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妇产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51-1145/R 国内刊号
  • 1003-6946 国际刊号
  • 2.6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实用妇产科是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CA 化学文摘(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实用妇产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题讨论_女性生育力低下及生育力保护的基础与临床进展、临床病案讨论、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综述与讲座、论著与临床、短篇报道

实用妇产科 2009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实用妇产科杂志专题讨论
女性尿失禁有关问题专题讨论——女性排尿生理641-642

摘要:女性排尿生理功能涉及膀胱储尿和定时经过尿道排尿。膀胱自主控尿和排空机制较为复杂,需要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功能正常,需要膀胱壁、逼尿肌、尿道以及盆底支持组织解剖位置和功能正常,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出现结构或功能异常,都会导致排尿功能异常。下面简要介绍女性正常排尿生理功能及相关神经生理学。

女性尿失禁的分类和发病机制642-643

摘要:国际尿控学会(ICS)关于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oe,UI)的定义是能被客观证实的尿液不自主排出,并对患者造成社会和卫生问题。尿失禁是妇女常见病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成为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5种主要慢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女性中患尿失禁的人数呈逐渐增多趋势。加强对尿失禁的分类及发病机制的认只将有助于我们对该病的准确诊治。

尿动力学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运用644-645

摘要:女性尿失禁在妇科泌尿与女性泌尿中属常见病之一。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对尿失禁的定义,尿失禁可以是一种症状(不自主排尿)、现象(有尿液流出)和一种疾病(存在病理因素)。具有病理因素的尿失禁还需相应的辅助检查,这属泌尿外科诊治范围,在此不做讨论。临床上医生通过患者的主诉即可对尿失禁做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尿失禁的类型、有无合并其他膀胱疾患,仅仅依靠患者临床症状及查体不能满足要求,此时需要依靠尿动力学检查。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女性尿失禁的临床工作重点就在于区分出不同的尿失禁,尿动力检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关键作用。

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645-646

摘要: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 s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标准术式是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和以Burch为代表的耻骨后膀胱颈悬吊术。使用合成材料医用材料的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因其更微创和易于操作,目前已成为全球一线的抗尿失禁的手术治疗方法。

女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646-648

摘要:尿失禁是困扰中老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有人称其为“社交癌”。虽非致命疾病,但给人的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尴尬,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美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0岁以上的社区妇女中尿失禁患病率为38%;随年龄增长,尿失禁的患病率也增长。西班牙的一项针对20-64岁妇女的问卷调查显示,尿失禁患病率为35%,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患病率为33%、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uut)为14%,混合型尿失禁(mixed urinary incontinence,MUI)为47%。尿失禁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繁多,应根据尿失禁的类型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本文重点介绍女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

女性尿失禁治疗的循证医学评价648-650

摘要:女性尿失禁是育龄妇女和绝经后妇女常见的问题之一,女性尿失禁以压力性尿失禁(SUI)、急迫性尿失禁(UUI)和混合性尿失禁(MUI)3类最常见,治疗包括手术、药物和盆底肌肉锻炼等保守性治疗,前者包括开放式耻骨后悬吊术(Burch,MMK)、腹腔镜下阴道悬吊术、阴道前壁修补术(Keely,Pacey)、尿道下悬吊术(包括传统尿道下悬吊和微创吊带手术)、针悬吊术(Pereyra,Stamey)、尿道旁注射术和人工括约肌;后者包括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等。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UUI,常用药物有雌激素、抗胆碱药物等。尽管治疗女性尿失禁的方法丰富多样,通过对各种常用治疗方法的近远期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循证医学评价,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评估疗效和预后提供依据。

实用妇产科杂志疑难病案
25卷11期疑难病案650-650

摘要:患者,40岁,因尿妊娠试验阳性,疑诊妊娠于2009年3月15日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3~4/30天,末次月经:2009年3月1日。入院前因被警方怀疑吸毒拟行拘留,送至我院排除妊娠,尿液检查提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行B超检查提示子宫54mm×44mm×39mm,内膜9mm,宫内见节育器(IUD),右附件区见25mm×23mm无回声区,内见少许中等回声,周边未见明显血流,直肠子宫陷凹见液性暗区,最深13mm。患者无腹胀、腹痛,无阴道排出物,有轻微恶心、头晕和肛门坠胀。查血β-HCG 1128U/L。患者近三个月阴道不规律流血,未诊治。既往史:有吸烟史二十余年,有咳嗽和咳痰症状,

