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进展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物技术进展杂志 统计源期刊

Current Biotechnology

  • 33-1375/Q 国内刊号
  • 2095-2341 国际刊号
  • 1.0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物技术进展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1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物技术进展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刊首语、赤霉病表型鉴定、赤霉病抗源及种质创新、寄主-病原菌互作及其抗性机制、呕吐毒素、赤霉病防控

生物技术进展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物技术进展杂志中国作物营养强化专栏
植物维生素生物强化进展381-388

摘要:维生素是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包括A、B族(B1、B2、B3、B5、B6、B7、B9、B12)、C、D、E和K等。这些物质由于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须从膳食特别是植物性食品中获得。因此,利用生物强化技术来提高植物合成的维生素含量可以有效地应对全球性维生素缺乏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中维生素代谢和生物强化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利用分子设计育种进行维生素生物强化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植物中维生素E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389-395

摘要: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是人类和动物营养所必需的一类脂溶性的维生素。维生素E只能在植物和光合细菌中合成,人类和动物只能通过摄入植物性食物或药物进行补充。与人类和动物相比,植物中维生素E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相对缓慢。近些年得益于转基因植株或者植物突变体材料的获得,维生素E在植物体内的功能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综述了维生素E在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糖类运输、信号转导以及对逆境的响应等方面的生理功能,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维生素E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硒的生理功能、摄入现状与对策研究进展396-405

摘要: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甲状腺素脱碘酶、硒蛋白K、硒蛋白W等多达25种硒蛋白的重要组分,与抗氧化、激素调节、矿质元素代谢等功能密切相关。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对微量元素硒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参考摄入量标准、硒摄入不足所导致的"硒隐性饥饿"问题的现状及其相应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硒的营养强化研究提供参考。

我国食品元素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现状分析与探讨406-413

摘要:对我国有关食品元素分析方法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了梳理,对标准体系的类型、技术归口、时效性、技术性指标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标准体系中存在的多头管理、构架不合理、交叉重复等问题,以及时效性、技术性、实用性等方面的不足,并为我国食品元素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的进一步清理整顿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食品元素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的统一提供参考。

中国生物强化项目的成本收益和成本有效性分析——以生物强化富铁小麦为例414-421

摘要:以生物强化富铁小麦为例,采用事前成本收益分析法和成本有效性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生物强化项目的健康效益、研发总成本及其构成、成本收益率和成本有效性情况,并进一步做了国际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生物强化富铁小麦营养干预效果显著,其一年获得的健康效益可达到112 706~291 753个DALYs损失值的减少,货币化后的经济收益一年为23.53亿~60.91亿元,项目期间(30年)的经济收益将达到705.86亿~1 827.19亿元;中国生物强化富铁小麦项目期间(30年)研发总成本将投入约6 314.92万~9 416.53万元,其中推广成本约占总成本的99%;中国生物强化富铁小麦的成本收益率为1 117.76~1 940.41,即每投入1元的研发成本可以带来1 117.76~1 940.41元的收益;按照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中国生物强化富铁小麦公共营养干预效果是高成本有效的;整体上生物强化项目的成本有效性优于食品强化和营养素补充剂,具有成本上的优势。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研究和增强中国生物强化作物的微量营养素含量、重视生物强化作物的推广和宣传、强化吸收和借鉴国际生物强化在其他国家开展项目的发展经验等政策建议。

小麦籽粒硒在面粉及其馒头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研究422-427

摘要:为研究小麦从籽粒加工成馒头过程中硒的变化规律,选用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通过测定喷施硒肥的泰农18籽粒、面粉、麸皮和馒头中硒的不同结合形态,分析硒在馒头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硒在面粉及其馒头的加工过程中,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其中,籽粒、面粉、麸皮和馒头中有机态硒分别占总硒的88.4%、83.1%、87.4%和79.2%。在小麦籽粒、面粉、麸皮和馒头的蛋白结合态硒中,麦谷蛋白结合态硒含量最高,分别占有机硒的16.32%、9.68%、8.94%和8.39%。在小麦从籽粒到馒头的加工过程中,总硒和有机硒有一定程度的损失。研究结果为利用富硒小麦加工产品馒头对人体进行科学补硒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技术进展杂志研究论文
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HiII-NGc-1的遗传稳定性分析428-434

