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方法、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书刊评介、动态与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831
  • 国内刊号:32-1766/X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11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07
  • 综合影响因子:1.8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区域环境与发展

祁连山大野口小流域生态系统水文调节服务的尺度特征

摘要:生态水文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上游山地生态系统主要为通过植被-土壤复合体实现的水文调节服务.通过在祁连山中段北坡大野口小流域的监测及对2002-2010 年间降水/ 径流的统计和相关分析发现,山地生态系统通过水文调节将不连续的大气降水转化成连续、相对稳定的径流,显著调节了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次降雨和连续降雨期尺度上水文调节主要影响样地的降水-植被-土壤水的响应关系,在流域尺度上则影响大气降水-径流的关系.通过降水/ 径流比值在月、年尺度上的统计和相关分析发现,植被在生长季对流域径流量存在影响,但并没有影响到小流域大气降水-径流产流变化的年内总体趋势;植被生长对径流的影响可以在年际间反映出来.通过对2002-2010 年植被指数(叶面积、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与“蓝水”、“绿水”占总降水量的比例的线性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发现,植被指数的提高与“蓝水”的减少和“绿水”的增加有一定的关联性.根据该研究结论,对祁连山区生态系统水文服务的评价应综合考虑上游生态维持与中、下游农牧业以及整个祁连山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客观认识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绿水”贮存与中、下游“蓝水”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
273-279

淮河流域(河南段)水生植物分布特征及成因

摘要:为了解淮河流域内水生植物特征及分布成因,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淮河流域(河南段)水生植物的组成、水体和土壤环境特征及两者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共有水生植物51 种,其中挺水植物种类最多,共计28 种,占物种总数的54.9%;沉水植物12 种,浮叶植物10 种,两者共占物种数的43?? 1%;漂浮植物仅有浮萍1 种.主要群落类型共14 种,其中沉水植物5 种,挺水植物6 种,浮叶植物3 种.群落间各环境因子变异较大,其中以水体铵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可溶性磷等变化最显著.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水体环境因子如总磷、可溶性磷酸盐、铵态氮和溶解氧是决定该区域水生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280-285

北疆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特征

摘要:利用多种分辨率的MODIS气溶胶产品,分析2000-2013年问北疆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结合对应能见度资料,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区域内近14a平均AOD大体呈现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内地级城市年均AOD为0.335,是对应北疆地区均值的1.33倍,其中奎屯市AOD最高;次高值区内地级城市年均AOD为0.202,是对应北疆地区均值的0.80倍,其中塔城市AOD最低:低值区内无地级城市。时间上,近14a北疆年均AOD值在0.221~0.283之间变化,2003年最高,2005年最低:AOD值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全区四季AOD多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冬季下降幅度最大:近14a月平均AOD值在0.186~0.395之间变化,最高值出现在2月,最低值出现在10月:塔城和阿勒泰的月均AOD与能见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乌鲁木齐和石河子的月均AOD与能见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286-292

西安市工业内部碳排放的拉动效应与空间分异

摘要:为了解西安市工业各行业碳排放的拉动效应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投人产出分析模型核算西安市工业各行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依据相关指标以区县为单元将各行业碳排放进行空间分配。结果表明,西安市90%的工业行业间接碳排放量均超过直接碳排放量,工业内部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拉动和关联效应:通用、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制造业碳排放拉动能力较强,导致热电生产、供应业,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业碳排放量较大:西安市工业6大代表性行业碳排放空间分布显示,未央区、户县和雁塔区为重点减排区:西安市工业碳排放的拉动效应大致呈几何级数递减的趋势由城市内部向外部扩散。
293-300

基于Agent的农工复合型生态产业园的建模与仿真

摘要:农工复合型生态产业园是集农业和工业为一体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区域产业共生系统。构建了一个“企业+农户”的小层面农工复合生态工业园,运用基于Agent的建模方法,建立了农工复合型生态产业园产品和废物交换框架模型,通过系统仿真研究了园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系统仿真角度探讨产业共生行为对农工复合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演变的影响和作用。仿真结果表明,园区总产值、总利润和园区内共生交易额均随周期的变化保持增长直至平稳,当共生企业加人园区时增幅明显:园区中废物利用率在共生企业加人后迅速增长,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逐渐减少,有机肥使用量增加:园区带动生态化种植农户比例的增加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生态化种植道路。
301-307

