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通讯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数学教学通讯杂志 省级期刊

Correspondence of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 50-1064/G4 国内刊号
  • 1001-8875 国际刊号
  • 0.08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数学教学通讯是重庆市数学学会;西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财经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西南师范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数学教学通讯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家论坛、数学教育、考试研究、教学参考、课例参考、新教材研究、解题研究、数学应用、竞赛之窗

数学教学通讯 2016年第1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数学教学通讯杂志前沿新课标
顺应规律 “童化”教材——例谈一年级部分教材内容有悖于学生认知之对策2-3

摘要:皮亚杰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儿童理解数学概念有最佳的年龄阶段。这个观点说明儿童学习数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步入小学,面临着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本文试以"认识时间、人民币、解决问题"等历来一年级教材难点为例,从"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认知规律"等方面析因,提出"积累经验、调整教材、‘童’化教学"等对策,避免因教材编排造成的学习障碍。

数学教学通讯杂志课例分析
经历规律探究过程 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神奇的“正方形数”》教学实录与思考4-8

摘要:相对于众多数学教学内容而言,思考题教学属于"非主流"。但是,如果教师能高屋建瓴,正确深刻地认识思考题的背景,深度挖掘其价值,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会顺理成章。《神奇的"正方形数"》重在让学生经历规律探究过程,并有机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深度数学思考。

立足问题解决 促进知识建构——以“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为例9-10

摘要:新课标提出的"问题解决",是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而言的,是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结果,也是我们开展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和有效载体。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剖析教材寻找切入点、目标定位抓住准确点、环节建构引发思维点、习题设计延伸拓展点四方面着手,探究在准确把握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立足学生原始理解,找准难点突破定位——以“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11-12

摘要: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并不感到困难,困惑主要集中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方法的算理理解上。学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师可以突破难点的重要资源。

数学教学通讯杂志教学改革
品味数学教材 渗透数学思想13-15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在重视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形成的同时,更要重视挖掘数学知识在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以优质的问题促进学生有效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插上数学思想的翅膀。

基于学生视角,优化数学学习16-17

摘要: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走出教学内容"照搬"教材、教学方法死板被动、教学评价枯燥单一的误区,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规律和学习情感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抓住课堂问题的主线,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18-19

摘要:数学学习是离不开问题的,而问题的产生不能是牵强附会的,不能是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己抽象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再展开积极的尝试,展开广泛的交流,从而以问题为枢纽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数学体系的建立。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足够自然,足够深入,才能在学生的高参与下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基于数学课堂的“化归思维”培养20-21

摘要:所谓"化归"就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化归思想方法是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而获得原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掌握的旧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并解决新问题。本文对化归思维的培养做了一些探讨。

润物无声 内化无痕——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谈22-23

摘要: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变成"四基",其中的基本思想具有重要作用。此处,基本思想与数学思想意义重叠。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教学与另外三基不同,其更多地以缄默知识的形态出现,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起着隐性的支撑作用。因此,数学思想重在渗透,重在"悟"。数学思想的渗透需要教师对思想、数学思想的概念理解基本到位,需要在常态教学中以实例的方式进行研究,数学思想与数学素养及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密切相关。常态教学中,用"润物无声"来描述数学思想的渗透具有形象性,能够引发共同认知。

数学学习,让学生大胆“讲出来”24-25

摘要:本文以"学讲计划"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阐释了让学生"讲出来"的内涵意义,分析了让学生"讲出来"的前提基础,探索了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讲出来"的行动路径。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刻领悟和丰富"学讲计划"的内涵,让学生大胆"讲出来",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成果外化并适时呈现出来,在恰如其分的"讲出来"中启迪思维,促进认知内化,演绎精彩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三策略”26-27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而且要向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与传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数学史"、挖掘"数学美"、渗透"数学思想",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小学生触摸数学文化之深远、体验数学文化之魅力,感受数学文化之精髓。

数学教学通讯杂志问题探索
让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压力”28-29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压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活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试从"适时设疑,创造‘舆论’氛围,激将探究""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压力""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在感觉‘上当’后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压力""在引用旧知学习新知中,促进学生思维压力的形成"这四点谈谈如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压力"。

浅谈“第一学习拐点”及其教学策略30-31

摘要: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知识点非常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质的变化,笔者将这些知识点归纳为"学习拐点"。准确把握和处理"学习拐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点。在不同的知识模块中"学习拐点"的数量是不唯一的,其中"第一学习拐点"最值得讨论。小学四年级数学的知识体系可以大致分作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统计、数学广角四个模块。笔者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这两个知识模块中的第一学习拐点内容及其产生原因,教学过程中解决第一学习拐点的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数学教学通讯杂志教学反思
经历探究学习,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精彩32-33

摘要:新课标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在小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搭建探究平台,积极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探寻探究的有效策略,真正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从而通过学生品析、感悟,真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状态出效率 课堂显高效——简论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34-35

摘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能直接影响其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从他们的注意、参与、合作、思维、情绪、达成六个方面入手,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以学定教,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孕育π之芽,绽放数学之花——谈实践探究充实数学课堂36-37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其中,前三者占据了大部分的课程内容,"综合与实践"好似那冰山一角,毫不起眼。但这一隅之地却是学生们开垦学习沃土、播撒兴趣花种的园地。虽然,每册数学课本中都会安排"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但是学生们对于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特别是进行实验、猜测、计算、推理等综合活动学习知识的渴望远远超出教材安排的期望。作为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当发掘数学教学中学生有兴趣的亮点,主动查找资料备课,并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实践探究,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本文借"祖冲之"和"π"设计了一次颇有趣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体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就感。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38-39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渠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教学过程更加民主、科学,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还是被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生依赖性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生机与活力,造成课堂教学实效性低下,课堂教学形同虚设,而这一切都要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前提。

守住问题导学的生命线,提供数学学习的原动力40-41

摘要:在问题导学的模式中,问题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了他们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充分,学习的程度是不是深入。因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推敲问题,研究问题,从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设计问题,从而守住问题导学的生命线,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不竭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