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方法、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书刊评介、动态与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831
  • 国内刊号:32-1766/X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11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07
  • 综合影响因子:1.8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特别报道

六叉河小流域多水塘沉积物中镉含量历史变化趋势分析

摘要:采集六叉河流域多水塘沉积物,利用沉积物年代学方法,建立未受扰动水塘沉积物年代序列,研究流域Cd累积的历史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江淮地区近30 a来农业集约化的迅速发展、磷肥的大量施用导致Cd在水塘沉积物中大量累积。利用水塘沉积物反演的Cd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将Cd输入历史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流域没有或者只有轻度Cd污染;第2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活动的迅速集约化过程导致了水塘沉积物中Cd的快速累积,人为活动输入的Cd含量呈增加趋势。对沉积物中Cd的风险评价表明,Cd总量中有10%~30%为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多水塘沉积物存在中等程度的Cd暴露风险。
1-5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I研究报告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部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的阈值管理

摘要:通过分析主要保护对象丹顶鹤的越冬需求和资源开发活动对丹顶鹤及其生境的干扰,提出了针对保护区资源开发的阈值管理技术。设置允许适度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3种准入类型;准入区域限定在实验区内,面积应小于保护区总面积的1/10,且不大于实验区面积的1/3;准入时间上,根据丹顶鹤的越冬需求,确定每年9月末至次年2月末为限制利用期,3月初至次年9月末为适度利用期;停止新的滩涂围垦和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6-1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设置非转基因抗虫棉棉田以及分别种植7和10 a转B t基因抗虫棉的棉田3个处理,于2007—2008年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采样测定了土壤中5个微生物种类的数量,以监测长期种植转B t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类型棉田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数量以及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整个棉花生长期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在棉花蕾期各种微生物数量达到高峰。与种植非转基因抗虫棉相比,不同种植年限转B t基因抗虫棉对土壤细菌、真菌、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影响,但随着采样时间的不同,3种类型棉田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都呈明显季节变化。
17-22

三峡水库蓄水后开县消落带植物群落数量分析

摘要: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消落带植物群落的特征,于2008年7—9月对重庆市开县消落带进行现场调查,并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三峡水库156 m蓄水后消落带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TWINSPAN将170个样方划分为19类,其中具代表性的主要植物群落为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群落、苍耳+狗牙根(Xanthium mongolicum+Cynodon dactylon)群落、苍耳(X.mongolicum)群落、双穗雀稗(Paspalum paspaeoides)群落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群落,反映了因海拔变化(145~156 m)而导致的淹水时间的差异。DCA排序结果显示,淹水时间、土壤湿度和土壤质地是消落带植物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影响因子。
23-28

不同化肥对水稻土中Cu吸附行为的影响

摘要: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研究Ca(NO3)2、NH4Cl、NH4NO3、CO(NH2)2、KH2PO4和KCl 6种化肥对土壤中Cu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CO(NH2)2使土壤中Cu的吸附率和分配系数增大,NH4NO3、KCl、NH4Cl和Ca(NO3)2则使其明显减小,KH2PO4对土壤Cu吸附的影响作用与Cu离子浓度有关。不同化肥处理土壤中Cu的吸附势E0顺序为:CO(NH2)2〉CK〉NH4NO3〉Ca(NO3)2〉KCl〉NH4Cl〉KH2PO4。6种化肥对土壤中Cu吸附行为的影响作用为:KH2PO4〉CO(NH2)2〉CK〉NH4NO3〉KCl〉NH4Cl〉Ca(NO3)2。由于不同化肥对土壤中Cu吸附行为的影响不同,因此在Cu含量较高的土壤上种植时应合理选择施用化肥,以避免土壤中Cu的迁移转化,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29-33

淀山湖区域茭白种植模式氮、磷流失规律及负荷特征

摘要:在常规施肥条件下,通过大田小区径流试验研究了淀山湖区域特有的茭白水稻轮作和茭白单作种植模式的氮、磷流失规律及污染负荷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氮、磷面源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6—9月,排水TN平均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30.0 mg.L^-1,以NH4^+-N流失为主,主要来源于化肥施用;茭白生长期内,排水TP平均质量浓度为0.104~0.777 mg.L^-1,以颗粒态磷为主,约占TP总量的73.5%~90.3%(除8月外)。茭白水稻轮作和茭白单作模式TN污染负荷分别为134.8和88.6 kg.hm^-2.a^-1,均高于太湖流域其他几种种植模式;而TP污染负荷则分别为1.52和1.06 kg.hm^-2.a^-1,低于太湖流域常见种植模式的平均水平。氮肥施用及氮素流失控制应作为淀山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
34-38

