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11-2360/TE 国内刊号
  • 1000-0747 国际刊号
  • 5.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简讯、综合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油气盆地分类探讨1-4

摘要:到目前为止,商业性油气藏均发现于沉积盆地中.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具有不同的含油气性,因此,盆地分类对资源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基础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分类纷繁复杂,但每种分类的适应面较窄.按大地构造体制把盆地分为三大类,即克拉通内部、克拉通边缘和克拉通内部和边缘活动带盆地,然后再按成因机制和动力学特点进行次级分类.图1表1参16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他
《中国未成熟石油成因机制和成藏条件》出版发行4-4

摘要:由黄第藩、张大江等主编的《中国未成熟石油成因机制和成藏条件》已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我国源于烃源岩有机质的、非干酪根热解生成的未成熟石油资源的形成机理、成藏条件和分布规律作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论述.对石油成因理论做出了新的重要贡献。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机理研究.从多方面讨论了未成熟石油的生成机理.包括微生物作用、催化作用、母质化学结构特征、可溶有机质非烃、脂肪酸等成烃演化和实验模拟等。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油气成藏作用与系统论5-10

摘要:油气成藏作用是在含油气盆地的油气系统及其子系统(生烃系统、运移系统和聚集系统)中发生的,在烃类从烃灶排出直至充注到圈闭中富集成油气藏的全过程中,不仅有空间位置的运动,烃体系还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的变化.系统论是成藏作用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成藏机制是成藏作用研究的中心课题,研究内容包括:说明导致烃流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起因、驱动力和规律的"动力学"研究;分析烃类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及成藏过程中输导网络体系(实质上是阻滞体系)的规模和样式、运移和聚集的条件、成藏期次等的"运动学"研究;判断油气聚集和保存问题,即在外界作用下保持烃流体相对稳定(平衡)状态条件的"静力学"研究.封存箱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非常重要而普遍的流体运聚结构.以塔里木盆地库车油气系统为例,分析了该系统的流体孔隙压力纵向结构及平面分布、变化,探讨了南、北两个地带的成藏作用,组构了3种成藏模式:①正常压力封存箱内早期聚集、晚期再充注的渗流成藏机制的牙哈模式;②异常高压封存箱内晚期对流成藏机制的克拉苏模式;③封存箱外涌流成藏机制的大宛齐模式.图5参49

托克逊凹陷伊拉湖构造成藏特点及其勘探意义11-14

摘要:吐哈盆地托克逊凹陷伊拉湖构造1988年发现三叠系油气藏,此后该凹陷勘探未获新突破.从油源、储集层、盖层及油气运移条件看,伊拉湖构造至乌苏构造的区域属于同一成藏组合带,在中燕山期受乌苏断裂控制,晚燕山期以来受伊拉湖断裂控制.根据对伊拉湖构造成藏条件的解剖,该成藏组合带以二叠系为主要油源,以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和上三叠统下段为储集层,以上三叠统上段及以上地层为盖层和上覆岩层,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但包含伊拉湖构造的伊拉湖构造带南端晚侏罗世以后构造运动剧烈,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差,而伊拉湖断裂下盘沿乌苏断裂至乌苏构造的区域构造继承性发展,断裂发育较少,保存条件较好,是托克逊凹陷进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图6表1参7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他
书讯14-14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大民屯凹陷安福屯潜山带古构造应力场与裂缝发育特征的光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15-18

摘要: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古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对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基岩顶面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其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燕山期挤压应力场、喜马拉稚期房身泡组至沙河街组沉积期的两期拉张应力场和喜马拉雅期东营组沉积期右行剪切应力场的影响和控制.采用光弹物理模拟实验法,得到了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基岩顶面这3期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图、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轨迹图和应力级值分布图.依据实验结果,认为燕山期挤压应力场诱发了北东东和南西西向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喜马拉雅期拉张应力场导致了北北东和北北西向裂缝的出现,喜马拉雅期右行剪切应力场控制了近东西向裂缝的展布,预测了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基岩顶面高密度裂缝区的分布.图9参9

