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 32-1766/X 国内刊号
  • 1673-4831 国际刊号
  • 2.0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_区域环境与发展、研究报告_自然保护与生态、研究报告_污染控制与修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内蒙古西部近60a极端气温变化481-490

摘要:利用内蒙古西部地区1958-2014年3个站点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 使用线性趋势法、 距平及累积距平 法、 Mann-Kendall检验法、 主成分分析和Morlet复数小波, 对1 0种极端气温指数开展分析.结果表明, 年极端最高 气温、 年极端最低气温、 暖日、 暖夜、 夏日和热夜6 个指数呈递增趋势,冷日、 冷夜、 冰日和霜冻4 个指数呈递减趋 势;年极端最高气温、 年极端最低气温、 冷夜、 暖夜和暖日5 个指数均有7 和17 a 左右的周期, 反映了这-地区极 端天气变化的周期规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53. 5 7% ,高荷载的指数为暖夜、 热夜和霜 冻, 表明这3个指数对这-地区气温的总体变化起主要作用; 突变分析表明, 极值指数突变发生在1980年左右, 相 对指数的突变时间基本发生在2 0世纪8 0年代到9 0年代末前后, 绝对指数的突变时间主要发生在1987年前后. 极端气温的变化导致该区易发生旱灾和草原沙漠化.

藏东南察隅河流域不同海拔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491-498

摘要:在藏东南察隅河流域选取海拔分别为3 313. 5、 2 891. 1 和2 476. 4 m 的3 个村庄, 对2 6 8位居民进行问卷调 查, 研究不同海拔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状况, 并对居民的感知状况与海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海拔为 3 313. 5、2 891. 1 和2 476.4 m 的村庄中, 分别有9 1 .7 % 、 88. 9%和97. 7 % 的居民认为当地气候发生了变化, 其中又 有91. 7% 、 95. 5%和97. 7%的居民认为气候变化明显.不同海拔居民对温度的感知强烈, 分别有75. 0 % 、 1 0 0%和 48. 3%的居民认为夏季变暖,41.7% 、 1 0 0%和49. 4 % 的居民认为冬季变冷, 但大部分居民对湿度的感知不强烈. 随着海拔降低, 认为以前气候比现在好的居民比例增大(分别为5 0 .0 % 、 56. 5%和61. 4 %) ,认为冰川面积增加(分 别为8. 3% 、 13. 6%和45. 5% )、 河流水量增加(分别为46. 7 % 、 56. 0 % 和79. 1% ) 、 农作物病虫害增加(分别为 33. 3% 、 58. 3%和72. 7%)的居民比例增大, 认为以前气候比现在好的居民比例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 P 〈 0 . 0 5 ). 分别有75. 0% 、 74. 1%和72. 7%的居民认为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在感知气候变化的途径中,自身经 历是最主要的途径(分别为83. 3% 、 1 0 0%和90. 9 %).当地政府应当进行相应的宣传指导, 帮助当地居民适应气 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养殖规模和风险认知对肉鸡养殖场防疫布局的影响:基于331个肉鸡养殖户的调查数据499-508

摘要:重大动物疫病严重阻碍了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养殖场区的合理防疫布局可在功能区和辅助设施建设 方面保障生物安全.规模化养殖和农户的动物疫病风险认知是否促进场区防疫布局值得探讨.以我国《动物防 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6 项防疫布局要求作为分析框架,基于全国6 省 3 3 1个肉鸡养殖户的调查数据,首先通过 泊松回归确定了养殖户实施防疫布局要求数量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养殖户整体防疫布局行为 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殖规模化能显著提高防疫布局要求个数和整体防疫布局,动物疫病风险的认知程度对 增加防疫布局要求数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整体防疫布局未见有效作用.与风险认知相比,养殖规模对规范防 疫布局的影响较大.

