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进展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物技术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Current Biotechnology

  • 33-1375/Q 国内刊号
  • 2095-2341 国际刊号
  • 1.0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物技术进展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物技术进展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刊首语、赤霉病表型鉴定、赤霉病抗源及种质创新、寄主-病原菌互作及其抗性机制、呕吐毒素、赤霉病防控

生物技术进展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物技术进展杂志硒与环境
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359-366

摘要:硒是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对于动植物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依托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查阅的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壤硒方面的研究论文,系统分析了土壤硒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217 mg/kg,中南地区为高硒分布区;富硒土壤的分布受煤系、黑色地层、土壤有机质、沉积作用、母岩等各类因素的影响。

中国典型高硒区硒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367-373

摘要:硒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其营养性的阈值范围较窄,已引起了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近20年来我国典型高硒区——湖北恩施富硒岩石与土壤中硒的分布与形态、硒的赋存状态、硒的迁移转化规律、硒的生物可利用性与人体健康风险、微生物与硒相互作用等硒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规律,以及硒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并对硒的环境地球化学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土壤中硒的形态转化及其对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374-380

摘要:在对一些典型地区环境硒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硒在土壤中形态和价态转化,探讨了硒在土壤固液相中的分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明确了土壤中硒的转化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系统归纳了硒的形态、土壤性质、植物的品种和种类等影响硒有效性的因素;建立了将形态和价态相结合的土壤硒形态测定方法,并对测定硒有效性的化学浸提法和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相关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地理环境硒缺乏与健康研究进展381-386

摘要:我国地理环境硒缺乏的范围和程度都比较严重。综述了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我国环境硒缺乏与健康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我国环境硒的地域分异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关系、低硒环境成因与低硒环境改良,以及硒与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地理环境中硒与健康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环境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不同人群硒营养的健康基线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土壤低硒带的气候成因研究387-394

摘要:我国土壤硒含量分布严重不均,从东北到西南地区存在一条典型的土壤低硒带,然而该低硒带的成因至今仍不明确。基于硒干湿沉降和挥发的机理,亚洲季风造成的硒沉降和微生物驱动的硒挥发被认为是形成我国低硒带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夏季季风引起的湿沉降是东南地区富硒的主要原因,而冬季季风引起的干沉降是西北地区富硒的主要原因。中部地区因为硒挥发与沉降量相当,土壤中硒净积累很少,形成了低硒带。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土壤中的硒含量将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根际微生物特征研究395-401

摘要:对湖北恩施的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根际微生物特征进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结果显示其根际微生物相较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丰度和更低的复杂度,而且主要由α-变形菌纲(15%~22%)、β-变形菌纲(10%~16%)、放线菌纲(10%~18%)、酸杆菌纲(8%~15%)、γ-变形菌纲(5%~16%)等组成;此外,根际微生物还存在很多特异性微生物,如:硝化螺旋菌纲(2%~5%)、芽单孢菌纲(2%~5%)、疣微菌纲(2%~4%)、浮霉菌纲(1%~2%)、其他(丰佑菌纲、鞘脂杆菌纲、芽孢杆菌纲、梭菌纲)(3%~4%)。代表性的根际微生物α-变形菌纲和硝化螺旋菌纲可能在壶瓶碎米荠对硒的吸收、积累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高产铁载体根际菌的筛选鉴定及硒活化特性评价402-408

摘要:通过对高产铁载体根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化土壤硒的性能研究,揭示根际菌产铁载体与活化硒素性能的相关性。利用铬天青(chrome azural S,CAS)平板法从贵州开阳地区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产铁载体菌株,而后定量检测其产铁载体能力,采用Salkowski比色法检测其产吲哚乙酸能力,通过16S rRNA序列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另外,通过浸提剂提取的水溶态硒、有效硒含量高低反应菌株对土壤硒的活化能力。研究结果显示:5株菌株具有较强的铁载体分泌能力,其中菌株WD06铁载体活性单位高达73%,达到产铁载体能力较高级;各菌株均具有一定的产吲哚乙酸的能力;各菌株可对土壤中的硒起到较强的活化作用,将水溶态硒含量提高2.50~7.85倍、有效硒含量提高0.46~4.72倍;3株硒活化效果较好的菌株中,WD01经鉴定为Klebsiella michiganensis,WD06为Serratia marcescens,WD07为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该研究结果为土壤硒微生物强化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生物样品中硒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409-414

