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 32-1766/X 国内刊号
  • 1673-4831 国际刊号
  • 2.0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_区域环境与发展、研究报告_自然保护与生态、研究报告_污染控制与修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物质足迹研究综述97-103

摘要:物质足迹(material footprint,MF)是足迹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为满足一个经济体最终需求所使用的采掘的原材料总量,是对原材料自然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度量,可以作为表征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的综合指标.经济系统物质流方法是物质足迹核算的基础,中国物质流核算的研究较多,但是物质足迹的研究还很少.基于国内技术假设的投入产出模型(domestic technology-based assumption of I/O model,DTAI0)、混合的生命周期清单投入产出模型(mixed life-cycle inventory I/O model,LCI-IO)、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MRI0)是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核算物质足迹的主要方法,其中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核算物质足迹是比较有效的方法.物质足迹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国家为区域核算单位,基于更小地区,特别是中国区域物质足迹的核算研究很少.随着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建立,中国区域物质足迹研究成为可能.

国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管控现状及我国的对策104-113

摘要:人工合成化学品引发的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系统总结了美国环境保护局、欧盟、日本环境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有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环境管理措施与进展,它们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了国家层面的实施计划,建立了EDCs测试与评估策略及识别标准,发展和验证了大量EDCs测试方法,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以实现对EDCs的管理等.根据我国关于EDCs的研究管理现状及国外研究管理进展,提出了我国采取相关EDCs管制措施的几点建议.

我国大气VOCs的监测技术和污染特征研究进展114-123

摘要: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灰霾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研究综述了我国大气VOCs的源与汇、监测技术和污染特征.首先概述了大气VOCs的源与汇,内容包括我国VOCs的自然源、人为源及主要的去除途径.然后讨论了国内外VOCs的监测技术,分析总结了我国现有的相关环境管理标准与技术规范.重点对我国近几年典型城市大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对比,从检出VOCs种类、浓度释放水平和释放来源方面分析了各地区VOCs的污染水平,为大气环境的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在总结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青海湖高寒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2通量变化特征124-131

摘要: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对青海湖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生长季表现为CO2的净吸收,其吸收峰值出现在12:30-15:00之间,最大值为0.42mg·m^-2·s^-1,排放峰值出现在20:00-22:30之间,最大值为0.24mg.m^-2·s^-1.非生长季日变化较小,总体表现为CO2的净排放,除了11月,其他月份白天CO2排放通量都明显大于夜间.2015年青海湖高寒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全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为54.55g·m^-2,表现为碳源.路径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CO2通量日交换大小的主要控制因子.

区域种养平衡估算与养殖场种养结合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132-139

摘要:种养结合是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防控畜禽养殖污染和减少农田化肥施用的重要途径.2001-2013年江苏全省及各地市普遍存在农田氮磷盈余现象,氮磷盈余强度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特征,苏北各地市氮磷盈余强度普遍高于苏南、苏中地区,化肥过量投入是农田氮磷盈余的主要驱动因素.与2001年相比,2013年全省及多数地市氮磷盈余强度下降幅度较大,全省农田氮磷平衡状况正在改观.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养殖场种养结合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养殖场是否获得过养殖环保政策补贴、环保部门的监管压力、养殖规模和配套土地面积等因素对养殖场种养结合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花粉源大小及花粉竞争对抗病毒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影响140-145

摘要: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研究有助于建立防止外源基因逃逸以及小麦品种间种质污染.以抗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转基因冬小麦品种N12-1为花粉供体,以扬麦158和矮杆败育小麦为花粉受体,平行设置2种不同面积(100和400m2)的花粉源,通过调查距花粉源不同距离处转基因小麦的基因漂移频率,研究了花粉源大小及不同品种对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粉源大小对小麦基因漂移频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花粉受体材料中的基因漂移频率有显著差异,在0和2m处矮杆败育小麦中的基因漂移频率显著偏高;小麦的基因漂移频率随着距花粉源距离的增加显著下降,5m以后降为0.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竞争是影响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的主要因素,距离隔离是控制小麦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生境适宜性及其保护状况动态变化146-152

摘要:针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部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生境适宜性的制约因素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利用生境适宜性指数、保护比例和保护效率指数等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部级自然保护区日喀则片区黑颈鹤生境适宜性及保护现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表明,1994、2005和2015年黑颈鹤适宜生境与次适宜生境面积总和占比依次为31.05%、32.00%和41.00%,黑颈鹤可生存空间逐渐增长;对比1994和2015年保护比例和保护效率指数发现,适宜觅食生境和夜栖生境分布趋向核心区和缓冲区,次适宜觅食生境同样向核心区移动,保护区规划对适宜觅食生境和夜栖生境保护的合理性降低,对次适宜觅食生境的合理性升高,从外延区对各生境的保护比例来看,保护区周边仍存在大量黑颈鹤可利用生境没有纳人保护范围.

