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妇产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51-1145/R 国内刊号
  • 1003-6946 国际刊号
  • 2.6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实用妇产科是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CA 化学文摘(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实用妇产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讨论_女性生育力低下及生育力保护的基础与临床进展、临床病案讨论、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综述与讲座、论著与临床、短篇报道

实用妇产科 2016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实用妇产科杂志专题讨论
异常子宫出血专题讨论——异常子宫出血的定义、命名、分类与诊断881-883

摘要: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和疾病,因表现多样、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病因复杂而导致临床诊治困难,导致患者就医有顾虑、医生不愿看的窘境,本文将就AUB的国际、国内新的定义、用词、分类和诊断加以介绍,推广AUB的标准化诊断和治疗。

月经过多的病因与诊治883-885

摘要:正常的子宫出血即月经,规范的月经指标包括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4个要素。根据FIGO的标准,月经过多(heavy menstrual bleeding,HMB)是指经量〉80 ml。

月经过少的病因与诊治885-887

摘要:月经过少(hypo-menorrhea)是妇科内分泌疾病的常见症状,指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或点滴出血,国内曾将之定义为经量少于20 ml。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指南)将月经过少定义为经量少于5 ml,其在月经异常疾病中的发生率约为8.8%,

经间期出血的病因与诊治887-890

摘要:经间期出血(intermenstrual bleeding,IMB)是一种常见的异常子宫出血(AUB)类型,是指性交出血以外的,介于两次正常月经之间的出血,这种出血类型一般分为可预测的正常月经周期间的出血或点滴出血,或不可预测的经间期任意时间出血。问卷调查表明IMB发生率在正常女性人群为17%左右。

月经稀发的病因和诊治890-892

摘要:月经周期不规律,时间超过35天,但短于6个月,称为月经稀发。造成月经稀发的因素很多。下丘脑、垂体、卵巢、肾上腺等的异常均能造成月经稀发。临床上,月经稀发的主要病因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高催乳素血症。肾上腺疾病等引起的高雄激素血症也可以引起月经稀发。

月经频发的病因与诊治892-894

摘要:月经周期小于21天,称为月经频发。月经频发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月经异常,好发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女性,但目前仍缺乏确切的患病率。月经频发导致子宫频繁出血,可造成贫血、生殖道感染和不孕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由于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治。临床医生应该充分了解月经频发的原因,并能够正确诊治。

实用妇产科杂志临床病案讨论
糖尿病19年,伴慢性肾功能不全10年,阴道流血56天895-896

摘要:1病历摘要 患者,31岁,未婚。因糖尿病19年,伴慢性肾功能不全10年,阴道流血56天,于2015年5月6日就诊于我院。患者19年前因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在华西医院诊断为1型糖尿病,一直予以胰岛素治疗。

实用妇产科杂志综述与讲座
细胞溶解性阴道病的诊治进展897-899

摘要:乳杆菌是女性阴道正常菌群中的重要成员,可通过产生乳酸、H2O2和其他抑制物质如嗜酸乳菌素,刺激免疫系统等方式来抑制大肠埃希菌、假丝酵母菌、阴道加德纳菌的过度生长,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但乳杆菌的过量生长可造成阴道上皮鳞状细胞的破裂,导致一些类似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临床症状,即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通过对CV的诊断、临床鉴别、治疗等方面进行文献回顾,提示本病发病率低于VVC、复发性VVC(RVVC)等,临床中易误诊误治。对于长期阴道分泌物异常、实验室真菌检查反复阴性、经验使用治疗真菌感染类药物无效的患者,应积极考虑本病的可能。

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进展899-901

摘要:近年来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许多正值生育年龄的妇女被诊断为宫颈癌,患者对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充分体现了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宫颈浸润癌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新的里程碑。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术(LRT)宫旁组织切除得更宽,且具有腹腔镜微创的优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是输尿管损伤,典型的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并发症是宫颈口狭窄,LRT术后最严重的产科并发症是早产和未足月胎膜早破。LRT安全、可行,是年轻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患者的又一选择。