亚热带典型农业流域河流水质多元线性回归预测509-518

摘要:理解河流水体氮磷浓度与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是流域水环境质量科学管理的前提.选取湖南省长沙县石 燕河流域, 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 方差分解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研究景观格局对流域出口水体氮磷浓度 的影响并构建氮磷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流域出口水质长期处于劣V 类, 铵态氮( N H / -N ) 、 硝态氮( N03- - N)、 总氮( TN)、 可溶性磷( D P )和总磷( T P )质量浓度分别为 5. 67- 22. 4 6、 0. 76 - 2. 85、 13. 4 1- 45. 5 5、 0. 86- 5. 00 和1. 99-9. 94 mg.L -1 ;流域出口水体氮磷浓度与土地利用方式组成、 景观格局指数、 人口和养殖密度相关性显著 (P〈0. 05).流域出口水体TN和T P浓度与林地面积比例、 养殖密度呈显著正相关( P〈0. 0 5 ) , 与农田、 居民地面 积比例和人口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5 ) ;TN和T P浓度与景观格局最大斑块指数( L P I )呈显著正相关( P〈 0.05 ), 与景观斑块形状指数( L S I )呈显著负相关( P 〈 0 . 0 5 ) ;流域出口水体氮磷浓度可用土地利用方式组成(农 田、 居民地、 茶园)和景观格局指数〔斑块密度( P D )、 LPI、 LSI、 蔓延度( C0NTAG) 、 景观分割度( DIVISION) 〕的多元 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校正后R2为0. 132-0. 320), 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N〇3- -N浓度的预测效果最佳.研究结果 可为亚热带丘陵区农业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景观合理规划、 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柴河流域不同农田种植模式下沟渠底泥氮磷及有机质的赋存特征519-524

摘要:于旱季及雨季末期对柴河流域不同农田种植模式下沟渠底泥进行原位采集,分析了沟渠底泥中养分含量 变化特征及影响养分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除有效磷外,沟渠底泥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全磷含量均表现 为大棚 〉 蔬菜地 〉 玉米地,说明不同农田利用及管理方式是导致沟渠底泥养分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而沟渠水分条 件及植被的变化则导致雨季前后沟渠底泥养分呈现不同的时空差异.沟渠养分的长期积累将影响沟渠湿地系统 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因此,优化农田种植方式及管理模式仍是滇池流域面源污染防控中最重要的内容 之一.

敬告读者·作者524-524

摘要:根据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2015年本刊被引用计量指标:核心总被引频次1438次,核心影响因子0.944,核心及年指标0.111,核心他引率0.90,核心引用期刊数327,核心扩散因子22.74,核心权威因子133.90,核心被引半衰期6.0,学科扩散指标9.62,学科影响指标0.82.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525-532

摘要:为了探讨苏州市吴中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选 择 200 0- 2 0 1 5年植被生长 最佳时期7-8 月的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初级生产力、 地表温度、 地表裸露度和植被覆盖度4 个指标, 利用空 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因子( E Г, 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归-化得到), 并将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5 级 , 对 E Г.进 行 slope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 探讨 7-8 月月平均生态因子( E Г. )和生态因子变化率( △E Г. )的坡向分异情况.结果 表明, 近 16 a 来 ,△EГ 在[ -0. 0 8 ,0 . 06]之间, 研究区总面积4 3% 的区域△EГ[ 〈 0 ,5 7 % 的区域AEГ 〉 0 ,生态环境质量总 体上呈缓慢变好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属n 级( E Г 为0 .7 0 0 ± 0 . 0 0 1 ) , 属 I 级的有东吴国家森林公园、 光福 风景名胜区和米堆山生态公益林, 属 n 级的有西山风景名胜区、 东山风景名胜区、 石湖风景名胜区、 藏书风景名胜 区、 渔洋山生态公益林、 清明山生态公益林和玉屏山生态公益林, 属 m 级和叹级的分别为木渎风景名胜区和甪直 风景名胜区.研究结果既可为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又可为将来促进生态红 线的智能化动态监测和有效管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不同施肥模式和地下水位条件下红壤水稻土PLFA指纹特征533-538