渤海湾盆地深层潜山储集层中H2S成因及其地质意义19-21

摘要:近年来深层潜山和潜山内幕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钻探过程中不断发现深层潜山碳酸盐岩中产出浓度较高的H2S气体.这种H2S气体是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硫酸盐与烃类物质发生热化学还厚作用形成的,H2S浓度之所以较高,是封闭条件极好致使其无法逸散.存在浓度较高的H2S气体,说明深层潜山碳酸盐岩内确实发生了显著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具备了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同时表明目的层处于高温高压的封闭环境,有利于油气的保存,此外H2S的形成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发育也有一定贡献.图4参9

沉积物体系中甲烷水合物平衡温度、压力条件实验模拟22-24

摘要:研究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的平衡温度和压力条件,对认识甲烷水合物的稳定性以及对未来准确评价和利用甲烷水合物能源非常重要.在温度为270.9~278.2K、压力为2.47~4.31 MPa条件下,分别对平均孔径为53.2nm、27.2nm和15.5nm的沉积物体系中甲炕水合物的分解平衡温度和压力条件(即相平衡)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近自然沉积物的平均孔径大小会影响甲炕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相同温度条件下,纯水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的平衡压力比在沉积物体系中的低;随着孔径的增大,甲炕水合物在相图中稳定区的面积逐渐增加,但当体系中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或者沉积物孔径增大到超过60nm时,沉积物孔隙毛细管对甲炕水合物稳定性的影响非常小,与纯水中的重合或者接近.甲烷水合物在沉积物体系中的相平衡数据可以用经验热力学方程拟合,拟合结果能反映孔径大小与甲垸水合物平衡压力、温度条件的相互关系.图3表1参20

淮南煤矿山西组煤样的二次生烃模拟研究25-28

摘要:对南华北地区淮南煤矿山西组煤样进行的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只有达到或超过一次演化温度点,煤才开始大量生烃.二次生烃总量与连续生烃量接近,一次生烃量越大,则二次生烃潜力越小.对二次生烃机理进行了讨论,认为二次生烃与一次生烃连续.以连续生烃烃产率曲线为基础建立的煤二次生烃烃产率数值模拟方法已应用于南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成烃资源评价中.图2表2参6

晚三叠世末期楚雄盆地云龙凹陷海相沉积的分子地球化学证据29-31

摘要:在楚雄盆地云龙凹陷山品村和背阴山上三叠统剖面泥质烃源岩中检出较丰富的24-正丙基C30甾烷和4-甲基C30甾烷."三芴"系列分布以二苯并噻吩绝对占优为特征,除二苯并噻吩外,还检出高含量的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这表明,在晚三叠世末期,云龙凹陷海相沉积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图3表1参16

南海盆地宝岛—松涛凹陷低位体系域时空组合特征及其与油气赋存关系32-35

摘要:南海盆地宝岛-松涛凹陷低位体系域发育的多期次性受盆地演化的阶段性控制.在不同演化阶段,低位体系域的内部构成及其空间组合特征不同.在裂陷早期的陆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背景下,低位体系域主要由冲积扇、扇三角洲构成,多呈孤立式分布.在裂陷晚期生长断层背景下,以盆底扇和斜坡扇为主,呈断控悬挂式.在坳陷期,低位体系域的沉积体呈相互依存式.在末端陡倾缓坡背景下,发育低位楔状复合体,以三角洲、低位楔、滑塌扇、斜坡扇、盆底扇等组合为特征.在似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中,盆底扇、斜坡扇和前积楔均发育.这些低位沉积体位于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之中,可以形成岩性圈闭、地层-岩性及构造-岩性等复合型圈闭,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图7表1参9

塔北隆起中、新生界陆相碎屑岩储集层特征及评价36-39

摘要:塔北隆起优质储集层的分布区控制了该区油气的分布.根据大量岩心的物性实测资料,对塔北隆起第三系三叠系的碎屑岩储集层进行评价.储集层岩性以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为主,物性总体较好,以高孔中、高渗及中孔中渗为主,仅侏罗系储集层物性总体偏差,储集层评价以较好、中等储集层为主.其中,新近系吉迪克组优质储集层分布于塔北的东部地区,古近系苏维依组优质储集层分布于东部及北部地区;白垩系优质储集层主要分布于西部的羊塔克地区、英买7井区、红旗区带;侏罗系储集层物性下部好于上部,哈拉哈塘凹陷储集层较好;三叠系储集层较侏罗系储集层好,优质储集层分布于塔北中部轮南地区、中东部草湖凹陷及西部地区的南部地带.图1表5参4