丁酸钠对肉鸭生长及粪便中污染物减排效果的影响

摘要:在樱桃谷肉鸭的基础日粮中添加丁酸钠,研究了丁酸钠对肉鸭生产性能及粪便中污染物含量和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50、700和1 050 mg.kg^-1丁酸钠处理(试验组2、3、4)料重比较对照(试验组1)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4.95%、6.71%和4.59%(P〈0.05),0~3周试验组3和4肉鸭日增质量较对照提高9.16%和9.47%(P〈0.05);添加丁酸钠可显著降低鸭粪中TN、TP、氨氮、有机质、Cu和Zn含量(P〈0.05),试验组3对TN、TP、氨氮和Zn的降低效果最好,分别较对照组减少6.15%、17.36%、59.98%和18.96%;不同水平丁酸钠处理鸭粪中污染物排放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3对污染物TN、TP、氨氮、有机质和Zn的减排效果最好,而试验组4对Cu的减排效果最佳。在肉鸭饲料中添加700 mg.kg^-1丁酸钠可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和减排效果。
39-43

集约化养殖场羊与兔粪尿产生量的监测

摘要:以集约化养羊场、养兔场为研究对象,监测了不同季节羊与兔的粪尿排泄量、粪尿养分含量、饲料养分摄入量等。结果表明,兔日平均粪便排泄量0.37 kg·只^-1,年粪便排泄总量135.05 kg·只^-1,粪便中氮、磷、钾和有机质平均质量含量分别为25.55、5.07、6.59和660.4 g·kg^-1;羊日平均粪便排泄量1.09 kg·只^-1,年排泄总量397.85 kg·只^-1,粪便中氮、磷、钾以及有机质平均质量含量分别为19.89、4.90、11.79和649.1 g·kg^-1。同一季节,同种动物磷的排泄量与摄入量比值高于氮、钾,同种动物养分排泄量与摄入量比值在不同季节也有差异。
44-48

林丹短期暴露对斑马鱼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摘要: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研究在低浓度(0.005、0.05、0.5μg·L^-1)林丹暴露条件下,林丹对斑马鱼体长、体质量、肝脏指数、性腺指数、产卵量和受精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经14 d暴露后,处理组斑马鱼体长和体质量与空白对照组或溶剂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0.5μg·L^-1处理组雄性和雌性斑马鱼肝脏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雄性斑马鱼性腺指数显著降低(P〈0.05),其他处理组无明显变化;林丹对斑马鱼产卵量和受精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05和0.5μg·L^-1处理组斑马鱼平均产卵量和受精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该研究表明林丹具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特性,在低浓度暴露条件下可对斑马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一定抑制影响。
49-53

硝基苯对3种中国土著水生生物的毒性

摘要:以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3种我国代表性土著生物为对象,通过半静态试验研究了硝基苯暴露对这3种生物的急性毒性。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Trimmed Spearman-Karver(TSK)法得到硝基苯的急性毒性ρ(96 h,LC50)分别为:林蛙蝌蚪,117.04 mg·L^-1;中华圆田螺,104.23 mg·L^-1;日本沼虾,0.033 7 mg·L^-1。基于ρ(96 h,LC50)值,取0.01为安全系数,安全浓度ρs分别为:林蛙蝌蚪,1.17 mg·L^-1;中华圆田螺,1.04 mg·L^-1;日本沼虾,0.34μg·L^-1。3种受试生物对硝基苯毒性反应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日本沼虾中华圆田螺〉林蛙蝌蚪。对照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毒性分级标准,硝基苯对日本沼虾属于剧毒物质,而对林蛙蝌蚪和中华圆田螺则属于中等毒性物质。
54-59

蓝藻水华优势藻高效防控铜制剂的筛选

摘要:在对比络合铜、有机铜和无机铜3类5种典型铜制剂对蓝藻水华优势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2种非靶标藻种——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96 h生长抑制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3类铜制剂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15 d延长效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5%的络氨铜水剂、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和20%乙酸铜可湿性粉剂对蓝藻水华优势种有较好的生长抑制效果,其对初始密度为2×10^5^4×10^5mL^-1铜绿微囊藻的96 h半抑制浓度(以下均以有效成分的质量计)分别为0.03、0.06和0.05 mg·L^-1,且初始藻密度对抑藻效果并无明显影响。试验质量浓度为0.25 mg·L^-1的25%络氨铜水剂、0.30 mg·L^-1的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或0.20 mg·L^-1的20%乙酸铜可湿性粉剂均能抑制铜绿微囊藻增长,且在0~15 d内都不会出现藻细胞再次复苏和增长。此外,由于铜制剂对铜绿微囊藻的96 h半抑制浓度远低于其对普通小球藻和斜生栅藻的96 h半抑制浓度,因此可在有效控制靶标藻种的同时不对非靶标藻种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络氨铜、琥胶肥酸铜、乙酸铜有望被开发成为高效、绿色的蓝藻水华控制剂。
60-64

强电离放电对铜绿微囊藻的杀灭效果

摘要:研究了不同曝气量、初始藻密度、放置培养时间、pH值和温度条件下强电场电离放电对铜绿微囊藻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微囊藻灭活率随曝气量、初始藻密度、放置培养时间、pH值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曝气量为500 mL·min^-1,初始藻密度为9×106mL^-1,pH值为9.18,温度为317 K,放置培养时间为4 d,处理时间为10 min时,铜绿微囊藻的灭活率接近100.0%。
65-68