实用妇产科杂志论著与临床
宫颈周围韧带切除范围与术后近期膀胱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902-906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周围韧带切除长度、宽度及阴道切除长度与术后近期膀胱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09年10月至2013年5月接受广泛性或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患者73例,术中测量切除标本的宫颈周围韧带切除长度、宽度及阴道前、后壁切除长度,术后记录留置尿管时间及最终残余尿量,术后3月接受下尿路及膀胱功能评估(MHU)量表调查及尿流动力学检查。并对宫颈周围韧带切除范围与术后近期膀胱功能障碍相关指标行Logistics回归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示:1主观症状调查提示术后排尿困难、术后MHU量表评分与左侧阴道旁组织(PC)切除宽度呈正相关(P=0.008;P=0.028);2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术后初始感觉膀胱容量与右侧PC切除宽度呈正相关(P=0.011),术后逼尿肌不稳定性与右侧骶子宫韧带(USL)切除宽度呈正相关(P=0.045)。结论:术后近期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主要与术中USL及PC切除宽度相关,从而推测系统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重点在于USL及PC的处理。

卵巢浆液性腺癌肿瘤微环境中CD8~+TILs密度及PD-L1的表达与临床意义907-912

摘要:目的:研究卵巢浆液性腺癌肿瘤微环境中CD8~+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密度及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116例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CD8~+TILs密度及癌细胞PD-L1表达情况;Spearman相关性分析癌细胞PD-L1表达水平与癌巢及间质CD8~+TILs数目的关系;采用乘积极限法进行基于癌巢CD8~+TILs密度及肿瘤细胞PD-L1表达的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卵巢浆液性腺癌PD-L1高表达的比例为70.69%(82/116)。癌细胞PD-L1表达强度与癌巢内的CD8~+TILs数目呈显著负相关(P=0.024),而与间质内的CD8~+TILs数目无相关性(P=0.117)。癌巢CD8~+TILs高密度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64月)显著高于低密度组(4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乘积极限法的亚组分析显示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PD-L1低表达癌巢CD8~+TILs高密度组患者的预后较好。结论:卵巢浆液性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癌巢CD8~+TILs密度及癌细胞PD-L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重视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分型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及筛选合适患者实施抗PD-1/PD-L1免疫治疗。

妊娠20周后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疗效分析913-916

摘要:目的:针对有子痫前期(PE)高危因素的孕妇,探讨孕20周后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LDA)对预防PE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前瞻性临床分析法,根据患者的自愿原则,选择孕周超过20周且有PE高危因素的孕妇,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研究组(20例)口服LDA 75 mg/d直至分娩;对照组(33例)不服用LDA,观察两组PE发生率及母儿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PE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69.7%),研究组早产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6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娩孕周有延长趋势,平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E发生孕周、剖宫产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20周后应用LDA可有效预防高危孕妇发生PE,且可降低早产发生率。

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917-921

摘要:目的:探讨单绒毛膜(MC)双胎和双绒毛膜(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的异同点,为临床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双胎妊娠453例。MC双胎121例,合并与不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者分别为66例和55例;DC双胎332例,合并与不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者分别为145例和187例。分别对MC和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筛选。结果:1MC双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更高(54.55%vs 43.67%,P=0.040)。2早产(OR=22.08,P=0.000;OR=9.09,P=0.000)和体质量不一致性≥20%(OR=5.15,P=0.006;OR=3.27,P=0.001)是MC和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共同危险因素。脐血流异常(OR=6.68,P=0.004)和初产(OR=0.28,P=0.018)分别是M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母体产科合并症(OR=2.15,P=0.006)和剖宫产分娩(OR=0.45,P=0.020)分别是DC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论:MC双胎新生儿结局更差。不同绒毛膜性的双胎合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存在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密切监测或者及时干预,有可能改善双胎妊娠的围生儿预后。

118例ⅡB~ⅣA期宫颈腺癌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生存情况及其预后因素分析922-926

