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方法、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书刊评介、动态与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831
  • 国内刊号:32-1766/X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11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07
  • 综合影响因子:1.8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浙北地区平原河网农村小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以德清县武康镇新琪村为例

摘要:以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新琪村为例,通过污染源及水环境调查,分析平原河网农村小流域面源污染的产生来源与特点,并估算调查区域面源污染负荷及比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水产养殖业、农村生活污水和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氮、磷污染负荷占总污染负荷的31.73%和21.59%;农村生活污水对磷污染负荷贡献最大,占39.48%;氮、磷养分投入过高,导致种植业氮、磷污染负荷比例分别为27.69%和28.53%;畜禽养殖业氮、磷污染负荷比例分别为10.75%和10.40%,对区域氮、磷污染贡献率最低。建议将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重点从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区转移到高投入密集型种植业,通过合理的工程和技术措施降低水产养殖业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排放量。
193-198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摘要:于甘肃省安家沟流域选择设计15个径流小区,通过对径流小区1986—1999年的水文监测资料进行年尺度上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同时分析年降雨量与坡地单位面积年产流、产沙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相同坡度等级下5种土地利用类型坡地的单位面积年产流量之间及单位面积年产沙量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坡耕地〉人工草地〉乔木林地〉自然草地〉灌木林地;在研究的坡度(10°-20°)范围内,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径流小区的单位面积年产流量差异不显著,坡耕地和人工草地的单位面积年产沙量差异显著;年降雨量分别与坡地单位面积年产流量、产沙量无显著相关性。
199-204

生境评价程序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大东港区规划为例

摘要:对美国广泛应用的生境评价程序(HEP)在程序和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和简化,在分析现有各生境单元指示物种密度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拟占用生境情况,预测拟议项目对指示物种的影响。以丹东港大东港区规划为例,应用改进的HEP,定量分析了大东港区规划对指示物种(涉禽和水鸟)觅食生境的影响,并制定了生境弥补计划和生态减缓措施。
205-209

松花江沉积物中总汞及汞形态的演化

摘要:为进一步掌握松花江汞污染的动态,通过2005年的样品采集与分析,结合有关历史数据,研究了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汞的分布与变化。结果表明,在切断汞的主要污染源之后,第二松花江和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汞含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松花江18个断面沉积物中总汞质量含量较低,平均为0.172 mg.kg-1,除哈达湾、哨口和白旗江段外,大部分江段已处于背景水平。各江段沉积物中汞的形态分布差别较大,第二松花江沉积物中汞以过氧化氢溶态和王水溶态为主,而干流江段则以酸溶态和过氧化氢溶态为主;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除了王水溶态汞以外,2005年哈达湾、哨口和白旗3个代表性断面酸溶态、碱溶态及过氧化氢溶态汞含量均大幅下降。说明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以及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松花江的汞污染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210-214

浙江天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栲树叶片发育动态

摘要:于2008年3—6月,定期记录了浙江天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的展叶情况,包括标记枝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干重、叶鲜重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所调查的栲树叶面积增加持续时间为34 d,展叶速率最高达40.5%.d-1;成熟叶面积越大,其展叶速率越快;比叶重随叶面积增加呈波动变化,含水量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绿素含量则随叶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对栲树展叶速率、叶面积和叶属性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展叶速率分别与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在α=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叶面积分别与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在α=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含水量在α=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215-219

江苏潮滩湿地不同生境互花米草形态与生物量分配特征

摘要:通过对江苏潮滩湿地不同生境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种群生境特征、形态与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分析,研究籽实成熟期互花米草形态与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潮滩湿地自海向陆不同生境间互花米草单株地上生物量、各形态指标、叶生物量比、繁殖分配Ⅰ和繁殖分配Ⅱ差异均显著(P〈0.05),且与形态指标及其他生物量分配指标相比,繁殖分配的变异系数最大。(2)互花米草发生地米草生长时间最长,各形态指标(除种子数外)及单株地上生物量均最高;定居时间为1 a的米草各形态指标及单株地上生物量均最低。互花米草单株地上生物量及各形态指标分别与种群定居时间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单株地上生物量、茎长、叶长、叶宽、茎直径和种子数与种群定居时间均在α=0.01或α=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3)互花米草各形态指标(除种子数外)与土壤有机质、土壤总氮间均在α=0.01或α=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总氮是引起互花米草形态特征差异的重要因素。(4)互花米草各生物量分配指标与种群定居时间及土壤环境因子间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关不显著,在特定的生境中互花米草特殊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可能是其适应并成功入侵江苏潮滩湿地不同生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220-22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种-面积曲线拟合及最小面积确定

