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方法、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书刊评介、动态与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831
  • 国内刊号:32-1766/X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11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07
  • 综合影响因子:1.8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西部重点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

摘要: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支持下,西部重点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工作于2014年初正式启动。按照总体调查方案,需要对51个煤矿区作一般性调查,对12个重点煤矿区、17个重点金属矿山和8个重点非金属矿山进行重点调查,对2个煤矿区开展土地退化因素跟踪监测,分为5个课题进行。项目启动近2 a来,项目组重点编制了调查技术方案与规程草案,搭建了调查矿区的自然地理与环境本底数据库平台,完成了近60%的野外调查任务,初步掌握了重点煤矿区、金属矿山和非金属矿山的土地退化特点、规律和驱动因素。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的矿产资源开发引起土地退化的因素不同,位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矿区损毁的土地类型也不同。
173-177

内蒙古草原矿区土地退化特征

摘要:随着内蒙古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强,生态脆弱的草原地区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选择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准格尔煤矿、达茂旗萤石矿和苏莫查干萤石矿4个矿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选择土地毁损、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等方面的指标,研究内蒙古矿区20多年来的土地退化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开发过程中道路建设对植被的破坏比较明显;被毁损的土地类型主要来源于草地;NDVI、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和生物丰度等指标在矿区500 m范围内的值远小于其他范围;土壤侵蚀呈由轻度向中度发展的趋势;所有指标都反映出距矿区越近土地退化越严重的特征。
178-186

蔚县矿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摘要:以国产高分辨率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结合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对蔚县煤矿区2013—2015年各季节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进行估算。分析该区域NPP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各年7月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NPP与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研究区域不同植被类型NPP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中部和南部人文居住环境区,降水量为NPP的主导影响因素;而在北部无人为干扰的山区,太阳辐射和温度为其主导因素。
187-194

煤矿开采沉陷地裂缝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摘要:浅埋煤层开采引起地表出现大量地裂缝,部分地裂缝自我修复后闭合程度较好,但大部分地裂缝难以闭合而发展成为永久裂缝。在进行生态重建工作时,地裂缝及其周边植被状况关系到矿区生态重建的效果。以大柳塔矿区2003、2004和2005年开采的工作面为例,利用现场勘测和内业统计分析方法,首先结合井下开采布置图对地裂缝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利用Arc GIS 10.0软件提取地裂缝及其周边植被信息,统计分析地裂缝周边植被指数均值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开切眼、停采线、工作面相邻处以及巷道交叉处,且地裂缝数随地形起伏增大而增多;通过对192条地裂缝的统计回归分析发现,距地裂缝2 m范围内的植被与地裂缝显著相关(R2≥0.96,P〈0.05),而〉2 m范围的植被与地裂缝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受到其他因子的影响较大;随机选取7条地裂缝,分析距地裂缝不同距离处植被指数均值变化情况,发现地裂缝对距其4 m范围内植被有影响。
195-199

敬告读者·作者

摘要: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15年11月公布了2015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该年报的研制出版旨在科学合理地统计期刊的影响因子(JIF)、即年指标、被引频次、被引半衰期、可被引文献量和网络下载率等计量指标,以期客观、全面、
199-199

半干旱煤炭开采沉陷区植被扰动响应的时间特征

摘要:利用2005—2012年MODIS影像和TM影像的月均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以及神东矿区大柳塔地区气象数据,采用基于Loess算法的时间序列季节和趋势成分分解法(STL)、时滞互相关分析和改进后的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大柳塔地区2005—2012年植被NDVI随降雨和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时间规律,以及植被NDVI因采矿等人类活动而变化的时间规律。结果表明:大柳塔地区植被NDVI对降雨和温度变化的响应滞后时间为1个月,与最近2个月降雨和的相关性最高;开采对植被NDVI具有负面影响,植被NDVI响应滞后时间短于1个月。
200-206