摘要:目的:探讨ⅡB~ⅣA期宫颈腺癌患者采用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的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探讨ⅡB~ⅣA期宫颈腺癌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接受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的ⅡB~ⅣA期宫颈腺癌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47.5%,行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2.7%和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分期分层分析:单纯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ⅡB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48.3%和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B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22.2%和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组织学分级分层分析:单纯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G1分别为42.9%和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2分别为33.3%和55.2%,G3分别为18.2%和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均提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及治疗方法是影响ⅡB~ⅣA期宫颈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ⅡB~ⅣA期宫颈腺癌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ⅢB期及组织学分级G2、G3的患者,能够提高5年生存率。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及治疗方法是影响ⅡB~ⅣA期宫颈腺癌预后的因素。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晚期流产和早产的临床应用价值926-929

摘要:目的:探讨紧急宫颈环扎术在宫颈机能不全所致晚期流产和早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18例行紧急宫颈环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行紧急宫颈环扎术患者延长孕龄4~146天,11例早产,2例足月分娩,5例流产,共得到存活新生儿15例。宫颈口扩张2~6 cm组与〈2 cm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cm组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与2~6 cm组、〈2 c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紧急宫颈环扎术可有效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是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宫颈口扩张、胎膜突出时的有效治疗手段,对于宫颈口扩张〈6 cm的效果更好。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局灶切除术联合GnRH-a治疗的效果研究930-932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局灶切除术与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子宫腺肌瘤合并不孕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局灶切除术联合GnRH-a治疗者为研究组(72例),仅行腹腔镜下局灶切除术为对照组(70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率、痛经症状缓解及子宫腺肌病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24个月累计妊娠率(27.78%)高于对照组(1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痛经缓解有效率分别为86.11%、8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随访期间研究组复发率(8.33%)低于对照组(1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局灶切除术后联合GnRH-a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症状,与单纯行腹腔镜下局灶切除术相比,联合治疗的妊娠率更高,短期内降低复发。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探讨933-936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行阴道分娩(VBAC)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符合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OLAC)适应证、无TOLAC禁忌证的363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158例孕妇愿意行TOLAC,其中自然临产44例(自然临产组),Bishop≥6分行缩宫素静滴引产81例(宫颈成熟组),Bishop〈6分行Cook双球囊放置术促宫颈成熟后行缩宫素静滴引产33例(宫颈不成熟组),并按照最终的分娩方式分为TOLAC成功137例(VBAC组)、择期再次剖宫产205例(ERCS组)。比较VBAC组和ERCS组的分娩及新生儿情况及TOLAC试产组中的3个亚组的试产成功率和产后出血量。结果:137例孕妇阴道试产成功,试产成功率86.7%(137/158)。TOLAC中自然临产组、宫颈成熟组和宫颈不成熟组试产成功率和产后24小时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BAC组和ERCS组产妇均未出现子宫破裂;VBAC组产后24小时出血量、母亲输血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ER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BAC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与ERC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TOLAC适应证,加强产时监测并及时处理,VBAC安全可行,对无禁忌证的孕妇可倡导阴道试产,球囊促宫颈成熟对计划性TOLAC而言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AIDS宫颈分泌物淋病奈瑟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检测及与CD~(4+)T细胞计数和HIV载量的关系937-939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宫颈分泌物淋病奈瑟菌(NG)、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检测结果及与CD~(4+)T细胞计数和HIV载量的关系。方法:检测35例AIDS患者NG、UU、CT、CD~(4+)T细胞计数和HIV载量,并比较NG、UU、CT在不同CD~(4+)T细胞计数(〈50/mm~3、50~199/mm~3、200~349/mm~3、≥350/mm~3)及HIV载量(〈1000 copy/ml、1000~4999 copy/ml、5000~9999 copy/ml、≥10000 copy/ml)中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构成比。结果:35例AIDS患者的宫颈分泌物NG、UU和CT检测阳性分别为6例(17.1%)、5例(14.3%)和3例(8.6%)。随着CD~(4+)T细胞计数的升高,NG、UU和CT阳性患者的构成比例较阴性患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06,Z=2.443,Z=2.252,P〈0.05)。随着HIV载量的升高,NG和UU阳性患者的构成比例较阴性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35,Z=2.126,P〈0.05);而CT阳性患者的构成比例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5,P〉0.05)。结论:在对低CD~(4+)T细胞计数和高HIV载量的AIDS患者的诊疗中,应当积极检测宫颈分泌物NG、UU和CT,对预防盆腔炎发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