摘要:目的基因和目标性状遗传稳定性是转基因植物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的重要前提。以进入农业部环境释放的抗虫抗除草剂双价转基因玉米Hi II-NGc-1为试验材料,采用PCR、RT-PCR和免疫试纸条技术检测转基因玉米连续3代目的基因cry NGc和bar整合及表达的遗传稳定性,采用心叶期除草剂草铵膦抗性鉴定和心叶期/穗期亚洲玉米螟抗性鉴定实验详细分析了目标性状的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Cry NGc和PAT蛋白在Hi II-NGc-1中连续3代遗传稳定,高世代稳定耐受正常5倍大田除草剂草铵膦使用浓度,心叶期和穗期高抗亚洲玉米螟性状稳定,具有潜在的产业化应用价值。转基因玉米Hi II-NGc-1目的基因和目标性状遗传稳定性的明确为开展下一步生物安全评价奠定了基础,对复合性状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转录因子ABP9基因的BAC克隆鉴定及染色体定位435-442

摘要:为得到玉米转录因子ABP9的准确基因组序列及其旁侧基因组序列,应用PCR法对玉米自交系齐319 BAC文库中含有ABP9基因的单克隆进行筛选,得到了19个一级阳性混池,从中选择BAC-103、BAC-159进一步筛选获得了4个阳性单克隆。以其中1个阳性单克隆BAC-103-C3为模板进行全序列测定,比对分析后将ABP9基因初定位于玉米自交系Mo17基因组的3号染色体上。另以玉米自交系齐319、自交系Mo17萌发种子的根尖染色体滴片为材料,以绿色荧光标记的ABP9基因ORF区质粒DNA为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确认在这2个自交系中ABP9基因定位于3号染色体上。ABP9基因组序列的获得及其染色体定位为该基因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于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家蚕云7A Sericin1基因启动子克隆及活性分析443-448

摘要:家蚕Sericin1基因(Ser1)是中部丝腺特异表达基因,其启动子在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云南家蚕品种云7 Ser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存在的多态性,进而获得具有驱动活性的Ser1启动子序列,克隆了家蚕Ser1基因启动子并进行序列分析,构建了由该基因启动子驱动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 Red的表达载体p Bac[Ser1p-Ds RedSV40+A3-EGFP],转染家蚕Bm N细胞进行瞬时表达来验证启动子活性。该启动子同已报道Ser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比对发现,顺式作用元件区域高度保守,而其他区域存在422 bp的碱基缺失;Ser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中存在启动子TATA框和CAAT框分别位于-24~-30处和-112~-115处,其中TATA框的保守序列是TATAAAA;而启动子驱动下的Ds Red基因在Bm N细胞和中部丝腺中成功表达。结果表明云南家蚕品种Ser1上游调控序列存在多态性和驱动活性,为了解不同家蚕品种丝胶合成能力差异和获得高效启动子奠定了基础。

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结构的定量分析449-454

摘要:为了建立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孔板置片成膜模型,将不同培养时间(6 h、12 h、24 h、36 h、48 h、60 h和72 h)的生物膜经荧光染料标记后,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联合COMSTAT定量分析生物膜形成过程的结构变化,同时用结晶紫(crystal violet,CV)染色法分析生物量。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A570先升后降,在60 h有最大值;总生物量、平均厚度及平均扩散距离也先升后降,在60 h有最高值,活死比例、粗糙系数及表面积与生物量比值先降后升,最低值分别在60 h、48 h与60 h;胞外多糖先增后减。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形成包括:粘附阶段(0~12 h)、发展阶段(12~48 h)、成熟阶段(48~60 h)及解聚再定植阶段(〉60 h)。CLSM-COMSTAT法在定性观察生物膜结构的同时,还可定量分析结构参数,且该法得到的总生物量变化趋势与CV染色法一致,说明CLSMCOMSTAT法可作为分析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常规方法。