实用妇产科杂志临床病案讨论
停经25^+4周,左上腹痛、呼吸困难半小时651-652

摘要:1病历摘要 患者,34岁,已婚,G2P0,因孕25“周,左上腹痛、呼吸困难半小时于2007年12月10日2时30分入我院。平时月经规则,29岁结婚,婚后避孕,末次月经:2007年6月14日,预产期:2008年3月21日。孕期正规产前检查2次,无异常。近期无性生活史,无外伤史。12月10日2时睡眠中突感胃部不适,呕吐1次后,出现左上腹疼痛,伴心悸、呼吸困难,逐渐加重,急诊入我院。2006年因异位妊娠行腹腔镜保守手术同时诊刮术。入院体格检查:体温不升,脉搏100/min,呼吸25/min,血压85/50mmHg,一般情况较差,被动体位,神萎,面色苍白,

实用妇产科杂志综述与讲座
整体理论——解决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新观点653-655

摘要:随着妇科泌尿学(urogynecology)和盆底重建外科(reconstructive pelvic surgery)的蓬勃发展,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技术,为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其中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整体理论(integral theory)。

卵巢上皮内癌的临床研究进展655-657

摘要:卵巢上皮内癌是Ⅰ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癌前病变,是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转变为卵巢癌的过渡阶段。其恶性度低、进展慢、复发率低,预后较好。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主要以腹部包块、腹部不适、腹胀腹痛、不规则阴道流血多见,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标准。治疗以手术为主,单纯手术治疗就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术后通常不需要化疗。辅助性化疗能否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尚无定论。

实用妇产科杂志论著与临床
抗苗勒氏管激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初探658-661

摘要: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0S)患者的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并初步探讨其在PEO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2006年6月至12月在我院妇产科就诊的钾例PCOS患者(研究组)和年龄匹配的4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AMH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血清AM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85±4.93ng/ml vs 7.13±3.02ng/ml,P=0.002)。血清AMH的曲线下面积在总体人群为0.664(P=0.008),以血清AMH8ng/ml为相对最佳的诊断界值,敏感度为61.7%,特异度为70.0%。结论:PCOS患者的血清AMH水平明显增高,血清AMH测定对于PCOS的诊断效能较低。

ERCC1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意义661-663

摘要:目的:研究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反应及生存期的关系,并探讨ERCC1基因缺失第Ⅷ外显子变异剪接体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TRIZol试剂提取63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后,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检测ERCC1基因及缺失第Ⅷ外显子变异剪接体的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化疗反应和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①ERCC1基因总mRNA和去除变异剪接体后ERCC1全长相对表达量在化疗敏感组的值均低于化疗耐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9)。②总ERCC1mRNA和去除变异剪接体后ERCC1全长相对表达量在低水平表达组比高水平表达组的生存期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8)。结论:卵巢癌组织中ERCC1基因mRNA表达水平能够预测患者的化疗反应性与术后生存期,缺失第Ⅷ外显子变异剪接体与患者的化疗反应和术后生存期没有关系,无临床意义,是无功能的转录产物。

腹腔镜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电凝止血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664-666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中创面采用电凝止血方法对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有腹腔镜手术适应证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39例,术中创面采用电凝法止血,于术前、术后及术后6个月抽血检测FSH、LH、B及阴道B超探测窦状卵泡数(F0)、卵巢间质动脉血流的收缩期峰值(PSV)以判断卵巢储备功能。结果:术后及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FSH显著升高(P〈0.05),E2、Fo、PSV显著降低(P〈0.01);患者术前基础内分泌指标、窦状卵泡数及FSH/LH的比值均在正常范围。术后检查共发现8例(24.2%)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中电凝止血法易致卵巢储备功能降低。

