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方法、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书刊评介、动态与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831
  • 国内刊号:32-1766/X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11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07
  • 综合影响因子:1.8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物种丰富度格局研究进展

摘要:阐明了物种丰富度格局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并论述了目前研究较多的能量假说、地质历史过程假说、中域效应假说和Rapoport法则4种假说。这些假说对物种丰富度格局成因作出了一定解释,但针对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普适性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对物种丰富度格局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和影响格局分布的因素加以归纳总结,对我国未来物种丰富度格局研究进行展望,为制定区域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战略提供参考。
1-9

苏格兰农业非点源污染管理措施评述及启示

摘要:农业是苏格兰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苏格兰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介绍了苏格兰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管理措施,包括:制定治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法律法规,并实施财政补贴的经济措施,以激励农场主采取科学的生产方式;通过修建人工湿地、缓冲带等技术措施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从而使河流水质得到提高。最后,探讨了对于苏格兰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管理措施,中国可借鉴的经验,指出中国可从立法、经济措施、技术措施等方面完善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管理,保护水环境。
10-14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遵义东南部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模型

摘要:于2003—2008年对遵义东南部地区耕作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选取Cd、Pb、Cr、Hg、As 5种重金属,将改进型层次分析法和时间序列法相结合建立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趋势预警模型和恶化速度预警模型,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未来农业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及恶化速度。结果表明,如无人为保护措施,自2008年起再过37 a该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将达轻度污染。校验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符合,平均相对误差小于6%。该模型适用于未受过人为大量污染的、重金属含量变化较为稳定的农业地区。
15-19

典型电子废物集中处置场地及周边土壤中多溴联苯醚的污染特征

摘要: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凝胶净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了浙江省台州市某典型电子废物集中处置场地及周边土壤中多溴联苯醚(poly 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浓度,研究了8种PBDEs(BDE-28、BDE-47、BDE-99、BDE-100、BDE-153、BDE-154、BDE-183、BDE-209)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和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BDE-209污染与其他几种PBDEs污染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BDE-209是主要污染物,占8种PBDEs总含量的90%左右;处置场地内8种PBDEs的浓度高于其周边土壤,其平均质量含量分别为0.625和0.209 mg.kg-1;随着与场地集中区域中心距离的增加,PBDEs总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20-24

广东省梅州市农地畜禽粪便环境风险评价

摘要:采用排泄系数估算法计算2008年梅州市各县(区)各类畜禽的粪便产生量,并计算农地畜禽粪便最大负荷量,运用农地畜禽粪便承载预警值对该市畜禽养殖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梅州市畜禽产生的污染物量为:粪324.60万t,尿液180.02万t,BOD519.36万t,COD 19.91万t,NH3-N 2.423万t。梅州市农地畜禽粪便承载量平均为23.07 t.hm-2.a-1,畜禽粪便承载预警值平均为0.51,总体预警级别为Ⅱ级,对环境"稍有影响",但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丰顺县预警值最高,平远县相对较低,平远县畜禽养殖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5-28

不同草篱种植模式对土壤侵蚀的控制效应

摘要:选取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5种等高草篱种植模式,结合径流小区法和稀土元素示踪技术,开展不同草篱控制坡地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的效应研究,分析等高草篱对坡面侵蚀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径流小区土壤流失量显著受降雨量影响,不同草篱种植模式下,各径流小区的平均土壤流失量和地表径流量较对照组(裸坡)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麦冬双行草篱处理平均土壤流失量和地表径流量最小,分别为4 047 g和1 554 L,对照组(裸坡)最大,分别为19 793 g和2 403 L;麦冬双行草篱在控制坡面土壤流失和径流方面效果最佳;通过平均土壤流失量和平均径流量的二次线性拟合模型发现,随着地表径流量的变化,不同处理下土壤流失量的边际值存在差异;坡面中、下部是侵蚀泥沙的主要溯源地,产生了接近总流失量85%的泥沙;草篱改变了降雨过程中坡面内部土壤因沉积作用导致的再分布,但对整个坡面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规律无明显影响。
29-34

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与趋势

摘要: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境内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内陆水域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进行调查,共查明488种外来入侵物种并收集其详细信息,包括名称、分类地位、分布、起源、首次发现或引入的地点和时间、入侵途径、危害、营养和环境条件等。在这488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物26种,病毒12种,原核生物11种,原生生物3种。对有较明确入侵时间记载的392种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年代的分析结果表明,1850年以前,仅出现31种外来入侵物种,自1850年起,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1950年后的60 a间,新出现209种。外来入侵物种首次发现的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及云南和新疆等边疆地区,但首次发现地点有逐步北移的趋势。有意引进与无意引进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所占比例十分接近,近年来无意引进成为首要途径。美洲、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是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来源地。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步减少的趋势。
35-41

