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 32-1766/X 国内刊号
  • 1673-4831 国际刊号
  • 2.07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_区域环境与发展、研究报告_自然保护与生态、研究报告_污染控制与修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描述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学意义的海洋区域的进程与展望97-103

摘要:受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2008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9次会议通过了在开阔洋水域和深海生境描述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学意义的海洋区域(EBSAs)的科学标准。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0次会议决定召开一系列区域性研讨会,利用上述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开展EBSAs描述。回顾了EBSAs的诞生背景与进程,概括了区域性EBSAs研讨会以及可持续海洋倡议研讨会对EBSAs描述所取得的成果。最后,展望了EBSAs进程下一步工作并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切实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农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进展评述104-113

摘要: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的考虑,我国一直采用非均衡性的农田保护政策来保障农田的有序供给,然而配套补偿政策的不完善使得农田保护政策失灵,社会整体福利下降。因此,如何从政策层面上实现农田的非均衡性保护到均衡性的经济补偿,构建和完善农田生态补偿制度,是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背景下的重要议题。从农田生态补偿概念界定、补偿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和关系分析、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方式、跨区域补偿以及补偿实施评价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农田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动态,并指出当前研究在农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和跨区域生态补偿3个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可为政府设计出更加完整和富有针对性的农田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鄂东南云中湖近50a沉积物微量元素记录114-119

摘要:近年来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风景区的云中湖污染日益严重,已引起诸多关注,然而目前并不清楚该湖生态环境变化轨迹以及原因。通过对云中湖沉积物年代学、微量元素、有机碳和粒度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和地质累积指数等方法,揭示近50a云中湖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云中湖沉积物中14种微量元素含量随深度呈相似的变化趋势,且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反映元素输入物源的一致性。在20世纪80年代前,湖底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很小,表明流域环境变化较小,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量元素含量呈波动变化,其中在10和4em深度出现2次明显低值,下部低值与沉积物粒度增粗相对应,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和人为旅游开发原因所致;顶部低值与有机碳含量增加相一致,反映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以及有机质输入对沉积元素的稀释作用。1993年以来元素V/Cr比值明显增加并超过2.0,反映底层水体向缺氧状态转变。各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小于0.5,表明云中湖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较轻水平。综合分析云中湖沉积物研究记录可知,20世纪90年代之前云中湖湖泊环境相对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流域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水体环境呈恶化趋势。

上海市崇明岛养殖场周边环境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特征120-126

摘要:在上海崇明岛选取15个不同规模的猪场、禽场和奶牛场,分别采集粪肥以及距离养殖场50m内的地表水、土壤和相应的蔬菜样品,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进行氧氟沙星(OFL)、恩诺沙星(ENR)、环丙沙星(CIP)和诺氟沙星(NOR)4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含量分析,以了解目前上海市崇明岛养殖场周边环境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水平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崇明岛养殖场粪肥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总含量范围为9.00-950μg·kg^-1,平均值为144μg·kg^-1,4种抗生素的检出率均在70%以上。周边地表水中氟喹诺酮总含量为2.8-477.5μg·L^-1,平均值为86.8μg·L^-1,ENR的检出率为66.7%,OFL、CIP和NOR的检出率均为100%。土壤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总含量范围为19.1-802μg·kg^-1,平均值为144μg·kg^-1,OFL、ENR和CIP的检出率均为100%,NOR的检出率为90.9%。蔬菜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总含量为ND-110μg·kg^-1,平均值为21.9μg·kg^-1。OFL和CIP的检出率为73.3%,ENR和NOR的检出率为53.3%。养殖场周边环境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含量均值为粪肥〉土壤〉周边地表水〉蔬菜。对同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养殖场周边不同环境介质中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OFL在粪肥与地表水中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OFL、CIP、NOR在水样与蔬菜中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农户认知与行为响应:以治理情境为调节变量127-134

摘要:农户既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制造者和受害者,同时也是污染治理的主要受益者,这一多重身份使得研究农户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为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福建省270位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层次回归模型分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农户心理认知与其行为响应的关系,并引入治理情境作为调节变量,分析治理情境对农户的心理认知一处理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农户的行为态度对其垃圾分类、处理费支付以及定点倾倒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主观规范仅对垃圾处理费支付与定点倾倒等集体性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治理情境因素中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清理频率在农户心理认知与3类处理行为之间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农户住房到垃圾处理设施距离对处理费支付行为和定点倾倒行为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而对垃圾分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数量对处理费支付行为和定点倾倒行为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生活垃圾分类行为不具有调节作用。

