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方法、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书刊评介、动态与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831
  • 国内刊号:32-1766/X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11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07
  • 综合影响因子:1.8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究专题

生物浮岛对三峡库区典型支流库湾水质和浮游藻类的影响

摘要:在三峡库区香溪河的支流高岚河库湾修建生物浮岛,研究生物浮岛对三峡库区典型支流库湾水质和浮游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岚河水质处于中营养型一轻度富营养型水平。8月藻类大量生长期间,浮岛区水体Chl—a、DO和CODmn含量低于对照区,NH4+-N含量高于对照区。浮岛植物对TN负荷的去除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美人蕉(Cannaindica)、风车草(Cyperusahernifolius)、菖蒲(Pontederiacordata)和梭鱼草(Acoruscalamus),对rrP负荷的去除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美人蕉、风车草、梭鱼草和菖蒲。在浮岛区和对照区共发现藻类7门31属,4月以绿藻和硅藻为主,8月以蓝藻为主。浮岛区和对照区藻类种群结构无明显差异,但4和8月浮岛区藻类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区。
278-283

滆湖东岸生态修复试验区的水质净化效果

摘要:在涌湖东岸的小庙港湾,构建由沉水、浮叶和挺水植物组成的生态修复试验区,研究其水质净化效果。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跟踪监测敞水区(对照区)和试验区的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区水体悬浮物(SS)的去除效果较好,周年平均去除率达24.85%。(2)试验区水体透明度改善较明显,比敞水区提高11.24%。(3)试验区水体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的去除效果明显,两者浓度周年平均值分别比敞水区下降21.90%和22.83%。(4)试验区水体总氮(TN)、氨氮(NH3-N)和高锰酸钾盐指数(CODmn)的周年去除率较低。与敞水区相比,CODmn和NH3-N浓度的周年平均值分别仅下降9.49%和3.52%,TN浓度周年平均值比敞水区增加6.69%。(5)试验区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受季节、水生植物生长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284-289

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方法

摘要:对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的对象、内容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一套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的评估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典型再生水农用区的地下水评估,评价结果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该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的环境状况及其污染来源和污染程度。该方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指导全国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90-294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四川省丹棱县为例

摘要:建立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评价2001--2010年四川省丹棱县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分析土地生态系统协调度的动态变化,探讨丹棱县在眉山市所处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丹棱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好转趋势,但至2010年仍处于敏感级和预警状态,综合生态安全值由0.6306增长至0.6972,其中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值由0.2366增加至0.3279,但自然和社会生态安全值分别由0.2623和0.1317下降至0.2539和0.1153。2001--2010年土地生态系统协调度由0.6709下降至0.5356,从2007年起系统处于不协调状态。从2008年起丹棱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高于眉山市平均水平。
295-300

海州湾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摘要:根据开敞海湾浅海生态系统特征,构建了包含环境现状、环境风险、环境背景、系统结构功能和系统稳定性5类诊断指标以及24个诊断因子的浅海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海州湾浅海生态系统2009年12月和2010年11月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09年12月和2010年11月海州湾浅海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指数值分别为0.500—0.689和0.553~0.750,浅海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较健康状态,近岸海域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离岸海域基本处于较健康状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低于离岸海域,这与近岸海域开发活动干扰多以及环境压力大有关。
301-310

贵州百花湖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及健康风险评价

摘要:为了研究贵州百花湖水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在百花湖及其周边布设8个采样点分别采集水样,采用液液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OCPs的残留状况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水样中11种有机氯的总含量范围为15.5—43.8ng·L^-1,其中,BHCs和DDTs含量范围分别为3.2~14.6和1.2~7.8ng·L^-1。采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表明,百花湖水体中OCPs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表明百花湖水体中11种OCPs对人体健康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311-315

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1hm^2样地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动态监测意义

摘要:运用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方法,于2011年在上海市奉贤区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内设置面积为100mx100m的样地,记录样地内的所有植物种类,定位调查高于1.3m的木本植物,分析其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结果表明,1hm。样地内共记录有维管束植物31科68属73种,其中温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51.8%,热带区系成分占46.4%。高于1.3in的木本植株3094株,其中常绿树种6种,共1670株,重要值占48.O%;落叶树种7种,共1424株,重要值占52.0%。女贞(Ligustrumhtcidum)、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椤木石楠(Photiniadavidsoniae)、乌桕(Sapiumsebiferum)、黄山栾树(Koelreuteriaintegrifoliola)和香樟(Cinnamomumcamphora)的重要值位居前6位,在垂直空间上呈分层结构。在0—50m尺度范围内,女贞种群均呈集群分布,喜树种群呈均匀一随机一集群分布,椤木石楠和乌桕种群表现为集群-随机-均匀分布,黄山栾树和香樟种群表现为随机一集群一随机分布。从群落结构特征看,样地为以北温带成分、泛热带成分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表征了该地区自然植被的结构特征。建立长期固定样地可为长三角城市化地区平原地貌上城市森林的发生、发展和演替规律提供长期的数据基础。
316-321