摘要:采用由3种曲线方程拟合的群落种-面积曲线来确定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最小取样面积,结果表明:对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类型而言,利用方程S=c-ae-bA拟合所得的种-面积曲线好于其他方程。当比例因子ρ取0.6、0.7、0.8时,群落最小面积均小于2 m2,样方可设置为1 m×2 m,即样地面积为2m2,能够满足精度60%-80%的研究要求;当ρ取0.9时,群落最小面积均明显小于4 m2,样方可设置为2 m×2m,即样地面积为4 m2,能够满足精度90%的研究要求。
227-230

柑橘果园凋落物量及凋落叶的分解特征

摘要:对福州郊区7年生柑橘果园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发生及凋落物叶分解特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柑橘果园年凋落物总量为1 682.48 kg.hm-2,其中以叶凋落量最大,占58.97%;凋落物的发生呈现不规则的月变化,以3月和7月凋落物量最大;柑橘果园凋落物年碳、氮归还量分别为704.56、43.72 kg.hm-2。凋落物叶分解过程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经过1 a分解后,凋落物叶分解残留率为21.50%,凋落物叶分解95%所需时间为1.83 a。
231-234

丛枝菌根真菌与蚯蚓对玉米修复砷污染农田土壤的影响

摘要:通过持续3 a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单独或联合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和蚯蚓对玉米修复砷污染土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和蚯蚓均显著提高玉米根系的AM真菌侵染率(P〈0.05),且双接种处理显著高于单接种处理(P〈0.05);接种蚯蚓或蚯蚓与AM真菌双接种能显著提高玉米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P〈0.05),并促进土壤中晶态的水合Fe、Al氧化物态砷含量升高;AM真菌与蚯蚓双接种处理土壤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与对照相比,接种AM真菌和蚯蚓均显著降低土壤砷含量(P〈0.05),且蚯蚓与AM真菌双接种处理土壤砷含量显著低于单独接种AM真菌或蚯蚓处理(P〈0.05)。可见,接种AM真菌和蚯蚓可以明显提高玉米对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235-240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重要生物物种资源监测和保育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中期检查会在北京召开

摘要:2010年4月1—2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重要生物物种资源监测和保育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重点项目中期检查会。参与该项目研究的20余家单位共60多人参加了会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邀请了科学技术部生物中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进行科学咨询。项目主持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汇报了项目的总体进展和取得的重要成果。监测网络构建和技术规范、森林监测、湿地监测、草原荒漠监测、濒危鸟类和植物繁育、预测预警系统6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本课题的进展和主要成果。咨询专家对项目进行了质询,并提出了建议。会议还对下一步的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
240-240

2种无机洗脱剂对矿区污染土壤中铅、镉的洗脱研究

摘要:选用HCl和CaCl22种无机洗脱剂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化学洗脱试验,分析比较了2种洗脱剂对土壤中Pb、Cd的洗脱效果,并探讨了洗脱剂浓度、洗脱时间、温度、固液比、洗脱次数对土壤中Pb、Cd洗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土壤中Pb的洗脱,HCl的效果优于CaCl2,其洗脱率分别为26.0%-68.2%和14.6%-48.7%;而对于土壤中Cd的洗脱,CaCl2优于HCl,其洗脱率分别为30.7%-54.6%和24.2%-42.6%。在各影响因素中,洗脱剂浓度对土壤中Pb的洗脱有显著影响,而洗脱次数对土壤中Cd的洗脱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对Pb、Cd的洗脱均无显著影响。洗脱土壤中Pb的最佳操作条件为:HCl 200 mmol.L-1、时间240 min、温度20℃、m(固)∶V(液)=1∶15、洗脱2次;洗脱土壤中Cd的最佳操作条件为:CaCl250 mmol.L-1、时间240 min、温度35℃、m(固)∶V(液)=1∶20、洗脱4次。
241-245