湘江中游江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135-141

摘要:为了研究湘江中游江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于枯水期在株洲段和衡阳段采集了6个断面的18个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中Cd、Ph、Zn、Cu的总量、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利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单因子指数法分析了其污染程度与等级,并评价了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成效。结果表明:(1)湘江中游4种典型重金属(Cd、Pb、Zn、Cu)含量远高于湖南省土壤背景值,分别为背景值的83.1-1178.7、4.46-15.9、2.88-16.1和3.35-6.22倍;整体上看,重金属含量由上游往下游呈逐渐增加趋势。(2)湘江中游各采集点沉积物重金属的交换态比例不高,无定型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占很大比例,有较高的二次污染风险。(3)湘江中游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差异显著,霞湾镇和松柏镇生物可利用性最高的是Cu,其余各采集点均为Cd。(4)与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比较,各采集点Cd、Pb、Zn、Cu含量均已超标;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Cd,已达到强一极强的污染程度。(5)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治理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湘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

黔西北炼锌矿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及风险评价142-149

摘要:为研究黔西北炼锌矿区土壤和矿渣中重金属总量及形态分布特征,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探讨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除Cr和Ni外,其他各重金属平均值均超出贵州省的土壤背景值,其中Pb、Zn、Cd污染严重。形态分析表明,土壤和矿渣样品中Pb、Zn、Mn以残渣态(分别占其总量的45.91%、55.11%、42.71%)和铁锰结合态(分别占其总量的33.33%、28.26%、41.78%)为主;Cd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之和占总量的30.63%;Cu的有机结合态为65.11%,其次是残渣态30.79%;Cr和As则以残渣态为主要形态,平均占比均超过90%。RAC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周边土壤中Cd元素具有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其他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

不同生育期入侵植物大狼把草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分析150-158

摘要: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态策略的形成密切相关,对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揭示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入侵植物不同生育期之间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研究较少。以入侵植物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和称重法对大狼把草苗期、营养期和繁殖期的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研究,并利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对构件形态特性与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植株基径、分枝数和叶片数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根长、总叶面积和平均单叶叶面积均在营养期达到最高。叶生物量分配比在苗期最大(48.88%),茎生物量分配比在生殖期最大(59.89%);苗期和营养期根生物量分配比显著高于生殖期(P〈0.05),茎生物量分配比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而叶生物量分配比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下降,且不同生育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狼把草植株基径与各构件生物量间呈异速生长关系,总叶面积与茎、叶生物量大致呈等速生长关系,但不同生育期间、构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可见,不同生育期大狼把草的生长特性、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关系存在差异,显示了其灵活的生长和资源分配策略。

秸秆腐熟剂对秸秆还田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159-165

摘要: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太湖地区稻田生态系统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研究秸秆与秸秆腐熟剂(金葵子腐熟剂与宁粮腐熟剂)配施条件下秸秆还田稻田CH4和N2O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相对秸秆还田处理(S),配施秸秆腐熟剂处理(SJ和SN)提前出现CH4排放峰值,而对N2O排放的季节变化趋势无明显影响。秸秆配施金葵子腐熟剂处理(SJ)和宁粮腐熟剂处理(SN)CH4累积排放量(以C计)分别为363和388kg·hm^-2,N2O累积排放量(以N计)分别为0.18和0.20kg·hm^-2。相对于S处理,添加腐熟剂处理CH4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2.5%和9.6%,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33.3%和25.9%。同时,水稻产量分别增加7.5%和11.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减少5.1%和1.7%。该研究可为评估秸秆腐熟剂对秸秆还田稻田系统CH4和N2O排放的综合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鸡公山麻栎林和水杉林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呼吸对降雨强度的响应166-173