摘要:土壤微生物群落是评估土壤质量、 衡量土壤肥力和指示土壤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施肥和地下水位均会 引起土壤养分和微环境发生变化, 但地下水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尚鲜有报道, 特别是施肥和地下水位 管理双因素协同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还不清楚.采用磷脂脂肪酸( P L FA )指纹图谱法研究长期施肥和 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 不同地下水位管理显著影响土壤pH值 、 E h,p ( 排水状态 下的氧化还原电位) 和 NO3--N含量, 不同施肥模式显著改变土壤E Im(淹水状态下的氧化还原电位) 、E h,p、 有机碳 含量、 全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不同地下水位显著影响土壤总PLFA、 细 菌 PLFA、 G+ PL FA含 量 及 G+ PLFA / G- PLFA比值, 如高地下水位土壤G+ PLFA/G- P L FA比值( 0 .4 0 - 0 .5 1 )明显低于低地下水位土壤( 0.40-1.94);不 同施肥模式显著影响G- PLFA含量和G+ PLFA /G- P L FA比值, 如施有机肥土壤G+ PLFA / G- P L FA比值(0. 40-1. 94)明显高于施化肥土壤( 0. 40-0. 4 6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放线菌PLFA含量显著受土壤pH值及全氮含量的 影响,G+、 厌氧菌、 好氧菌PLFA含量显著受土壤pH值的影响, 真 菌 PLFA/细 菌 P L FA比值显著受土壤E lM的影 响,G+ PLFA/G- P L FA比值显著受NO3--N含量和全钾含量的影响.主成分分析显示环境因子影响了长期施肥 和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 全钾含量、 pH值 和 E Im是导致LNOM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微生 物群落结构不同的主要环境因子, 而 NO3--N含量、 全氮含量、 全磷含量是导致LHOM处理与HNOM、 HHOM、 LCF、 HCF处理间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的主要环境因子.可见, 长期施肥和地下水位管理显著影响红壤水稻土理化性 质及微生物群落.

武汉机器荡子湖蓝藻水华优势藻种和土嗅味藻源鉴定539-545

摘要:采用 PCR 扩增、基因测序技术对湖泊早春季节爆发蓝藻水华的优势藻种和土嗅味藻源进行鉴定研究,实验 室条件下分别测定了不同光强和温度对优势藻生物量和土嗅素产量的影响,其中,光强和温度梯度分别为 1 6、 2 6、 36 pmol.m -2 .s-1和 1 6、 26、36 T ;.结果表明,湖泊蓝藻水华的优势藻种为柔细束丝藻( Aphanizomenon gracile ) ,富 营养化湖泊中的强烈异味可能来源于柔细束丝藻的土嗅素.室内模拟实验显示柔细束丝藻叶绿素含量和土嗅素 产量在低温和高光强时较高,实验范围内的低温强光环境有利于其生长;温度对柔细束丝藻生长量和土嗅素产量 的影响较光强显著,适宜条件下土嗅素最高产量达 6 555 n g .mg -1.

茭鸭共作人工湿地消纳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的初步研究546-554

摘要:依托江苏省扬州市小纪镇水生蔬菜基地, 设置 4 个处理: 茭 白 (Zizania latifolia )单作人工湿地, 不施肥 (DF0);茭白单作人工湿地, 当地农民习惯施肥量(DF(:); 茭鸭共作人工湿地, 当地农民习惯施肥量( G F (:) ; 茭鸭共 作人工湿地, 50% 当地农民习惯施肥量(G FWt(:).试验用水为试验地附近养鱼池塘水, 分析各处理茭白田面水TN 和 TP 以及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7 d 后 D F 0处理田面水T N 和 TP 浓度平均降至峰值的21. 2 7% 和 15. 5 8 %;施 肥 7 d 后各施肥处理田面水T N 和 T P 浓度平均降至峰值的8. 21%和 6 . 51%;减量施肥后,GF50%C处理田面水TN 和 TP 去除率分别为82. 8 1% 和 84. 2 5 %, 与 DF0处理之间无显著差 异 ;减量施肥后, 与 DF50%C处理相比,GF50%(处理在维持茭白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速效 养分含量.就各茭鸭共作人工湿地处理而言, 茭白整个生长期用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按约4 5 0 0 m3 ·h m -2进行灌 溉 , 其输入的氮、 磷量相当于83. 55 kg尿素和46. 50 k g过磷酸钙.可见, 茭鸭共作人工湿地在消纳养殖池塘富营 养化水体方面有较大潜力, 在适当降低施肥量的前提下, 可有效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 磷含量, 提高土壤质量和 经济效益.

