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对花岗岩红壤底土溶解性有机质数量和光谱特征的影响
摘要:了解底土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数量和化学结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科学评价区域土壤有机质动态和碳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花岗岩红壤丘陵区同一景观单元的天然林地(常绿阔叶林)以及由此转变而来的杉木人工林、板栗园和坡耕地,采用化学分析结合光谱扫描(紫外光谱、二维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底土(0.2—1m)和表土(0—0.2m)DOM数量和结构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58%-87%的DOM贮存在底土中。天然林地土壤的DOM数量最为丰富,底土DOM的宏观化学结构比表土更为简单,以碳水化合物、类蛋白为主。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利用方式后,底土DOM的损失量(26%-41%)超过表土(12%-49%),冬季比夏季更为凸显;这反映底土DOM数量对人为干扰和植被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同时,底土DOM宏观化学结构趋于复杂化,芳香类、烷烃类和烯烃类的化学抗性物质出现积累的现象。DOM光谱曲线形状、特定峰值、特征值对土地利用的响应敏感,对人为干扰后植被、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具有生态指示意义。研究显示、天然林地转变为其他利用方式后,不仅导致底土DOM的损失,也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品质,长期上削弱底土的碳库稳定性和碳吸存能力。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量改变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摘要: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通过原位试验,在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内设置了对照(CK)、氮沉降(N)、减雨(R)、增雨(A)、氮沉降+减雨(NR)、氮沉降+增雨(NA)6个处理水平,研究了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量改变对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各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夏季较高,春冬季较低,0—10am土层有机碳含量高于10—20cm土层。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来看,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表现为:R〈NR〈CK〈A〈N〈NA:10-20cIn土层表现为:R〈NR〈A〈CK〈NA〈N。模拟氮沉降和增雨处理促进了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模拟减雨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常绿阔叶林0-10cm土层土壤C/N值显著高于10—20am,土壤C/N值随土层加深而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降雨使土壤C/N降低,增雨使土壤C/N增高。同一氮沉降条件下,增雨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减雨处理减少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同一降雨条件下,氮沉降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氮沉降和降雨对土壤可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O.05),对土壤活性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可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活性碳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川西卧龙岷江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氮素关系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摘要:土壤碳氮沿海拔梯度变化及其耦合关系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分析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及有机碳活性组分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规律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亚高山物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为研究对象,以卧龙邓生野牛沟岷江冷杉原始林2920--3700m的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土层土壤碳氮及活性组分沿海拔的变化规律,总结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沿海拔主要规律,从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和碳氮关系的角度揭示其对土壤有机碳沿海拔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殖质层土壤有机碳(SOC)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与温度显著负相关,轻组有机碳(LFOC)及颗粒态有机碳(POC)随海拔上升均表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全氮(TN)随海拔变化不显著,但林线处LOFC、POC和TN均显著增加;0-10cm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则表现为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在3089m和3260m处,与年均温度无显著关系。2)LFOC及POC在腐殖质层和0—100cm土层中所占比例较大,是表征土壤有机碳含量沿海拔变化规律的主要活性组分,腐殖质层LFOC/SOC和POC/SOC随海拔上升逐渐增高,0—10cm层则逐渐降低,暗示腐殖质层有机碳稳定性沿海拔逐渐降低,0-10cm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升高。3)SOC与TN显著正相关,SOC是影响TN的主要因子,但腐殖质层TN与有机碳活性组分无显著相关关系。4)土壤C/N和微生物量C/N在3177m大于25:1,是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的主要因素。UV-B增强下施硅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及其增温潜势的影响
摘要:大气平流层臭氧损耗导致的地表紫外辐射增强作为全球变化重要问题之一,受到广泛关注。硅是水稻生长有益元素,但施硅是否影响稻田CH4和N2O排放,迄今相关报道尚不多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UV—B增强下施硅对水稻生长、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及其增温潜势的影响。UV-B辐照设2水平,即对照(A,自然光)和增强20%(E);施硅量设2水平.即对照(SiO,0kgSiO2/hm2)和施硅(Sil,200kgSiO2/hm2)。结果表明,UV—B增强降低了成熟期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而施硅能缓解UV—B增强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使水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增加。UV—B增强可显著提高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增加稻田CH4和N2O排放的综合增温潜势。施硅能明显降低稻田CH4排放,促进N2O排放,降低稻田CH4和N2O排放的综合增温潜势。研究表明,施硅显著降低稻田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缓解UV—B增强对稻田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的促进作用。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对重复急性冷暴露的生理应激与适应耐受
摘要:为探讨棘胸蛙(Quasipaaspinosa)这一溪源性两栖类对环境温度极端变化做出的生理响应与适应机制,测定了该物种在反复遭受急性冷暴露(4℃,12h)过程中其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氧化还原状态以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棘胸蛙在初次冷暴露过程中外周血细胞吞噬活性(第4小时和第12小时;P〈0.05)、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强度(第4小时和第12小时;P〈0.05)以及胃溶菌酶活力受到显著抑制(第12小时;P〈0.05);当蛙返回到22℃环境12h后3种免疫指标均恢复到初始和对照组水平(P〉0.05)。经过连续7d冷暴露后,除溶菌酶外,血细胞吞噬活性和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强度均能恢复到初始和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冷暴露增加了肝脏和肾脏内丙二醛(MDA)的含量,但肾脏内MDA含量升高的幅度要明显大于肝脏;肝脏SOD活力和GSH含量也表现出急性和适应性升高,而肾脏仅SOD活力有所升高,暗示在低温胁迫状态下棘胸蛙肝脏氧自由基清除能力要强于肾脏。HSP70作为应激保护蛋白,当机体遭受冷暴露后肝脏Hsp70mRNA表达量始终未呈现出应激性升高,反而受到显著抑制(P〈0.05)。综上所述,棘胸蛙在经历多次急性冷胁迫后体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肝脏氧化防御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性改变。基于Maxent模型的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草地螟越冬区预测
摘要: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害虫,其每年暴发成灾的程度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与越冬虫源基数或面积密切相关,但我国草地螟主要越冬区的变化规律至今尚未见报道。为了阐明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草地螟越冬区的变化规律,以1951--2000年我国草地螟越冬场所及面积为基础,结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的BCC—CSMl.1气候模式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了4种气候变化(RCP2.6,4.5,6.0和8.5)情景下2050s及2070s我国草地螟越冬区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0.989和0.987,表明模型的模拟精度很好。2)经Jackknife方法检验,降雨量变化方差bio-15是最重要的变量,最湿月份降雨量bio-13次之,最后为10月份降水量prec-10及年温变化范围bio-7。这些环境变量对模型的贡献率均超过10%,是模型构建最重要的环境变量。3)在各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到2050s及2070s我国草地螟的越冬区面积和位置相对于当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北移。其中高适宜越冬区面积为当前的1.41-2.94倍,其质心位置向北移动78.79-226.97km。这些结果表明,我国未来草地螟越冬场所将会扩大和北移。连接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2017年美国景观生态学年会(The US-IALE 2017 Annual Meeting)会议述评
摘要:美国景观生态学年会于2017年4月9日至13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举行。此次会议内容丰富、气氛活跃、交流形式多样,讨论了景观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会议中关于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关系的探讨主要从景观格局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方法、景观格局和社会环境系统变化过程、景观异质性与社会环境系统研究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三方面展开。对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启示主要有以下方面:(1)重视景观格局变化和社会环境系统的耦合研究;(2)加强景观格局-过程-服务的多尺度综合集成研究;(3)加强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为政策制定和实际管理提供支持。重要申明:本站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从事杂志订阅服务,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6 公安备案:51092202000073