况等.适于该类盆地的勘探思路为:确定有效烃源岩,强调古隆起和晚期改造的不同作用,强调对次生储集空间的研究,明确岩性油气藏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地位,自觉地从次生油气藏向近源层逼近,同时还必须形成与之配套的技术工艺体系.图3表1参10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煤层气基础理论、聚集规律及开采技术方法进展14-16

摘要:煤层气以呈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储集层中而有别于常规天然气,导致煤层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开发原理与常规天然气藏截然不同.围绕煤层气基础地质理论、煤层气聚集规律和煤层气勘探技术方法三方面,重点研究煤层气的生成、成藏理论、成藏条件,总结出我国以高煤阶无烟煤煤层气富集成藏为代表的煤层气聚集规律,同时对目标区预测技术和低渗强化开采的工艺技术进行分析,提出开展煤层气生成及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煤层气富集成藏机制分布规律和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机理研究是解决制约我国煤层气工业取得突破的有效途径.参21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成藏机制研究17-19

摘要:根据最新资料,结合目前的勘探认识,分析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的成藏机制.认为虽然松辽盆地南部发育两套烃源岩,但青山口组是主要烃源岩,而且主要在明水组沉积末期生烃,具有突发性;油气初次充注的时期是嫩江组沉积末期,主要充注时期是明水组沉积末期;T2地震反射层的断层多,是青山口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往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萨尔图油层排运的主要通道和途径.而嫩江组泥岩成岩作用弱,具有一定柔韧性,导致T1地震反射层断裂少,增强了嫩江组封盖能力,这是中部组合油气丰富的重要原因.图4参7

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分段特征与油气成藏20-24

摘要:综合钻井、露头、地震与非地震等资料,分段解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构造样式和地层结构,探讨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进而分析构造分段性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底性质、盖层结构和受力状态等都对秋里塔格构造带东西差异变形有一定影响,而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受盖层结构的控制,盖层中滑脱面组合与展布、滑脱面流变学性质以及变形地层的横向变化都对构造样式的差异性有影响,导致秋里塔格构造带深、浅层构造纵向叠加,各具独特的分段特征.第三系膏盐层之下的深层油气富集保存条件优越,受东西差异构造的控制,东部成藏类型为晚期近源快速成藏,西部为长期侧向运聚成藏.图7表2参22

塔里木盆地塔东2油藏形成历史——原油稳定性与裂解作用实例研究25-31

摘要: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寒武系储集层中的原油密度大、黏度高、非烃和沥青质含量高,发现了一些高浓度的特殊化合物(包括4-甲基甾烷、甲藻甾烷及其芳构化产物等),它们与寒武系岩石抽提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非常一致,却又明显不同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及轮南油区的稠油,指示该原油起源于寒武系.该油藏经历了次生蚀变过程,大量生液态烃在中、晚奥陶世,生油过程在约10Ma内快速完成,此后地层继续埋深,经历了200~210℃古地温,灰岩孔、洞、缝甚至泥岩中大量存在的干沥青、原油中高含量的稠合芳烃以及重碳同位素组成是高温过程对油藏影响的重要证据.泥盆纪以后塔东2油藏抬升至地下1730m深度,其储集层温度降至约70℃(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为60~90℃).新形成的断裂和构造裂缝沟通了寒武系早期裂缝系统中聚集的油气,导致油气向上扩散,遭受生物降解和蒸发分馏作用,而使原油进一步稠化,原油中高浓度25-降藿烷的存在以及原油的高含蜡是两种作用存在的主要证据.400Ma前形成的油藏在经历超过200℃的高温之后还能保存至今,表明原油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图7参33

潍北拉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成油气条件的控制32-35

摘要:潍北盆地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内的中、新生代盆地.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成图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和沉积分析等基础工作,证实潍北盆地是一个典型的走滑伸展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走滑挤压阶段(白垩纪末)、走滑伸展阶段(孔店组沉积期)、坳陷与走滑挤压阶段(新近纪)等3个阶段.构造样式包括花状构造、伸展构造以及走滑挤压产生的压扭性断鼻等.控盆断裂的右行走滑导致了孔店组一段、二段砂体向南迁移.潍北盆地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以及多类型圈闭,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图7参6

冀中坳陷饶南地区拆离构造特征36-39

摘要:认为前人标定的冀中坳陷南部的饶南地区沙四段与沙三段间的界面是拆离作用形成的构造界面,而非沉积界面.饶南地区拆离构造以原始的基底面为底界,以沙四段-孔店组顶面为顶界,形成一个沉积盖层的底部剪切带,几乎整个沙四段-孔店组被卷入剪切带内,还卷入部分沙三段以及部分基底地层,其平面展布范围受东部边界沧西断裂及西部斜坡和刘村低凸起所限,剪切带内变形很复杂.对拆离构造的特征进行了论述,给出确定拆离构造的的依据,并对拆离构造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图6参9

