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 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11-2360/TE 国内刊号
  • 1000-0747 国际刊号
  • 5.2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4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石油勘探与开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简讯、综合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专家论坛
叠合盆地概念辨析1-7

摘要:中国大陆地处西伯利亚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转换构造域,在地质历史上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与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控制,其主体由包容在几个巨型造山带之间的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及众多的微陆块拼合而成.发育在这些陆块之上及其边缘的沉积盆地多为叠合盆地,即由同一阶段的原型盆地发生复合、不同阶段的原型盆地相叠加的盆地类型,经历了多个阶段运动体制(包括构造体制与热体制)的变革.新元古代Rodinia古陆解体至三叠纪Pangaea泛大陆形成过程以及侏罗纪以来Pangaea大陆裂解与聚敛过程构成全球的两个构造巨旋回,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以三叠纪为界的不同叠合盆地类型.在每一巨旋回内部还发育次一级的开-合旋回,多个伸展体制与挤压体制或走滑体制的相互转换期成为盆地的多个关键构造变革时期,从而导致原型盆地多次叠合.多旋回叠合盆地是我国沉积盆地的主要特色,具有独特的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图1参54

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进展8-11

摘要:近10年中国天然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建立的天然气地质理论主要为:①天然气成因,包括煤成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无机成因气等;②天然气成藏,包括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理论、晚期成藏理论及深盆气、煤层气成藏理论;③天然气富集,包括生气中心控气论、区域盖层控气论、古隆起控气论及前陆盆地富气论.参37

“跳出框框”是老油区找油的关键12-14

摘要:济阳坳陷42年的勘探历程表明,勘探某个阶段在认识、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及规律性的认识都具有阶段性和片面性,有的认识只是对大量勘探实践的浅层总结,可能会成为束缚创新和进步的"框框".经验和规律性的认识应该成为勘探不断取得进步的阶梯,而不应该成为束缚不断探索新领域的桎梏.老油区勘探更加需要敢于向"框框"提出质疑的精神,大胆探索,严谨务实,不断深化对油气成因和机理等内在成藏规律的认识.图4参12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15-17

摘要: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是控制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体系,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根据地质资料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在新生代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拉张构造运动发生在古新世房身泡组沉积期至始新世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期(距今约37.0~63.0Ma),在大陆裂谷演化阶段因地幔上涌而派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距今约24.5~36.9Ma),后期右行剪应力作用使早期断裂再活动并形成新的断裂.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对地质资料的分析,渐新世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的辽河坳陷水平位移约为4~8 km.图5参12

松辽南部大情字井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18-20

摘要:根据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的三维地震和钻探资料,分析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该地区发育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统,其中北东向的中央断裂带是具有左行走滑性质的基底主断裂,控制北北西和北西向次级断层发育.中央断裂带以西发育3条北西向浅层断裂带,呈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中央断裂带以东浅层断层不发育,为西南倾的平缓斜坡带.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并为岩性圈闭提供侧向遮挡条件.中央断裂带通过控制其两侧断层发育程度和变形样式控制油气分布总体特征:其以西地区以构造及构造-岩性油藏为主,油气分布于3个断垒带;以东地区以岩性油藏为主,大面积含油.图5参11

东营凹陷北带转换带构造与储集体分布21-23

摘要: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的滨南-利津断裂系统和胜坨-永北断裂系统在坨深1井附近交会,二者间发育由一系列小断层组成的构造转换带.转换带小断层的走向与主断裂系统有一定夹角,受转换带控制的沉积、沉降中心相对远离小断层的断层面,成为湖盆边缘的相对缓坡,是断陷期水系入湖的主要通道.粗碎屑扇三角洲砂体的发育被限制在转换带小断层的上盘和挠曲坡折带范围,单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扇体可延伸到断陷湖盆深处的深湖相烃源岩中,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和复式油气藏.图5参16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古地温与油气形成关系24-27

摘要: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包裹体测温、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测定等方法恢复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古地温.磷灰石裂变径迹显示,北部凹陷为增温型,最大古地温与现今地温一致;南部凹陷和种马场断裂构造带属于冷却型,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显示,北部凹陷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分为两组(101~110℃和121~130℃),南部凹陷只有一组(101~110℃).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表明,油气生成及成藏有晚白垩世(燕山期)和始新世以来(喜马拉雅期)两期.根据古地温恢复结果,北部凹陷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第三纪以来两期生油过程,燕山期古构造和喜马拉雅期新构造均是有利构造;南部凹陷主要生油期仅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燕山期及其前形成的古构造是有利构造.图5表3参17