东营凹陷纯西地区辉绿岩岩体的相带识别40-43

摘要:根据东营凹陷西南部纯化油田辉绿岩岩体的岩性、电性及地震等特征,该岩体分带明显,可划分为中心相、边缘相、边外相,岩体电性特征分为渐变型、台阶式渐变型、上部跳跃渐变型、中部凹陷型等4种类型,岩体地震相可划分为破碎地震相、粘连地震相、串层位地震相、眼状地震相等4种类型.该火成岩主体与其边-外变质储集带是一个统一的复合体,对该岩体的储集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边外变质储集带是侵入岩中找油的新领域.图8参7

塔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集层特征44-47

摘要:利用岩心观察及室内镜下鉴定、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分析和测井解释等研究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储集空间成岩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塔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集层主要为英安岩和火山角砾岩,其次为玄武岩和凝灰岩.火山岩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两大类11亚类,孔隙类型以裂缝-孔隙型为主.火山岩先后经历了冷却成岩和次生成岩两个成岩阶段.次生成岩阶段是火山岩成为有效储集层的重要成岩作用阶段.图5表3参7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流体包裹体特征48-51

摘要: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扶杨油层砂岩中的自生矿物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其中与有机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3个峰值,说明扶杨油昙油气注入分为3期:第一期油气注入时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20 ℃,有机包裹体分布干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石英颗粒愈合缝和方解石胶结物中,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与晚期方解石胶结物之间存在油迹(或沥青),而石英颗粒愈合缝中的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0~110 ℃,说明在均一温度90~100 ℃至110~120 ℃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活动,导致石英颗粒破裂.第二期油气注入的均一温度为120~150℃,发生于方解石脉充填和石英颗粒裂缝的愈合过程中,在方解石脉中发现沥青质,说明该期油气注入规模较大,基本抑制了所有自生矿物的生长.第三期油气注入记录干石英次生加大边之中的有机包裹体中,其均一温度为160~170℃.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早期注入的油气热演化程度低,晚期注入的油气热演化程度高.图6表2参8

莺-琼盆地原油的蒸发分馏作用52-54

摘要:根据油气分异作用与其组成变化的相互关系研究莺-琼盆地油气藏的蒸发分馏作用,从地质背景和油气及其烃源岩地化特征方面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莺-琼盆地发育的大量泥底辟构造以及天然气幕式运移为油气蒸发分馏作用提供了基本地质条件.原油含异常高的苯、甲苯以及二甲苯等芳烃化合物,但低碳数烃类有损失;正构烷烃摩尔分数对数曲线上有明显的折点,表明其经历过强烈的蒸发分馏作用,并引起原油地化特征的差异.油气藏经蒸发分馏作用岳将形成残余的富含芳烃的"母体"和运移聚积后富含轻烃的"子体",但目前发现的油气藏以前者为主,寻找"子体"油气藏将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图4参12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综合勘探开发技术
叠前偏移技术在准噶尔盆地逆冲断裂带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55-57

摘要: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应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和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取得了明显的偏移效果.叠前时间偏移的速度分析是对CRP道集按一定间隔反复迭代修正,得到较准确的均方根速度场,可得到信噪比较高、偏移归位较准确的成像剖面.叠前深度偏移是基于模型的,摆脱了地下介质为水平层状及各向同性的假设条件,利用射线追踪原理进行偏移,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利用层析成像等技术不断优化深度-速度模型,直至该模型达到较高精度,获得了偏移归位准确、较真实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深度剖面.图5参3

以构造成因机制研究指导复杂背斜精细解释——柳泉南断背斜形成机理与滚动勘探开发58-60

摘要: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落实圈闭,是提高滚动勘探开发成功率的部构造的成因机制,用对构造形成机制的认识指导构造精细解释.冀中坳陷北部廊固凹陷的柳泉南断背斜在3种构造应力复合作用下形成,被断层切割得非常破碎,东侧的中岔口断层沿地层层面拆离滑脱;与之大体平行、倾向相反的两组旋转式犁面正断层水平挤压和垂向扭动十分强烈;由之诱发的沙三段中下部泥质岩层段局部塑性揉皱.以对构造成因机制的认识指导柳泉南断背斜的构造解释,研究地层产状变化规律,合理组合断层,编制构造图,为落实和评价滚动勘探开发目标提供了依据.图5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