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方法、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书刊评介、动态与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831
  • 国内刊号:32-1766/X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11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07
  • 综合影响因子:1.8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专论与综述

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指标与进展

摘要:针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态势,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了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即"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全球、区域和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文章分析了201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讨论了2010年目标评估指标,阐述了全球和国家层次的2010年目标实施进展。最后,展望了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及其战略重点、实施支持机制。
289-29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敦煌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以1987、1996和2007年3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取样,建立经验模型估算敦煌市地表生物量,并分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2大类估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结果表明,近20a来,研究区域耕作区、城建用地和无植被区面积净增,其他地类面积净减。表明人工生态系统面积扩大,植被覆盖空间范围收缩,生态环境明显退化。估算得到的敦煌市地表生物量共减少170856.52t,年均减少5.82‰;生态系统总价值共减少43127.45万元,年均减少5.17‰。其中,人工生态系统占总价值的比例由1987年的12.06%增至2007年的25.91%,增加趋势明显,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大幅度减少。在水资源约束的背景下,前者的较快增长是以后者的减少为代价的,表明人类活动已明显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的问题,需要从资源合理配置、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保证等多方面入手,来进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
294-300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域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

摘要:以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中游河谷区域为研究区,运用RS和GIS技术,对近18a(1990—2008年)来该区域风沙化土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雅江中游河岸及山坡风沙化土地面积增长5267hm2,目前总面积达81842hm2,其中1990—2000年增长3085hm2,年均增长308hm2;2000—2008年增长2182hm2,年均增长273hm2,与前10a相比有所下降。风力吹蚀作用是河谷地区风沙化土地发展、蔓延的主要驱动因素。2000年以后降水量的增加以及雅江日喀则和山南段开展的大规模人工造林是风沙化土地增长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
301-305

崇明县土壤主要理化指标的空间分布与变异特征

摘要:于上海市崇明县(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岛)采集0~20cm表层土壤样品128个,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土壤电导率、容重、pH值等数据,研究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崇明3岛有效磷和电导率的分布具有强变异性,pH值的变异强度最弱,其他土壤特性均具有中等变异强度。土壤容重和pH值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而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空间相关性最弱,其分布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表明,受农事活动和城镇效应的影响,崇明岛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人为活动比较密集的地区,土壤容重和pH值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现由东西两端向岛中央递减的趋势。崇明岛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两两间呈显著相关关系(α=0.01)。
306-31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动态与信息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第3次会议在韩国召开

摘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 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第3次会议于2010年6月7-11日在韩国釜山举行,来自85个国家、6个联合国机构、
312-31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近54a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斑块面积变化特征

摘要:运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根据扎龙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和LandsatTM图像,分析了1950—2004年保护区景观斑块面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4a间,保护区各景观类型以沼泽地所占面积比例最大,区域呈现出以沼泽地景观为基质,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等为主体的交错景观格局,其他景观类型呈补丁状散布于其中。沼泽地面积表现为波动性增加,草地面积下降显著,未利用地、住宅用地和耕地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水域面积变化不显著,林地所占比例最小,但呈上升趋势。面积加权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沼泽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住宅用地和林地。最大斑块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沼泽地、草地、耕地,其他各类景观的最大斑块指数均小于1。斑块面积标准差最大的是沼泽地,并呈逐年增大趋势,水域、林地、住宅用地等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差异程度较小。斑块面积变异系数最大的是1978年的住宅用地,林地、未利用地的斑块面积变异系数较稳定。
313-317

喀斯特地区4种造林幼苗的抗旱性评价

摘要:以杜英、伞花木、侧柏、栾树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调控土壤含水量,设置1个无干旱胁迫对照和3个干旱胁迫强度处理(分别为每2、4、6、8d浇水1次),比较4种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质膜相对透性(RMP),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SS)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干旱胁迫后,各供试树种叶片RWC减少,RMP增大,SS、Pro和MDA含量增加,POD活性变化趋势不同。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树种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4个树种的抗旱性强弱为伞花木〉侧柏〉栾树=杜英。对6个生理生化指标抗旱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MDA含量、POD活性和Pro含量之间相关性较为紧密。对供试幼苗的测试指标做方差分析,并采用SSR法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RMP、MDA含量、POD活性、Pro含量4个指标可用以评价供试树种苗期抗旱性强弱。
318-322