不同退耕年限条件下菜子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摘要: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是评价湿地生态恢复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和20a)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相邻仍耕作油菜地和原始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揭示了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生态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不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退耕5a时显著升高,而后期变化平缓;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黏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容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土壤pH值缓慢降低。退耕2a湿地土壤生态特征仍与油菜地相似,退耕2a后土壤生态特征开始向原始湿地方向演化。退耕20a期间湿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强烈,而亚表层变化相对平缓。回归分析表明,除土壤pH和氮素含量的回归曲线拟合不显著外,退耕湿地表层土壤黏粒含量、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恢复到原始湿地水平所需时间分别为19、23、31、26、27和22a,快于亚表层土壤的20、31、51、40、30和23a。
322-328

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平台,研究全翻耕、常规耕作、免耕、全翻耕+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6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脲酶活性表现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翻耕处理小于常耕处理,有秸秆处理大于无秸秆处理,3种酶活性以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为最高,翻耕处理最低。(2)在小麦成熟期,土壤脱氢酶活性表现为免耕处理小于常耕处理,其他生育期土壤脱氢酶活性表现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有秸秆处理大于无秸秆处理。(3)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各处理土壤酶活性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苗期较低,至孕穗期达到峰值,至成熟期又有所降低;转化酶活性呈现在拔节期大幅升高而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脲酶活性分别在苗期和孕穗期较高;脱氢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一直增加,成熟期达到峰值。(4)4种土壤酶活性之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聚类分析表明,按照土壤总体酶活性水平可将6个处理划分为3组,酶活性水平最高的为免耕+秸秆还田处理,免耕结合秸秆还田能较好地提升土壤酶活性。
329-334

去除致嗅物质的不同填料曝气生物滤池的启动特性与去除效果比较

摘要:搭建了填料分别为生物陶粒(CPs)和颗粒活性炭(GAC)的2个曝气生物滤池(BAF)反应器,通过考察土嗅素和2-甲基异嵌醇(2-MIB)这2种致嗅物质的去除效果和稳定周期,研究不同填料BAF的启动与挂膜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进水条件下,2种填料BAF去除溶解性总有机碳(DOC)的效率无明显差异,均在24d时达到稳定,且DOC去除率均基本稳定在70%以上。2种填料BAF去除土嗅素和2-MIB所需的启动时间有较大差异,CPs—BAF启动时间分别为30和26d,而GAC—BAF启动时间分别为62和43d。GAC—BAF和CPs—BAF对土嗅素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约95%和69%,前者的去除率和稳定性明显高于后者;GAC—BAF和CPs—BAF对2-MIB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约75%和73%,两者相差不大,但前者的稳定性强于后者。
335-341

接种丛枝菌根对鬼针草吸收煤矿区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摘要:以广东梅州明山煤矿尾矿区土著先锋植物鬼针草(Bidensbipinnata)为研究对象,开展3种黄土与煤矸石基质配比条件下根内球囊霉(GlomusintraradicesBGCBJ09)(A1)、摩西球囊霉(G.mosseaeBGCNM01A)(A2)、摩西球囊霉(G.mosseaeBGCHEB07B)(A3)和地表球囊霉(G.versiformeBGCGD01C)(A4)这4种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从宿主生物量、菌根侵染率及侵染强度、孢子密度、根系活力来看,A4是最适合鬼针草的菌种。与对照(4种菌剂混合后灭菌)相比,A1可显著促进地上部cd吸收;4种菌根对Cu和Mn的吸收一排斥效应均不显著,但接种A3对地下部cu和Mn以及接种A4对地下部Mn的移除量显著增加;接种4种菌根处理的Ni移除量均显著增加。接种菌根且覆土少(2cm厚黄土覆于9am厚煤矸石上)的处理植株生物量均高于不接种且覆土厚(7am厚黄土覆于4am厚煤矸石上)的处理,说明接种菌根具有抵消由于覆土少而导致的植株生物量降低的潜力,极大地节约复垦费用。
342-347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第五届编委会会议在南京召开

摘要:《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简称《学报》)第五届编委会会议于2013年5月8日在江苏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简称环保部南京所)等科研院所的近30位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题是“充分发挥编委作用,进一步提升期刊质量”。
347-347