山阴地区高砷饮用水处理技术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山阴县高砷地下水分布和污染程度的实地调查,对高砷水环境中砷的形态及富集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以曝气氧化和加药(加入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作为混凝剂)过滤工艺为基础的联合水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在山阴县砷污染严重的地段,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电位Eh为-50~142 mV,pH值为8.28~8.73,这种Eh下降、pH升高的地下环境给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当地下水中ρ(硫化氢)〈140μg·L^-1时,用功率为5 W的松宝SB-648双头氧气泵连续曝气1.5 h即可达到基本去除的效果。以25 m深处地下水为例,其ρ(As)为275μg·L^-1,待硫化氢去除后在水中加入摩尔比n(FeCl2)∶n(FeCl3)=1∶1的混合物,连续曝气5 h,水体中60%以上的As(Ⅲ)可转变为As(Ⅴ)。经投加药品和曝气氧化处理后的地下水若能及时通过简易过滤装置,过滤后的水体中ρ(As)仅为5~8μg·L^-1,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且过滤后的水体中ρ(Fe)为0.03 mg·L^-1,远小于GB/T14848—93《地下水水质标准》规定的Ⅰ类标准。该水处理方法可快速有效地将As(Ⅲ)转化为As(Ⅴ),并使As(Ⅴ)与混凝剂发生吸附共沉淀反应,从而达到高效除砷的效果。过滤过程则可以防止氢氧化物胶体与砷酸盐形成的絮体二次进入环境,同时进一步降低水体中铁离子含量。该方法适用于我国广大高砷水地区家庭分散式供水的处理。
69-74

施用碱渣对茶园土壤酸度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摘要: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条件下碱渣对酸化茶园土壤的酸度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碱渣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土壤交换性盐基和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并使土壤中钙、镁养分保持合理比例。施用碱渣提高了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茶叶中铅含量,使茶叶品质得到改善。碱渣施用量为4 500 kg·hm^-2时,可将土壤pH值调节至5.51,达到最适合茶树生长的酸度条件,该条件下生产的茶叶品质也最佳,茶叶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2.5%、27.8%、34.9%、69.0%和52.1%,而Pb含量下降51.2%。
75-78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方法

新疆雪豹种群密度监测方法探讨

摘要:2004—2010年间,前后累计270多天,新疆雪豹研究小组在新疆北塔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东部和托木尔峰地区20多个地点(山谷),对雪豹(Uncia uncia)的痕迹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计完成150多条样线,总长度接近190 km,痕迹数平均为1~3个.·km^-1。记录到的痕迹有粪团、嗅痕(气味标记)、足迹链、刨痕(刨坑)、爪痕、卧迹、毛发、尿迹、血迹、剩余食物(动物尸体)和吼声等。通过痕迹学的分析,初步掌握雪豹的领域范围、分布规律和相对密度。之后开展了红外相机拍摄、雪豹食物资源普查、市场毛皮调查、贸易通道调查、杀戮案件搜集、民间问卷调查、非政府组织(NGO)社区服务与牧业冲突调研等工作。同期布设红外相机36台,约2 094个照相日,计50 256 h,回收胶卷71个,回收清晰雪豹照片32张,平均拍摄率或"捕获率"(capture rate)达1.53%。确定在托木尔峰250 km^2范围内有5~8只雪豹活动,密度为2.0~3.2只·(100 km^2)^-1。在比较分析各种监测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新疆雪豹种群密度不同监测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79-83

一种基于SDS溶液高效提取土壤残留Bt蛋白的方法

摘要:通过对SDS浓度、孵育温度和孵育时间3种提取条件的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SDS溶液的提取土壤中残留Bt蛋白的方法(简称SDS法)。在ρ(SDS)为2 g·L^-1、孵育温度为50℃、孵育时间≥4 h条件下,采用SDS法可有效地从不同类型土壤样品中提取残留Bt蛋白,提取效果明显好于碳酸盐法、人造蠕虫肠道蛋白提取液法和PBST(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with Tween-20)法。
84-87

基于地统计学的降雨侵蚀力插值方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摘要:利用江苏省2001—2006年260个站点的自动记录降雨资料,运用卜氏算法计算各站点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并结合地统计学进行分析与误差对比,结果显示在二阶、球型半变异函数模型参数条件下,普通Kriging插值方法的模拟精度较高,在江苏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基于水土保持工作中雨量站点的选址原则共选取了21个代表站,通过优选出的普通Kriging插值方法对代表站的代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选址方法可行。
88-9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学术讨论与建议

土壤水蚀的环境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热点与评价指标的评述

摘要:针对土壤水蚀过程,从其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产生的基本原理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壤水蚀是一个"受动"或"次生"过程,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土壤水蚀的发生、发展也会影响本地和异地环境系统,表现出一系列环境效应。针对土壤水蚀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蚀过程对土壤质量、植物生产力与植被恢复、非点源污染风险、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土壤水蚀环境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从"水"、"土"、"气"、"生"4大方面构建,由于地球表层固有的地域差异性以及研究目标的不同,很难形成能够适用于所有地理环境条件和情境的标准化指标体系。相比之下,基本指标加可选指标的模块化建构方式更具可操作性。具体指标及其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具有尺度性。
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