摘要:对近年来关于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硒的形态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高硒生物样品(〉10 mg Se/kg)和低硒生物样品(〈1 mg Se/kg)的硒形态组分提取方法,以及利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LC-AFS)、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HPLC-ICP-MS)等仪器联用的方法分离、检测硒的形态组分。此外,对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微区分析方法(STXM)原位微区分析微生物样品的硒形态及其分布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生物技术进展杂志硒与农业
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合理施用硒肥415-420

摘要:硒是动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也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益的元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富硒农产品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进而推动了关于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和科学施用硒肥的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土壤有效硒测定方法以及作物对硒的吸收、转运和形态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植物对土壤硒的吸收转化研究进展421-427

摘要:硒是人类、动物和某些微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因其具有吸收和转化土壤硒的能力而成为人类饮食补硒的主要来源。提高植物的富硒水平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了解影响植物富硒效果的因素,综述了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重点阐述了植物对土壤不同形态硒的吸收、迁移和代谢过程,并由此对硒生物强化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硒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428-432

摘要:硒元素是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许多生物学功能。不仅可有效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功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力、广泛参与动物营养物质代谢和繁殖过程等,还对畜禽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主要论述了硒对畜禽健康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并重点综述了硒在畜禽养殖中的作用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畜禽的科学化养殖提供参考。

小麦硒强化研究进展433-438

摘要:对小麦进行硒强化是解决国民普遍缺硒的有效方法。结合国内外对小麦硒强化的研究工作,综述了硒强化对小麦籽粒相关性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和氮素累积效率的影响以及硒耐性主效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等方面的工作,并对小麦硒强化的前景和策略进行了展望。

硒生物营养强化小麦在发芽过程中的生理特征研究439-444

摘要:选取硒生物营养强化种植获得的小麦品种扬麦16的低硒组A(硒含量5.245 μg/g)、高硒组B(硒含量47.850 μg/g)和非强化组CK(硒含量0.039 μg/g)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发芽过程中的发芽参数(芽长、根长、发芽率)、芽体的总硒和硒形态、酶[淀粉酶(AM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探讨硒生物营养强化转化的内源硒对小麦发芽过程生理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内源硒对麦芽的根长、芽长没有明显影响,但适宜浓度的内源硒有助于提高小麦的发芽率。高硒小麦籽粒可以通过发芽过程将部分内源硒代蛋氨酸(SeMet)转化为硒代胱氨酸(SeCys2)。内源硒有助于增强α-淀粉酶、抗氧化酶(GSH-Px和SOD)的活力,同时,可提高麦芽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降低麦芽体内H2O2和MDA的积累。

茶树硒吸收及耐性机理研究进展445-449

摘要:茶树对硒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可为人体提供安全有效的有机硒。主要阐述了茶树不同部位、不同品种硒含量的差异,综述了不同形态硒的吸收以及硒耐受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富硒茶新品种的选育及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沿海典型海产品硒含量及其富硒化研究进展450-456

摘要: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硒资源库,其丰富且可再生的物种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富硒海洋产品。针对当前人们广泛存在的缺硒现象,综述了沿海典型物种包括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的硒含量,海洋物种富硒化养殖及其影响因素,并指出海洋植物活性组分及海鲜废弃物硒化的潜在方式。最后,展望了海洋含硒产品研究和开发的方向,以期为高效利用海洋硒资源提供参考。

硒对农业植物病害防控的研究进展457-461

摘要:硒是植物的有益元素之一,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能力。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硒提高植物抗逆能力的生物学基础研究,重点综述了硒在农业植物病害防控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开展硒在农业生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硒在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进展462-466

摘要: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综述了硒在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硒在增强植物抗逆能力、延缓植物衰老、拮抗重金属毒性、降低农产品中硝酸盐累积量、缓解作物药害、减轻作物土壤连作障碍等方面的作用,并展望了硒在改善农产品营养品质和保障植物健康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应用前景和策略,以期为硒生物营养强化与植物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的深入研究与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硒影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作用与机制467-472

摘要:硒是植物的有益元素,研究植物中硒的作用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包括抗氧化物酶和小分子抗氧化物质。国内外研究发现添加适宜浓度的外源硒可以增强植物抗氧化能力、降低丙二醛(MDA)含量,而过量的硒则会加重植物氧化损伤。因而,硒对植物表现出两面性。综述了硒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作用机制包括调节活性氧自由基的含量、硒的形态转化、插入铁一硫簇影响电子传递链、修复细胞膜结构和细胞完整性、恢复光合作用、调节必需元素(如辅酶因子)含量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开展硒抗非生物胁迫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