转Bt基因玉米种植对土壤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利用三室根箱装置获得玉米生长室土壤(SⅠ)、根际土(SⅡ)、非根际土(SⅢ)3个不同根区土壤,采用传统平板计数培养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转基因玉米B t11及其非转基因亲本在播种后40、50、60 d各根区土壤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转B t基因玉米播种后50、60 d SⅠ根区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亲本,播种后40、50 d SⅡ根区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较亲本玉米显著增加,而在其他时期和根区与亲本玉米之间均无显著差异。DGGE图谱显示,3个采样时期各根区DGGE图谱条带数、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
42-47

人为干扰对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景观演变的影响

摘要:采用CA-Markov模型方法,基于3期湿地景观数据,模拟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湿地景观在不同条件下的时空演变过程,探讨自然及人为因素对核心区湿地景观的影响及变化趋势。模拟结果显示,人为管理改变了核心区北部湿地景观演变过程,1987—2007年芦苇沼泽带和米草沼泽带的宽度迅速增加,其面积比例分别由5.62%、1.91%增为60.20%、7.78%,碱蓬沼泽面积比例则由67.50%减为7.21%,湿地景观分布由4个带(芦苇沼泽—碱蓬沼泽—米草沼泽—光滩)逐渐演变为3个带(芦苇沼泽—米草沼泽—光滩),到2013年核心区北部碱蓬沼泽将逐渐消失。核心区东南部景观结构以自然演替为主,1987—2007年米草沼泽由零星斑块扩展为带状分布,面积比例由2.75%增为36.54%,光滩面积比例由65.44%减为26.85%,芦苇沼泽面积持续增加,河流和碱蓬沼泽变化不大,未来米草沼泽扩张速率将有所下降,其他湿地类型仍保持类似的变化趋势,湿地景观分布由3个带(芦苇沼泽—碱蓬沼泽—光滩)逐渐演变为4个带(芦苇沼泽—碱蓬沼泽—米草沼泽—光滩)。
48-52

宁夏毛乌素沙地3种常用固沙植物种群点格局分析

摘要:在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选取50 m×50 m规格的典型无明显结皮的半固定沙地和有明显结皮的固定沙地各1块,应用Ripley′s K函数的双变量点格局分析方法,对飞播条件下混播区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羊柴(Hedysarum laeve)和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3种常用治沙植物种内和种间的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飞播植物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基本上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在尺度为0~25 m范围内,单种分布格局均出现了最大集聚强度。如果实施单独飞播,油蒿密度不宜过高,以集聚强度高的集群分布形式为最佳,羊柴以集聚强度低的集群分布形式为最佳,花棒由于其散生的特性而不适合单独飞播。油蒿和羊柴之间空间关联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故油蒿和羊柴不适合大面积高密度混播;羊柴和花棒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以羊柴为主混播一定比例的花棒效果较好;花棒和油蒿不适合同时混播,但是可将油蒿飞播到有大花棒生长的沙地中。
58-63

蚯蚓粪作为坪床基质对草坪草生长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蚓粪作为草坪草坪床基质改良剂对基质理化性状和草坪草生长的影响,以确定蚓粪作为坪床基质改良剂的可行性。在砂中添加20、40、60、80和100 g.kg-1蚓粪作为坪床基质,并与添加40 g.kg-1泥炭的坪床基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添加蚓粪可使基质pH值下降,电导率σ值明显增加,100 g.kg-1蚓粪处理σ值比对照(未添加蚓粪或泥炭)提高了约16倍,但成坪后基质σ值明显下降,并与对照接近。添加蚓粪能够明显改良坪床基质,有利于草坪草的生长。与40 g.kg-1泥炭处理相比,添加40、60、80和100 g.kg-1蚓粪处理的草坪成坪时间更短,草坪颜色较深,叶片变宽,再生速度快。蚓粪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坪床基质改良剂,在20、40、60、80和100 g.kg-1蚓粪添加量条件下,蚓粪添加量越高,其对基质的改良效果越明显,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因蚓粪含磷量较高而可能带来草坪草后期长势过快的问题。
64-68

西溪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质量的关系

摘要:对西溪湿地公园33个随机选取的有植被覆盖的水塘进行湿地植物群落调查,监测分析包括9个无植被覆盖水塘在内共计42个水塘的水环境状况,以湿地植被覆盖度分级为基础,揭示其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湿地植物共计16种,分属13科16属,且物种丰富度较低;当湿地植被覆盖度维持在低水平(1%~20%)或中等水平(〉40%~60%)时,水质也可以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而高湿地植被覆盖度并不利于维持较好的水质;对具有相同植被覆盖水平(约40%)的常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与水环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可将这些湿地植物群落划分为3种类型:第1类包括黄花鸢尾(Iris tectorum)+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芦竹(Arundo donax)+水花生,其水体CODMn、TN、TP、NH3-N、Chl-a值处于最高水平,说明水环境处于相对较差状态;第2类包括水花生、野茭白(Zizania latifolia)+水花生、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水花生,其水环境状态处于中等水平;第3类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水花生,其水环境处于较好状态。建议恢复芦苇等本地种植被,并将湿地植被的盖度控制在一个较低或者中等水平,以利于维持良好的水质。
69-75