基于DEA-Tobit两阶段法的上海浦东新区垃圾转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综合考虑经济和环境效率,采用DEA—Tobit两阶段法对浦东新区的生活垃圾转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第l阶段,运用DEA方法中的SBM—undesirable模型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13个生活垃圾转运单元的综合效率,结果发现浦东新区生活垃圾转运的平均效率为0.668,普遍存在投人冗余和非期望产出过多等问题,且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第2阶段,采用Tobit模型对转运效率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收集密度、垃圾分类和中转站的设备水平对生活垃圾转运效率有显著影响。
308-313

西南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特征与群众环保意识

摘要:随机选择我国西南地区22个自然村,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当地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和处理现状,垃圾特征,群众对生活垃圾的认知、支付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村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78g·d-1,主要组分为厨余、灰土、橡胶和纸类。垃圾容重、含水率、灰分、可燃物和热值分别为107kg·m-3、37.04%、25.73%、37.23%和8008kJ·kg-1。该地区生活垃圾具有惰性物质含量低、容重低,可回收物比例和热值高的特征。群众对生活垃圾的污染性认知主要来源于直观感受,对可回收生活垃圾的认知直接受当地废品回收商的影响,对有毒有害垃圾的认知不足。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对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对群众支付意愿无明显影响。群众的支付意愿与垃圾收费呈指数衰减关系,以每户每月不超过5元为宜。在西南地区农村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314-319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自然保护与生态

杨树-冬小麦间作系统细根分布特征及对施氮的响应

摘要:以太湖流域杨树一冬小麦问作(简称杨麦问作)系统和冬小麦单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杨麦问作系统中冬小麦和杨树细根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冬小麦单作系统之间的差异,探讨林木根系在减少径流中养分流失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1)单作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均大于问作系统,问作系统中越靠近林带的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越小。(2)单作地和问作系统冬小麦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最大值均出现在灌浆期。(3)随着施氮量的加大,冬小麦和杨树细根根长密度和单位土体根干质量均有所增加,且在问作系统中〉40~80cm土层杨树细根根长密度和根干质量所占比例增加。(4)问作系统减少了硝态氮随淋溶的流失量,灌浆期减少幅度为49.08%~55.49%。
320-325

江西南昌市迁徙期和越冬期湖泊鸟类多样性

摘要: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4 月,采用样点和样线法,对南昌市5 个湖泊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2 目40 科114 种,其中水鸟52 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3 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鹳(Ciconia nigra)、白鹤(Grus leu-cogeranus).国家Ⅱ级保护鸟类6 种.就居留型而言,冬候鸟和留鸟种数较多,分别占鸟类总种数的49. 12%和36. 84%.各时期鸟类居留型组成略有差异.5 个湖泊中,艾溪湖鸟类种数(75 种)极显著高于其他湖泊(F4,30 =5. 474,P =0.002),水鸟种数占该湖泊鸟类总种数的比例(33.33%)最小,军山湖鸟类种数和林鸟种数均最少.金溪湖、青岚湖和军山湖水鸟种数均比艾溪湖和瑶湖高.瑶湖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最高,军山湖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最低,但优势度指数最高.5 个湖泊中鸟类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艾溪湖和瑶湖.2 个迁徙期5 个湖泊鸟类均匀性指数显著高于越冬期(F2,4 =8.352,P =0.037).秋季迁徙期水鸟种数和比例与越冬期相似,水鸟种数(F2,4 =10. 111,P =0.027)和比例(F2,4 =19. 867,P =0. 008)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春季迁徙期.合理开发的城市湖泊仍可为鸟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水产养殖会降低湖泊鸟类多样性,使其群落结构单一.
326-333