绿色建筑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摘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绿色建筑植物资源信息系统(Green Building Plant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GBPRIS),该系统包括植物基本特征数据库、植物生态功能数据库、植物群落数据库和评价体系数据库4个基础数据库。共收录500种植物和上海常见48个植物群落的信息,将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及各项生态功能信息规范化、数字化输入,降低了绿色建筑适生植物选择的专业性要求,并具有多途径搜索、快速查询文档和图片的功能,既能用于对现有绿化体系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也可用于对建筑室外绿化规划设计进行预评价,为绿色建筑的绿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323-328

施用氮肥对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用尿素、硫铵条件下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的硝化作用变化特征,以明确土壤肥力和施用氮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表现为高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施用尿素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显著增强,120和360mg·kg-1施氮量下,高肥力土壤平均硝化速率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升高了75.8%和357.1%,而低肥力土壤则分别升高了52.0%和146.9%,硝化作用强度表现为:高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360mg·kg-1施氮量〉120mg·kg-1施氮量。施用硫铵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强度降低,120和360mg·kg-1施氮量下,高肥力土壤平均硝化速率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1.8%和74.7%,低肥力土壤则分别降低了3.1%和65.3%,硝化作用表现为:低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120mg·kg-1施氮量〉360mg·kg-1施氮量。
329-333

崇明东滩旱作农田土壤磷素流失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对采用不同施肥和地表管理方式的梨园和菜地磷素的流失进行监测,研究了崇明东滩旱作农田土壤磷素的流失负荷、流失途径及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分析了不同施肥和地表管理方式对农田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旱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流失、渗漏流失和泥沙流失浓度均超过水体富营养化总磷浓度临界值;土壤磷素流失以泥沙流失为主,泥沙总磷流失负荷占总磷流失总负荷的70.7%~82.2%;磷素流失主要发生在6、8和10月,这3个月总磷流失负荷占全年总磷流失总负荷的71.6%~73.0%。对磷素流失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旱作农田土壤磷素流失与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径流量、径流水中总磷浓度等因素相关显著。与常规对照方式相比较,保持表土植被、覆盖地膜和精确滴灌,可减少旱作农田径流和泥沙产生量,降低总磷流失浓度,梨园和菜地总磷流失负荷消减率分别可达20.6%和12.6%。
334-338

美国生态水产养殖模式与常规混养模式的环境效应比较

摘要:在江苏省扬中市开展池塘养殖试验,以草鱼为主养鱼种,比较研究美国80:20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养殖占80%渔获量的单种主养鱼和20%的滤食性鱼类)与传统混养2种模式对池塘水质和底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鱼类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优于传统混养。生态养殖池塘COD、TP、TN、NH3-N和NO2--N等重要水质指标全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0.12、2.06、0.340、0.021mg·L-1,明显优于传统混养模式的25、0.15、2.56、0.706、0.113mg·L-1;BOD5、PO43--P、NO3--N和叶绿素a含量则无显著差异。生态养殖池塘底泥厚度比传统混养池塘减少了12.5%,底泥中有机质含量较传统混养池塘高11.2%,TP和TN含量分别降低13.5%和5.1%。80:20生态养殖模式较传统混养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339-343

天目湖溶解氧变化特征及对内源氮释放的影响

摘要:为弄清水库水体溶解氧(DO)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于2006、2007年对天目湖水体DO和其他水质参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表层水体,在非夏季月份,温度增加会导致DO浓度和饱和度降低;而在夏季月份,由于浮游生物的活动,导致表层DO浓度较高,并可能出现过饱和的现象。对于中、底层水体,温度分层是影响DO浓度的关键因素。温跃层存在期间底层出现缺氧现象,温度分层消失时底层又出现复氧现象,致使在1a之中底层DO存在缺氧-复氧-缺氧交替循环的现象。水库DO浓度对内源氮的释放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大坝取水口附近,由于夏季底层水体缺氧,导致沉积物中氨氮向底层水体释放,并导致同期表层水体氨氮浓度也有所升高。对于疏浚前后水体氨氮的调查分析表明,底泥疏浚可以有效地减少夏季内源氮的释放,从而降低了DO浓度变化对氮释放的影响强度。
344-349