贵州省喀斯特溶蚀地区采煤扰动与地质灾害空间相关分析——以六盘水市为例

摘要:为了定量化分析采矿扰动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程度,以六盘水市为例,采用Arcgis 10.2空间分析中的核密度估计与空间相关性分析,对六盘水市矿点核密度与6大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六盘水市采煤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发育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其中与地裂缝相关性最大,未考虑地裂缝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674,考虑地裂缝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683;采煤活动对山地灾害的发育促进作用较大,未考虑山地灾害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427,考虑山地灾害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380。(2)贵州省喀斯特溶蚀地区地面塌陷主导诱发因素为地下水过度开采的人为因素,区域内地面塌陷与采煤活动之间相关性很小,以六盘水市为例,平均相关系数仅为0.009 7。(3)基于核密度估算的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在定量化采矿扰动与地质灾害关系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207-212

基于超限学习机的矿区土壤重金属高光谱反演

摘要:近年来采用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反演矿区土壤重金属受到重视,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微小,光谱特性非常脆弱,对反演模型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复垦矿区的土壤重金属反演研究,引入超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方法进行反演建模,与传统的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方法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相关性分析后,对30个土壤样本数据运用3种模型进行反演,并对其中10个预测样本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ELM对于重金属Zn、Cr、Cd和Cu的预测精度要高于SVM和PLS,对重金属As和Pb的预测能力与SVM基本相当。
213-218

本刊2015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摘要:为了促进学术交流,激励广大环保科技人员不断创新,撰写更多更好的科技论文,《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进行了2015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本次论文评选范围为2014年在《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上公开发表的论文。编辑部根据论文的专家评审意见,并参考CNKI数据库2014年发表文章的被引频次、下载量,文章发表时滞和学科分布,
218-218

半干旱区煤炭开采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摘要: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干旱区植被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由于煤矿开采引起的土壤水时序变化有利于矿区植被的重建。以大柳塔矿井52303工作面为例,采用剖面水分速测仪对开采前后压缩区10~100 cm深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进行监测。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未受采煤影响时,土壤含水量较平稳,不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受采煤影响初期,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明显,存在滞后性,滞后时间为地下开采到达测点正下方后4~5 d;之后,在测点达到最大沉降量过程中发现,下沉对土体的扰动作用导致土壤含水量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现象,且地下开采对土壤水扰动程度由浅至深逐渐减弱。沉陷引起的土体扰动导致土壤粒径减小,容重增加,孔隙比降低,使得土壤持水能力增强,这是导致在受开采干扰初期(04-03—04-10)土壤含水量短暂上升的重要原因,而裂缝产生以及雨水补给能力的降低是导致后期土壤含水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219-223

半干旱矿区地裂缝对土壤水分和地表剪切强度的影响

摘要:为研究矿区地裂缝对土壤水分及地表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针对井工煤矿采煤产生的沉陷裂缝,通过野外现场试验,对垂直裂缝方向上的土壤含水率和地表剪切强度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沿垂直裂缝的方向上土壤含水率与测点距裂缝的距离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P〉0.05),初步得到土壤平均含水率随距地裂缝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地裂缝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裂缝及其周边土体含水率;地表剪切强度与距地裂缝距离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P〉0.05),初步得到地裂缝对周围土体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即距地裂缝越近,剪切强度越低,地裂缝的出现降低了地裂缝及其周边土体的剪切强度。
224-228

煤中汞在电厂烟气中的排放特征

摘要:为了解燃煤电厂烟气中汞的排放特征,选择江苏省5个地区的7家燃煤电厂,基于美国EPA 30B方法进行现场采样,分析煤中汞含量、机组容量和不同处理设施等对烟气中汞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煤中汞含量与电厂烟气中汞排放浓度的相关性不强,不起决定性作用;机组容量与烟气中汞排放浓度呈极显著负指数关系(P〈0.01)。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方式且配置静电除尘器的电厂烟气中汞的脱除效率(98.9%)明显高于煤粉炉配置静电除尘器和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的脱除效率(67.5%~81.6%)。循环流化床并配置静电除尘器装置对电厂烟气中汞的脱除更有利。
229-234