蓝藻水华消亡对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摘要:为探索蓝藻水华消亡对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影响,设计了室内沉积物-水微宇宙模拟体系,体系中分别添加野外收集蓝藻和室内培养蓝藻,运用荧光定量PCR 和克隆建库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氨氧化细菌的丰度、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1)添加蓝藻处理组的氨氧化细菌丰度和群落多样性高于未添加蓝藻的空白对照组;(2)属于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的N. oligotropha 类群在表层沉积物的氨氧化细菌中占有绝对优势,相对丰度达7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蓝藻处理组的氨氧化细菌中新出现了N. communis 和Nitrosospira 类群.添加蓝藻会提高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的丰度并增加其群落多样性.
334-339

稻田施用菌渣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评价

摘要:通过采集6 个不同菌渣用量处理的土壤,在实验室进行土壤筛分,研究稻田施用不同用量菌渣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并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在-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的分布.总体来看,不同处理土壤团聚体的优势粒级为〉2.0、〉0.5~1.0 和〉0.25~0.5 mm,施用菌渣提高了土壤中〉2.0 mm团聚体含量,且菌渣施用量越高,〉2. 0 mm 团聚体含量越高.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菌渣用量的提高而增加(中量菌渣处理除外).分形维数随菌渣用量的提高而减小.相关分析表明,MWD 和GMD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0 和〉1. 0~2.0 mm 土壤团聚体含量分别与MWD 和GMD 呈显著正相关,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指标MWD 和GMD 适用于该菌渣处理的〉2.0 和〉1. 0~2.0 mm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
340-345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

摘要: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以黄土台塬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耕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土壤可矿化碳含量和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较高,耕地最低;而土壤有机碳矿化率和呼吸速率表现为耕地和乔灌混交林地较高,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较低.在土壤孵化的1 575 h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矿化过程均可划分为4 个阶段:0.5~5 h(第1 阶段)、5~111 h(第2 阶段)、111~399h(第3 阶段)和399~1 575 h(第4 阶段);前399 h 是可矿化碳排放的主要时段,前111 h 是土壤可矿化碳排放速率最大且排放速率下降速度最快的主要时段;总体上,土壤可矿化碳累积排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可矿化碳累积排放速率则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速率与有机碳总量有关,土壤呼吸与有机碳总量、矿化碳总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
346-35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污染控制与修复

水体浊度对沉水植物菹草生长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在不同浊度〔(30±3)、(60±3)和(90±3)NTU)〕水体中光强对菹草生长以及茎部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光胁迫引起的菹草株高,叶片数,以及茎部光合特性、过氧化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浊度对菹草植株株高的影响程度不同,但试验结束时,各浊度组与对照组之间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20 和27 d 时,30 NTU 浊度对菹草叶片数无显著影响(P〉0.05),但试验结束时30 NTU 浊度对菹草叶片数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27 和33 d 时,60 和90 NTU 浊度对菹草叶片数的抑制作用达极显著水平(P〈0. 01);试验10 d 时各浊度组对菹草茎部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 / Fm )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影响不显著(P〉0. 05);各浊度组Fv / Fm 值随试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同-试验时间各浊度组菹草茎部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re,t)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始终达极显著水平(P〈0.01);菹草茎部SOD 活性随浊度的增加逐渐增大,POD 活性则随浊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353-358

巢湖水体-沉积物磷形态与有效性

摘要:为探讨巢湖磷形态内源污染特征及生物有效性,采用传统化学方法和梯度扩散膜技术(DGT),分析了巢湖水体和沉积物磷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不同区域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西部湖区水体中总磷(TP)和可溶性无机磷(DIP)浓度高于中、东部湖区,处于富营养化水平.不同湖区沉积物中TP、铁/ 铝结合态磷(Fe/ Al?P)和藻类可利用磷(AAP)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钙结合态磷(Ca?P)分布没有明显差异,有机磷(OP)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东部、西部和中部湖区;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性磷(DGT-P)含量全湖分布差异较小,河口处波动较大,说明河口受河流携带污染物影响较大;沉积物中DGT?P 含量与高活性AAP、Fe/ Al-P、OP 和DIP 含量相关系数R 分别为0.541、0.547、0.731(P〈0.01)和0.438(P〈0.05),因此可考虑将DGT 作为生物有效性磷监测手段.等温吸附实验表明东、西部湖区沉积物对磷酸盐具有较高吸附潜能,中部湖区较低;然而平衡溶液中DGT?P 却存在较大差异,西部湖区9 号样点最大平衡浓度(0.62 mg·L-1 )约为东部湖区3 号样点(0.07 mg·L-1 )的9 倍,说明沉积物对上覆水磷的生物有效性存在较大影响.
359-365