摘要:降雨脉冲对土壤呼吸具有瞬间的激发效应,地表凋落物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并影响降雨的下渗过程和土壤含水量。降雨对土壤呼吸的激发效应是否受地表凋落物的影响?这一问题目前尚不清楚。针对我国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2种林型开展不同凋落物输入水平(对照、添加凋落物和去除凋落物)下模拟降雨事件对土壤呼吸影响研究,以阐明不同凋落物条件下土壤呼吸对降雨脉冲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就麻栎次生林而言,对照、添加凋落物和去除凋落物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在降雨10min时均达到峰值,分别为4.72、11.68和5.12μmol·m^-2·s^-1,添加凋落物增强了降雨脉冲的激发效应,去除凋落物与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在降雨事件后无显著差异(P〉0.05)。地表凋落物层对麻栎次生林在降雨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水杉林3种凋落物水平下土壤呼吸均不存在降雨激发效应,且凋落物添加与去除均显著降低水杉林土壤呼吸速率(P〈0.05)。麻栎林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水杉林添加凋落物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该研究表明土壤呼吸对降雨脉冲的响应与森林类型、地表凋落物覆盖与否有密切关系,因此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除了考虑气候变化以外,还必须考虑林型和地表凋落物状况。

不同水生植物的除氮效率及对生物脱氮过程的调节作用174-180

摘要:选取漂浮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大藻(Pistia stratiotes)、浮叶植物乌菱(Trapa bicornis)和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4种不同类型水生植物为供试植物,构建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系统,在植物生长初期(6—7月)、快速生长期(7—8月)和缓慢生长期(9月)研究其吸收富集氮的能力、去除水体中氮的效率及对水体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水生植物去除水体氨氮、硝态氮、总氮的效率有所差异,凤眼莲、大藻在3个生长阶段对上覆水中各种形态氮的去除效率均较高,对氮的富集能力也较强,轮叶黑藻去除水体中氮的效率最低。快速生长期各类植物净化水体氮的速率最快,其次是生长初期。4种植物体内富集氮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凤眼莲、大藻、乌菱和轮叶黑藻,种植沉水植物的水体生物脱氮气体N2和N2O的释放通量以及气体释放总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水生植物。

乳化微米Fe/Cu降解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181-187

摘要: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s fattyacids,PLFAs)法,以杭州某农药厂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污染土壤为例,研究了空白(对照组)、还原铁粉、微米Fe/Cu和微米Fe/Cu+5mmol·L^-1TX-100这4种处理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5d的研究时间内,微米Fe/Cu+Tx-100组细菌生物量显著降低,可能的原因是TX-100具有一定的毒性,破坏了细胞膜的功能和结构;各组真菌/细菌生物量之比均呈上升趋势,微米蹦Cu+Tx-100组比值最大;表面活性剂TX-100对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还原铁粉组革兰阴性菌略有增加,微米Fe/Cu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显著增加。还原铁粉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比值较小,说明还原铁粉的加入改善了土壤的营养状况,而其他几组营养胁迫较强。还原铁粉和微米Fe/Cu+TX-100这2种修复方式对土壤通气有明显促进作用。各处理组微生物总生物量高于对照组,表明处理过程有助于恢复污染土壤的生态功能。通过对不同处理组PLFAs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微米Fe/Cu与微米Fe/Cu+TX-100处理组后期原生动物明显增加。

不同重金属钝化材料对土壤胶体的影响188-192

摘要:为明确钝化修复对土壤胶体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以微米羟基磷灰石、纳米羟基磷灰石、磷灰石、生物质电厂灰和石灰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5种钝化材料对土壤胶体含量及土壤胶体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石灰处理土壤胶体含量最大(119g·kg^-1,增幅为131%),其次为微米羟基磷灰石(118g·kg^-1,增幅为130%)、纳米羟基磷灰石(115g·kg^-1,增幅为124%)、磷灰石(82.9g·kg^-1,增幅为61.7%)和生物质电厂灰处理(80.6g·kg^-1,增幅为57.1%)。磷灰石、生物质电厂灰和石灰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胶体Cd含量,降幅为12.1%-24.0%;微米羟基磷灰石、纳米羟基磷灰石和磷灰石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胶体中Cu含量,降幅为14.2%-20.5%。此外,5种钝化材料显著增加Cd和Cu在土壤胶体中的分配比例,其中添加w为1%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处理Cd分配百分比最大,为69.9%,增幅为154%;添加w为0.2%的石灰(LM)处理Cu分配百分比最大,为47.5%,增幅为135%。可见,钝化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增加土壤胶体含量及胶体中重金属的分配比例。因此,在钝化修复过程中有必要增加对土壤胶体和土壤胶体中重金属含量的监测,加强对钝化修复过程的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