宫颈锥形电切术对宫颈形态和机能影响的临床研究667-669

摘要:目的:研究宫腔电切镜宫颈锥形电切对宫颈形态和机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官腔电切镜宫颈锥形电切治疗慢性宫颈炎382例,分析术后宫颈长度、宫颈管和宫颈内口宽度变化及宫颈缩短、宫颈管松弛、宫颈管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宫颈锥形电切后宫颈缩短、宫颈管松弛和宫颈管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8.01%(107/382)、43.98%(168/382)和15.45%(59/382)。结论:宫颈锥形电切术可引起宫颈缩短、宫颈管松弛和宫颈管狭窄,这些变化的发生与锥切范围有关。手术时应在保证切尽病变组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切割范围。

水中分娩及分娩并发症的探讨669-671

摘要:目的:对水中分娩产妇的产程、产道裂伤、产时和产后并发症、产时和产后镇痛药使用及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以评价水中分娩的安全性。方法:2003年3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在我院选择水中分娩的1227例产妇作为水中分娩组,将同期的单胎(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顺产的1227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程、产道裂伤、产时和产后并发症、产时和产后镇痛药使用及新生儿结局。结果:水中分娩组第一及第二产程时间、产褥病率、产后出血、会阴阴道血肿、产后尿潴留、新生儿轻度及重度窒息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中分娩组均未行会阴切开,对照组会阴切开率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水中分娩组下水后用镇痛药及产后用镇痛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水中分娩能减轻分娩疼痛,减少产时、产后镇痛药的使用,减少产道损伤,且未发现对母儿有其他不良结局。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缺氧脑损伤的研究672-674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胆汁酸水平、胎儿缺氧与胎儿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9月在我院诊治的ICP患者(ICP组)及正常孕妇(正常妊娠组)各3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阻力指数(砌);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母血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清胆汁酸(BA)、乳酸、和pH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新生儿脐动脉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并对两组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①ICP组母血及脐血BA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并且ICP组母血与脐血BA呈正相关关系(r=0.937,P〈0.01)。②ICP组脐血乳酸水平和NSE值均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而ICP组脐血pH值、大脑中动脉血流S/D值、砌值均低于正常妊娠组(P〈0.01);ICP组脐血NsE浓度分别与BA、乳酸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RI值、大脑中动脉血流S/D值及脐血pH值呈负相关(P〈0.01)。结论:ICP胎儿存在缺氧和脑损伤,ICP胎儿脑损伤与胎儿缺氧及高浓度胆汁酸密切相关,对ICP患者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和脐动脉血pH值、乳酸浓度及NSE的联合检测,可早期诊断ICP胎儿缺氧,早期发现新生儿脑损伤。

子痫前期胎盘中代谢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675-678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代谢相关基因在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的表达谱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使用含12000个与代谢、凋亡、细胞黏附、信号传导、转录因子等有关基因的cDNA表达谱芯片,检测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及正常的胎盘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Northern验证。结果:4例子痫前期胎盘中共有44条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其中糖原磷酸化酶(GP-M)基因、瘦素(1eptin)基因、脂蛋白酯酶(LPL)基因及糖代谢相关基因(glucose transporter)表达增强,核苷酸代谢基因(CD73)与能量代谢调节基因(creatine kinase B)表达下降。结论:多种基因表达异常与子痫前期的病理发生有关,细胞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之一。

供精人工授精周期妊娠率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678-680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供精人工授精周期妊娠率的相关因素及其妊娠结局。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在本中心治疗的594对不孕夫妇行1088个供精人工授精(AID)治疗周期。并分析不孕妇女的年龄、授精次数、治疗周期、促排卵等因素对AID治疗妊娠率的影响,并对AID治疗后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36岁组的周期妊娠率18.30%,与≤25岁组(30.37%)、26~30岁组(32.99%)、31~35岁组(27.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自然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随年龄增高的趋势。②促排卵组与自然周期组行AID治疗,其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双次授精的周期妊娠率(34.34%)高于单次授精(20.05%)(P〈0.05)。④行AID治疗,不同治疗周期的周期妊娠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精人工授精周期妊娠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不孕妇女的年龄是影响AID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一周期行两次人工授精能更有效控制授精时机,有较高周期妊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