铜绿微囊藻水华对水泥界面磷素动态影响的模拟

摘要:采集太湖梅梁湾水样和底泥样,添加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模拟水华发生全过程,以揭示藻群动态对水-泥界面磷素变化的影响.培养期间(238 d),铜绿微囊藻-直处于“增殖-悬浮”交替状态.藻体增殖引起上覆水pH 值平均升高11%~ 14%.藻体第1 次大量增殖后,水中总磷(TP)含量降低90%以上,底泥有机磷(Or?P)含量明显增加.增殖?悬浮交替过程中,水溶性磷(WP)在TP 中的比例从初始的93%降至11%.相比较而言,Or-P 含量表现为降低和升高交替变化.水泥两相WP 含量在藻体首次增殖后迅速降低,但此后平均回升2.7倍(水中)和1.7 倍(底泥).底泥碱性磷酸酶活性与Or-P 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WP 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以认为,铜绿微囊藻水华过程中,部分藻体迅速衰败分解后释放数量可观的WP,这在-定程度上维持了藻群增殖-悬浮反复和交替发生.
366-371

镧生物质炭对磷酸根离子的吸附特性

摘要:针对首次合成的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并可回收还田再利用的镧玉米秸秆炭磷酸根离子(PO43- )吸附剂,采用热力学、等温线和动力学等吸附试验方法,研究了镧玉米秸秆炭对PO43- 的吸附特性.在镧玉米秸秆炭吸附PO43-过程中,自由能变小于0,而焓变和熵变大于0;等温线符合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25 ℃时最大吸附量为78.36 mg·g-1;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O43-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的吸附速率常数为23.19×10-2mg·g-1·min-1;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直线不通过坐标原点而表现为二段线性;吸附量在pH 值为3~7 范围内较大,且不受除200 mg·L-1 CO32-与2 000 mg·L-1 CO32-和F-外其余共存离子的影响.镧玉米秸秆炭对PO43-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的单层吸附;吸附过程由表层扩散和颗粒内扩散主导,吸附速率由边界层厚度控制;镧玉米秸秆炭对PO43-的吸附具有较广的pH 应用范围、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较大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镧玉米秸秆炭在富养化水体和含磷废水的净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72-379

有机负荷对潮汐流人工湿地净化农村生活污水的影响

摘要:农村生活污水排量逐年增加,传统人工湿地复氧能力较差,床体氧环境直接影响污染物去除效果.通过模拟农村生活污水间歇排放特征,构建新型潮汐流人工湿地小试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COD 负荷下(167.9、221.9、610.3 和760.0 g·m-2·d-1)床体氧环境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有机物浓度是潮汐流COD 去除效果的主要限制因素,COD 去除率最高为95.6%;NH4+ -N 去除效果随有机负荷增加而逐渐升高(85.2%~98.7%),有机负荷增加有助于加强异养菌同化作用.TN 去除规律同NH4+ -N,反硝化强度因有机物增加而增加,TN 去除率最大为80.3%.火山岩吸附P 性能较差,而有机负荷的增加促进了聚磷菌(PAOs)的吸P 作用,TP 去除率最高达71.0%.
380-384

水肥优化耦合下设施青菜的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规律

摘要:为明确最佳灌溉施肥条件下设施青菜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规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微喷灌条件下设施青菜在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和干物质积累的特征以及与养分累积吸收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设施青菜氮、磷、钾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旺长期青菜体内氮、磷、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幼苗期(P〈0.05),进入成熟期后略有降低.从养分吸收速率来看,旺长期3 种养分的吸收速率均最大,幼苗期和成熟期吸收速率较小.3 种养分的吸收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钾、氮和磷.整个生育期养分累积量和干物质累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旺长期、幼苗期和成熟期.此外,设施青菜体内养分吸收量与干物质积累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肥优化耦合条件下氮、磷、钾3 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吸收的正相关作用.
38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