土地退化因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西部重点矿区土地退化因素调查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为解决调查数据的存储与共享等问题,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已获取的煤炭矿区、金属矿山和非金属矿山土地退化因素调查数据的特点,明确了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比较分散、数据多种多样和数据的保密性强等特征,采用当前主流的B/S结构来满足用户的多地点办公数据上传存储需求。数据控制的后台采用J2EE主流框架SSH+Tomcat来满足用户并发量,配合Arc GIS Server和Arc Engine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该系统可实现用户管理、数据上传下载、文档在线浏览和地理数据在线浏览等功能,能满足用户的审核和数据共享等基本需求。
235-242

近30a雅鲁藏布江流域高寒湿地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摘要:利用1980、1990、2000和2010年4期Landsat、环境一号卫星遥感影像提取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流域湿地面积动态变化信息,并结合实地调查和近30 a气象、水文、积雪数据研究湿地动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10年雅江流域高寒湿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3.73%,其中以沼泽湿地面积最大(59.46%),其次为河流(30.19%)、湖泊(10.13%)和人工湿地(0.23%);近30 a间雅江流域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沼泽湿地面积呈降低趋势;近30 a来雅江流域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和年均最低温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波动较大,呈轻微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平均相对湿度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年均气温和年均最高气温这2个因素与雅江流域湖泊面积变化相关性显著,河流湿地面积、雅江5大支流干流河长的增长分别与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相关性显著,沼泽湿地面积与该区域气温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开发大坝、水库等国家建设战略是雅江流域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驱动力。
243-251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模拟

摘要: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和2013年2期遥感数据,结合马尔科夫(Markov)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分析流域1990—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运用CA-Markov模型对2025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耕地的内部和外部转换为主,水田化现象是最主要的景观变化特征,未利用地面积由于大量垦荒而大幅度减少;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由1990年的251.46上升至2013年的270.48,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模型模拟显示流域Kappa系数为0.82,预测结果可信;2013—2025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和速率与1990—2013年存在差异,林地变化幅度最大,水田面积仍然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单一动态度降为2%,旱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未来12 a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持续上升,流域受人类社会因素扰动作用的强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252-258

极端高温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摘要: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选择极热天数和极端生长度日作为极端高温指标,采用气候倾向率法分析冬小麦生长季极端高温的时空变化分布规律;基于一阶差分法建立一般生长度日、极端生长度日和降水与冬小麦产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县级、省级和区域3个尺度分析冬小麦产量对极端高温的敏感性,阐明近29 a极端高温对冬小麦产量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980—2008年,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季的极端高温有加剧趋势,且空间上自东向西逐渐加重。在县级、省级和区域尺度极端生长度日对冬小麦产量均呈明显的负效应。淮河以北地区大部分县市的极端高温对冬小麦具有明显的减产效应。天津市和河南省冬小麦受极端高温影响严重,分别减产4.15%和1.49%。近29 a来黄淮海平原北部与南部区域冬小麦生长季极端生长度日的增加分别导致冬小麦减产0.72%和0.65%。因此,过去几十年的极端高温不利于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259-269

中国私家车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ESDA-GWR分析

摘要: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2012年全国3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私家车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格局、总体趋势、空间异质性和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城市私家车碳排放空间分异显著,碳排放总量呈现中部〉东部〉西部、中部〉北方〉南方的变化趋势,人均碳排放量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态势,地均碳排放量则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对私家车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且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经度或纬度地带性规律。
270-276

基于Mann-Kendall检验和重标极差分析的水质变化趋势

摘要:将Mann-Kendall检验和重标极差(R/S)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套综合分析过去和未来水质变化趋势的方法.首先,用季节性Mann-Kendall检验识别水质时间序列的过去变化趋势;然后,用R/S分析方法计算水质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IH),0〈IH〈0.5、0.5〈IH〈1.0和IH=0.5分别指示反持续性、持续性和白噪声特征;最后,结合水环境保护规划和进展综合推断水质的未来变化趋势.基于2010-2014年珊溪水库及其6条入库支流TN浓度和CODMn,对该方法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大部分支流的水质将会停止恶化或得到持续改善,然而水库TN浓度仍无明显下降趋势.水库对TN的滞留效应较强,且污染来源较多,水质的根本性改善将是-个长期的过程.除了继续控制入库支流污染,还要控制消落带污染和内源污染.
27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