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11-2360/TE 国内刊号
  • 1000-0747 国际刊号
  • 5.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简讯、综合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含油气区构造学研究进展1-7

摘要:含油气区构造学是探讨构造对沉积、油气成藏与油气(藏)田分布的控制作用的学科,国际石油地质学界非常重视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区的构造研究.研究含油气构造,主要采用”描述”→”理解”→”预测”的方法,随着构造地质学理论的不断突破、实验手段的不断改进,尤其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含油气区构造的”描述”水平、成因机制的”理解”能力与分布规律的”预测”精度都日益提高.对近20年来在理论基础、方法技术与有效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①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地球动力学模型;②盆地内构造带的结构、成因与分布规律;③构造解析的理论、技术与方法;④构造控油规律.参80

对称褶皱形成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8-10

摘要:依据褶皱形成和演化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认识:在双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在作用应力与受力体边界相互垂直的状态下,且材料的性质为塑性和脆-塑性,各层大致为等厚度,形成的对称褶皱沿x坐标轴由模型中心向两侧近于对称展布,模型最终缩短了初始长度的27%,褶皱核部较两翼有增厚的趋势;但沿x、y、z坐标轴的构造变形是非一致的,浅部变形与深部变形有较大差异,模型下部发育对冲的逆断层,褶皱轴与应力作用边界有大约30°的水平夹角,这一特征与层面的非均匀滑动和材料质点的非均匀位移密切相关.在单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应力由作用边界向无应力作用边界传播,产生反作用力,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变形明显靠近应力作用边界,层的弯曲随着深度的增加由缓变陡,模型下部发育与应力传播方向一致的逆断层.图6表1参6

海相沉积有机质的碳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11-16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桌子山剖面的奥陶系克里摩里组沉积有机质为腐泥型,其碳同位素(δ13Corg)值为-30.0‰~-28.1‰,自下向上呈偏轻趋势,归因于沉积时底部水体缺氧及细菌改造作用,加之浮游生物繁盛,有机碳含量较高(平均为0.31%),可视为潜在有效烃源岩;岐山剖面的奥陶系马家沟组的有机质为腐殖型,δ13Corg值偏重(-25.7‰~-24.1‰),与底栖藻类的发育及氧化环境密切相关.岩石中δ13Corg既蕴涵着有机质类型的信息,又记录了生态和沉积环境的性质及其演化,结合其它指标,可作为恢复沉积有机质古环境的有效依据,进而研究高演化海相烃源岩的时空分布.图3表1参27

水合物的演化与水合物灾害16-16

摘要:水合物仅仅是亚稳态的,对压力温度体系以及构成水合物的同系物的精确化学组成极度敏感。一旦给定组分的水合物可存在的特定的温度一压力条件发生变化,部分或所有水合物都可被离解或释放。由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合物演化主要有5种变化形式:①由于地震、火山爆发或其它过程,部分沉积可从海底输送或再次沉积到其它地方,从而改变水合物层顸部的压力条件。②由于冰期一间冰期条件引起的水合物存在条件的变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17-20

摘要:为了给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进一步勘探决策提供油气运移方面的依据,根据对该油田延长组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研究探讨油气运移问题.结果表明,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平面和剖面方向均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但是长8油层组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绝对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值变化较小,说明该油层组油气经历了短距离运移.根据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特征认为,平面上长8油层组油气主要从北东方向注入并向南西运移,部分原油从南部西33井地区注入并向北部运移;纵向上长8油层组油气由上向下运移,研究区西部长8、长3和延8油层组油气则自下而上从长8油层组向延8油层组方向运移.这种油气运移方向与研究区流体压力的指向一致.依据油气运移途径推断,该区油气主要来自长7段油源层.图5表2参10

大港枣园油田火成岩岩相21-24

摘要:根据大港枣园油田枣35块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其分布规律,建立了火成岩岩相模式,将火成岩岩相划分为2个亚相(爆发相和溢流相)和4个微相(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气孔玄武岩、致密玄武岩微相),分析了其形成机理和微相的剖面、平面分布特征.初步尝试利用地震属性研究火成岩岩相,探讨了火成岩微相对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作用.图5表2参9