CIT2基因对突变酿酒酵母木糖利用影响的研究455-461

摘要:木糖利用困难是秸秆燃料乙醇产业化的制约因素,改造酿酒酵母使其能够代谢木糖生成乙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研究CIT2基因对遗传改良酿酒酵母C5D-P-M菌株中葡萄糖与木糖共发酵过程中木糖利用的影响,设计引物并应用重叠PCR技术获得敲除CIT2基因的敲除组件,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C5D-P-M中的CIT2基因敲除得到突变菌株C5D-P-M-CIT2Δ。通过对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的生长速率、葡萄糖利用率、木糖利用率及乙醇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突变菌株C5D-P-M-CIT2Δ的上述指标比出发菌株C5D-P-M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推测,酿酒酵母中CIT2基因是影响木糖利用的因素之一,CIT2基因的敲除可提高酿酒酵母的木糖利用率。

生物技术进展杂志进展评述
紫杉醇产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462-468

摘要:紫杉醇是一种二萜多氧伪生物碱,其药用价值广泛,抗癌机理独特,是目前最好的抗癌药物之一。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可能是未来解决药源短缺问题的理想途径。介绍了紫杉醇的药用价值和抗癌机理,并总结了紫杉醇产生菌生物多样性及其来源的相关研究进展,最后对紫杉醇产生菌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以期为紫杉醇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生物技术进展杂志技术与方法
组培技术提高白背三七试管苗中总黄酮含量469-474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提高白背三七试管苗总黄酮含量的组织培养技术,采用组织培养技术,改变激素配比、碳源、微量元素(Mn^2+:Zn^2+)比例和氮源,来提高白背三七试管苗中总黄酮的含量。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碳源为蔗糖30 g/L、微量元素Mn^2+:Zn^2+比为44.6 mg/L:13.2 mg/L、氮源KNO3:NH4NO3为2 020 mg/L:1 600 mg/L、激素比NAA:6-BA为0.1 mg/L:1.5 mg/L时,白背三七试管苗中总黄酮含量相对于原盆栽植株提高了15%。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一种可提高白背三七总黄酮含量的繁殖体系,为白背三七优良种苗的培育提供技术支持,该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改变培养基中物质配比有益于植物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

HPLC法测定芦笋茎秆中芦丁、槲皮素及白藜芦醇含量475-480

摘要:为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芦笋茎秆中芦丁、槲皮素和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提取芦笋茎秆中的芦丁、槲皮素和白藜芦醇,得出甲醇法提取芦丁、甲醇-HCl法提取槲皮素以及乙醇法提取白藜芦醇得率最高;确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种物质的最佳色谱条件为流动相:芦丁为0.2 mol/L乙酸钠-甲醇(Me-OH∶H2O=35∶65)溶液(用磷酸调p H 2.80)、槲皮素为无水甲醇-0.4%磷酸溶液(55∶45,V/V),等梯度洗脱,白藜芦醇为水和甲醇,二元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分别为:254 nm、360 nm和306 nm;流速:0.8 m L/min、1.0 m L/min、0.8 m L/min。通过该方法测得芦丁、槲皮素及白藜芦醇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7%、98%。

征稿启事486-486

摘要:《生物技术进展》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于2011年7月创刊,双月刊,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核心期刊。本刊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围绕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关注生物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促进相关学科学术交流与发展,及时刊载生物技术在农、林、畜牧、兽医、食品、工业、医药、生态与生物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和研究成果,注重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生物技术进展》作者投稿指南487-487

摘要:《生物技术进展》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于2011年7月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所长林敏研究员任主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全文收录。

2016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顾问委员会和项目研讨会顺利召开F0002-F0002

摘要:2016年8月10-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办公室和齐鲁师范学院主办、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协办的"2016中国作物营养强化(HarvestPlus-China,HPC)项目顾问委员会会议"和"2016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顺利召开。国际HarvestPlus、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专家以及国内外先进院所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计8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生物技术进展杂志卷首语
健康中国,营养先行I0001-I0001

摘要:饱腹,并不等同于脱离饥饿!虽然全球抗击饥饿的成果显著,但是另外一种因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的"隐性饥饿"却正在悄悄地危害着人类健康。膳食中长期缺乏铁、锌、维生素A等必需微量营养素,将直接导致机体健康受损或营养失衡,引发生长发育缺陷或各种疾病。"隐性饥饿"通常很难被发现和意识到,且由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而被忽略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