置入式生态滤床对低温季节重污染河水水质的改善效果153-160

摘要:在传统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SFW)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下部存在水层的置入式生态滤床系统(IEF),对比研究了IEF和SSFW在不同季度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SSFW相比,IEF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在整个实验期间对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0DMi,)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6%、78.4%、64.7%和51.9%,比SSFW高出13.1%、6.9%、12.1%和7.3%.温度对SSFW的去除率影响较大,在温度较低的第4季度(10-12月),SSFW的去除率明显下降,但IEF的处理效率依然能保持较高水平,对TN、NH3-N、TP和C0DMi,的平均去除率达57.9%、63.0%、58.7%和51.8%,比SSFW高12.8%、11.1%、10.2%和7.2%,表明IEF能够部分解决低温季节湿地处理效率低的问题,对重污染河流水质净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活性污泥生物炭对沉积物中镉生态毒性的影响161-168

摘要:为评价沉积物中生物炭对重金属Cd生态毒性的影响,以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Sellamyaaeruginosa)为测试生物,采用14-d亚慢性沉积物生物测试研究了不同添加水平的活性污泥生物炭与不同浓度Cd联合作用对Cd的生物积累、肝胰脏细胞DNA损伤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生物炭可以显著降低间隙水中Cd含量.当沉积物w(Cd)较低(10吨.g-1)时,添加生物炭并不显著降低Cd的生物积累,当沉积物W(Cd)较高(50pg.g-1)时,只有w=5%的生物炭才能显著降低Cd的生物积累.活性污泥生物炭对铜锈环棱螺不具有毒性.添加生物炭后,低Cd处理组DNA损伤指数、SOD活性和MDA含量均没有显著改变,提示低Cd沉积物中添加生物炭不影响Cd毒性.就高Cd处理组而言,添加w=1%生物炭也不影响Cd毒性,当添加w=5%生物炭时,DNA损伤显著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下降,Cd毒性下降约60%.因此,沉积物中Cd生物有效性的降低并不必然导致Cd在铜锈环棱螺体内生物积累的减少.沉积物中较高比例的生物炭通过对Cd的吸附阻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物积累,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毒性.生物炭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生态毒性的影响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以及生物炭用量有关.

FeCl3-柠檬酸对低浓度As3+污染土壤的淋洗特性169-176

摘要:以人工采集制备的W=100mg.kg-1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溶解的方式获得FeCl3-柠檬酸复合淋洗剂,对不同淋洗剂配比、pH值、温度和常见共存阴阳离子(Ca2+、Al3+、SO42-、PO43-)对砷污染土壤淋洗特性的影响和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土液比(1:10)条件下,m(FeCl3):m(柠檬酸)=3:1时对土壤中As的淋洗效果最佳,复合淋洗剂的淋洗效果优于单一淋洗剂.pH值和一定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均有助于增加淋洗量.在pH值为7、8、9、10和温度为25、35、45尤时,淋洗动力学均符合Elovich方程,说明FeCl3-柠檬酸对As3+污染土壤的淋洗属于非均相的扩散过程.不同浓度(0.01~0.2mol.L-1)的Ca2+、Al3+、S042-、P043-对淋洗效果均有一定影响.除SO42一外,其他共存离子浓度越大,淋洗效果越好.

六氯苯胁迫下2种湿地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变化177-183

摘要:为揭示人工湿地植物根际效应对氯苯类化合物生物降解的影响,选取典型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angustifolia),模拟室外人工湿地微宇宙系统,研究六氣苯(hexachlorobenzene,HCB)胁迫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芦苇和香蒲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以及土壤脱氢酶(DEH)、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0)活性均表现为根际土大于非根际土,且香蒲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芦苇组(P〈0.05);芦苇和香蒲组土壤中HCB含量与微生物数量和3种酶活性呈负相关,香蒲组土壤中HCB含量与DEH活性和PP0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随着芦苇和香蒲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增加,2种植物的根际效应增强,进而促进湿地系统对HCB的去除.

堆肥污泥辅助金矿尾矿适生植物筛选的初步研究184-192

摘要:适生植物筛选是尾矿植物修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采用豆科、禾本科与观赏类(景天科和鸭跖草科)共11种植物作为某金矿尾矿适生植物的筛选对象,研究在表层施加堆肥污泥辅助植物定植的情况下,不同植物在金矿尾矿中的生长情况及尾矿中速效养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黑麦草(iollum multi-florum)、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及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具有较高的出苗率和存活率,长势良好,生物量大,可作为供试金矿尾矿的优势修复植物.研究还发现施加堆肥污泥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及尾矿中速效养分,但对植物出苗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综合分析表明,施加W=10%的堆肥污泥可起到有效辅助植物定植的作用,但重金属的潜在淋溶及生态风险还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