楚雄盆地北部上三叠统一侏罗系裂缝发育期次25-29

摘要:运用露头描述,裂缝充填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包裹体测温、石英自旋共振测年分析、定向样品声发射实验和岩石力学性质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楚雄盆地北部上三叠统一侏罗系裂缝的形成期次和控制因素。认为裂缝发育经历了5个时期:第一期裂缝形成于燕山早期,裂缝充填物包裹体均一温度约95℃;第二期裂缝形成于燕山晚期,均一温度为110~130℃;第三、第四、第五期裂缝舂别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早中期和中晚期,均一温度分别约为146℃、173℃和220℃,以喜马拉雅期中晚期构造活动最强烈,产生的破裂最强。研究区裂缝发育主要受两个因素控制:①构造应力强度决定的岩层构造变形程度,一般变形程度越大,构造裂缝越发育,如构造高部位,轴部等裂缝较发育。②岩石本身的力学性质及刚性岩石的分布情况、岩层厚度等,随着岩石密度降低,孔隙度增加,抗张强度减小,易产生破裂;砂层厚度越薄,裂缝越发育,二者具有幂函数关系。图6表3参18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第6期部分文章预告29-29

渤南油田五区、六区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类型30-33

摘要:渤南洼陷古近系为基底岩,依据层序地层学和沉积体系分析的方法,将古近系和新近系划分为裂陷阶段和坳陷阶段2个构造层序,以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渤南洼陷古近纪和新近纪为不对称断阶型湖盆,南部为缓坡断阶带,以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北部为受生长断层控制的陡坡断阶带,以典型的水下扇、浊积扇和扇三角洲近端前缘沉积为主.渤南油田五区、六区位于南部缓坡带的Ⅱ区,强烈断陷期发育的沙三段9砂层组属较深水湖泊中的浊积扇体系,上覆的0~8砂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水下前缘组合和前扇三角洲沉积组合,总体代表了进积和湖泊充填淤浅的过程.0~9砂层组的物源应主要来自东南侧的孤岛凸起.图5参7

塔中地区顺西区块中、上奥陶统异常体与圈闭评价34-37

摘要:顺西区块位于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的西北围斜区,中、上奥陶统内地质异常体广泛发育,有丘形体、透镜体、楔形体.古地理条件分析和钻探资料揭示,该区具备成礁环境和水下浊积沉积条件,结合其地球物理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这些异常体分别为生物礁、灰泥丘、礁滩复合体、沟谷充填沉积体.其中,生物礁丘圈闭具备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成藏条件,是有利的钻探目标,一旦突破,将开辟塔中地区勘探新领域.图4表2参12

东辛油田沙一段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38-43

摘要:东营凹陷东辛油田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以生物灰岩及鲕粒灰岩为主,处于油气运聚非常有利的位置,资源潜力巨大.根据其岩性组成、测井响应特征及内部微观结构,探讨其沉积、成岩特征,分析其储集性,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生物灰岩由富含生物碎屑、化石富集的层段组成,具有较高的孔渗性,其储集孔隙以溶蚀孔隙、生物体腔孔及骨架孔隙为主;鲕粒灰岩一般沉积于浅水高能环境,以长条鲕、圈层鲕最为常见,其核心以生物碎片(化石)为主,是极好的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和粒内孔.东辛油田沙一段碳酸盐岩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有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及白云岩化作用,其储集性能受岩石类型、沉积环境、表生作用等因素影响.图6参27

山西太原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海平面升降对煤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44-49

摘要:根据山西太原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海平面变化特征,分析、讨论海平面升降对该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煤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海平面相对快速上升期间(海侵体系域)形成的煤层少且薄,分布范围小,多呈透镜状,横向连通性差,平面非均质性强,但夹矸层少、煤层灰分产率一般较低,因此层内非均质性弱.海平面相对下降期(高位体系域),尤其是晚期(高位体系域晚期),形成的煤层多且厚,分布范围广,横向连通性好,平面非均质性弱,但夹矸层较多、煤层灰分产率一般较高,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因此,海平面升降对煤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煤储集层形态以及横向连续性和连通性;对层内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煤矸石夹层数和灰分产率;对层间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煤储集层灰分产率、煤岩显微组分.在海陆交互相地层中,由于海平面升降引起煤层特征的变化,导致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图6表1参32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层序地层学在埕东-飞雁滩油田馆陶组上段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50-52

