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研究方法、专论与综述、学术讨论与建议、书刊评介、动态与信息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3-4831
  • 国内刊号:32-1766/X
  • 出版地方:江苏
  • 邮发代号:28-114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07
  • 综合影响因子:1.8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杂志动态与信息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通知

摘要:土壤资源是人类的生存平台和粮食生产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数量均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数量,并且整体质量偏低、退化沙化现象较为严重,加之近年城市化的扩张,非农占用耕地大量增加,土壤资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加强我国土壤资源领域的交流,推动对土壤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
6-6

河南省黄泛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及驱动因素

摘要:以1987年和2002年TM影像及1997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优势度和分布质心5个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近20a来河南省黄泛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7-2002年河南省黄泛区农业景观动态变化显著,各景观类型面积、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浇地、旱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增加,是该地区占优势的景观类型,2002年占全区总面积比例为83.51%。该区人类活动强度较大,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化指数增大,优势度减小,说明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正在缩小,区域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仍在增加。农业发展、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等是该区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7-11

挠力河流域丹顶鹤繁殖期生境景观连接度分析

摘要:将景观连接度分析引入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丹顶鹤繁殖期生境的研究中,确定食物、水、隐蔽所、干扰为丹顶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繁殖期丹顶鹤的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HSI模型值(Ih,8)进行景观制图并纠正,以此为基础,根据丹顶鹤的领域性和繁殖期最小需求面积,利用缓冲区分析,得到丹顶鹤生境景观连接度可视图,划定景观连接度区域。结果显示:(1)丹顶鹤生境破碎化严重。丹顶鹤适宜生境中的小斑块(面积小于0.1km^2)数量较多,占71.88%,且多呈岛状分布。(2)人类活动是丹顶鹤生境面积缩减及破碎化的主要原因。丹顶鹤的适宜生境面积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35%。(3)景观连接度、景观斑块间的渗透性是丹顶鹤对适宜生境利用程度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景观连接度的影响,丹顶鹤可利用生境面积进一步缩小,仅占适宜生境面积的78.37%。(4)具有一定水平景观连接度的区域沿河流两侧呈条带状分布。
12-16

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科技示范区建设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摘要: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估算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科技示范区建设前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显示:草地退化前,示范区生态服务价值为64.0万元·a^-1;近几十年由于超载过牧草地,生物量明显下降,2003年生态服务价值降至45.9万元。示范区建设以后,生态服务价值显著提高。与草地退化前相比,2006年生态服务价值增长64.5%;与草地退化后相比,生态服务价值增长129.2%,主要由生态服务间接利用价值提供。表明伊犁河流域林业生态科技示范区建设提升了该区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17-21

欢迎订阅2008年《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1-21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效益模糊综合评价——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以广西都安县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例,建立了石漠化生态治理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石漠化生态治理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石漠化治理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级分别为:一般、差、很差;治理后为:一般、一般、良好。石漠化治理前综合评价等级为差,治理后为一般,这说明广西都安县的石漠化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果。
22-26

紫茎泽兰种内竞争试验

摘要: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是一种入侵能力极强的世界性恶性杂草。通过不同种植密度的紫茎泽兰盆栽试验,探讨种内竞争对紫茎泽兰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内竞争降低了紫茎泽兰个体株高、叶片数、根蘖株数和生物量的增长。种植密度与生物量2者的对数值呈负相关关系(r^2=0.99,斜率=-5/6)。同时,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抑制作用增强,种群内部大小等级差异也增大,表明不同个体受到了不同的拥挤压力。但是,高密度的紫茎泽兰种群在强烈竞争下,个体会控制根蘖株的形成、死亡,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保证种群对生境的长期占领。建议在进行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时,应注意替代物种的先植,选择优于紫茎泽兰萌发的植物作为替代物种,通过邻体干扰效应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
27-31

速生杨人工林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摘要:以耕地为对照,在山东德州对4年生和7年生速生杨人工林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在0—5和5-10cm土层,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都显著低于耕地,微生物生物量降低幅度比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大。10cm以下土层检测指标在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碳、土壤全氮与微生物氮分别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耕地转为林地后,土壤肥力下降。
32-35

乌鲁木齐北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摘要:2007年5月至7月在乌鲁木齐北郊选择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采集0-5、5-10、10-15cm3个深度土层的大中型土壤动物研究乌鲁木齐北郊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共获得大中型土壤动物1543个,隶属于3门9纲18目,其中昆虫纲、腹足纲、弹尾纲和蛛形纲为优势类群,占全捕量的80.04%;软甲纲和双尾纲为常见类,占土壤动物总数的6.28%;倍足纲属罕见类,仅占土壤动物总数的1.04%。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有一定差异,自然林物种多样性最大,农田最小,这与自然林土壤有机质等营养元素含量高、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有关。大中型土壤动物在土壤中具有垂直分布特征,显示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
36-40