丛枝菌根真菌和纳米磁性氧化铁对玉米生长和Fe吸收的影响555-563

摘要: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 模拟不同纳米磁性氧化铁(〇4 ) 施加水平( 0 . 1、 1. 0 和 10. 0 mg · kg-1 ) 的土壤, 研究接种丛枝囷根(arbuscular mycoiTh izal, A M)真 囷 Glomus caledonium对玉米( Zea mays ) 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 纳米 F &O 4在 10. 0 mg. kg -1施加水平下显著降低( P 〈 0 . 0 5 )玉米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 A M 真菌侵染 率和玉米植株养分( N 、 P 、 Ca、 Zn)含量, 显著增加( P〈 0 . 0 5 )玉米植株地上部F e含量.与未接种处理相比, 在 1 0 .0 mg.kg -1的纳米F e30 4施加水平下, 接种 A M 真菌显著提高玉米植株总Fe 吸收量和地下部F e 含量( P 〈 0 . 0 5 ) , 但 显著降低Fe 的转运比率和玉米植株地上部Fe含量( P 〈 0 . 0 5 ) , 改善玉米植株体内养分含量, 最终显著促进玉米植 株生长(P〈0. 05 ).该结果表明接种A M 真菌可提高Fe 在植物根系的分配比例, 降低F e 向植株地上部的转运, 从 而缓解纳米F e3O4对宿主植物的毒害作用.

有机耕作方式对我国南方典型土壤质量影响的评价564-570

摘要:选取南方14个典型农场, 包括 7 个有机农场和7 个相邻的常规农场, 对其土壤物理指标(容重)、 化学指标 (pH 值 、 有机质含量、 全氮含量、 全磷含量、 速效磷含量、 速效钾含量) 和生物指标( 微生物量碳含量, 微生物群落多 样性指数及优势度指数, 线虫数量, 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及优势度指数) 共 1 3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主成分 分析法, 筛选全氮含量、pH 值 、 容重、 微生物量碳含量、 线虫数量和线虫群落优势度指数6 个指标作为评价体系的 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 MDS).有机种植方式基于M D S的土壤质量指数(U 为 0. 3 9 - 0 . 7 2 ,常规种植方 式的Is,q,6为 0.18 -0. 54,除 1 个样点外, 有机种植方式的I s,q, 6均高于常规种植方式.基 于 M D S的 6 个指标对土壤 质量的贡献率为12. 4%-21. 8 %, 其中, 线虫群落优势度贡献率最高.基 于 1 3个指标的土壤质量指数( Is, q ,3 ) 与 Is,q,6呈显著正相关(r = 0. 89, P〈 0 . 0 5 ), 表明基于MD S的土壤质量评价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评价方法.

敬告读者·作者570-570

摘要: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16年9月公布了2016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该年报的研制出版旨在科学合理地统计期刊的影响因子(JIF)、即年指标、被引频次、被引半衰期、可被引文献量和网络下载率等计量指标,以期客观、全面、规范和准确地反映期刊对知识创新的影响,为总体评估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提供参考.2015年本刊被引用计量指标:复合引用总被引频次3594;

A2/O工艺处理污水中雌激素活性和典型雌激素水平变化571-576

摘要:针对水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低浓度、难去除和高危害的特点,为全面了解污水处理过程中雌激素水平和效 应的变化情况,采用 HPLC-UV-FLD分析了污水中4 种固醇类雌激素的浓度水平,采用重组酵母菌雌激素筛检法 (YES)评价了城市污水处理流程(A2/0) 中污水的雌激素活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污水处理 过程中雌二醇(E2)的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出水中雌酮( E 1 )质量浓度最高,为 87.97 ng · L-1,雌二醇( E 2 )质量 浓度最低,为 5. 50 ng.L-1,固醇类雌激素水平去除率为88. 83% - 95. 69%.A2/ O 系统对雌激素活性的去除率为 73.33%,但出水仍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活性,雌激素当量EEQ为1 .92ng·L-1。ELSIA检测得雌二醇(E 2 )质量浓度 为 10. 01-82. 82 ng·L-1,去除率为88. 23%,与 YES法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ELISA检测可以成为体外检测的一 个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