摘要:胜利油田埕东飞雁滩地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3个体系域、10个准层序组、23个准昙序,层序界面、最大湖泛面、初次湖泛面和准层序界面控制了岩性油气藏分布.研究各级层序地层单元中的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认为: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与各体系域的特征相关,低位域和湖侵域砂体发育(高位域砂体不发育),故岩性油气藏发育,但低位域砂体缺乏良好封盖层,只发育小型油藏,而湖侵域砂体的封盖条件好,因此是岩性油藏主要赋存的层位;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还受准层序的控制,如湖侵域中主要发育向上粒度变粗的准层序,而储集砂体分布于准层序的顶部,所以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准层序顶部.图5参6

古地貌分析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53-56

摘要:近几年来,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困难.古近纪的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不仅对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成因及其展布同样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古地貌分析是准确预测中深部储集层的关键和基础.阐述渤海海域古沟谷和古构造坡折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并以渤海海域两个区块为例,分别阐述了古沟谷即残留可容纳空间和古坡折理论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作用.图9参8

分析测井相预测歧50断块沙三段低电阻率油层57-59

摘要:歧50断块是大港油田南大港构造带的富含油断块,主要含油层系沙三段发育岩性油藏且存在低电阻率油层,可划分为5套砂体单元,测井曲线对其沉积特征有清晰反映.高束缚水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双组孔隙系统,其形成与沉积微相关系密切,砂体的坝体边部水动力变弱且不稳定,形成薄互层的岩性结构,导致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化,具备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地质条件;而砂坝主体的岩性结构与孔隙结构相对简单,油层电阻率较高.根据测井相准确认识砂体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规律,有助于预测低电阻率油层分布.歧50-10井的3个小层因泥质含量高而电阻率较低被解释为干层,用此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它们具有低电阻率油层的特征,试油获得较高产量.通过测井相分析预测低电阻率油层分布,对老油田的进一步挖潜具有实际意义.图3参7

王集油田相对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及识别60-62

摘要:泌阳凹陷王集油田核桃园组三段的油水分布受构造、断层、沉积微相、地层水共同控制,正常电阻率油层与低电阻率油层、高电阻率水层共存,且测井曲线特征相似,影响正确判断含油性.岩矿分析、地层水分析以及测井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储集层岩石颗粒间普遍富集与充填有黏土矿物,以高龄石(局部地区高达66.2%)、蒙脱石为主,微孔隙发育,使束缚水饱和度增高,油层束缚水矿化度高,导电性增强,这是油层显示相对低电阻率的主要原因.利用多参数判别分析法、纵波等效弹性模量差比值法等方法,可有效地识别相对低电阻率油层.图5表2参12

根据油藏流体饱和度形成条件建立碎屑岩油层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63-65

摘要:电法测井受井身环境制约,对岩性成因的低电阻率油层含油饱和度评价常使用的Waxman-Smits以及双水模型的众多参数无法量化,而难以推广.影响含油饱和度的因素分别是油藏高度、岩石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性质.从油藏流体饱和度形成条件入手,构造孔隙结构系数(孔隙度、渗透率及胶结系数的函数),分析大港油田现有岩电资料及毛管压力分析资料,应用含油高度、油水密度差以及岩石物性等资料,建立了纯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统一解释图版.实践证明,该解释模型不仅适用于准确求取低电阻率岩性油藏的含油饱和度,也适用于研究非低电阻率碎屑岩油层含油饱和度.图5表1参4

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大港油田储集层敏感性66-70

摘要:储集层中黏土矿物的类型和含量对储集层敏感性的影响非常大.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储集层敏感性,首先要采用多种方法处理测井基础数据,建立各储集层敏感性参数模型.在大港油田的储集层敏感性预测中,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确定黏土矿物的类型及含量,利用统计回归方法来求取其它敏感性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各储集层敏感性参数进行单相关分析,归纳出各参数与水敏、速敏、盐敏、碱敏、土酸酸敏伤害的等级关系;然后剔除相关性较差的参数,将所得的各参数相关系数加权,得出目的层敏感性预测标准.对大港油田官104地区储集层敏感性预测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图4表5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