200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在北京召开39-39

黄骅坳陷古近系深层烃源岩成烃演化特征40-43

摘要:黄骅坳陷古近系深层烃源岩普遍存在超压现象.热压模拟实验、烃源岩自然演化和勘探实例研究表明,深层烃源岩演化明显受到超压的抑制.板深35井中的烃源岩虽然都处于超压系统内,但Ro值与深度关系不连续,分为不平行的5个梯度段,低Ro值梯度段对应高TOC、S2和(或)S1含量段,高Ro值梯度段对应低TOC、S1和S2含量段.在超压早期发育、原始有机质丰度高和有机质热演化产物大量滞留的情况下,超压对有机质的热演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图3表2参15

第6届亚非石油地球化学与勘探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43-43

东濮盐湖古近系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44-46

摘要:对东濮凹陷古近系同一层段内和不同层段间硫酸盐硫同位素的研究认为,由于不同时期气候、沉积环境、构造沉降等的变化,东濮凹陷盐湖环境中发育的古近系蒸发岩中的硫同位素具有旋回性,与层序发育的旋回性吻合很好;将东濮凹陷古近系蒸发岩的δ34S值(30‰)与海相蒸发岩的δ34S值相比,结合前人对东濮凹陷古近系蒸发岩锶同位素的研究成果,认为东濮凹陷的湖盆为封闭的陆相盐湖,当时的沉积环境对硫酸盐是封闭的.图2表1参12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泥云岩储集层特征47-50

摘要:酒泉盆地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泥云岩(包括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及白云岩)富含长英质微粒等特殊的岩石成分,储集层埋藏深于3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5%,基质渗透率小于0.5mD,属典型的低孔、特低渗特殊储集层.针对这类低渗透储集层,采用非常规实验分析、裂缝描述等技术,通过沉积相带、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组合研究,并结合裂缝平面预测成果进行有利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图5表3参5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流体-岩石相互作用51-55

摘要:根据松辽盆地十屋断陷199个水化学分析测试数据,探讨该区地层水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成岩作用过程,以揭示水化学特征的分布以及演化过程,示踪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水化学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流体动力场控制:大气降水沿盆地的边缘及断层复杂的中央隆起带下渗,导致该地区盐度降低(小于4.5g/L),向盆地中心盐度逐渐增加到7~10g/L;垂向明显分为3个带:自由交替带(0~1250m深度)为NaHCO3型流体,交替阻滞带(1250~1650m深度)为Na2SO4型流体,交替停滞带(深于1650m)为CaCl2型流体.水化学的时间演化过程受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控制:地层水中Cl-与HCO3-和Na++K+与Ca2+的关系表明,地层水早期为富含HCO3-的低盐度流体,含钠矿物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流体中各种离子及盐度的增高,随后的钠长石化作用导致流体中富集Ca2+而Na+亏损,形成CaCl2型流体.十屋断陷水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得到了其它地质观察的佐证.图6参14

剪应力作用下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实验56-57

摘要: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给出了在简单剪应力作用下的构造变形过程.在剪应力的作用下,应变圆变形为应变椭圆,应变椭圆的长轴夹角逐渐增加,主位移带方向与剪应力作用方向近于平行,形成与应力作用方向呈45°夹角的雁行式剪切断裂和追踪其形成的锯齿状剪切断裂,它们与主位移带共同构成剪切断裂体系,具有张-剪特征,为油气运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通道和存储条件.图3参4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58-61

摘要:油田开发到中后期,要增储上产,就必须寻找新的储量,无论是寻找新的构造油藏还是岩性油藏,都必须准确落实构造,而单一地采用地震或测井资料进行构造成图都有局限性.针对老油田目前构造研究存在的问题,有机地结合测井和地震解释的优点,提出了油田开发阶段的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包含测井构造研究、测井层位深度建模、精细地震解释、建立研究区变速场、高精度变速场构造成图、有利区块分析和井位部署.该技术在大港唐家河油田精细构造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勘探开发程度很高的G388-2井断块,根据研究成果提供的1口井位获得高产油流.图7参6

黄骅坳陷大港滩海区复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62-65

摘要:在实践中归纳出复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应用定向井轨迹方向剖面分段提取子波,斜直空间归位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层位;根据构造应力场分析成果,确定地质结构模式为以岐口凹陷为中心的北陡南缓非对称性断裂带;分屏多线递推对比解释,查明相邻测线地质结构渐变与突变的关系;沿断面块移动,根据断层两盘地震属性的相似性确定断层规模;层拉平,确定中、新生代各时期的构造演化;相干切片,确定剖面的解释断层在平面上的组合关系;可视化显示,确定断层空间位置与交切关系等.将该方法和技术用于黄骅坳陷大港滩海区复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不仅发现了羊二庄断层下降盘一系列鼻状构造,而且发现及落实了12个构造圈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4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