准噶尔盆地油气幕式成藏规律探讨28-31

摘要:准噶尔盆地油气田的形成经历了多幕成藏、多期改造及后期调整的过程.根据主要构造幕、主要生油期、主要输导体系以及主要油气田成藏期,初步划分出5幕主要油气成藏期,即印支Ⅱ幕(T末)、燕山Ⅱ幕(J末)、燕山Ⅳ幕(K末)、喜马拉雅Ⅱ幕(E末)、喜马拉雅Ⅲ幕(N末).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东道海子北凹陷北斜坡、玛湖凹陷东南部、陆梁油田北部以及昌吉凹陷东北斜坡等将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主要目的层是侏罗系-白垩系,以隐蔽油气藏为主.图1表1参16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它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第2期部分文章预告31-31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莺-琼盆地高温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32-35

摘要:剖析影响莺-琼盆地10口高温高压井的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的因素,结合热模拟实验结果,探讨高温、超压对第三系腐植型有机质热演化与生烃的影响.认为:高地热场为腐植型有机质向天然气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存在短暂的深源热流体上侵,可能使浅层沉积中的有机质转化成低成熟原油;超高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是次要的,即便有少许抑制作用,也往往被高温效应掩盖.图4表1参17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它
《中国大气田及其气源》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35-35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酒西坳陷油源对比研究新进展36-39

摘要: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原油地球化学性质很相似,而烃源岩的性质较复杂.选择干酪根碳同位素、Pr/Ph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比值等参数计算下白垩统3套烃源岩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聚类分析,将下白垩统烃源岩分为6类,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上段烃源岩的相关性很好,而中沟组、下沟组上段和赤金堡组下段的烃源岩差异较大.根据6类烃源岩的热成熟度、碳同位素类型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油源对比,确定酒西坳陷主要烃源岩是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上段有机质类型相对较好的湖相泥岩和泥灰岩.图4表2参10

青西油田稠油及沥青成因探讨40-41

摘要:酒泉盆地青西油田的原油主要是正常密度的原油,但部分探井揭示有稠油及沥青分布.探讨稠油与沥青的形成机制有助于解决本区长期争论的烃源岩成烃演化史、生烃期次等问题.根据对稠油与沥青的物性及地化参数分析结果,对比与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微生物作用有关的17项指标,认为二者与正常原油同源,均处于成熟状态,稠油主要成因为油藏内部原油的混合作用以及储集层分异作用,沥青主要成因是油田伴生气的气体脱沥青作用.图1表3参9

三塘湖盆地上二叠统烃源岩中的25-降藿烷系列与微生物改造作用42-44

摘要: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上二叠统烃源岩的25-降藿烷分布明显,细菌微生物生源标志化合物丰富,原生成因的矿物沥青基质具有优势分布.综合分析这些特殊表现,认为可能在该套烃源岩沉积和早期成岩阶段,藿烷系列化合物的生物先质(藿烷醇、藿酸等)被介入烃源岩的微生物强烈降解改造,其后演化而形成25-降藿烷化合物.图4表1参5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其它
《油气勘探项目可行性指南》已出版发行44-44

石油勘探与开发杂志石油地质研究
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烃源岩中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相关关系45-47

摘要:海相烃源岩中铁的来源受气候、时代、海水中生物量、海水性质、海洋基底等多因素影响.在稳定的浅海陆棚环境发育的泥岩中,铁元素丰度主要受控于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有机质丰度,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呈正相关关系.十万大山盆地的三化、大寺、旧城、油隘4个研究区域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陆棚泥岩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烃源岩中的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存在正相关性.深入研究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的相关性,可为地层对比以及判识沉积环境提供一定信息.图2参24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曙北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48-50

摘要:曙北地区位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段.根据对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应用时频分析技术,在该地区古近纪同裂谷沉降超层序中识别出4个由扇三角洲-湖泊体系组成的层序,包括¨个体系域.该地区I型和Ⅱ型层序的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之间常发育大段暗色泥岩和油页岩,可视为凝缩层,是主要的油源层和盖层;各体系域的边缘相均可发育良好的储集层.高升油层为层序I水进体系域沉积,杜家台油层为层序I高位体系域沉积,莲花油层为层序Ⅱ水进体系域沉积.高升油层是曙北地区最好的油层,说明最大规模水进期发育的砂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图4参13

黄骅坳陷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演化模式51-53

摘要:黄骅坳陷奥陶系古岩溶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具有7种发育模式.第一阶段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发育向斜翼部侵蚀洼地排泄型和向斜轴部山间洼地排泄型古岩溶;第二阶段为印支期-燕山早期,发育溶丘洼地裸露型和断陷盆地浅埋藏型古岩溶;第三阶段为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发育倾斜垒式断块压释水岩溶、深埋褶断凸起压释水岩溶和深大断裂带高位掀斜断块热水岩溶.3期古岩溶均强烈发育的叠合区为最有利储集层的发育区,环板桥凹陷潜山构造带为下步重点勘探的最有利目标区之一.图4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