松花江、黑龙江水中可溶性铁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

摘要:以黑龙江和松花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水中可溶性铁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有机质含量、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松花江水体中可溶性铁质量浓度分别为0.10~0.62和0.11~0.73mg·L-1,Fe2+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16和0.04~0.35mg·L-1。松花江水体中可溶性铁、Fe2+浓度平均值均略高于黑龙江。同一年份内水体可溶性铁含量峰值以平水期居多。黑龙江水体CODCr与Fe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松花江水体CODCr与可溶性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松花江水体中BOD5、pH值与Fe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人为来源的难生物降解有机质的大量输入提高了河水中铁离子的络合容量,使水中可溶性铁和有机络合铁含量增加。
350-355

黄河上中游水体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释放行为

摘要:研究了黄河上中游8个沉积物磷酸盐的吸附/释放动力学,比较了不同沉积物吸附磷的差别,分析了沉积物磷形态对磷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均主要在前8h内完成,在前0.5h内对磷的吸附和释放速率均最快,在24h内吸附基本达到平衡;沉积物对磷的等温吸附曲线既符合线性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同时也较好地符合Langmuir模型。据Langmuir模型计算得出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容量为0.095~0.272mg·g-1,且最大吸附容量与沉积物总磷、可交换态磷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沉积物在相应的上覆水中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存在一个吸附/解吸平衡点,对应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为0.009~0.031mg·L-1,均大于相应上覆水体中磷浓度,说明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磷的趋势。
356-360

氯氰菊酯与Cd2+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联合效应

摘要:为了揭示氯氰菊酯与Cd2+复合污染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变化规律,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氯氰菊酯(5、20和50mg·kg-1)单一污染、Cd2+(5和20mg·kg-1)单一污染及氯氰菊酯与Cd2+[(5+5)mg·kg-1和(20+20)mg·kg-1]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C),微生物量氮(MN)及蛋白酶、蔗糖酶、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污染、Cd2+单一污染均可降低MC和MN值,表现为抑制效应;而氯氰菊酯单一污染则表现为激活效应,且该效应与氯氰菊酯浓度呈正相关。氯氰菊酯单一污染对土壤蛋白酶活性影响较小,对蔗糖酶活性影响呈现先抑制后激活再恢复的效应,对脲酶活性影响呈现先激活再恢复的效应。(5+5)mg·kg-1复合污染处理土壤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较小,而(20+20)mg·kg-1复合污染可有效激活蔗糖酶活性,抑制脲酶活性。以复合污染指标Pd判定氯氰菊酯与Cd2+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氯氰菊酯与Cd2+复合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表现为加和效应。
361-366

玉米对重金属累积与转运的品种间差异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8个玉米品种对重金属Cd、Pb、Zn和Cu累积与转运的品种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广东地区冬季种植的低累积玉米品种。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间籽粒和茎叶Cd、Pb、Zn和Cu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对玉米籽粒Cd、Pb、Zn和Cu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可将8个玉米品种划分为3类:灵丹20、正丹958和高优1号属Cd、Pb、Zn和Cu较低累积类群,蠡玉6号、丰田1号、超甜38和华宝1号属Cd、Pb、Zn和Cu中等累积类群,粤糯1号属Cd、Pb、Zn和Cu高累积类群。根据玉米籽粒生物量、籽粒重金属含量以及重金属转运系数等指标进行评价,认为饲料玉米灵丹20和正丹958可作为广东地区冬季种植的低累积玉米品种。
367-371

花生壳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摘要: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花生壳用量、粒径,刚果红溶液pH值、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6个因素对花生壳吸附刚果红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壳对刚果红的吸附能力随其粒径的减小而增加;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花生壳对刚果红的去除率增加,90min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在常温下,溶液pH为7.54时,花生壳对刚果红的吸附去除率可达91.2%;花生壳对刚果红的等温吸附较符合Freundlich方程。花生壳可作为吸附去除刚果红的理想功能材料。
372-375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中国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机制的设计和建设

摘要: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机制(biosafety clearing-house,BCH)是根据《卡他赫那生物安全议定书》第20条的要求建立的,旨在促进改性活生物体(living modified organisms,LMOs)的科学、技术、环境和法律等方面信息和经验交流的一种基于因特网技术的信息交换方式,对于各缔约方的履约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分析BCH的作用和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BCH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网络结构、主页结构和数据库结构,介绍了中国BCH的建设与管理情况,并对生物安全信息公开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37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