人工介质富集附着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

摘要:研究了人工介质富集附着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及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特性,以及不同水深、水体流速和溶解氧、温度、pH等理化性质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态水体条件下,组合人工介质富集附着生物对于NH4+-N、TN、TDN、NO3--N、TP、TDP和PO43--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90%、45.15%、42.78%、38.13%、76.18%、80.11%和87.02%,藻类叶绿素a(Chl-a)含量则降低了63.53%。随着水深的增加,藻类Chl-a含量下降速度减缓,但对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影响不大。随着水体流速的增加,即由静态水体转变为流速为200 L.h-1的动态水体,藻类Chl-a含量降低程度有所增加,TP和TDP去除率也有所增加,其中,静态和动态水体中Chl-a含量分别降低了63.53%和72.17%,TP去除率由76.18%增至85.13%,TDP由80.11%增至83.76%;TN去除率由45.15%降至32.02%,TDN由42.78%降至28.73%;对于NO3--N,静态对照去除率为38.13%,而动态处理去除效果不佳;而NH4+-N和PO43--P去除率变化不大,NH4+-N由98.90%变为98.59%,PO43--P由87.02%变为86.13%。水体DO、温度、pH等理化性质特别是ρ(DO)对净化效果亦有一定影响。
76-81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摘要:构建了一个由水源地、养殖池塘、生态沟渠(1级净化)、2级净化塘和3级净化塘组成的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该模式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果。2010年5—10月的运行结果表明,经过3级净化后,养殖废水中氨氮水平能维持在约0.33 mg.L-1,6月仅为0.010 3 mg.L-1,亚硝酸盐氮含量低于0.02 mg.L-1,总氮含量在各月均能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2.0 mg.L-1),总磷含量均能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1),对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也很明显,去除率为16.10%~91.22%。可见,该模式能够有效地去除养殖废水中过量的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各级净化模块并不能逐级加倍发挥净化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孽生使得水生植物密度过大,从而引起水质变化反复。近2 a来的试验结果显示新建的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正处于功能完善阶段,尚未成熟。
82-86

改良剂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菜用大豆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重度Cu、Zn、Pb、Cd复合污染土壤上,分别施用凹凸棒土(25 g.kg-1)、硅藻土(25g.kg-1)、泥炭(25 g.kg-1)和腐植酸(4 g.kg-1)4种改良剂对菜用大豆(Glycine max)(以下简称大豆)植株生长、籽粒食用品质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能有效提高大豆籽粒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改善大豆籽粒的食用品质,但黏土矿物对大豆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不明显;有机物料、黏土矿物能缓解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腐植酸、泥炭、凹凸棒土处理大豆叶片苗期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硅藻土处理大豆苗期SOD活性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成熟期SOD活性却显著高于对照(P〈0.05)。除腐植酸处理外,添加其他改良剂处理苗期、成熟期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之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腐植酸降低大豆籽粒中重金属含量的效果最好,该处理大豆籽粒中Zn、Cu、Cd、Pb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28.8%、21.6%、35.0%和12.5%,硅藻土次之,而添加泥炭、凹凸棒土对大豆籽粒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未达显著水平(P〉0.05)。
87-9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方法

公路建设对生态敏感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评估

摘要:在辨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公路建设与生态敏感区域生态稳定性关键因子之间的关系,认为公路建设项目主要与景观生态空间格局、自然生产力水平、关键生物种3个关键因子密切相关,总结形成了公路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评估框架和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研究了拟建121省道宿迁双沟至靳桥段对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93-97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氯丹残留量

摘要:以鱼、虾、贝的可食部分作为试验基质,建立了水产品中顺式氯丹、反式氯丹和氧氯丹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取均质试样1 g,加乙腈超声提取,正己烷反萃,弗罗里硅土-硅胶层析柱净化,使用配有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氯丹含量。氯丹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200~100μg.L-1(r=0.998 3~0.999 9,n=7,P〈0.001),3种氯丹的定量检测下限均为2.00μg.kg-1(试验基质质量以湿质量计)。当加标水平为1~15倍定量限时,6次重复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72.2%~104.0%,批次内变异系数为2.81%~8.56%(n=6),批次间变异系数为8.50%(n=3)。
98-10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学术讨论与建议

关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中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的探讨

摘要:对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中加权归一化指数的技术路线进行分析,得出了《规范》中土地退化状态、土地退化指数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逻辑相悖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侵蚀度赋权顺序"和"差减土地退化分级指数"2种土地退化指数计算方法,并对2种方法进行验证。模拟计算显示,在中度或重度侵蚀比例相同时,轻度侵蚀比例高的区域EI值大;在轻度侵蚀比例相同时,中度侵蚀比例高的区域EI值大。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符合生态环境状态评价的一般逻辑,统计检验显示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同步性高,均可应用于实际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