纳米零价铁对溶液中PCB77的降解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设计了以溶液初始pH值、3,3’,4,4-四氯联苯(PCB77)初始浓度、纳米零价铁(Fe^0)投加量、纳米零价硅(Si^0)投加量、腐殖酸和环糊精浓度为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研究纳米Fe^0降解PCB77时各因素对反应体系中PCB77残留率、氢离子浓度及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溶液初始pH值为4.5,初始P(PCB77)为1mg·L^-1,纳米Fe^0投加量为10g·L^-1,纳米Si^0投加量为0,P(腐殖酸)为0.25g·L^-1,P(环糊精)为1g·L^-1时,反应2h后,PCB77残留率最低,为35.2%。溶液初始pH值对反应体系中PCB77的残留率影响最大,纳米Fe^0投加量次之;溶液初始pH值对反应体系中氢离子浓度变化影响最大,环糊精投加量次之;PCB77初始浓度对反应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变化影响最大,纳米Fe。投加量次之。
348-352

云南大理地区土碱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与食用安全分析

摘要:对云南大理地区的10个农贸市场所售土碱中As、Cd、Hg和Pb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土碱中重金属含量水平差异很大,As含量为2.79~3.87mg·kg-1,Hg含量为0.036—0.061mg·kg-1,Cd含量为0—0.015mg·kg-1,Pb含量为0.15—1.16mg·kg-1。与相关国家标准相比,所有样品均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超标。供试土碱作为食品添加剂时每人每日As、Hg、Cd、Pb摄入量(EDA)均未达到日允许摄入量(ADI)。表明供试土碱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较小,但为安全起见,应建立土碱环境质量标准并加强管理。
353-356

敬告读者·作者

摘要:在第3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2013--2014)中,《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该报告是国内外期刊评价中第1种分类分级排行榜和权威与核心期刊指南,由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编著,
356-356

氰戊菊酯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毒性效应

摘要: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氰戊菊酯(fenvalerate,FEN)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幼鱼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FEN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24、48、72和96h(t)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P(LC。)(95%置信区间)分别为(3.19±1.38)、(1.66±1.02)、(0.98±0.69)和(0.70±0.49)μg·L^-1,变化规律符合指数衰减模型P(LC50)=0.9151+15.0123×exp(-0.0758×t)(r=0.9962),安全浓度为(0.13±0.97)μg·L^-1。半数致死时间t(LT50)表现出显著的剂量[P(FEN)]效应,可用方程t(LT50)=2653.4676×exp[-5.59040P(FEN)]+56.3787×exp[-0.20950P(FEN)](r=0.9994)对其进行拟合。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随FEN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均呈显著变化(P〈0.05),但两个因素的交叉影响不显著(P〉0.05)。暴露24h时,4μg·L^-1浓度组SOD和CAT活性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而此时各浓度组MD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48和96h时,4、6和10μg·L^-1。浓度组MDA含量则表现为显著上升。暴露时间和FEN浓度的交互作用对鳃Na+/K+-ATP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暴露24、48和96h时,高浓度(6和10μg·L^-1)组Na+/K+-ATP酶活性均呈现显著下降;上述指标可较好地用于评价FEN的毒性效应。组织病理观察发现,FEN污染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鳃、肝脏均造成严重损伤:鳃丝紊乱,上皮细胞增生,柱状细胞破裂;肝细胞实质空泡化,胆管内皮细胞肥大、融合。
357-36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方法

基于层次全息模型的农业土地利用环境风险识别

摘要:提出了基于层次全息模型(HHM)框架识别农业土地利用环境风险的方法:通过构建农业土地利用环境风险识别的HHM框架,从多维度描述农业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9大类别风险源,并应用双重标准风险矩阵方法对各类别风险源进行初步筛选、过滤和分级;在此基础上,依据多重准则标准和定量化风险矩阵进一步对各个环境风险因子进行定量评估。以湖南省桃江县为例,应用HHM风险识别方法对该县农地利用的环境风险进行系统识别,结果表明桃江县农地利用的主要环境风险源包括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污水灌溉和工厂排污。
364-369

规划环评与区域环评的比较研究——以镇江新区姚桥镇工业集中区为例

摘要:针对工业集中区的属性,比较了规划环评与区域环评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镇江新区姚桥镇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为例,提出了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即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为主导,参考《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在污染源强和环境影响预测方面进行定量评估,在清洁生产及环境准入门槛设置方面加以约束,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刚性要求。该文提出的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可为同类区域规划环评提供借鉴。
37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