《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及其案例研究》一书出版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管理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逐步深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方式粗放,许多地区存在着家底不清、问题不明、措施不力的问题。生物多样性评价是一种反映复杂环境问题、表征生物多样性整体状况和趋势的概括性的数据和信。
245-245

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 IM-3对氯代吡啶烟碱类杀虫剂的代谢作用

摘要: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可降解氯代吡啶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AAP)的丝状真菌菌株IM-3,经形态观察和18S rDNA序列比对,IM-3菌株被鉴定为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培养14 d,P.oxalicumIM-3在矿物盐培养基中可降解41.6%的啶虫脒、14.1%的吡虫啉(IMI),但不降解噻虫啉(THI)和烯啶虫胺(NIT)。HPLC和LC-MS/MS分析显示,啶虫脒降解途径为N-脱甲基生成IM2-1和氧化断裂氰基亚胺基生成IM1-3。
246-250

第9次生物多样性公约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问题特设工作组会议在哥伦比亚召开

摘要:2010年3月22—28日,第9次生物多样性公约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问题特设工作组会议(ABS-9)在哥伦比亚卡利市召开。获取与惠益共享(ABS)问题会议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最为核心的谈判进程之一,其任务是研究建立一项关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制度,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公平公正地分享由获取和利用生物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
250-250

外源重金属在珠江河口湿地土壤中的形态转化

摘要:采集珠江口湿地土壤,采用室内培养和Tessier化学逐级连续浸提方法研究了外源重金属在珠江河口湿地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转化,探讨了盐分变化对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外源重金属进入珠江河口湿地土壤后主要以可利用态和潜在可利用态存在,Ni、Zn、Cu、Cr和Pb主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而Cd主要向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土壤盐分含量递增对重金属Cu、Zn、Ni和Cr的形态分布无显著影响,对重金属Pb和Cd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交换态。在土壤盐分添加量不超过80 g.kg-1时,随着土壤含盐量的上升,土壤Cd和Pb的可交换态比例逐步增大。
251-256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摘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承办,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协办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于2010年5月4—813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和国内农业系统质检中心的高度重视。来自全国农业系统20个质检中心及研究机构的近50名技术骨干参加了培训。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代表环境保护部参加了此次会议。
256-256

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抑制效应及其机制

摘要:构建了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与以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的自然藻体共培养系统,分析系统中各藻种藻细胞密度、藻体叶绿素a含量、荇菜生长指标及水下[光]照度的变化;同时以荇菜种植水配置培养基,在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铜绿微囊藻,分析藻类生长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共培养系统中藻类总藻细胞密度显著下降(P〈0.05),其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藻细胞密度下降最为明显,40 d时比初始藻细胞密度减少了94.68%,而三角四角藻(Tetraedron minimum)数量逐渐增多,成为优势藻种,表明荇菜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共培养系统中荇菜鲜重、水下20 cm深处光衰减率均与藻类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藻细胞光合能力的大小与荇菜植株的生长及其产生的遮光作用密切相关。随培养时间延长,添加荇菜种植水的培养基中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光密度值(D650)下降明显;叶绿素a、藻胆蛋白(包括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藻红蛋白)相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培养9 d后4者相对含量分别降至5.27%、15.53%、21.11%和48.48%;藻细胞Ca2+Mg2+-ATP酶活性下降明显,表明荇菜种植水中存在着某种对铜绿微囊藻产生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通过对铜绿微囊藻光反应系统(PSⅠ和PSⅡ)的作用来阻碍藻细胞光合作用进程,抑制藻类生长,说明除了遮光效应外,分泌抑藻活性物质也是荇菜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机制。
257-263

农药敌敌畏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摘要:分别以2株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单细胞株PCC7806和群体株XW0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有机磷农药敌敌畏(DDV)对水华蓝藻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G11培养液中,高浓度(≥50mg.L-1)DDV抑制群体株XW01生长,低浓度(≤10 mg.L-1)DDV则促进XW01生长。单细胞株PCC7806比群体株XW01对DDV的作用更敏感,≥10 mg.L-1DDV即可抑制PCC7806的生长。低浓度DDV的促生长作用并不是DDV增加磷营养所致。在缺磷培养条件下,低浓度(≤50 mg.L-1)DDV对微囊藻具有更明显的促生长作用。DDV对微囊藻胞内和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促进作用。DDV残留一旦进入水体将可能对蓝藻水华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26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