敬告读者·作者

40-4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分布的分维特征

摘要:西安市临潼区杏园、桑园和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的体积分形维数分析结果表明:(1)杏园和农田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形维数与〈0.002mm和0.002~0.05mm颗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05—0.1mm、0.1~0.25mm颗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0.25—0.5mm颗粒含量不相关。桑园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形维数与〈0.002mm和0.002~0.05mm颗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05~0.1mm、0.1~0.25mm和0.25—0.5mm颗粒含量不相关。(2)桑园和杏园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复相关达显著水平,而农田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复相关不显著。
41-44

小尺度流域河湖水质关联性分析

摘要:选取巢湖潜溪河流域和六叉河流域作为江淮农业小流域代表,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A)方法,对比研究小尺度流域人湖河流对河湖交汇区水质的影响。河水及河湖交汇区水质周年变化状况监测结果表明,巢湖水质1a中富营养化最为严重时段是10—12月,营养元素N、P和溶解性金属离子Mn、Fe、Al含量也达到年内最高。河湖水质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个流域河流水质与河湖交汇区水质高度关联,灰色关联度为0.687~0.896。对于小尺度流域而言,湖泊水质对于流域河流水质变化响应迅速,农业流域面源污染对湖泊水体污染的贡献明显。
45-48

神经网络模型在黄河水质预报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为提高黄河水质预测的精度和实用性,引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黄河水质预测模型,采用LM(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提高预测精度,并将模型应用于黄河小花段(小浪底-花园口段)的水质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建立黄河人河污染物和功能区水质的输入响应关系模型的实际应用中,神经网络模型和LM算法可以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49-51

长三角地区农田化肥投入快速增长的经济学诱因分析

摘要:农田化肥大量投入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根据长三角地区1980-2005年种植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市场的统计数据,从投入要素机会成本变化和农产品价格变化角度,探讨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中化肥投入快速增长的经济学诱因。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地密集型作物上化肥投入快速增长是由于土地机会成本增长远远高于化肥价格增长而产生的化肥对土地的替代;相对劳动密集型作物上化肥投入快速增长是由于劳动机会成本高速增长引发的化肥对劳动的替代,并且相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化肥投入量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52-56

毒死蜱与乙草胺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毒死蜱与乙草胺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毒死蜱与乙草胺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对过氧化氢酶都产生抑制作用,而对脲酶有激活效应,对酸性磷酸单酯酶和碱性磷酸单酯酶的影响表现为先激活后抑制的效应,其中乙草胺单一污染对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单酯酶抑制作用显著。毒死蜱与乙草胺在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的初期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但至第14天后复合污染显示出抑制作用。
57-60

敬告读者·作者

60-60

双孢菇培养基废料对绿豆生长及AM真菌侵染的影响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比例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培养基废料(菇渣)对绿豆(Vigna radiate)生长及其根系受AM真菌侵染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接种AM菌剂条件下,添加菇渣在基质中所占质量分数为5%~50%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AM真菌对绿豆根系的侵染率,促进了植株生长与绿豆经济产量的提高,AM真菌侵染率在35d左右达到高峰。添加20%菇渣的处理效果最佳,60d收获时比对照植株高58%,生物量增加128%,豆荚干重增加598%,绿豆干重增加577%,经济产量(绿豆干重)与35d时AM真菌对绿豆根系的侵染率呈显著线性回归关系(P〈0.05)。这说明添加20%左右的菇渣最有利于促进AM真菌对绿豆根系的侵染以及绿豆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最适菇渣比例(20%)条件下接种AM菌剂,基质灭菌(包括土壤与菇渣)处理的AM真菌侵染率与非灭菌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双孢菇培养基废料可以应用于AM菌剂的扩繁。
61-65

日粮中添加不同铜化合物对生长猪铜消化率和猪粪铜形态的影响

摘要:选用27头体重约30kg的三元杂交(长白×大白×杜洛克)生长猪进行消化试验,在日粮中分别添加氨基酸铜(Cu—AA)、硫酸铜(CuSO4)、碱式氯化铜(TBCC)10、150、250mg·kg^-1,共9个处理。分析测定猪对铜的消化率及猪粪中铜的可利用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铜源对猪铜的消化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高水平铜时,猪对铜的消化率显著低于添加低水平铜(P〈0.05)。从粪中各形态铜的有效性来看,铜源间差异显著。CuSO4铜源猪粪可利用态铜显著低于Cu—AA铜源和TBCC铜源,但TBCC铜源和Cu—AA铜源间差异不显著;从潜在可利用态铜来看,CuSO4铜源和Cu—AA铜源猪粪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TBCC铜源猪粪;从不可利用态铜来看,TBCC铜源猪粪显著高于CuSO4铜源和Cu—AA铜源猪粪。饲料中添加高水平铜处理猪粪中各形态铜含量都显著高于添加低水平铜处理。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